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齿防风散
处方 : 防风(去叉)1分,升麻1分,细辛(去苗叶)1分,钟乳粉半两,凝水石(捣)半两,白石英(捣)半两,丹砂(研)1分,沉香(锉)1分,丁香1分,麝香(研)1分。
制法 : 上研为细散。
功能主治 : 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齿槽固密,诸疾不生。主
用法用量 : 每日如常揩齿。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牡丹散简介
目录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丹散 2.1处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仁斋直指》卷二十三:牡丹散 3.1牡丹散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3.6摘录 4《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圣惠》卷七十二 5.1方名5.2组成5.3主治5.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5.5制备方法 6《圣惠》卷七十一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 7《圣惠》卷八十 7.1方名7.2牡丹散的别名7.3组成7.4主治7.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7.6制备方法7.7附注 8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济生》卷四。 8.1方名8.2牡丹散的别名8.3组成8.4主治8.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8.6制备方法8.7附注 9《圣惠》卷六十七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 10张文仲引《小品方》(见《外台》卷二十六) 10.1方名10.2牡丹散的别名10.3组成10.4主治10.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0.6制备方法10.7用药禁忌10.8附注 11《圣惠》卷六十一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1.5制备方法11.6附注 12《圣惠》卷八十一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2.5制备方法 13《普济方》卷三四八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圣惠》卷七十七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妇人良方》卷七引《卫生方》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16.6各家论述16.7附注 17《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 18《圣惠》卷六十八 18.1方名18.2组成18.3主治18.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8.5制备方法 19《圣济总录》卷一四○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19.5制备方法 20《圣惠》卷七十九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20.5制备方法 21《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 22《直指》卷二十三 22.1方名22.2牡丹散的别名22.3组成22.4主治22.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22.6制备方法22.7附注 23《鸡峰》卷十五引《灵苑方》 23.1方名23.2牡丹散的别名23.3组成23.4功效23.5主治23.6牡丹散的用法用量23.7制备方法23.8附注 附:1古籍中的牡丹散 1拼音 mǔ dān sǎn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丹散
2.1处方
干漆(炒)、苏木、鬼箭、蓬莪,各一分;甘草(半盐汤炙.半生)、当归、桂心、牡丹皮、芍药、陈皮(去白)、红花、延胡索(炒)、没药(别研令细)、乌药,各一两。
2.2炮制
上为末。
2.3功能主治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又治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2.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候。
2.5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仁斋直指》卷二十三:牡丹散
3.1牡丹散的别名
牡丹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牡丹皮散(《外科发挥》卷四)。
3.2处方
人参 牡丹皮 白茯苓 天麻 黄耆 木香 当归 川芎 辣桂 桃仁(浸,去皮,炒)各22克 白芷 薏苡仁 甘草(炙)各15克
3.3制法
上药研末。
3.4功能主治
益气活血,散寒排脓。治肠痈冷证,脓溃正虚,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3.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井水煎,空腹时服。
3.6摘录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
4《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4.1方名
牡丹散
4.2组成
牡丹皮半两,芍药半两,槟榔(锉)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白术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芎半两,莎草根(炒去毛)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麦糵(炒)半两,人参1两。
4.3主治
室女月水来不利,腰腹痛。
4.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铁匕,水、酒共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未愈再服。
4.5制备方法
上为散。
5《圣惠》卷七十二
5.1方名
牡丹散
5.2组成
牡丹半两,土瓜根半两,牛膝(去苗)半两,虎杖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川大黄(细锉,醋拌炒干)半两,槟榔半两,荷叶半两,红蓝花半两,延胡索半两,蒲黄半两,虻虫(炒微黄,去翅足)半两,水蛭(微炒)半两。
5.3主治
妇人月水不调,及产后恶露不下,狂语闷乱,口干,寒热往来,腹中疼痛。
5.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当归酒调下,不拘时候。
5.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6《圣惠》卷七十一
