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滋阴攻下。治瘟疫,温热,阳明府实,伴见体弱血虚症状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会约医镜》卷五
功能主治 : 攻补兼施,济阴承气。主瘟疫,体弱血虚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会约》卷五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伤寒大白》卷四: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功能主治伤寒阴厥。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摘录《伤寒大白》卷四《片玉痘疹》卷十二:调胃承气汤处方枳壳、酒大黄、槟榔末、甘草。功能主治痘后滞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积热,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疗肠垢,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次用黄芩汤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普济方》卷四○四: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功能主治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用法用量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摘录《普济方》卷四○四《伤寒论》方名调胃承气汤别名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散、承气汤组成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功效推陈致新以和中。除热荡实,润燥软坚,甘平和缓。主治阳明腑实,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脉滑数。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误攻其表,胃气不和,谵语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属实者;太阳病未解,但阴脉微者;伤寒13日,过经谵语,自下利,脉和,内实者;太阳病,过经10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太阳病3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中热,或口舌生疮。善食而瘦。热结旁流。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斑疹,
详见百科词条:调胃承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49:10 共1586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9-31】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梗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所以柴胡龙牡汤那个是鬼压身的重,这个大青龙跟这个阳明病呢,这个是热邪,气不通的重。
你要用承气汤的话,他一定大便干结在里头,就是调胃承气汤因为它的那个大便只是处在很热将要结硬的状态,所以腹诊只是那个人会觉得胀闷满,然后觉得大便好像一两天没大便了,就是调胃承气汤差不多是这个状况。可是大承气汤,因为大便已经干在里面,所以你在肚脐的左右侧这个大肠的地方,你用手去按,那真的是有压痛点的,就是你如果手法再灵巧一点,可以摸得到他肠子里头有一坨什么东西哦,就是这是压得到的。因为,大承气汤你如果喝了一碗之后啊,他拉了肚子,你还要再摸两下,就是摸一下说,哎,因为当一个人的大便干在大肠里面的时候,大肠跟什么相表里啊?跟肺相表里,所以它的肺一定会产生一种燥热不堪哦,呼吸不顺,像是麻杏甘石汤证那种喘。
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那是烧一阵,就是有一些烧然后会会冷一阵的哦,就是它的那个感觉,所以就再补一个白虎汤的发烧是稳的,哦这样子。那到了承气汤的发烧才会有这种高潮的现象开始出来,那他就说一旦有潮热你就知道。
大承气汤的证就是这样子,以发烧来讲往往没有白虎或者是调胃承气那么高。那就是如果手脚的汗冒得这么凶的话哦,那就确定是大便已经干硬在里面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大承气汤。
宋本与桂林本条文比较
今天的人如果怕用了承气汤虚掉的话,其实是有很多的调节法的哦,就是加了人参、当归,还再加姜枣的话那叫什么?叫黄龙汤[1]嘛。
承气汤到了大承气汤的时候,这个人的舌苔那一定是很干燥很黄的。
小承气汤试探法(桂林本9-32条)
【9-3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梗者,可与大承气汤;不梗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梗,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梗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到了六七天不大便你会怀疑啦,是不是这么久不大便它已经烧到够干了,要用大承气汤啊?但是呢你只是怀疑,不能就这样开药啊。那张仲景也很呵护你,他说你不敢开大承气你就给他喝一点小承气看看啦,用小承气去试探一下。
如果你放了——给他喝几口小承气汤哦,如果他呢噗噜噗噜开始放屁了,那就是有燥屎。所以大便不出来屁出来,那就证明大便已经干在里面了,可以用大承气了哦。
但是那一坨扑棱掉下来之后就哗就狂喷了,所以这个状态之下就不可以再用大承气汤,用了小承气汤没有狂放屁的人你千万不要用大承气汤。
谵语郑声VS阳明死证(桂林本9-33条)
【9-33】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短脉与治法(桂林本9-34条)
【9-34】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大承气主证VS伤温互补(桂林本9-35条)
【9-3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桂林本9-36、9-37、9-38条)
【9-3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9-37】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9-38】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六书》里头就补了一个这个黄龙汤,那黄龙汤就是承气汤里头再加当归、人参嘛,就是你虚嘛,我们加嘛,那大承气汤可不可以加甘草?其实以现在人的体质来讲可以加甘草,因为不要它那么猛哦。那黄龙汤也是有加甘草啦,这是大承气汤的结构再加上一些调补的药哦,让他这个,让他这个哦先补得好一点,那还是有机会下得来的啊。
大承气汤(桂林本9-39条)
【9-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他说哦,阳明病啊,如果是“谵语,有潮热”的状况呢,呃,他说反而吃不下饭,“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如果吃得下饭的话,那就只是硬而已,用大承气来下他。
[1] 黄龙汤【来源】《伤寒六书》卷三。【组成】大黄 芒硝各3克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各2.4克 甘草2克【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功用】清热泻下,益气养血。【主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方论】方中以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加减】年老气血虚者,去芒消。
调胃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证。如胃热谵语者、胃热心烦者、汗出蒸蒸者、胃热腹胀满者等。因为里有热,故出现谵语、心烦、汗出蒸蒸、腹胀满等症。故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里部“热、满”。x0dx0a小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实”证。比调胃承气汤证多了一个“实”。x0dx0a调胃承气汤证有谵语而没有潮热,小承气汤证谵语与潮热并见,是因为“潮热者,实也”。故小承气汤是用于里“热、满、实”证。小承气汤证的病因是里部热壅而满、因热而满、又因热而实,满中有实。所以,里部“热、满、实”,是小承气汤证的病机。如“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x0dx0a“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过经,按一般规律应可以出现阴阳自和。若不和而谵语者,为里部有热,当以汤下之,调胃承气汤主之。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反和者,此为内实。内实者当与小承气汤,而为什么此条却谓“调胃承气汤主之”?因为此下利是“医以丸药下之”,已伤胃气,故不与小承气汤,而以调胃承气汤主之。x0dx0a调胃承气汤证之“腹胀满”,是因为里热壅滞而致腹胀满;小承气汤证之“腹大满不通”,是因为里热致实,大便因硬,故腹大满不通。