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经进乌头丸

中医世家 2023-05-18 13:14:46

经进乌头丸

处方 : 川乌(炮,去皮尖)2两半,黄连(去须)半两,肉桂(取心)半两,干姜(炮)半两,川椒(炒,去目)半两,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石菖蒲半两,桔梗半两,防风(去尾)半两,巴豆(去皮膜心,出油研)半两,白茯苓半两,吴茱萸(洗,焙)半两,厚朴(姜汁制)半两,紫苑(洗,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杏仁(去皮尖,研)半两,甘草(炙)半两,猪牙皂角(炙去黑皮)半两。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除膏肓之疾。主五脏诸疾,腹内积聚,多年气块,大如碗,小如盏;或冷气攻刺脐腹搅痛;十种水病,翻胃呕逆,五淋五痔,九种心疼,一切腹痛;诸风瘫痪,顽痹;伤折内损,天阴多痛;或妇人无子,断续多年;或小儿惊痫,手足烦热。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渐加至5丸,空心或临卧酒送下。

摘录 : 《卫生家宝》卷二

川乌头简介

目录1拼音2《中医大辞典》·川乌头 2.1川乌头的别名2.2来源及产地2.3性味归经2.4功能主治2.5使用注意2.6运用2.7化学成分2.8川乌头的药理作用2.9中毒 3《*辞典》·川乌头 3.1出处3.2拼音名3.3川乌头的别名3.4来源3.5原形态3.6生境分布3.7性状3.8炮制3.9性味3.10归经3.11功能主治3.12川乌头的用法用量3.13注意3.14附方3.15川乌头的临床应用3.16备注3.17摘录 4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川乌头的方剂2用到中药川乌头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川乌头 1拼音 chuān wū tóu

2《中医大辞典》·川乌头 川乌头为中药名,出自唐·侯宁极《药谱》[1]。

2.1川乌头的别名

川乌[1]

2.2来源及产地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栽培品)的块根(主根)。主产四川、陜西[1]。

2.3性味归经

辛,热,有大毒。入心、脾经[1]。

2.4功能主治

祛风湿,散寒,止痛[1]。

1.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历节风痛拘挛麻木,中风后半身不遂,寒性头痛,寒疝腹痛,小儿慢惊。煎服:制川乌,1.5~9g,宜久煎(一小时以上)[1]。

2.外治阴疽肿毒,生川乌研末调敷[1]。

2.5使用注意

反贝母、白蔹、半夏、瓜蒌、白及[1]。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出现唇舌、手足发麻,运动失灵,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及呼吸麻痹而死亡[2]。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服[1]。

2.6运用

乌头子根的小者名侧子,又名即子,功同川乌,煎服并治脚气。乌头子根的琐细者名漏篮子,炒研末为丸服治恶痢;研末井水调涂治恶疮臭溃[1]。

2.7化学成分

本品含生物堿,巳分得消旋去甲基乌药堿、次乌头堿、乌头堿、新乌宁堿、川乌头堿甲及乙等[1]。

2.8药理作用

乌头堿具局麻(先 *** ,后麻醉)镇痛及抗炎作用,但系剧毒药,安全范围小,可使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室颤[1]。

2.9中毒

据报告,人口服乌头堿0.2mg、川乌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枢及心肌麻痹。乌头堿极易水解,水解后毒性大大减少。川乌头毒性极强,在炮制或加热煎煮后,总堿含量减少,毒性亦大大降低,但因炮制、煎煮时间的不同,其毒性差别很大[1]。

3《*辞典》·川乌头

3.1出处

侯宁极《药谱》

3.2拼音名

Chuān Wū Tóu

3.3川乌头的别名

川乌(《金匮要略》)

3.4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3.5原形态

乌头(《本经》)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6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厘米,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瑞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毫米,宽约20毫米,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寓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3.6生境分布

主要栽培于四川、陜西。野生种分布辽宁、河南、山东、陜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3.7性状

干燥的子根,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的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迹,下端尖,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内面为灰白色,粉性,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有残余的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3.8炮制

生川乌: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川乌: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除去甘草、黑豆,晒晾,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甘草6斤,黑豆10斤)。

3.9性味

辛,热,有毒。

①《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

②《东医宝鉴》:"性大热,味辛甘,有大毒。"

③《医家心法》:"辛,温,大毒。"

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

3.10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阴经。"

3.11功能主治

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①《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