6.1方名
牡丹散
6.2组成
牡丹2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延胡索1两,没药半两,麒鳞竭半两,芎半两。
6.3主治
妇人血气攻膀胱,连小腹疼痛。
6.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6.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7《圣惠》卷八十
7.1方名
牡丹散
7.2牡丹散的别名
牡丹皮散、牡丹饮子
7.3组成
牡丹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芒消1两,冬瓜子1合,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7.4主治
产后血晕,腹满欲狼狈。
7.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6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7.7附注
牡丹皮散(《产育宝庆集》卷上)、牡丹饮子(《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
8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济生》卷四。
8.1方名
牡丹散
8.2牡丹散的别名
防风散
8.3组成
牡丹皮2两,防风2两。
8.4主治
(疒颓)疝,卵偏大,气胀不能动。
8.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8.6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8.7附注
防风散(《普济方》卷二四七)。
9《圣惠》卷六十七
9.1方名
牡丹散
9.2组成
牡丹1两半,庵(艸闾)子1两半,桂心1两,当归1两(锉,微炒),鬼箭羽1两,益州麻布1尺(烧灰),败蒲1两(烧灰),赤芍药1两,蒲黄半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
9.3主治
打损瘀血在脏,攻心烦闷。
9.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酒1大盏,煎至5分,入川芒消1分,搅令匀,空心温服,如人行23里再服,可3服。当利出瘀积,宿血出尽水愈。
9.5制备方法
上为散。
10张文仲引《小品方》(见《外台》卷二十六)
10.1方名
牡丹散
10.2牡丹散的别名
防风散
10.3组成
牡丹、桂心、防风、铁精、豉(熬)各等分。
10.4主治
(疒颓)偏大气胀。
10.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调下;小儿1刀圭,20日愈。婴儿每服大豆许,以乳汁和服。
10.6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7用药禁忌
忌胡荽。
10.8附注
防风散(《 圣惠》卷四十四)。
11《圣惠》卷六十一
11.1方名
牡丹散
11.2组成
牡丹2分,川大黄2两(锉,微炒),木香、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川消1两,赤芍药3分,败酱3分,甜瓜子3分。
11.3主治
肠痈未成脓,腹中痛不可忍。
11.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以利下脓血为度。
11.5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6附注
本方组成、用法原缺,据《普济方》补。
12《圣惠》卷八十一
12.1方名
牡丹散
12.2组成
牡丹半两,玄参半两,黄芩半两,芎半两,射干半两,赤芍药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瞿麦半两,海藻半两(洗去咸味),水蛭1分(炒令微黄),虻虫1分(炒令微黄,去翅足头),蛴螬20个(微炒),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2.3主治
新产儿枕上下刺痛,壮热口干,烦渴头痛,汗出,或大小便不利,未得便下者。
12.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薄荷37叶,煎至6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12.5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3《普济方》卷三四八
13.1方名
牡丹散
13.2组成
牡丹皮1两半,红芍药1两半,白芷5分,干姜(炮制)1两,当归(去苗)2两,苦杖2两,红花2两,延胡索2两,官桂2两,没药2两,橘皮(去白)2两,川芎2两2分。
13.3主治
产后血晕,气逆胸膈不利,并月水不调,凝滞撮痛,或因产后经脉不和,恶物不尽。
13.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酒水共1盏,生姜2片,同煎至7分,食前稍热服。治产后恶物不尽,1月内日进2服,2月内日进1服。
13.5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圣惠》卷七十七
14.1方名
牡丹散
14.2组成
牡丹1两,赤芍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荷叶1两,当归1两(锉,微炒),蒲黄1两,姜黄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
14.3主治
死胎下后,有败血冲心闷绝,上气不停。
14.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4.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5《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5.1方名
牡丹散
15.2组成
牡丹(去心)半两,芍药半两,当归(切,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漏芦(去芦头)半两,白芷半两,五灵脂(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微炒)半两,芎半两,红蓝花半两,干漆(炒烟透)半两。
15.3主治
产后血气血块,恶露不尽,攻筑刺痛。
15.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生姜、温酒调下。
15.5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妇人良方》卷七引《卫生方》
16.1方名
牡丹散
16.2组成
牡丹皮1两,桂心1两,当归1两,延胡索1两,莪术2两,牛膝2两,赤芍药2两,荆三棱1两半。
16.3主治
妇人久虚羸瘦,血块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饮食。
16.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酒半盏,煎7分,温服。
16.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6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桂心、丹皮、赤芍、牛膝,以行其血;三棱、莪术、归尾、延胡,以行其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气血周流,则结者散矣。
