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苦参外洗方

中医世家 2023-05-20 00:09:35

苦参外洗方

处方 : 苦参60克,明矾50克,芒硝60克,川椒15克,艾叶15克,荆芥15克,蛇床子30克。

功能主治 : 清热祛湿祛风止痒。主风湿热邪流注肌肤。

用法用量 : 上药水煎,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

摘录 : 杨友信方

苦参汤外用怎么用

苦参汤源于《疡科心得集》 ,是治疗一 切疥癞、疯癞、疮疡等常用的药方。 此方外用可以湿敷或淋洗治疗湿热、血热性皮 肤病 。银屑病属于内热,可以用苦参汤治疗,最好配合内服,治疗效果会更佳。

外阴瘙痒症有什么治疗方法?

外阴瘙痒是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种症状。常因阴道分泌物刺激、尿失禁、尿道瘘、肛裂或肛瘘时外阴皮肤受尿粪浸渍,对药物或穿化学纤维内裤以及橡皮月经带等过敏所致。全身原因有糖尿病、维生素缺乏、黄疸、精神因素以及辛辣食物的刺激等。临床上常表现为阴蒂肿大、小阴唇瘙痒不适,有的波及到整个外阴及肛门周围,甚者奇痒难忍,坐卧不宁。常在月经期或食用辛辣刺激之物后加剧。检查外阴除有抓痕或红肿外,一般无皮损;长期瘙痒可引起溃破、红肿或继发性感染,转为慢性时可呈苔癣样硬化。
本病西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除要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严禁搔抓、热水烫洗等外,常用3%硼酸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外涂肤轻松软膏、地塞米松软膏等,内服多种维生素、镇静剂或抗过敏药物。
本病一般属中医“阴痒”、“阴门瘙痒”范畴。常因肝经湿热下注,郁久生风化燥,湿毒互结;或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化燥生风所致。治疗当结合病机,或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或滋养肝肾,养血熄风止痒为先;久病入络,还应兼顾活血化瘀。一般以外治为主,内、外合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本节选介蛇白汤、蜀椒汤等治疗外阴瘙痒症为主之验方计10首。
1.蛇白汤【药物组成】蛇床子、白藓皮、黄柏各50g,荆芥、防风、苦参、龙胆草各15g,薄荷1g(后下)。
【治疗方法】带下多而黄者黄柏加倍,有滴虫者苦参加倍,霉菌感染者龙胆草加倍。对各种有原发病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应加用其他药物治疗。上方水煎,外用熏洗,每日2次。如阴道内瘙痒可熏洗阴道。10~15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后即可明显好转或治愈。
【功效主治】杀菌止痒,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本组400例,392例外阴、阴道瘙痒症状消失,8例好转;绝大多数患者带下过多、外阴湿疹、阴道炎充血等症状随之消失或减轻。瘙痒症治愈率达98%。
【经验体会】女阴瘙痒症,无论老幼均可染患,本组400例中年龄10~62岁。其病因除单纯性女阴瘙痒症外,其他尚有因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妊娠、宫颈炎、妇科出血性疾病、女阴湿疹等引起的外阴瘙痒症。其表现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白带过多,外阴湿疹,阴道炎性充血或萎缩,外阴、阴道枯干等。经治疗,疗效显著。
【方剂来源】张希良.蛇白汤熏洗治疗女阴瘙痒症400例.中医杂志,1980,(8):77.2.蜀椒汤【药物组成】蜀椒、蒲公英、艾叶各15g。
【治疗方法】上药加水1500ml左右,放置火上煮沸后,用文火继煎2~3分钟,将水倒入盆中,待水温适宜(60℃)方可洗浴局部10~25分钟,1日2~3次,1帖洗剂可供2次煎煮使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清热止带。主治外阴瘙痒症(湿热型)。
【临床运用】本组外阴瘙痒症106例,经用上方治疗后痊愈104例,占98.1%。如一农民34岁,8年前曾患外阴瘙痒症,经治疗后痒止。继之常感尿频、尿急、尿痛及外阴瘙痒,且常因劳累汗出或口干渴而加剧,严重时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按尿路感染和急性膀胱炎等治疗,效果不佳。视其舌苔黄腻,脉象细缓。妇检:外阴部潮湿,阴道内白带多,成糊状,色黄且有臭气。白带化验见白色念珠菌(+)。此为湿热型阴痒,遂予上方6剂。二诊时诉诸症减轻。续用6剂,诸症消失。妇检白带减少,已无臭气。白带化验正常。4年后随访,诸症未发。
【经验体会】经临床观察,蜀椒杀虫力很强,若用量在10g以上水煎洗浴局部,可较迅速地杀灭阴道内霉菌等,对湿热型阴痒疗效尤佳;蒲公英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效能,对消除阴部的肿痛起重要作用;艾叶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及良好的柔和、润泽外阴及粘膜的作用,对局部溃烂面起愈合作用。三者合用,起杀虫止痒、清热止带作用。
【方剂来源】马爱华.蜀椒洗剂治疗湿热型阴痒106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1):20.3.苦参外洗方【药物组成】苦参、白藓皮、蛇床子各30g,冰片3g,防风15g,荆芥10g,花椒20g,透骨草35g。
加减变化:外阴溃烂者加明矾30g;带下多者加黄柏20g,乌贼骨30g;伴外阴部痛者加白芷15g。
【治疗方法】上述药物除冰片外,煎取药液,再入冰片。趁热外熏外阴10~20分钟。待药液稍凉后,徐徐洗涤患处。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主治外阴瘙痒证。