②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

③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④《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⑤《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3.12川乌头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3.13注意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②《药性论》:"远志为使。忌豉汁。"

3.14附方

①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漫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乌粥法)

②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川乌头二两(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干蝎半两(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一中盏,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酒下七丸。(《圣惠方》)

③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五灵脂、川乌(炮去皮、脐)、苍术(薄切酒浸,干)各二两,自然铜(烧热)一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渐加丸数;服至病除。(《普济方》乌术丸)

④治风腰脚冷痹疼痛,宜用贴熁:川乌头主分,去皮脐,生用。上捣细罗为散,以酽醋调涂,于故帛上撒之,须臾痛止。(《圣惠方》)

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细切,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上五味细切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金旺要略》乌头汤)

⑥治瘫缓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履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上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梅师集验方》神验乌龙丹)

⑦治口眼歪斜:生乌头,青矾各等分。为末,每用一字,吸入鼻内,取涕吐涎。(《箧中秘宝方》通关散)

⑧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一分(炮),赤石脂二分,干姜一分,附子一分,蜀椒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丸,不知,稍加服。(乌头赤石脂丸)

⑨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大乌头煎)

⑾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乌头桂枝汤,⑧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⑿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痛腰重:川乌头(炮)、干姜各半两。上二味同为粗散,炒令转色,放冷,再捣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去滓、温服。(《博济方》退阴散)

⑿治小儿慢惊,搐搦涎壅厥逆:川乌头(生,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婴孩宝书》)

⒀治脾寒疟疾:川乌头大者一个(炮良久,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为细末,作一服。用大枣七个,生姜十片,葱白七寸,水一碗,同煎至一蛊。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苏沈良方》七枣散)

⒁治腹中雷鸣,脐下疴撮疼痛:苍术(东流水浸十日,去黑皮,片切,焙)半斤,乌头(米泔浸五日,逐日换泔,炮裂,去皮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两,蜀椒(口开者,烧砖令红,以醋泼砖,安椒,盖出汗,取红用)三两,青盐(研)一两。上五味,捣罗四味为末,与盐拌匀,炼蜜和丸,捣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圣济总录》乌术丸》

⒂治冷气下泻:木香半两,川乌(生,去皮)一两。上为细末,醋糊灿口梧子大,陈皮、醋汤下三、五十丸。(《本事方》木香丸)

⒃治久赤白痢及泻水:川乌头二枚,枚豆煮,一枚生用为末。上以黑豆半合,入水同煮;黑豆热为度,与豆同研烂,丸如绿豆大。每服,以黄连汤下五丸。(《圣惠方》)

⒄治年久头痛: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凋涂太阳穴。(《经验方》)

⒅治头风:大川乌、天南星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一大盏,白梅一个,生姜五片,煎至五分服。(《百一选方》)

⒆理囟门陷:绵川乌(生用),绵附子(生用)各五钱,雄黄二钱。上件为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烂杵,入前药末同煎,空心作成膏,贴陷处。(《活幼心书》乌附膏)

⒇治牙痛:川乌头一分(生用),附子一分(生用),上件药,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小豆大。以绵裹一丸,于痛处咬之,以瘗为度。(《圣惠方》乌头丸)

(21)治痈疽肿毒:川乌头(炒),黄柏(炒)各一两。为末,唾调涂之,留头,干则以米泔润之。(《僧深集方》)

(22)治痈攻肿,若有息肉突出者:乌头五枚,以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古今录验》)

(23)治久生疥癣:川乌头七枚(生用),捣碎,以水三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温洗之。(,圣惠方》)

