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蒺藜散

中医世家 2023-05-18 19:25:58

蒺藜散

《仁斋直指》卷十九:蒺藜散

处方 : 蒺藜(炒,去刺)草乌头(水浸三日,逐日换水,去皮,晒)各15克 白芷 白附(生)苍术(炒)荆芥穗各7.5克

制法 : 上研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搜风利湿。治颓风上攻,耳鸣目眩;湿邪下注,阴疮瘙痒。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病在上以茶清,在下以盐酒送服。

摘录 : 《仁斋直指》卷十九

《千金》卷二十二:蒺藜散

处方 : 蒺藜子1升(熬令黄)。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气肿痛。

用法用量 : 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

摘录 : 《千金》卷二十二

《痧胀玉衡》卷下:蒺藜散

别名 : 丝三、十九号大畜方

处方 : 白蒺藜(捣去刺)2两,泽兰1两,姜黄1两,卜子1两,楂肉1两,茜草1两,土贝母(净)1两,玄胡索1两5钱,五灵脂1两5钱,槟榔7钱,金银花8钱,乌药6钱,青皮6钱,桃仁(去皮尖)1两2钱。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食积瘀血,痧毒凝滞成块,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 : 丝三(《痧症全书》卷下)、十九号大畜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摘录 : 《痧胀玉衡》卷下

《瑞竹堂方》卷三:蒺藜散

处方 : 蒺藜根。

制法 : 上烧灰。

功能主治 : 打动牙齿。

用法用量 : 贴患处。动牙即牢。

摘录 : 《瑞竹堂方》卷三

《直指》卷十九:蒺藜散

处方 : 蒺藜(杵去刺)半两,草乌头(水浸3日,逐日换水,去皮,晒)半两,白芷2钱半,白附(生)2钱半,苍术(炒)2钱半,荆芥穗2钱半。

制法 : 上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疒颓)风。上攻耳鸣目眩,下注阴湿疮痒。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上则茶清,下则盐酒送服。

摘录 : 《直指》卷十九

《异授眼科》:蒺藜散

处方 : 白蒺藜(炒)、芍药、茯苓、甘草、石决明(盐水炒)、川芎(炒)、羌活、当归、防风、苍术(米泔浸,炒)、蝉蜕、麻黄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头风注于目,每早晨昏花者。

用法用量 : 白滚水送下。

摘录 : 《异授眼科》

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洞天奥旨》卷八:蒺藜散

处方 : 蒺藜子1升(烧为灰)。

功能主治 : 一切疔肿。

用法用量 : 上以酽醋和,封头上,经宿便愈。或针破头,封上更佳。

摘录 : 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洞天奥旨》卷八

《圣惠》卷六十九:蒺藜散

处方 : 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羚羊角屑3分,黄芩半两,细辛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苦参半两(锉),蛇床子半两,秦艽半两(去苗),防风半两(去芦头),麻黄半两(去根节),当归半两(锉,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莽草3分(微炙),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妇人风瘙,皮肤中如虫行,及生瘾疹,搔之作疮,面肿心烦。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医心方》卷四引《深师方》:蒺藜散

处方 : 蒺藜子1升,栀子仁1升,香豉1升,木兰皮半斤。

制法 : 上为末,酢浆和如泥。

功能主治 : 灭瘢。主齄皯(黑黾)。

用法用量 : 暮卧,涂病上,明旦汤洗去。

摘录 : 《医心方》卷四引《深师方》

《医学入门》卷七:蒺藜散

处方 : 白蒺藜(生)。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固齿。主风虚牙齿疼痛,龈肿动摇。

用法用量 : 擦牙。或水煎,入盐1捻,带热时时漱之。久则大效。

摘录 : 《医学入门》卷七

《痘麻绀珠》卷十:蒺藜散

处方 : 白蒺藜、白菊花、蝉退、荆芥穗、防风、木贼草。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痘疮入眼,肿疼,或生翳膜。

用法用量 : 白汤调下。

摘录 : 《痘麻绀珠》卷十

《普济方》卷二三九:蒺藜散

处方 : 蒺藜子并苗叶(于7月7日采,阴干,烧存性)。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蛲虫。又治诸虫。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食后煎芜荑酒调下,1日3次。

摘录 : 《普济方》卷二三九

《圣济总录》卷三十:蒺藜散

别名 : 蒺藜子散

处方 : 蒺藜子(炒,去角)1两,白扁豆(炒)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后脾胃热壅,唇口常有疮。