【临床运用】本组共220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者7岁。病程1年以上134例,半年以上71例,半个月至2个月13例,半个月以内2例。经上方治疗后,197例治愈(外阴部痒痛及溃烂完全消失,且半年内未复发)。8例好转(外阴部痒痛及溃烂基本消失,偶有复发)。15例无效(瘙痒与溃烂未能解除,或有加剧)。有效率达93.2%【经验体会】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蕴结,风邪侵淫,湿热下注。方由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苦参、蛇床子、白藓皮、冰片、花椒,以及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之透骨草、荆芥、防风组成。诸药伍用,共奏祛风清热,胜湿止痒之功。
【方剂来源】彭云辉.苦参外洗方治疗阴痒2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6,(7):304.4.蛇床子洗方【药物组成】蛇床子、地肤子各12g,蒲公英、苦参、生大黄、川柏各8g,威灵仙、自藓皮、枯矾各6g,薄荷3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粗末,为1日剂量,装入布袋内水煎2次,薰洗坐浴,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停服其它药物,忌鱼腥辛辣之物,遇月经停药。
【功效主治】清利湿热,兼以杀虫。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临床以本方治疗阴痒87例,痊愈34例,占39.1%;好转41例,占47.1%;总有效率86.2%。如一农民42岁,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阴部时时瘙痒,尤以入暮为剧,致使夜难入寐,已历半年。月经量少色紫,2~3天即净。近月阴痒伴腰酸背痛,尿黄。白带涂片:霉菌(+)。此乃湿热下注,生虫作痒。遂予上方,使用5剂后阴痒消失,带下减少,续用5剂后白滞涂片转为阴性。
【经验体会】此病以湿热下注为主,治法则当清利湿热,兼以杀虫,故重用蛇床子利湿杀虫。试图以“煮散”熏洗外治法以观其效,结果发现研末煎洗较之饮片煎洗效果更显,且用量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来源】傅寿生.蛇床子洗方治疗阴痒87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4,(4):27.5.银蛇止痒方【药物组成】银花、蛇床子各20g,黄柏15g,苦参、蜀椒、白藓皮、明矾各10g,食盐3g。
【治疗方法】上药共煎水外洗外阴,每日1剂,煎洗2次,5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清热祛湿、活血祛风、止痒。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本组50例,病程最长1年余,最短1个月,经用本方熏洗,结果:治疗1个疗程痊愈46例,2个疗程痊愈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痊愈者均无复发。
【经验体会】本方选用银花、蛇床子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颇合外阴瘙痒症病因病机。故收效明显。
【方剂来源】宋慧芳.外洗方治疗外阴瘙痒50例.河北中医,1990,(2):33.6.雄黄熏灸方【药物组成】①外用药粉:雄黄、硫黄、白芷、明矾各60g。上药共研细粉。
②针灸选穴:主穴:曲池、少府、三阴交、蠡沟。配穴:白带多,加针气海、血海;滴虫性阴道炎加针大椎;女阴白斑加针曲骨。
【治疗方法】①针法:每次留针15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曲池、少府、蠡沟用补法,左右交替轮换针刺,三阴交用泻法。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
②熏灸法:针刺后,患者两腿自然分开坐在熏灸凳上,医师用窥阴器扩开患者会阴。嘱患者用一手扶住窥阴器尾部。取上述药粉3g洒在60克艾绒上,置于熏灸器上燃烧,以烟熏外阴及阴道后穹窿部位,每次熏灸20分钟。单纯性瘙痒者可不用窥阴器。
【功效主治】针刺以上诸穴能清利湿热,调理肝脾;中药有燥湿杀虫作用,以其熏灸能消炎止痒。针刺并熏灸能消炎、抗菌、止痒。主治外阴瘙痒症和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
【临床运用】本组病例中单纯性阴部瘙痒69例,经用上方治疗,痊愈31例,占44.9%,好转28例,占41%,总有效率占85.9%。霉菌性阴道炎19例,痊愈7例,占36.8%,好转10例,占52.2%,总有效率为88.9%。滴虫性阴道炎20例,痊愈5例,占25%,好转10例,占50%,总有效率为75%。
【经验体会】①三阴交是肝脾肾3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补益气阴清利三阴经的经气,引湿下行的功能;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络穴,能清利肝经湿热;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能散风热疏通经络,治各种皮肤瘙痒;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荥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为治疗阴痒的要穴。针刺以上穴位能清利湿热,调理肝脾。②艾叶,具有止痒、消炎,抗菌作用,对各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硫黄能杀虫杀菌,雄黄杀虫燥湿,明矾能收涩杀虫燥湿,白芷能祛湿止痒治赤白带下。诸药合用,燥湿杀虫,以其熏灸,有消炎止痒、抗菌作用。针刺熏灸并用,则消炎、止痒、抗菌作用更强,故对外阴瘙痒有较好效果。