3.15川乌头的临床应用

用于粘膜表面麻醉:根据乌头的理化特性及麻醉目的,制成不同剂型应用。一10%乌头酒精浸出液:选取个大质好的生川乌磨成细粉,按10%比例浸入70%酒精中,24小时过滤备用(宜新鲜配制,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主要用于鼻腔及口腔粘膜。用时以棉片浸湿稍拧干,贴附于需要麻醉的部位,经5~10分钟即可手术。二乌头酒精稀释液:以10%乌头酒精加入蒸馏水或盐水配制成1.25%稀释液(新鲜配制)。用于眼,气管、食管表面麻醉,滴眼时患者有轻度疼痛或辣感,顷刻即消失,多能忍受。气管、食管麻醉按一般麻醉方法进行。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三乌头葡萄糖粉:以极细的乌头粉1分与葡萄糖粉9分混合即得.其麻醉效力较浸出液强大,不易失效。在食管镜、直达喉镜检壹时,以粉末置于镜上渐渐吞咽,麻醉效果颇佳。在鼻腔与口腔应用时,可用湿盐水棉片或棉棒蘸药粉直接涂于局部粘膜。对时间较长的眼部手术,也可将粉末少许撒于下睑结膜穹窿部,待其自溶。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使用上述三种剂型共观察138例,麻醉有效率达97.1%,其中85.5%手术中完全无痛,10.1%手术中有轻度疼痛而能顺利完成手术,1.4%在手术中较疼痛但仍能坚持完成手术。无效病例中以角膜异物最多,可能系麻醉深度不够,角膜感觉较其它组织敏感之故。应用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此外,用乌头(根、叶均可)适量捣烂外敷或用鲜品榨汁涂布,可作为体表排脓手术的局部麻醉。

3.16备注

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云:"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参见"草乌头"条。

3.17摘录

经进龙虎金丹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经进龙虎金丹--《普济方》卷九十三引《卫生家宝》
【处方】黑附子(去皮脐)1两,川乌头(去皮脐)1两,虎骨(醋炙)1两,古文钱(醋碎,研)1两,当归(生用)1两,白胶香(生,研)1两,地龙(去土)1两,木鳖子(火炮,去皮)1两,草乌头(盐炒令黄,发熬)1两,黑牵牛(生用)1两,苁蓉(酒浸)1两,牛膝(酒浸)1两,乳香半两(生,研),没药(生用)1两,巴戟(去心)1两,自然铜(醋淬)1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瘫痪风疾。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渐加至30丸,食前茶盐汤送下。
【各家论述】黑附子退寒热,川乌头补肾经,虎骨治伤折,古文钱接骨,当归补骨活血,白胶香去麻痹,地龙能行血,木鳖子冲开滞气,黑牵牛除肾腧气,苁蓉补肾经,牛膝补劳,乳香治一切疼痛,没药化内损坏脓血,巴戟治八般腰疼,自然铜治伤筋动骨。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三引《卫生家宝》

芡实有什么药效?

芡实,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名鸡头实,列为上品。列为上品。以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人药。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

本品抗衰延年,最益脾肾如《神农本草经》记载:“补中……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若与健脾养胃药配伍,则能美饮食,壮气力,长肌肉。

《寿世保元》阳春白雪糕六功能健脾胃,养元气,生肌肉,润皮肤,安神志,益精血,壮筋力,养精神,进饮食。书中誉其为“王道之品,最宜老人”“凡老年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每日三餐,不可缺此糕也"。

《寿世保元》神仙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用于中老年人脾肾亏虚,中气不足之体倦食少,泻泄便溏,遗精滑精者甚宜。

《扶寿精方》秘传三仙糕,既养脾胃,壮元阳,又益肾精,固齿乌发,为老年保健良方。

《寿世保元》鲁藩泰兴王验方,专于滋阴健脾,养心安神。年老体弱,脾胃不健,心血失养之食少口干,心悸健忘,梦遗夫精者,常服确能保健强身。

《清太医院配方》八珍粉六是清代帝王保健之良方,可代点心服用。功能培脾胃,进饮食,生气血,养精神,老少皆宜。

芡实还常与益肾药同用,以固肾填精,乌发固齿如《扶寿精方》秘方千金种子丹,对肾气不足之遗精白浊,小便清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摇发落,男子早衰或不育者,常服有益肾精,止遗泻,乌须发,固牙齿之功。

《世医得效方》之芡实丸,能补心肾,固精止遗。用于“思虑伤心,疲劳伤肾,心肾不交,精元不固,面少颜色,惊悸健忘,梦寐不安,小便赤涩,遗精白浊,足胫酸痛,耳聋目昏,口干脚弱”者。

《景岳全书》蟠桃果,为补脾滋肾、固精止遗、抗衰延年之要方,尤宜于老年肾虚者。

《奇效良方》金锁丸,能温肾阳,补虚损,益精髓,止遗精。对中老年人肾阳不足所致的腰酸膝冷,小便清长,遗精滑精者,堪称良剂。

《东医宝鉴》之补真膏,对老年人脾肾两亏,体倦食少、胸闷虚喘者,可起到健脾胃,补真元,纳肾定喘的作用。久服补益抗衰,却病延年。

现代研究,芡实含大量糖、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证实芡实确为保健良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9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