用法用量 : 蒺藜子散(《普济方》卷二九九)。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三十

《医统》卷九十一:蒺藜散

处方 : 白蒺藜、谷精草、防风、羌活、生蛤粉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痘疮入目肿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水调下。

摘录 : 《医统》卷九十一

《准绳·幼科》卷六:蒺藜散

处方 : 蒺藜、甘草、羌活、防风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痘疹入眼。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水调服。有拨云见日之效。

摘录 : 《准绳·幼科》卷六

《仁端录》卷七:蒺藜散

处方 : 白蒺藜、淡豆豉各等分。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痘疮溃烂。

用法用量 : 用醋水调涂。

摘录 : 《仁端录》卷七

《普济方》卷五十:蒺藜散

处方 : 蒺藜子1石(于七月、八月熟时收,晒干,舂去刺)。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鬓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可长生。主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新汲水调下,1日3次,勿令中绝。

摘录 : 《普济方》卷五十

暗痧症状怎样如何治疗

病名。痧证之一。
①指痧证中之慢而轻者,或慢而重者。郭志邃分析此病,常见“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但渐渐憔悴,日甚一日,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也,放之即愈。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亦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闷闷不已;亦有咳嗽烦闷,有似伤风;亦有头面肿胀,两目如火;亦有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此痧之慢而重者也。误服热汤、热酒、热物,遂乃沉重;或昏迷不醒,或痰喘气急、狂乱见凶。如遇是证,必先审脉辨证的确,果系何因,在表者刮,在中者放,在里者或丸、或散、或煎剂,必须连进数服,俟其稍安,渐为调理。”(《痧胀玉衡·暗痧》)可选用宝花散、沉香郁金散、蒺藜散等方。

蒺藜的药用价值

性味
辛、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炮制
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附方
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药理作用
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强壮作用
在临床上发现蒺藜皂苷能增强机体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 可用来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2、蒺藜的性强壮作用
蒺藜中提取的一种单一成分皂苷——原薯蓣皂苷能增强性欲,提高性能力。
3、蒺藜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蒺藜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引,并且与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的氧化程度有关。
4、蒺藜对脑血管的作用
能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脑循环、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蒺藜皂苷对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
5、蒺藜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减轻细胞损伤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6、蒺藜的抑癌作用
在研究中还发现,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总皂苷可显著抑制人乳腺髓样细胞的增殖。
7、蒺藜的利尿作用蒺藜果实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和水肿病人有效。
8、蒺藜的降血糖作用
蒺藜水煎剂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
9、蒺藜的其他作用
研究发现蒺藜具有调节血脂、调节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镇痛、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等作用。
化学成分
蒺藜多糖;生物碱哈尔满、哈尔碱、哈尔醇、对羟基苯乙酮基一3甲氧基一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黄酮;氨基 酸;甾体皂甙等。

中药白蒺藜详细介绍

白蒺藜味辛、苦,性微温。有疏肝郁,散肝风,泻肺气,明目的功用。常用于头痛头晕、目赤目痛、胸肋胀痛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1、头痛、头晕、目眩:由于肝风上扰而致头晕、头痛、目眩、口苦、目多眵等症,可用本品疏肝郁、散肝风,平肝以治头痛、眩晕。常配合菊花、桑叶、天麻、勾籐、白芍、生牡蛎、羚羊角等同用。
2、目赤、目痛、多劦:外感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等而致目赤、目痛、流劦、眼花、羞明、多眵等症,可用本品散风清热、平肝。常配合栀子、黄芩、木贼草、荆芥、桑叶、菊花、草决明、石决明、密蒙花等同用。
3、胸胁胀痛:肝气郁结或肺气失宣而致胸胁胀满疼痛,可用本品疏散肝郁,宣泻肺郁。常配合柴胡、枳壳、香附、郁金、片姜黄、川楝子、元胡、皂刺等同用。对肝炎患者的胁痛,我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白蒺藜三、四钱同时配用皂刺一钱半或片姜黄二、三钱,每收较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4、癖块积长:由于气血瘀滞、影响气血流通,久积成块,或左或右。可用本品疏肝气、散肝郁而行血散结。常配合元胡、归尾、红花、桃仁、皂刺、炙山甲、炙鳖甲、生牡蛎等同用。潼蒺藜偏于平补肝肾,白蒺藜偏于通散肝郁。籐清肝热而熄风,白蒺藜散肝郁而熄风。
用量一般二至三钱。血虚气弱者及孕妇均慎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9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