诸如“谵语潮热者”,“心烦、小便数、大便硬者”,“胃热烦躁者”,“心下硬、能食者”,“下利谵语者”等,都是里热致实的表现。因为若没有“实”邪,就没有潮热(“潮热者实也”之“实”,不只是指热与大便结实,也包括热与水饮结实,如大陷胸汤证之“日晡所小有潮热”)。实邪壅滞,气运不通,故出现潮热。热迫津泄而小便数,故大便结硬成实。烦躁者,烦为热胜,躁为津亏,津亏致实,故发烦躁。心下硬,能食者,也是因热而“心下硬”,因热而“能食”。下利谵语者,也是因热而谵语,故下利谵语者,为实热下利,故宜用小承气汤。虚寒下利者,必不会有谵语。x0dx0a“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x0dx0a小承气汤证,其人多汗,故其“燥”不甚。x0dx0a大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实、燥”证,比小承气汤多了一个“燥”。x0dx0a“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_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x0dx0a“手足_然汗出”,而不是身汗出,这是津液亏竭了,故身汗不多。“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不大便心烦腹满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等证,都是燥热津亏的表现。津亏则大便难;津亏则燥屎涩肠而腹满痛;津亏则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x0dx0a“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亦是阴气亏竭而阳邪实滞。x0dx0a“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也是阴气亏竭,阳邪实滞。x0dx0a“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_齿”,也是阴气亏而阳气实。x0dx0a故大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里部“热、满、实、燥”。x0dx0a事实上,三承气汤证,均有不同程度的“热、满、实、燥”;只是小承气汤证比调胃承气汤证“实”较为突出;而大承气汤证比小承气汤证“燥”更为突出。x0dx0ax0dx0a调胃承气汤证x0dx0a小承气汤证x0dx0a大承气汤证x0dx0a相同点x0dx0a病机x0dx0a燥热与糟粕相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x0dx0a主证x0dx0a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舌苔黄x0dx0a治法x0dx0a泄热攻下x0dx0a方药x0dx0a大黄x0dx0a不同点x0dx0a病机x0dx0a实热初结,燥热明显,痞满不甚x0dx0a实热结聚轻,有痞满而燥热不甚x0dx0a实热结甚,痞满燥结均明显x0dx0a症状x0dx0a[发热]x0dx0a蒸蒸发热x0dx0a潮热x0dx0a潮热x0dx0a[汗出]x0dx0a汗出x0dx0a汗出x0dx0a手足_然汗出x0dx0a[腹证]x0dx0a腹满较轻,疼痛拒按x0dx0a腹胀满较重x0dx0a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x0dx0a[全身]x0dx0a心烦,口渴,甚或谵语x0dx0a心烦,甚或谵语x0dx0a心烦、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x0dx0a[舌苔]x0dx0a黄燥x0dx0a黄厚x0dx0a舌苔老黄或焦燥起刺x0dx0a[脉象]x0dx0a滑数或沉实x0dx0a滑而疾x0dx0a沉实或沉迟有力x0dx0a治法x0dx0a泻下燥实,调和胃气x0dx0a泻热通便,破滞除满x0dx0a峻下燥结x0dx0a方药x0dx0a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x0dx0a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二两x0dx0a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x0dx0a煎服法x0dx0a先煮大黄、炙草,去滓冲化芒硝x0dx0a三味同煎,去滓分二次温服x0dx0a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再纳大黄,更煮去滓,最后冲芒硝x0dx0a注意x0dx0a未明言x0dx0a得下,余勿服x0dx0a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20g 枳实 芒硝各10g 厚朴20g
此方子来源伤寒论。
大承气汤是用来治疗阳明腑实病症,连续六七天不大便,肚子硬,下午容易出现发热,手足出汗,有人会出现胡言乱语,脉象是大而实的。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外感病,如果遇到人体胃阳偏盛之人,外感没有消除,影响了胃腑,胃腑功能紊乱,导致出现燥屎内结,大便干燥,不能排出,导致人体阳气淤积,不能下降。
阳明燥金,需要让阳气下降,才可以进一步收藏,不能下降,就会导致阳气过胜,胃肠干燥,导致大便秘结。
此方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遇到便秘的患者,如果按肚子感觉特别坚硬,有圆形颗粒的话,可以考虑是便秘,可以小承气汤试探,小承气汤,大黄10g,枳实5g,厚朴10g。
如果有排气,也就是放屁的话,就可以用大承气汤。
也有用大承气汤灌肠治疗肠梗阻的。
阳明分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属金,足阳明胃经属土。金气不能下降,导致土气干燥,产生便秘。
辨证论治:
组方:
附录:
1.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2.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3.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212)
4.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5.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6.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7.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8.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9.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10.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1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12.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13.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14.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15.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16.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17. 伤寒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附注]见《金匮要略》,不注。
18.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19.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20.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21.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22.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23.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4.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5. 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6.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27.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28.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29.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30.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90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济阴寿子饮
下一篇: 济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