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近制清暑益气汤

中医世家 2023-05-19 01:53:30

近制清暑益气汤

处方 : 人参、白术、麦门冬、五味子、陈皮、甘草(炙)、黄柏(炒)、黄耆(蜜炙)、当归身。

功能主治 : 夏月外感湿热,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清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脉洪缓者。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四

清暑益气汤 名同功效异

暑热证多在夏秋季发病,「暑」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外感因素,但其本质离不开湿和热,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暑邪虽属外感六淫之一,但与其他邪气袭人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暑邪直入气分,不形成表证。
暑热袭人,汗出伤津,热不去,湿仍在,津已伤,且气随津脱,这是暑邪伤人的常见病机。病证中湿热是因,气虚和津伤是果。因此,治疗暑热证,当以清热、化湿、益气生津为主。
中医药名方用于防治中暑的方子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清暑益气汤。然而,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一个出自金元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另一个则出自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二方虽然名字相同,但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及主治均不相同。
李氏清暑益气汤
组方:由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味而成,主要药物包括黄柏、黄芪、人参、炙甘草、麦冬、白术、橘皮、青皮、苍术、葛根、泽泻、升麻等。
解析: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麦冬益气生津,白术、橘皮、青皮、苍术、葛根、泽泻、升麻除湿健脾,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素虚,又感暑湿之证,症见低热头痛,口渴,小便少而黄,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身重,自汗,大便稀溏,舌苔腻,脉虚等。若脾胃素虚,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而病者,当用此方治疗。
王氏清暑益气汤
组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及西瓜翠衣组成,王孟英用本方治「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解析:长期以来,治疗湿热都以清热燥湿为基本大法,黄连、黄芩等药是当然之选。但是,治疗外感湿温,此法则难于取效,故温病学派多选用清透渗利之品,化湿、利湿与清凉透热相合。
清利之品与苦寒之品的区别是很大的,苦寒之品虽燥,但寒助湿性,易使湿热变为寒湿,使治疗更为棘手;而使用清利之品,则可通过通利小便等方法使湿有去路,以利助清,使热随湿去或使湿退热孤,故治疗上更适合湿热病邪的特点。
王氏清暑益气汤
组方:中西瓜翠衣清暑涤热,生津利尿;西洋参、石斛、麦门冬、甘草、粳米益气养阴生津;黄连、知母、竹叶、荷梗清暑泄热,主治暑热仍盛,气津已伤,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等。凡热性病见热邪未退,而正气已伤,身热而兼气津两伤者均可酌情应用。若暑而挟湿,则非其所宜。
中医治病是辨证侯施治,而不是单纯的辨病治疗,常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
以清暑益气汤为例,李氏长于治脾,主张升发脾气;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李氏立方之义即本于此,故凡暑湿偏盛,脾气虚弱者,宜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健脾燥湿。而王氏则重视津液,治疗偏于养阴生津;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津液既夺,则阳气无根,阴血不生,惟使津液充足而气血自复,而暑热偏盛,胃津耗损者,则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养胃生津,此即「同病异治」之理。

清暑益气的李氏清暑益气汤

若脾胃素虚,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而病者,当用李氏(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
李氏清暑益气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名同实异。李氏清暑益气汤是由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味而来,重在益气、除湿、健脾,“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
李氏清暑益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素虚,又感暑湿之证。对湿热内蕴内伤杂证,本方亦可选用。据临床报道,本方用于治疗感冒低热、小儿夏季热、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清暑益气丸
功效 益气生津,消暑祛湿。
传统应用 临床用于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症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等症。
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冷、油腻、烟酒等刺激之物。

夏季综合征是你饮冷乘风,多食瓜果,伤之暑湿,传统中医这样治

伤寒杂病论义疏曰:暑者,气交六化之一,气热而含水,故称郁蒸之令。暑之感人,外则热熏肌腠而多汗,内则伤气府而气短。其为病则初感迫肺,外合皮毛,逆传入心,暑证易与湿相搏。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一方备升降温凉扶正袪邪之用,此消暑生津保肺定喘之妙剂也。师其法而化裁之,得无尽藏之用矣。

素有伏热,更伤于暑,新旧合邪,则化热愈甚,心肺两伤,必及血分,内热外蒸,发热大汗,口渴饮水,证似阳明经证。故以白虎汤清肺胃而解肌热,黄连、阿胶滋心液以凉血分,则表里两解,而气血之暑热清矣。

伤暑,脉弱,口渴,汗大出,头晕者。此热蒸液泄,肺卫心营,气血两燔之候,暑热上熏干脑,故头晕而似胀似痛。脉弱者,暑伤气弱故也。治宜竹叶、石膏,双清肺胃之燥,黄连入心,半夏降逆,人参益气生津,竹叶兼可利水,气血两清,自无干心之变矣。

虞 天民 《医学正传》:暑热时饮水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饮水不消,小便涩少,口渴脉洪大者。《医学正传》桂苓甘露饮。

《温热经纬》曰:素体阴虚,夏月感暑,气阴两伤,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细数,舌红苔少。王氏《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曰:素体脾胃气虚湿重,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主之。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 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胖 苔腻 ,脉虚者。

暑令乘凉,饮冷,头痛,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之证,后贤立阴暑之名,所治仍不外发表温里之剂,香薷饮实发汗之剂。大顺散为温里而立,藿香正气散为寒湿而设。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夏秋暑湿伤脾,或饮冷乘风,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伤食噫酸臭气,或因暑热,渴饮冷水冷物,致心腹疼痛,或冒暑背寒自汗,四肢厥冷。并皆治之。

清暑益气汤的附注

以上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用石斛、麦冬),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但重于健脾燥湿,用治元气本虚,伤于暑湿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04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