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羁縻攻之方

中医世家 2023-05-18 15:14:18

羁縻攻之方

处方 : 鳖甲8分(炙),龟甲8分(炙),桑耳8分(金色者,炙),大黄8分,吴茱萸8分,防葵8分,附子4分(炮)。

制法 :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腹中症癖兼虚热,不可用纯冷专泻药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饮苦酒送下,日再服;渐渐加1丸,以微泄为度,无所忌;日晚服马苋汁3-4合,以愈为期,亦是单煮,暖此汁服前药更佳。

注意 : 忌猪肉、冷水。

摘录 :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认清实际控制和藩属羁縻的区别,为何说清朝并未真正实控中国疆域

清朝,作为一个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旧社会的终点,在它的统治之下,中国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中国的国家 *** 和领土完整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它的统治之下,中国人的顺从奴化程度很高,以至于无数的思想家对其进行批判,但同时,它也维护和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将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中国更加实体化,更有甚者对清朝充满了无边无际的赞扬,说道:清朝开疆扩土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为中国带来了 *** ,新疆,蒙古,台湾,东北等嫁妆,清朝无昏君,从不闭关锁国,有着长达一百多年的盛世,圣祖康熙是千古一帝,就连灭亡也是统治阶级感于世界大势,主动将国家交给了人民,避免了战争。 且不说,这些言论是否正确,今天,我们就来看下,关于清朝的大一统和实控问题。 是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还是清朝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国疆域? 提到清朝,新版的高中课本中如此说「 ”清朝,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国的疆域”而历史课本的那一节的内容则是「 ”明清对中国疆域的奠定”这是教科书上对清朝奠定中国疆域的肯定,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清朝是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国的疆域,而不是独自奠定了中国的疆域,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清朝以前,并不是生活在水里的,也就是说这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是由清朝独自奠定而来的。 那么在清朝以前,明朝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呢?清修的明史有记载「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也就是约有11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从此,南海的「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这是对明朝疆域的真实写照。 当然,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有人说了,明朝的末期国土面积只有300万平方公里,其他的都丢失了,那么这里我们需要问问,如果其他的面积丢失就不是中国了,那么清朝末期,掌控范围只有一个紫禁城或者说是北京城大小,那么其他面积就不是中国了么?我们能否说民国给我们带来了除北京城以外的嫁妆呢? 显然不是,在这里,我们再重申一下,清朝的疆域广大,那是基于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包括东北,新疆, *** ,台湾,都不是由清朝带来的,而是由清朝巩固和收复的,至于蒙古,确实是在明朝数百年的打击和分化之下,最终由清朝纳入领土范围的,在这个程度上来说,清朝对于中国是有贡献的。 清朝真的做到了实控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么? 大家都知道的是,明朝时期,对边境地区,包括蒙古的一些地区采取的是羁糜制,羁糜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州县。因为其情况特殊﹐以为其少数民族首领作为管理者,封其官职,任命其管理当地的一种形式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在封建时代,国家对偏远地区,边境地区的管理缺乏力度,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整个国家从南到北甚至快马要跑上一年,在这种程度下,进行有效的管理,任命中央官职是不现实的,毕竟你任命的官员到达边境,或许当地早就天翻地覆了,所以羁糜制是当时管理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说明朝甚至之前的大一统国家,唐,汉对边境采取的是羁糜制这是事实。 但有些人以羁糜制就不属于国家的疆域为由,将清代以前的中国领土范围硬生生的缩减,甚至不承认在清代以前东北,蒙古,台湾, *** ,新疆属于中国,以此为所谓的「 ”嫁妆论”提供证据,企图证明这些区域是满清带来的,也可以带走,这就属于别有用心了。 世界上的国家对领土疆域的控制,都是愈来愈强的,那是因为随着科技交通通讯的进步,就像对比商周时期的中国和唐宋时期的中国,科技水平不一样,那么其有效管理的范围当然也不会一样,所以唐可以管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帝国,而商周根本不可能,同理,汉唐时期的羁糜制走到了明朝,再到了清朝,最终到了民国和共和国,这种管理是逐渐加强的一个过程,并不存在在唐朝明朝就不是中国的疆域,只有在清朝才是的道理。 