16.7附注
本方方名,《医统》引作“牡丹皮散”。
17《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7.1方名
牡丹散
17.2组成
干漆(炒)1分,苏木1分,鬼箭1分,蓬莪术(炮)1分,甘草(半盐汤炙、半生)1两,当归1两,桂心1两,牡丹皮1两,芍药1两,陈皮(去白)1两,红花1两,延胡索(炒)1两,没药(别研令细)1两,乌药1两。
17.3主治
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17.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
17.5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圣惠》卷六十八
18.1方名
牡丹散
18.2组成
牡丹半两,盐半两,白蔹半两。
18.3主治
箭头不出。
18.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18.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9《圣济总录》卷一四○
19.1方名
牡丹散
19.2组成
牡丹(去心)1两,白蔹1两,桑根白皮(锉)2两,藿香叶1分,丁香1分,麝香(研)1分。
19.3主治
金疮箭头在骨,远年不出。
19.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每日3次。浅者10日,深者20日,箭头自出。
19.5制备方法
上为散。
20《圣惠》卷七十九
20.1方名
牡丹散
20.2组成
牡丹3分,木香半两,肉桂半两(去皱皮),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延胡索3分,蓬莪术半两,虎杖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澜),芎半两,琥珀3分。
20.3主治
产后经络不调,脐腹疼痛。
20.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热服。
20.5制备方法
上为散。
21《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21.1方名
牡丹散
21.2组成
牡丹皮、萆薢、白术、桂(去粗皮)各等分。
21.3主治
肾虚腰痛。
21.4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温酒调下。
21.5制备方法
上为散。
22《直指》卷二十三
22.1方名
牡丹散
22.2牡丹散的别名
牡丹皮散
22.3组成
人参3分,牡丹皮3分,白茯苓3分,天麻3分,黄耆3分,木香3分,当归3分,川芎3分,辣桂3分,白芷2分,薏苡仁2分,甘草(炙)2分,桃仁(浸去皮,炒)3分。
22.4主治
肠痈冷证,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22.5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井水煎,食前服。
22.6制备方法
上为末。
22.7附注
牡丹皮散(《外科发挥》卷四)。本方改为汤剂,名“牡丹汤”(见《校注妇人良方》)。
23《鸡峰》卷十五引《灵苑方》
23.1方名
牡丹散
23.2牡丹散的别名
牡丹汤、大效牡丹皮散、牡丹皮散、大效牡丹散
23.3组成
牡丹皮1两,桂(去粗皮)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芎1两,延胡索半两,木香3分,白术3分,甘草3分(炙),芍药3分,京三棱半两(煨,锉),干姜(炮)半两,诃黎勒皮3分,半夏(汤洗去滑7遍,姜汁炒)半两,羌活(去芦头)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当归(切,焙)1两半。
23.4功效
益血海,退血风,消寒痰、实脾胃,理血气。
23.5主治
妇人血风攻注,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肠不调,阴阳相干,心下忪悸,或时旋运。
23.6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23.7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8附注
牡丹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大效牡丹皮散(《元戎》)、牡丹皮散(《普济方》卷二二九)、大效牡丹散(《准绳·女科》卷五)。
古籍中的牡丹散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一]妇人崩漏 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醋汤下牡丹散治妇人血脏虚风攻头目不利可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 小便不利者,三仁汤;内痛者,失笑散;虚而痛者,牡丹散;脓出食少者,补中益气汤,升提胃气,或佐以前药...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八产后诸疾门]产后血晕 药散出圣惠方)用没药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牡丹散(出圣惠方)治产后血晕闷绝野狼狈。若口噤则拗开...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 苦葶苈(制)白茯苓桂心(各等分)上为末。蜜丸如牡丹散治妇人月水不通。牡丹当归(锉微炒各一两半)白芷...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肠痈
血痹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血痹5风痹·血痹6参考资料附:1治疗血痹的方剂2治疗血痹的穴位3治疗血痹的中成药4血痹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血痹 1拼音 xuè bì
2英文参考 arthral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bloo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tic numbnes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gratory arghr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血痹:1.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2.风痹。
4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血痹 血痹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1]。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血痹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1]。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1]。
治疗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1]。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1]。