【方剂来源】周德宜,等.针刺熏灸治疗女阴瘙痒111例1临床观察.云南中医杂志,1981,(3):33.7.针刺治疗方【治疗方法】①取穴:主穴:中极、会阴穴。配穴:气冲、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
②操作与手法:针具经高压消毒,以75%酒精消毒皮肤,快速进针,继以小幅度提插捻转相结合(会阴部不提插),待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周针刺2次,以10次为1疗程。
③注意针感反应:腹部穴针感一般是向外阴部放射,会阴部在留针期间以阵阵温热感为宜。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健脾利湿。主治慢性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本组56例经针刺疗法治疗,瘙痒基本消失29例,瘙痒显著减轻10例,瘙痒稍有减轻15例,瘙痒无减轻或加剧2例,总有效率96.4%。皮肤色泽、厚薄及弹性均恢复正常6例;皮肤损害显著减轻或缩小,皮肤色泽与弹性情况明显好转6例;皮损稍有减轻与缩小,皮肤色泽与弹性情况也稍有好转11例;皮损情况无好转或加重16例,总有效率59.0%。
【经验体会】针刺疗法是一种较经济简便的方法。止痒效果较显著,且对促使皮损痊愈或好转也有一定疗效。本组针刺治疗56例的疗效与1982年北京铁路总院针灸科所报道的针灸治疗外阴白斑的疗效相近似。说明祖国医学的针灸疗法对外阴部的止痒,改善局部血供、消炎,使组织转化等确有独特的疗效。
【方剂来源】黄炜英,等.针刺治疗慢性外阴瘙痒症56例的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4):19.8.淫羊藿煎剂【药物组成】淫羊藿、苦参、紫草、蛇床子、鹤虱各15g,荆芥、黄柏、川椒各12g,枯矾、五倍子各10g。
加减变化:感染滴虫者,以杀虫药为主;因血虚风燥者,以凉血祛风药为主;湿热浸淫者,以燥湿清热药为主;皮肤破损者,去川椒,枯矾减量。
【治疗方法】将上药煎汁500ml,每次以其汁加少许开水(其浓度以对皮肤稍有刺激为宜),倒入干净盆中,先熏后洗,或坐浴更佳,持续15分钟,早晚各1次,1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清热燥湿,凉血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本组外阴瘙痒症34例,经用上方治疗,结果痊愈29例,占85.3%;好转4例,占11.7%;总有效率为97%。如一会计44岁,外阴瘙痒已7年,诉局部灼热,干燥,伴心烦少寐,口干喜冷饮,视其舌红苔薄黄,脉象细数。妇检:阴蒂及小阴唇发白,轻度萎缩,伴轻度外阴炎。白带常规检查正常。诊为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炎。即以上方外用,连续18个疗程,诸症消失。
【经验体会】用药期间禁止房事,戒酒,忌食辛辣、羊肉,注意外阴部卫生,每天更换内裤,若虫蚀阴中者,其内裤每次用开水煮沸半小时;经期忌用。
【方剂来源】李金枝.消痒汤治疗阴痒34例.湖南中医杂志,1987,(4):55.9.二白参部煎【药物组成】黄柏30g,百部、苦参、白藓皮、白花蛇舌草、甘草各20g。
【治疗方法】上药加水750ml,文火煎20分钟即可。先熏后坐浴。若外阴充血水肿疼痛者加金银花、土茯苓。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止痒杀虫。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本组60例外阴瘙痒者,初发52例,复发8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10岁,中年妇女最多;病程长者3年,短者7天;病位以阴蒂及大小阴唇部多发,治疗前常为阵发性发作,夜间加剧,少数患者局部充血水肿或有抓痕。熏洗5剂治愈者20例,熏洗7剂治愈者37例,熏洗1周后症状好转者3例,总有效率达100%。如李某,女,28岁,已婚,外阴瘙痒1年,反复发作,近日病情严重,曾用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四环素软膏无效。妇检:外阴已婚型,大小阴唇充血水肿,分泌物色黄量多有气味,宫颈Ⅰ度糜烂。治以清热燥湿,止痒杀虫,投二白参部煎剂熏洗坐浴,用药5天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用药3剂,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经验体会】外阴瘙痒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常由脾虚湿盛、肝经郁热、挟湿下注或年老体衰血虚化燥及外邪侵袭所致。自拟二白参部煎剂具有清热燥湿、止痒杀虫之功,故用之皆效。
【方剂来源】王淑媛.自拟二白参部煎剂治疗外阴瘙痒60例.吉林中医药,1991,(4):26.10.芒硝参柏煎【药物组成】芒硝、苦参、黄柏、川椒、蛇床子各15g。
【治疗方法】上药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去渣,倒入盆内,至温热适度,坐浴,浸洗15~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一般3~6次即愈。
【功效主治】本方清热解毒,利湿收敛,杀虫止痒,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临床以本方治疗外阴瘙痒症43例均愈。如一患者外阴瘙痒2年余,经中西医屡治无效,经用上方3剂煎水外洗,症状大减,续用2剂而愈,随访未复发。
【经验体会】方中芒硝能解毒消肿,对皮肤疮肿、痛痒均有作用;苦参有杀虫止痒之功;蛇床子能杀虫止痒,外用治滴虫性阴道炎;黄柏泻火解毒,治热毒疮疡、湿疹;川椒杀虫止痒。诸0药合用,能清热解毒、利湿收敛、杀虫止痒。故能治阴痒。
【方剂来源】李忠信.中药外洗治疗阴痒症.新中医,1983,(3):25.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慢性痛风经验