而且我们还需要注重的一个重点是,清朝真的对这些区域采取有效管理了吗? 我们还是来看羁糜制,古代中原王朝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糜制,任命当地部族首领官职,派遣官吏管理他们,调派其军队作战,使其对中央交纳贡赋,其实这就是统治的一种直接形式,这种形式在明朝的体现,就是在 *** 有乌斯藏都司,在东北有奴儿干都司,以及无数被册封的蒙古卫所,而针对这些地区,明朝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比如 *** ,有针对当地正交领袖的册封,其次是对蒙古地区的管理,包括分化,迁移,招纳蒙古兵等,还有对东北的管理则是中央直辖和羁糜共存,明朝在这些地区册封官职,建立驿站,调动军队,其实这已经是真正有效管理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明朝在东北辽东总兵手下的武官,被封为龙虎将军,要知道,这是真正的吃明朝俸禄,受明朝管辖的将领,努尔哈赤起兵时候的七大恨说的也是反明,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东北在明朝的时候就是明朝的疆域,而不是什么带来的嫁妆。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对蒙古等地采取的依然是羁糜制类似的政策,比如任命当地部族首领为官员,由中央派遣官吏管理他们,当地部族各有各的地盘,他们对清 *** 缴纳贡赋,虽然蒙古人以清朝皇帝为大汗,但这个大汗也只是礼仪性的称呼,当年的李世民是天可汗,这也是种尊称,并不代表唐太宗真正能掌握天下了,而对清朝皇帝也是如此。 而对于 *** ,清朝和明朝的区别就是多了驻藏大臣和他的2000卫队,驻藏大臣并不管理 *** 的民政和军政,这和内地的中央直管是有很大区别的, *** 的一切都由 *** 地方 *** 管理,驻藏大臣对其地方部族的纠纷做出仲裁,并报告给皇帝,这和后来共和国对 *** 的管理区别很大,完全就是两回事,所以要说实控,清朝根本就没有做到,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英国入侵 *** , *** 地方 *** 先抵抗后在清朝的捣乱下失败而以地方 *** 名义和英国签约了,甚至后来还有藏军攻击川军的事情发生,真正的实控哪来什么地方 *** 和藏军呢? 至于东北,属于清 *** 的老家,这并不是说这块地方是由于满清八旗起源的,而是满清八旗在这里起源,清 *** 对这块区域的控制算的上的是很给力的,但相对来说,当时的明朝对这块区域的控制力也很强,否则也不会有明军经东北至朝鲜打败日军了。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其实清朝对当时中国的控制也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实控,清朝真正形成了大一统,相对来说,清朝只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现代中国疆域的控制,而对于 *** ,蒙古,新疆等地来说,属于羁糜制和半羁糜之间,至于台湾和东北,一个被日本割占,一个被日俄控制,清 *** 根本就无法立足,也就谈不上是什么实控了。 清朝的将军辖区相当于唐都护府和明都司 同时,清朝设立的将军辖区也是其没能有效实控中国的证明,清朝把蒙古分为「 ”内属蒙古”和「 ”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行八旗制度,为直接管辖的旗,不设盟,而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清王朝甚至通过会盟、课税、派差、调遣等手法来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在这里和东北当地,清朝采取的是以蒙人治蒙,满人治满的政策,任命蒙古的贵族和新疆各地的贵族以官职,以其管理当地,这和内地的行省完全不同,其实也就是加强的羁糜制罢了,清朝无法像实际控制中原地区一样直接任命基层官员来管理这些地区的。 所以如果要说明朝只能直接管理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恐怕清 *** 也不过是直接管理这么大小的土地,如果历朝历代的羁糜制不算统治,显然清朝也不算实控,否则,哪有实控地区军队去攻击中央军队的道理? 显然,如果按照一些人的逻辑,明朝没有实控这些地区,所以明朝不算大一统国家,甚至算是割据政权的话,那么清朝依然没有实控这些地区,那么依然也不算是大一统的国家的。 当然,这个结论是谬误的,中国的疆域是历朝历代共同开拓之结果,是牺牲奉献之先烈奋斗之果实,是共和国经历长期的国际斗争带给中国的,并不是哪个时代单独带来的,我们也不能像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一样,一味吹捧某个时代,我们清楚的看到,清朝虽然没有对当时的中国疆域实控,但相比明朝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这是值得肯定和称颂的。

元朝在政治上有三个创举,分别是什么

   元朝在它97年生命历程中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政治上有三个创举:
  一、结束割据局面,实现空前统一。
  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 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二、把西藏、台湾纳入管辖。
  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
  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三、废三省,实行一省制。
  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大唐在亚洲舞台上的权力之舞,别树一帜的边疆民族政策:羁縻制度