5风痹·血痹 血痹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指风痹[1]。《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风痹又名行痹、筋痹[2]。《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
《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2]。一说风痹即痛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2]。
6
痛泻要方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痛泻要方的别名5组成6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主治7痛泻要方的用法用量8方解9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 9.1加减法9.2使用禁忌 10痛泻要方的现代适应证 10.1急性肠炎10.2神经性腹泻 11痛泻要方的药理作用 11.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11.2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11.3对胃肠道的影响11.4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1.5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2歌诀13出处14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痛泻要方 1拼音 tòng xiè yào fāng
2英文参考 tongxieyao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痛泻要方为方名,出《丹溪心法》。本方原著无方名,方名见于《医方考》[1]其组成为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痛泻要方是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专用方,其基本原理为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痉、改善循环功能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但应注意其主要作用是解痉,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酌情加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应当看到其对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一是白术促进肾上腺皮质作用;二是白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双相调节作用,使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恢复平衡。[2]
4痛泻要方的别名 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
5组成 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一两半,防风一两[3]。
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4]
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6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主治 痛泻要方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必泻,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而缓。[4]
痛泻要方功能泻肝补脾[1]。治痛泄(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肝旺脾虚);近代也用于急性肠炎见上症者[1]。
痛泻要方功在补脾泻肝。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7痛泻要方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分八帖,水煎或为丸服[1]。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8方解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5]
痛泻要方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醒脾和胃,为臣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4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5]
方中炒白术味甘苦而性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以抑肝旺,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辛散肝郁,疏理脾气,又为脾经引经之药,能胜湿以助止泻之功,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用防风,一则取其疏散之性,与疏肝药配合,以助疏肝解郁之力;二则取其祛风能胜湿,在健脾药的配伍下,有利于祛湿止泻;三则与补脾药相伍,能鼓舞脾胃清阳,使清阳升,湿气化,脾自健而泻自止。[4]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敛肝泻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中,防白术壅滞气机;防风散肝舒脾,防肝气被遏[1]。四药配合,能泻肝补脾,调和气机,而痛泻可止[1]。
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9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 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交作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必泻、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9.1加减法
若脾虚清阳下陷,久泻不止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清热燥湿;脾阳虚而四肢欠温、完谷不化者,加煨肉蔻、干姜温阳止泻。[4]
若久泻,加升麻六钱[1]。
9.2使用禁忌
伤食腹痛泄泻及湿热泻痢者不宜使用痛泻要方[4]。
10痛泻要方的现代适应证 痛泻要方适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属肝本乘脾者,均可加减用之。从中医学记载主治范围看均为腹泻、腹痛,脉弦而缓者。[5]
