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鸡子索饼

中医世家 2023-05-19 14:20:00

鸡子索饼

别名 : 鸡子馎饦

处方 : 白面4两,鸡子4两,白羊肉4两(炒作臛)。

功能主治 : 令人肥白光泽。主虚损羸瘦。

用法用量 : 鸡子馎饦(《医方类聚》卷一○二引《必用之书》)。

摘录 : 《圣惠》卷九十七

千年一“面”:原来面食的起源之地在这!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烹饪王国,面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中国人喜食的面条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地呢?说法不一。

面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邱庞同教授说:“2005年10月份,中国学者在国际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小米面条》一文,对青海民和地区喇家遗址4000年前的面条的发现和研究作了报告,从而引起有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邱教授所说的这一“引起有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的考古发现,是指200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喇家遗址一处房址中发现的一只陶碗。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移开这只陶碗,地面上是一堆碗状遗物,碗底部位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条状结构物。此条状物粗细均匀,直径约有0.3厘米,总长约50厘米,呈米黄色,卷曲缠绕在一起。后来,这些物品被带到北京,通过现代手段进行了检测,在排除其他可能后,认定是一种小米、黍制成的面条。邱教授说,如果依照这一考古发现,那就不仅要改写中国面条的历史,将其推至4000多年前,而且,最早的面条可能是由小米等物制成的。当然,邱教授也指出,“它(指出土的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作者注)与文献记载的面条起源差2000多年,这一时间跨度较大。”

而陕西本土饮食文化专家王子辉先生始终坚持他多年的研究结果,即面条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创始于秦,这里说的“秦”有两重意思,一是表示纪元的秦,即历史上的先秦时期;一是表明地域的秦,即大秦陕西。

王子辉先生认为,论证“面始于秦”必须从“饼出三辅”说起。“饼出三辅”一说出自《范子》(注:《范子》一书已佚,但清有辑本三卷,经考证推测,应为南北朝时期南朝颇有影响的范缜所著),“三辅”是汉京畿所辖关中地区的统称;“饼”的概念古今不同,今天的饼多指烙烤成熟、扁而圆的粉制食品,而古代则把用面粉制作的面食统称作“饼”。如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就列举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也。”学者邱庞同、王子辉等在其研究的文章中指出,其中的“汤饼”、“索饼”其实就是今天的细面条、粗面条。西汉杨雄《方言》中最早记述了汤饼一词,所说的“饼谓之飥”,即餺飥,辞书也解释为一种麦粉制成的水煮面食,实际上就是面条。《齐民要术》“饼法”条中讲到了这种面食的制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水盛水浸,宜于手临铛上,挼如薄韭叶,逐沸煮。”这实际上已经和现在关中人吃的薄而细的手撕面差不多了。到了唐宋时期,汤饼还成了生日食品,大概是取面条之长,来喻比长寿。如《猗觉寮杂记》载:“唐人生日,多具汤饼。”大诗人刘禹锡给张寿盥的生日祝寿诗云:“忆尔恳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之后甚至还出现了羊肉索饼、鸡子清索饼、榆白皮索饼等食疗面条。

当然,要创制面条,需有小麦和碾磨小麦的石磨。王子辉认为,作为面条优质原料的小麦,最迟在周朝时期便已在三秦大地上种植了。《诗经》中不止一次出现诗句“麻麦懞懞”,指的就是麻和麦子长得盖满了田野。《吕氏春秋·审时篇》中记载的“得时之麦,梗长而穗黑,其柱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糕而赤色”,亦即关中传统的“紫麦”。而1965年在秦国原都城栎阳(今临潼北)遗址中发现的中国最早(战国时期)的石磨,其磨齿由中心向外呈辐射形状,同近代的石磨已很相似。这说明当时的大秦已完全有条件用石磨磨出面粉,然后制作面条了。邱庞同教授在“中国面条起源”一节中说,用“安定噎鸠之麦”磨出的面是最好的(注:安定当时属甘肃,后又属陕西)。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陕西不仅早已有麦,而且早已有名了。