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血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无症状间歇期、慢性期。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特征性表现,调查数据显示,发病11.6年后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形成初期质地较软,随着纤维增生质地越来越硬,此时如关节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反复发作进入慢性期,可并发肾脏疾病,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既是中医病名又是西医病名,路志正考证,痛风一名起源于我国,系元代朱丹溪确立。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慢性痛风期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控制发作频率,改善全身症状,进而改善预后。现将路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病机

路志正从现代人的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变化入手,深入研究了痛风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反复不愈的症结所在。路志正指出,慢性痛风辨证应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正所谓“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达四旁”之理。

路志正赞同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强调内因,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为内因前提下之诱发因素,这一点与一般的风湿病(包括白虎历节等)有很大不同。路志正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司聚而成湿,水湿内蕴,日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路志正认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可用清热祛湿、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慢性期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当标本同治,以健脾化湿、补肾通络、疏风定痛为法,则痹痛可除。

慢性痛风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肿胀不甚,病程迁延。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可致关节僵硬变形。痰浊瘀血凝聚,日久结而成形,则见痛风石。路志正提出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诊治慢性痛风之大法。

治疗心法

调理脾胃,健脾化湿

痛风急性期缓解后,肿痛虽消,但关节仍疼痛难耐,因此就诊者亦不少见。邪深久恋,戕伐正气,脾气受损,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风冷天气,症状加重,关节不红不肿,伴见喜暖恶寒、神疲乏力、纳少脘闷、腰膝酸软等症。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邪有内外之分,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是导致关节肿痛难愈的直接原因。

路志正治疗慢性痛风注重调理脾胃,务使脾气得健、水湿得化,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脾虚湿盛、漫肿困重者,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蚕沙等;中焦湿阻、脘闷纳呆者,可加藿香、苏梗、荷梗以芳香理气化湿;若兼风邪,疼痛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阳虚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

桂枝

调理脾胃,不忘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碥》曰:“下焦为中土之根,肾命为水火之本。”肾脏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曰:“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有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

路志正在治疗慢性痛风过程中,除调补脾胃、以后天补先天之外,也非常重视对肾脏的补益,常辨证施用补益肾气、固精填髓、强筋健骨等法,方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化裁。