10.1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如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空肠弯曲菌、轮状病毒、蓝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真菌等。某些食物、药物等也可引起该病。这些微生物一是直接侵袭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二是它们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使肠壁前列腺素含量增多,引起cAMP增加,cAMP可使肠黏膜分泌亢进,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另外某些食物和药物以及病原本身除引起上述病理过程外,均可因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腹泻。[5]
10.2神经性腹泻
神经性腹泻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导致腹痛腹泻,腹泻与精神因素紧密相关,大便化验除稀便外多无异常,肠检也无明显病理性改变。慢性结肠炎实质上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最终导致组织损害,常见病理改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及整个大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个别溃疡可并发肠穿孔。由于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正常结构被破坏,溃疡愈合致瘢痕形成,黏膜肌层肥厚,可使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变形缩短。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消瘦等症状体征。[5]
11痛泻要方的药理作用 [6]
11.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白术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臣药白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10种真菌也有抑制效果;而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佐药陈皮也有抗菌作用。防风鲜汁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所含挥发油中的α和β蒎烯有抗真菌作用,而柠檬烯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11.2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
君药白术所含白术内酯能降低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可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SOD活性,增强全血GSHPx活力,明显降低RBC中MDA含量,增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其吞噬功能,显著增强抗体产生能力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和IL1、IL2的分泌,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同时能增加TH细胞数,提高TH/TS比值,具有调节免疫作用;增加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提高IL2水平。白芍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均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能提高TH细胞,抑制TS细胞,提高TH/TS比值,对免疫低下者促进之,亢进者抑制之;其抗炎作用显著,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实验性炎症如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和增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芍药总苷可明显增加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TNF、NO水平,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有效成分与白芍总苷、牡丹酚等有关,而且均表现为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效果;芍药总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这是芍药总苷对免疫功能双相调节的另一途径。陈皮所含橙皮苷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同时对肉芽囊肿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能拮抗组胺、溶血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陈皮水提液能清除超氧阴离子,陈皮苷能清除羟自由基,抑制LPO生成,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防风水煎剂对多种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提高脾脏指数,因而具有抗炎作用。
11.3对胃肠道的影响
君药白术对肠道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呈兴奋作用,又能呈抑制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能兴奋肠管,当肠管受乙酰胆堿等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抑制之;当受肾上腺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则兴奋之,能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白术水提取物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白术丙酮提取物对胃液分泌量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抑制倾向,因而对胃黏膜损伤有防治作用。臣药白芍所含芍药苷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所含牡丹酚也有抑制效果,并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肠道平滑肌,芍药及芍药苷可直接抑制肠管而具有显著的解痉效果。五种白芍炮制品组成的芍药汤对乙酰胆堿所致肠管痉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剂量越大,作用越强,同时对于习惯性便秘芍药能延长结肠收缩时间,增强其收缩幅度,促进大肠黏液分泌,促进大小肠推进运动,使肠内水分增多,又有泻下作用。陈皮煎剂对胃肠运动具双相调节作用,既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又可对抗毛果芸香堿、BaCl2引起的肠痉挛,既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又可抑制病理性胃液分泌增多,具有抗溃疡和促进消化作用。防风煎剂能抑制肠管收缩。由此可见,该方剂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腹痛、腹泻是通过对胃肠道平滑肌运动予以抑制和兴奋双相调节作用而实现的。该方剂能治疗急性肠炎所致腹痛腹泻可能与白术的利尿作用有关。白术煎剂具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促进电解质尤其是钠的排泄,并有降血糖作用。这样不仅可减轻肠黏膜水肿,另一方面,大量的水液、钠从尿中排出,以及血糖的降低可导致循环中液体量不足及渗透压下降,因而有可能使肠道的液体进入循环而减少肠道排泄量。
