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酒伤,胸膈不块,呕吐不定。
用法用量 : 煨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 : 《点点经》卷一
功能主治 : 补肾中之火,去湿健脾。主肾疽之症,由肾寒而成,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各家论述 : 此方用白术以健脾也,然而白术能利腰脐之气,是健脾正所以健肾;况茯苓、山药、芡实之类,俱是补肾之味,又是利湿之剂;得肉桂以生其命门之火,则肾不寒,而元阳之气自能透化于膀胱;况所用薏苡之类,原是直走膀胱之品,所谓离照为空,而冰山雪海尽行消化,何黄之不散哉!
摘录 : 《辨证录》卷七
我识君于某戏日,
是生未闻依词深。
你来如娲赠我石,
德才总是未所闻。
超乘千骑破竹倒,
级阶百相将臣伏。
粉黛妍眉戏台唱,
丝裙小鸟且依人。
珍此相容惜岁长,
你言寸草翻土崩。
真心驷马莫难追,
娇盛不馁祝长恩,
人间咏粹照百家。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关于黄疸5参考资料附:1治疗肾疸的穴位2治疗肾疸的方剂3治疗肾疸的中成药4肾疸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肾疸 1拼音 shèn dǎn
2英文参考 renal jaundi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注解
肾疸为病证名[1]。是指因肾寒所致的黄疸病。主证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见《外台秘要》卷四:“肾瘅,其人唇干,葶苈子主之。”《辨证奇闻》:“肾疸之症,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人亦以为黄疸也,谁知是肾寒之故乎。”治法须补肾中之火而佐以健脾去湿之药[1]。用济水汤等方[1]。
4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2][3])为病名[4]。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3]。古代亦称黄瘅[5][4]。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6]。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5]。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4]。《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5][4]。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4]。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7]。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4]。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7]。
详见黄疸条。
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济急饮
下一篇: 济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