在王贞平教授所著的《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一书中写道:“在多极世界中,直接以武力处理对外关系收效有限,而以软实力解决相关问题则有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里的软实力就指—— “唐朝在全盛时期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软实力,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成熟的机构,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发达的文化,以及由繁荣的经济带来的上层的奢华生活方式。”

以往看过有关唐代 历史 的书籍,大多是站在中华 历史 本位的角度来记述的,王贞平教授则是站在上帝视角俯视着整个亚洲大地,大地上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战争与征伐。当然也有委曲求全、利益互换的外交往来。


王贞平教授最后提出:“唐朝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实用多元主义,而不是某一位皇帝对世界的宏大道德构想,这种教条式的构想显然不足以成为观察多元世界的工具。” 不管怎么说,唐代的羁縻制度在封建 社会 边疆统治中是较为成功的,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秦朝、汉朝、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朝、清朝都有着巨大的疆域,在边疆都分布着大量少数民族,但中原王朝都有着经略天下的强烈占有欲。而唐代的羁縻制度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也是在创业维艰、艰苦奋斗之后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从太原起兵到武德七年,唐朝还不能称之为大唐,因为唐朝政府为了巩固边地和争取外援,基本上是臣服于东突厥的。李渊在起兵时,害怕遭受南北夹击,曾经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并约定: “征战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这是李渊的一种妥协,也可以说是一项交易,以中原的钱财珠宝换取突厥的直接军事协助,或者至少让突厥保证不干涉李渊统一中原。


也正是在东突厥的支持下,李渊才得以迅速占领长安,在公元628年建立唐朝。在史书中记载的李渊臣服于东突厥的理由,并不是为了取得战略缓冲,李世民对大臣们说 “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东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 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国家交往间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弱国无外交。

随着中原的统一,唐朝国力也逐渐增强,对周边较远、较小的民族势力采取了安抚的措施,而对势力强大的东突厥则准备进行反击,这就是李渊采取的裴矩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与东突厥的关系降至冰点。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刚登上皇帝宝座,东突厥就将军队开到了渭水之北,直接威胁着唐朝的首都长安,这一次东突厥低估了唐太宗的决心。


在此期间也有些边境上的民族势力反叛,但唐太宗都轻动干戈,采用了“静之抚之”的策略。当然,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战斗并不是盲目的征伐,而是在静候时机,终于,东突厥内部因为权力之争引起内乱,原先臣属东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拨野古等部相继背叛,再加上东突厥境内遭遇大雪灾。趁此机会,唐太宗加紧了对东突厥的军事行动。

最后,在强大的唐朝军队碾压下,东突厥灭亡,后来还继续剿灭了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龟兹等国,攻伐西突厥的计划又提上日程。而如何管理这些被灭国家的人民和土地呢!当然必须得有军事力量镇守,唐太宗在这些地方划分设置了府州、郡县,考虑“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但这样的考虑却半途而废,终未实现。

随着归降或收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没有有效的管辖是不行的,最后唐朝政府决定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 在王贞平教授的《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一书中写道:“唐羁縻政策的实质是互惠的。它使唐能在与四邻交往的过程中以低成本满足双方的需求。”


唐朝的羁縻政策有其正面的影响,当然也有其负面的影响。从“马云羁,牛云縻”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当时对少数民族还是带有歧视之意的,其实质上所强调的并不是华夷认同,而是有差异存在。差异的发展必定会产生离心力、分解,最终不利于国家统一。

另外,这样的羁縻政策并不能等同于唐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只是表面上的、象征性的上贡,给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的空间,等他们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势必会在中原王朝衰败之际发生反叛。归根结底,羁縻政策还是民族歧视的根源。

在王贞平教授的《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一书中不仅详细客观地描述了唐朝和北方、西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还阐述了同东方、南方少数民族关系处理的进程,这是一本不多得的研究唐朝外交关系的书。


在书中,作者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文化”,而大唐文化恰恰就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现代。但是一个国家光有强大的软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力不菲的硬实力。

在书的最后,作者说:“唐朝实力有限,在面对复杂的对外关系时无法制定出一个迅速、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唐朝的外交政策很少是和平与战争、谈判与拒绝、安抚与融合、强迫与参与之间的二元选择。”


所以,一个大国想要保持和平和发展,就要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中 探索 出多种合宜的政策,这跟现代我国对外政策的多样性有着相似之处。但这也正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无法真正做到的。

唐代羁縻州为契丹人建辽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94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