11.4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白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臣药白芍能扩张冠状动脉,拮抗心肌缺血并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陈皮小剂量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大,增加脉压,提高心肌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凝血,降血压并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本方剂中陈皮用量偏小,取其强心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可以改善循环状态,特别是肠道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1.5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白术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臣药白芍苷除具有较强的解痉作用外,还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抗惊厥作用。芍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防风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同时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温作用。
12歌诀 痛泻要方理肝脾,防风白芍术陈皮;腹中疼痛肠鸣泻,泻后依然痛不离。[4]
13出处 《丹溪心法》卷二引刘草窗
《医学正传》
《医方考》
连翘饮简介
目录1拼音2《类证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饮 2.1连翘饮的别名2.2处方2.3制法2.4功能主治2.5连翘饮的用法用量2.6摘录 3《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饮 3.1连翘饮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连翘饮的用法用量3.6摘录 4《喉证指南》卷四:连翘饮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圣济总录》卷一三○:连翘饮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连翘饮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异授眼科》:连翘饮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连翘饮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幼科直言》卷五:连翘饮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7.4摘录 8《玉案》卷六:连翘饮 8.1处方8.2功能主治8.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8.4摘录 9《种痘新书》卷九:连翘饮 9.1处方9.2功能主治9.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9.4摘录 10《麻症集成》卷三:连翘饮 10.1处方10.2功能主治10.3摘录 11《得效》卷十九 11.1组成11.2主治11.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11.4制备方法 12《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12.1组成12.2主治12.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12.4制备方法 13《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13.1组成13.2主治13.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13.4制备方法 14《万氏家抄方》卷六 14.1组成14.2主治14.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15《医学入门》卷八 15.1组成15.2主治15.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15.4加减 16《白喉全生集》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连翘饮 1拼音 lián qiào yǐn
2《类证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饮
2.1连翘饮的别名
连翘散(《斑论萃英》)、防风散(《普济方》卷三六九)、上清连翘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2.2处方
连翘 防风 甘草(炙)山栀子各等分
2.3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
2.4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治小儿风热感冒;诸疮肿毒,咽喉疼痛。
2.5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温服。
2.6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二十
3《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饮
3.1连翘饮的别名
连翘散、防风散、上清连翘散
3.2处方
连翘、防风、甘草(炙)、山栀子各等分。
3.3制法
上为末。
3.4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疮疡等一切热证;疮痘入目生困。
3.5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连翘散(《癍论萃英》)、防风散(《普济方》卷三六九)、上清连翘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3.6摘录