为了印证“面始于秦”,王子辉先生还特意讲到了“biang biang 面”的“biang”字。“关中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biang biang 面”,由于“biang”字来自民间自创,所以中国所有传统字书(包括《康熙字典》)都没有收录。由于它笔画太多,复杂难记,所以人们通常用拼音来代替。不过,聪明的关中人将其编成了歌谣来辨认、记忆。长安、蓝田一带的歌谣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刀尖一钩挂麻糖,坐个车车游咸阳。”而泾阳、三原和富平一带的歌谣是“一点冲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中有盐(言)篓篓。你扭扭,我扭扭,你尝尝(长),我尝尝,里面有个马大王。心字为底,月字为旁,戈字带钩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尽管各地略有不同,但都要加上他们的帝都咸阳。“biang biang 面”是一种较难制作的面,在秦始皇称帝咸阳时,关中的百姓就已普遍吃到这种面食了,足见早在先秦时陕西就有面条这一食物了。

王子辉先生认为,无论是史籍文献的记述,或是民谣传递的信息,还是考古文物的佐证,都使人深信,秦代的关中地区就是中国面条发祥地是毋庸置疑的。而“面食是在东汉时期以后由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中华面驰名中外,对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远影响

———————     我是麦小萌     ———————

一个萌萌哒的北方

女汉子

_

编辑 | Praise

审稿 | o0灵活型胖子0o

面条的起源介绍

面条的起源介绍

  面条在很多人来说,是很可口的面食,那么面条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呢?面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下面就和我一起详细的去了解下吧。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烹饪王国,面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中国人喜食的面条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地呢?说法不一。

  面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邱庞同教授说:“2005年10月份,中国学者在国际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小米面条》一文,对青海民和地区喇家遗址4000年前的面条的发现和研究作了报告,从而引起有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邱教授所说的这一“引起有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的考古发现,是指200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喇家遗址一处房址中发现的一只陶碗。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移开这只陶碗,地面上是一堆碗状遗物,碗底部位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条状结构物。此条状物粗细均匀,直径约有0.3厘米,总长约50厘米,呈米黄色,卷曲缠绕在一起。后来,这些物品被带到北京,通过现代手段进行了检测,在排除其他可能后,认定是一种小米、黍制成的面条。邱教授说,如果依照这一考古发现,那就不仅要改写中国面条的历史,将其推至4000多年前,而且,最早的面条可能是由小米等物制成的。当然,邱教授也指出,“它(指出土的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作者注)与文献记载的面条起源差2000多年,这一时间跨度较大。”

  而陕西本土饮食文化专家王子辉先生始终坚持他多年的研究结果,即面条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创始于秦,这里说的.“秦”有两重意思,一是表示纪元的秦,即历史上的先秦时期;一是表明地域的秦,即大秦陕西。

  王子辉先生认为,论证“面始于秦”必须从“饼出三辅”说起。“饼出三辅”一说出自《范子》(注:《范子》一书已佚,但清有辑本三卷,经考证推测,应为南北朝时期南朝颇有影响的范缜所著),“三辅”是汉京畿所辖关中地区的统称;“饼”的概念古今不同,今天的饼多指烙烤成熟、扁而圆的粉制食品,而古代则把用面粉制作的面食统称作“饼”。如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就列举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也。”学者邱庞同、王子辉等在其研究的文章中指出,其中的“汤饼”、“索饼”其实就是今天的细面条、粗面条。西汉杨雄《方言》中最早记述了汤饼一词,所说的“饼谓之飥”,即餺飥,辞书也解释为一种麦粉制成的水煮面食,实际上就是面条。

  《齐民要术》“饼法”条中讲到了这种面食的制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水盛水浸,宜于手临铛上,挼如薄韭叶,逐沸煮。”这实际上已经和现在关中人吃的薄而细的手撕面差不多了。到了唐宋时期,汤饼还成了生日食品,大概是取面条之长,来喻比长寿。如《猗觉寮杂记》载:“唐人生日,多具汤饼。”大诗人刘禹锡给张寿盥的生日祝寿诗云:“忆尔恳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之后甚至还出现了羊肉索饼、鸡子清索饼、榆白皮索饼等食疗面条。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17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