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济阴化痰饮

中医世家 2023-05-18 10:44:32

济阴化痰饮

处方 : 小生地3钱,银花1钱5分,玄参1钱5分,广皮7分,远志8分,柴胡8分,桔梗1钱2分,川贝1钱,赤苓2钱,甘草6分。

功能主治 : 济阴化痰。主喉证。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投5-7剂,兼用吹散可愈。

摘录 : 《喉科紫珍集》卷上

白痰是宣肺还是清肺?

白痰是肺有寒,黄痰是肺有热。

宣肺是肺气不利时治疗原则,咳嗽的时候或者痰阻咳嗽的时候宣通肺气,称作宣肺化痰止咳。

清肺一般叫做清肺化痰止咳,既然是清,就代表肺有一定的热,用清热润燥方式治疗。而不是清理痰液的意思,所以清肺化白痰这一个疗法是不太适合的。

既然白痰是寒,治疗原则是:寒则热之。用热性的药驱逐寒气,化开寒痰,治疗的原则应该是温肺化痰。一般寒性的白痰伴随特别稀的痰液,称作痰饮。传统的有一个经方可以作为基础方,名为: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痰饮,相应的对症变通加减调剂。治疗寒饮白痰。

是宣肺化痰,补脾肾,温化阳气,无证民间人用中医辩证,还要问各种出现特征用药,面对面听看闻之后诊确定,疗效无百份百最少百份8,9拾以上,治病是疗效,不是单靠理论书本,

白痰是中医临床"望"的辨证物之一,单纯的从痰的颜色看应该是风寒症。但身体是个复杂的小世界,切不可以某一现象下决论。应综合运用望闻诊切加以判断。

中医把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由寒湿而形成的白痰是由于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得其所,积聚起来而成的痰涎。

痰液稀薄呈灰白色黏液状痰时,可选择以下药物:

一、氯化铵糖浆:为酸性盐,因适度恶心而反射性的增加呼吸道的水样分泌,且部分吸收后由呼吸道分泌时带出水分,两者叠加,使痰液变薄而易于咳出。适用于感染初期,痰少黏稠不易咳出者。

二、复方甘草口服液:主要成分为复方樟脑酊(含吗啡),甘草流浸膏等多种成分,吗啡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干草覆盖于发炎的咽喉部粘膜上,减少咳嗽反射。

三、中药合剂:中药是由多味药按君臣佐使配制而成,他们既有止咳又有祛痰的作用,且副作用小,如急支糖浆、伤风止咳糖浆、鲜竹沥、枇杷糖浆、雪梨膏和橘红祛痰液等。

白痰只能做为四诊的一个症状,还需要更多症状信息才能六经辨证,不然仅凭一个症状就定治疗原则,会出现偏差。

您好!咳嗽吐白痰症状是寒性的表现,一般咳嗽又可以区分两种,一种是风寒型,风寒咳嗽是由于机体感受到风寒,肺气失宣导致的咳嗽;二是单纯性的寒气,久犯所致的肺气虚,因此寒性咳嗽是有白痰,一般会伴有这样的特点,咳嗽比较频繁,阴阳失重,恶性头痛流涕,或者伴有咳嗽痰多,色白,质稀等病症,因此临床上一旦出现白痰是宣肺不是清肺给予治疗。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清肺的同时,宣肺气。二者同步进行。我说的简化了一些。内行都清楚。ok

出现白痰、咳嗽的原因是风寒之邪侵入了人体。

治疗的原则是宣肺为主,因为通过宣肺,才能使肺的宣发升降功能得到恢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痰湿蕴肺引起的,治疗应袪湿宣肺。

白痰是要看粘稠状?还是淡泡沫状?粘,则未必是寒,也可能是热。淡泡沫,则为寒!热,则清。寒则宣。

中医护理:呕吐的辩证施治

辩证分型

  1)外邪犯胃症状: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浊之气,内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邪束肌表,营卫失和,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湿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儒缓,皆是湿浊蕴阻之征。本证以突然呕吐,头身疼痛或有寒热为临床特征。

  2)饮食停滞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暧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臭或搪薄或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测大便不正常,或*臭,或溏薄,或秘结;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故院腹胀满,暧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内停之候。本证以呕吐酸腐,暧气厌食为临床特征。

  3)痰饮内阻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门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牌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不降,则脘闷不食,呕吐痰涎;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头眩;水气凌心则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本证以呕吐清水痰涎与头眩心悸为临床特点。

  4)肝气犯胃症状: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呕吐吞酸,暧气频繁;胸胁闷痛,舌红,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本证以呕吐伴暧气胁痛为临床特点。

  以上四型为呕吐之实证。

  5)脾胃虚寒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青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作时止;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常,故大便塘薄;舌质淡,脉懦弱乃脾阳不足之象。本证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

  6)胃阴不足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热不清,耗伤胃阴,以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干;舌红津少,脉细数为津液耗伤,虚中有热之象。本证以干呕,口燥咽干,舌红津少为临床特点。

  以上二型为呕吐之虚证。

  诊断要点

  l)呕吐常为消化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或与中枢神经有关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见于其他全身性疾病中,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2)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多伴有明显头痛;消化性呕吐常先有恶心。

  施治原则

  1)外邪犯胃治则:疏邪解表,芳香化湿。

  2)饮食停滞治则: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3)痰饮内阻治则: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4)肝气犯胃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考试大网站整理

  5)脾胃虚寒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6)胃阴不足治则: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注意事项

  1)呕吐为临床常见症状,及时诊治,预后良好。若呕吐反复,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故应及时治疗。

  2)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3)某些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也应避免应用。

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使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当饮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汤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若血液亏耗,尤其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在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于是五脏六腑之精充盈,流注于肾而藏之。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这是其的固摄作用之体现。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9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