《活人书》卷二十
4《喉证指南》卷四:连翘饮
4.1处方
连翘2钱,葛根2钱,牛蒡子2钱,玄参2钱,黄芩2钱,桔梗2钱,赤芍1钱,栀仁1钱,淡竹叶1钱,甘草1钱,木通1钱,升麻6分。
4.2功能主治
肺胃邪热,咽喉疼痛。
4.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摘录
《喉证指南》卷四
5《圣济总录》卷一三○:连翘饮
5.1处方
连翘2两,防风(去叉)2两,玄参2两,白芍药2两,荠苨2两,黄芩(去黑心)2两,桑根白皮(锉,炒)2两半,前胡(去芦头)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桔梗(锉,炒)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黄耆(锉)4两。
5.2制法
上为粗末。
5.3功能主治
排脓。主痈肿疮疖。
5.4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日2次。
5.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
6《异授眼科》:连翘饮
6.1处方
连翘、甘草、黄芩、栀子、薄荷、大黄(酒炒)、朴消各等分。
6.2制法
上为末。
6.3功能主治
肺金克肝木,风邪在肺,金旺而木衰,致目有白膜遮睛者。
6.4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滚水送下。或蜜丸亦可。
6.5摘录
《异授眼科》
7《幼科直言》卷五:连翘饮
7.1处方
连翘、生地黄、陈皮、白芍(炒)、甘草、当归、花粉、黄芩、柴胡。
7.2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表症解,里症作,身有微汗而作渴,鼻干目红,耳窍不通,兼手足心热。
7.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竹叶3片为引。
7.4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8《玉案》卷六:连翘饮
8.1处方
黄芩8分,黄连8分,黄柏8分,山栀仁8分,大黄8分,石膏8分,蝉蜕8分,牛蒡子8分,红花8分,升麻3分。
8.2功能主治
热毒蓄内,痘不肯出齐。
8.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加灯心30茎,水煎服。
舌上无苔,去大黄。
8.4摘录
《玉案》卷六
9《种痘新书》卷九:连翘饮
9.1处方
连翘、牛子、防风、荆芥、炒芩、炒栀、虫退、赤芍、当归、柴胡、木通、车前、滑石、甘草。
9.2功能主治
退热解毒。主痘后余毒,疽疖始发,红肿潮热。
9.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弱者,加人参、黄耆。
9.4摘录
《种痘新书》卷九
10《麻症集成》卷三:连翘饮
10.1处方
酒炒川连、酒炒川柏、连翘、石膏、黑栀、甘草、力子于、防风、荆芥、酒芍、当归。
10.2功能主治
麻疹后发牙疳者。
10.3摘录
《麻症集成》卷三
11《得效》卷十九
11.1组成
连翘、赤芍药、当归、荆芥、防风、牛蒡子(炒)、川芎、栀子、黄芩、瞿麦、木通、生干地黄、瓜根、麦门冬、粉草各等分。
11.2主治
诸恶疮红赤,痛痒不定,心烦口干;及妇人血风,红斑圆点,开烂成疮,痒痛流黄水汁。
11.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灯心20茎,水煎,不拘时候服。
11.4制备方法
上锉散。
12《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12.1组成
连翘茎叶(新者)1两,生地黄2两,苍耳茎叶(新者)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1两,鸡苏茎叶(新者)1两。
12.2主治
因饵乳石发,心肺中热,鼻中衄血。
12.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3合,不拘时候。未止再服。
12.4制备方法
上锉碎,以水少许,都捣令烂,生绢绞取汁。
13《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13.1组成
连翘1两,山栀子仁1两,黄耆(锉,炒)1两,防风(去叉)1两,升麻1两,羚羊角(镑)1两,漏芦(去芦头)1两,甘草(炙,锉)1两,大黄(锉,炒)1两,枸杞根皮1两。
13.2主治
痈疽发背疮肿,或已溃,或未溃。
13.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空心温服。
13.4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拌令匀。
14《万氏家抄方》卷六
14.1组成
鼠粘子、连翘、当归、芦根、木通、石膏、瞿麦、车前子、蝉蜕、桅子、柴胡、黄芩、甘草。
14.2主治
痘第五日,实热、胃热发斑。
14.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水1钟半,加生姜1片,煎5分服。
15《医学入门》卷八
15.1组成
连翘1分,瞿麦1分,滑石1分,车前子1分,牛蒡子1分,赤芍1分,山栀仁半分,木通半分,蝉退半分,当归半分,防风半分,黄芩1分半,荆芥1分半,柴胡2分,甘草2分。
15.2主治
小儿表里诸热;小儿痘疹14日时。
15.3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5.4加减
如风热、痰热、变蒸热、肝热、大肠热、瘾疹热,加麦门冬;丹热、实热、血热、三焦热、小肠热,加大黄、灯心;麻痘热、温气热、已出未出症热,加紫苏、当归;余毒热、胎热、肺热、伤寒后、疮疹后余毒发热,加薄荷;项上生核作热、痈疖毒热,加大黄、朴消。
16《白喉全生集》
16.1方名
连翘饮
16.2组成
连翘3钱,桔梗3钱,牛蒡3钱,僵蚕(姜汁炒)2钱,银花2钱,黄芩1钱,人中黄1钱,粉葛1钱5分,赤芍1钱5分,薄荷8分,皂刺3针。
16.3主治
白喉热证尚轻,热邪尚在表者,初起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连翘饮食稍碍,口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
16.4连翘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连翘饮 《丹台玉案》:[卷之六治痘总论秘诀]落痂余毒诀 如竹膜。色煤黑者。险也。有虚实寒热。实而热者。连翘饮主之。虚而寒者。方内加参。肉桂治之。治廨色亦然...
《医宗金鉴》:[卷五痘疹心法要诀]收靥证治 毒气大盛之故也,须用大连翘饮以解之。(大连翘饮)连翘去心防风牛蒡子炒研荆芥黄芩当归蝉蜕柴胡滑石栀子赤...
《医宗金鉴》:[卷五杂证门]□填 悴频频汗,胸高气促口唇红,肝盛泻青丸最效,裹热连翘饮堪行,因表防风升麻剂,□冷属阴用理中。[注]□...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八·小儿科]赤丹 锋击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涂之。查春田用大黄连翘饮而愈。又王国戚子,未弥月,阴囊患此,如前治之而愈...
《痘疹心法要诀》:[卷一]收靥证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2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揩齿金牙散
下一篇:
揩齿麝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