处方 : 桂(去粗皮)1两,麻黄(去根节)1两,石膏1两,干姜(炮)1两,白术(生用)1两,苍术(米泔浸,麸炒)1两。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伤寒头痛,发热恶寒。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葱白2寸,豉7粒,同煎至8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伤寒论第100条辩: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症,脉浮候滞涩,沉候弦劲,按理当有腹中拘急疼痛的症状,治疗应先用小建中汤;腹痛没有好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的时候,病人的脉应该是弦紧,结果病人的脉,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是寸口的脉、讲的是表,涩代表虚,所以表是虚的。寸、关、尺又叫做上焦、中焦、下焦。寸又可以叫做表,尺又可以叫做里。阳脉就是寸脉比较浮的时候,就知道病在表;当寸脉比较沉下去的时候,就知道是表虚掉了。
阴脉是指尺的脉,讲的是里,阴脉比较弦的时候,第一、表示里有水;第二、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觉。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弦的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的很强,代表里寒了。
里寒代表腹部寒痛,“法当腹中急痛”,应该是腹中急痛,绷得很紧,就象抽筋那样,先与小建中汤。 如果不摸脉,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就是鼻子的尾巴。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里不但寒而且痛。
十个小孩有九个山根是青的,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咬到皮肤就肿一块,。没病的小孩,还不喜欢吃东西的话,根据经方,桂枝汤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用三钱的话,白芍用六钱,白芍是桂枝的两倍,因为会腹痛。所以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小建中汤重用白芍。
这人本来脾脏的功能就比较差,桂枝汤本来就是健脾阳,张仲景加饴糖在里面,饴糖就是麦芽糖。加饴糖在里面,小孩就会喜欢吃,脾脏本来就主湿主热, 饴糖很黏稠,药一下去,脾阳马上就壮起来,就是靠桂枝汤。
饴糖的功能一是甜,让小孩爱吃外,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时候,靠饴糖在里面把津液补回来;小建中汤一下去的时候,胃口大开,肚子痛就没了。小孩就开始肯吃东西,开始喜欢吃谷类的食物,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就给他小建中汤。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表证的时候,可是这人里虚掉了,最轻剂,刚开始用的就小建中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
在经方里面,只有两个专门治疗里虚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证的时候,要是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一般的人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是注重在“脉结代”的病人。
吃完小建中汤再看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就算了,有的话再对证开药,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虚补足,再给他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这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芍药六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因为太甜了,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国。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小建中汤喝下去,他不收的,因为肠胃太虚寒了。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我给大家带来了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欢迎查看。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
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
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桂枝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
桂枝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甘;性温,归膀胱经;心经;肺经。桂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1、桂枝治寒凝血滞诸痛证。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桂枝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2、桂枝治风寒感冒。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桂枝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3、桂枝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4、桂枝治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5、桂枝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6、桂枝治心悸。桂枝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7、桂枝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桂枝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桂枝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桂枝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桂枝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8、桂枝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桂枝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桂枝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桂枝应用 1、桂枝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2、桂枝治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桂枝150克(去皮)甘草100克 大枣十二枚(擘)白芍药30克 生姜150克(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纳饴 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小建中汤)
3、桂枝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4、桂枝治太阳病发汗后 大汗出 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80克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25克(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5、桂枝治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6、桂枝治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茯苓四两 桂枝150克(去皮) 白术100克 甘草100克(炙).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7、桂枝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8、桂枝治妇人宿有百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百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百不去故也,当下其百: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9、桂枝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桂枝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11、桂枝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12、桂枝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第26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大汗出后,津液伤了。而人参是最强补阴的药,故白虎汤加人参。
这条与25条中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是呼应的,那条应该是脉浮大,仍服桂枝汤。而这条确为大汗出后,而出现脉洪大,为里热盛,就是津液丧失严重而大烦渴不解的现象。需要去里热,用白虎汤,且补津液加人参。(白虎汤方中石膏是寒凉的药,去热,知母也为寒凉的药可以除烦。又怕石膏伤胃,所以加粳米和炙甘草则护胃。加人参补津液。)
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bi)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此条热多寒少,脉微弱,说明表症要罢,有将要传阳明经的症候,无阳也,就是津液丧失严重,故不可大发汗。但表症没有完全解除,所以还需要小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中,桂枝汤解表,越婢汤清里热。
合方中药量都非常轻,故不会大发汗。
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 白术。
本条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争议,胡老认为应该是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本条服桂枝汤后或者攻下以后,因表症还在,无汗,但出现了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症候。桂枝汤是解表的,把桂枝去了,解表的力量就没了。去芍药是因为出现了心下满。我猜胡老认为心下满,跟胸满是出不多的吧,因胸满不可用芍药。所以应该是去芍药而不是去桂枝。
但是倪师认为,心下满,微痛,即是胃不舒服,而桂枝对胃有刺激的作用,所以把桂枝去了。大冢敬节先生也认为应该还是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药。
大家的看法呢?
但是加茯苓白术以利小便的说法是可以确定的!
这里有一点,我觉得很妙。就是无汗,则小便不利。若小便利,则自汗出。倪师也对这个原理做了解释,跟压强原理类似。两头的管道,有一头通了,另一头自然会通。给我的启发是如果汗不出,可以通过利小便来解决问题。
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本条中,伤寒,脉浮,汗自出就认为是桂枝汤证,就错了,因为病人还有心烦,脚挛急,这是伤津液的表现啊,所以不能再发汗了,再发汗,津液丧失更多,则出现手脚冷,咽中干,烦躁吐逆。所以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胃气不和噡语者,则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为清胃部至下脘处一段实满,而出现囋语的方子。
如果本已津液失,再重发汗,则会厥逆,此时用四逆汤补阳。
第30条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
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我觉得这一条是对上一条的解说。病形像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加附子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丧失,用芍药甘草汤缓其急迫,承泣汤止其囋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3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六味拨云散
下一篇: 六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