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开合失司,精微泄漏而见尿浊、夜尿频、水肿等症,临床常见于痛风性肾病改变。此时治疗,在健脾的同时应不忘补肾,可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猪苓、茯苓、玉米须等药。如肾气亏虚、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续断等补肾强筋、通络止痛。

牛膝

老年痛风患者,常伴见腰酸腿软、筋脉拘挛、遗精滑泄、头晕健忘、盗汗耳鸣等肾精亏耗之象,常佐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鹿二仙胶等。然补肾之品多滋腻,有碍脾之虞,此时路志正常少佐砂仁、娑罗子等辛香理脾之品以顾护脾胃,使补而不滞。

活血化痰,散结通络

湿热久羁,灼津耗液,炼液成痰,血浊成瘀,痰瘀胶结,气血痹阻不通,肢体关节筋脉失荣,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见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等表现,此乃痰瘀互结之象。

痰瘀作为脾胃损伤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故路志正在慢性痛风的治疗过程中,强调调补脾胃的同时,也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常选用双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等。双合散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加白芥子涤痰通络,故名曰双合,乃祛瘀、化痰同施,为治疗痰瘀互结之良方。若兼夹风湿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既祛风湿、化痰瘀,又可消滞和中,三焦同治,对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结节破溃,脂溢脓出,久不愈合者,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加皂角刺化毒透脓,脱腐生肌收口。

皂角刺

中药外治,直捣病所

路志正论治痛风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必佐以中药外治法,以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防止其再次急性发作。陈实功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路志正深谙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疗痛风,通过药物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加之水蒸气的温热作用,可使气血畅、经络通,内外兼治,能明显缩短疗程。

外洗方用药: 路志正喜用大黄甘草汤、马鞭草、威灵仙等。其中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本草经疏》谓:“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路志正选用此药主要是因为该药可针对急性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即湿热毒瘀,而马鞭草可起到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物质,其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类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的作用。

威灵仙可通行十二经络,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制乳香、制没药、防己、络石藤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亦佳,可随证加减。

威灵仙

具体用法: 嘱患者每日1 2次,局部先熏后洗,泡洗半小时,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玄府畅达,排故布新,气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浓煎取汁,以纱布蘸药汁温敷患处。

典型医案

吴某,男,时年3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诉左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肿痛3年。3年前大量饮酒后出现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步行困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后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血尿酸有所下降,但关节肿痛时作,疼痛可忍受。

刻诊: 左足第1跖趾关节微肿、疼痛,全身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疲倦,眠差,阵发头晕,盗汗,无头痛,纳可,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现服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细。

诊断: (气血两虚,湿邪郁阻型)痛风。

治法: 益气和血,疏风祛湿。

防风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四妙丸化裁。生黄芪20g,防风12g,防己15g,炒白术15g,威灵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苍术15g,盐黄柏12g,萆薢15g,晚蚕沙(包)20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2g,大腹皮10g,大腹皮子10g,六一散(包)30g。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 苦参12g,马鞭草30g,皂角刺15g,威灵仙15g,防风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芒硝15g。7剂,局部熏洗,日1剂。

7剂药后随诊,患者关节疼痛消失,头晕、疲倦感消失,盗汗明显减少,睡眠改善。以前方14剂制成颗粒剂口服,每次9g,每日2次,以资巩固。嘱患者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按: 患者患病前饮食不节,戗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加之痹证日久,耗伤人体正气,故现疲倦、睡眠差、阵发头晕、盗汗等气血亏虚之象。

防己

气血亏虚则四肢肌肉失养,故见倦怠;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阵发头晕;血不养神,故睡眠差;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液停聚,湿邪内阻,停滞关节则见关节肿痛;气虚无力以率血行,则脉细;气虚血瘀则可见舌质红暗、边有瘀斑;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湿邪为患故脉弦滑、舌腻;气虚日久,化源不足,导致气阴两虚,阴不制阳、卫外不固则现盗汗,阴血不足则生内风。

患者就诊时为春分节令,内外风合,挟湿行走,故见游走性疼痛。组方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化湿治气虚之本,四妙丸清热利湿以除湿之标。药用黄芪、炒白术以健脾化湿;防风、防己祛风除湿;薏苡仁、萆薢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炒苍术燥湿,又可升发胃中阳气;桂枝温阳化气,配伍白芍一收一散,调和营血;滑石、六一散、晚蚕沙、威灵仙以祛湿除痹;大腹皮子入脾胃而宽中下气去滞,鸡内金健胃消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意。

郑重申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2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