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桔梗(炒)2两,黄耆(细挫)1两,沉香(锉)1两,当归(切,焙)1两,芎藭半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紫苏叶半两。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胸膺痛。胸痹。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升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足)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
【师曰】饮病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利则愈。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方见前)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前)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钵(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铼 桂枝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眼,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其证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其证为喘。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名曰水分。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利;名曰血分。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日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则经自下也。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皆肿,四肢亦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感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沉紧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其冲气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当在后。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已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右四味,锉如麻豆大,每抄五钱匙,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有微汗差。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
防已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令汗出,不汗再服。
越婢加术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白术四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若重汗出而发热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汤。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以美酒醢易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目闰),(目闰)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日枯,枯泄相搏,名日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两胫热,便为历节。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肥盛之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赢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眼。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乌头五枚(切)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右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煮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婶加白术汤主之。(二方俱见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 二枚细辛三两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汗出即愈。
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枳实白术汤主之。
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若渴者,括萎瞿麦薯蓣丸主之。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括萎根二两 瞿麦一两 薯蓣二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三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可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者,滑石乱发白鱼散主之;茯苓白术戎盐汤亦主之。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滑石一斤 乱发一斤(烧) 白鱼一斤。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二枚(弹丸大)。
右三味,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戎盐,更上微火一二沸化之,分温三服。
补中益气汤化载【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桔梗能升能降,能散能泻
桔梗为排脓之要药。提起桔梗,我们首先想到的止咳效方,就是程钟龄《医学心悟》的止嗽散。
这个止嗽散在咳嗽早期用效果非常不错,无论寒热均可用本方加减,其中的桔梗主要用以化痰止咳。
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宣肺、排脓,主要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不利等。
《本草思辨录》载:“桔梗味辛能散,苦能降,苦先辛后,降而复升,辗转于咽喉胸腹肠胃之中。”
所以这个药能升能降,能散能泻。
《伤寒论》中张仲景用桔梗汤治疗少阴咽痛,用量为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以桔梗甘草汤治疗咽喉疼痛,主要机理是桔梗开提肺气,佐以甘草缓之,热散而痛止。
所以凡是少阴咽痛或者少阳咽痛,皆可以在辨证方基础上加用桔梗、甘草。
《外台秘要》载的桔梗白散,由桔梗、巴豆、贝母组成。
余常用桔梗三份、巴豆一份、贝母一份,打成粉混匀,装入胶囊,以白开水送服,用于肺痈重症属于寒湿者,证见咳嗽、咳吐腥臭痰、胸胁心下满痛、拒按、不大便的,舌苔是白滑的,脉是沉迟或沉紧,脉实证实。
这里用桔梗的意思,主要是开提气血,通窍宣滞。陈士铎的《本草新编》载桔梗能除上焦壅闭,除胁下疼痛,这两大功效基本上把桔梗的功效说得非常清楚了。
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余总结用桔梗白散治疗肺腺癌要掌握两个指征,一是痰涎壅盛,二是苔厚腻。
此时可小剂量,一般下午服用较好,开始泻下不宜多,三五次就够了,超过五次者,服用冷稀饭一碗,可以止住泄泻。
所以桔梗白散用好了,对肺部肿瘤有很好的疗效。
巴豆的主要毒性物质是巴豆碱,巴豆减毒就是去油,可以用一张吸油很强的纸,放在桌子上,把巴豆打成散剂,连续几次碾压,去油渣即可。
或者用烤箱把巴豆烤成黄色,碾碎,用吸油纸吸干也可。
此外,桔梗白散还可用于以下病症。
1. 急性喉痹,急性喉头水肿
用桔梗白散制成粉末,吹进喉部,3~5分钟后即呕吐大量痰涎,呕3~4次以后,会出现腹痛、腹泻3~4次,一般用药一次就缓解。
2. 肠梗阻
腹痛、呕吐、不排气、不排便,服用大黄6~8小时可泻下,服用甘遂3~4小时可泻下,用桔梗白散最快1小时左右排便。
但桔梗白散只用于寒湿型的肠梗阻,实热型、气血亏虚型禁用。
用法:体质壮实者一次吞服1g,若3~4小时后无效,再重复吞服一次,仍无效即改其他的方法。
3.小细胞肺癌
治疗小细胞肺癌可间断服用桔梗白散,服药后常有黏痰如脓状出来,余常以千金苇茎汤加味。
见朱老在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中,屡屡应用仙鹤草配桔梗。
后来专门就此探索桔梗在慢性肠炎中的应用。
《丹溪心法》载:桔梗能载诸药上行,为舟楫之剂。
当时只是理解桔梗是向上升的,配仙鹤草治疗脓血便。
后来研读《金匮要略》桔梗汤、排脓散、排脓汤,清代陆久之的《古斋医书》等,都记载了桔梗排脓的功效。
清代陆渊雷在《陆氏医论集》中这样记载:“治逆方中,用桔梗能加速排脓。”
《南方医话》蒋若新老中医有个经验,重用桔梗20~50g,配白芍15~20g,治疗慢性痢疾,或者非特异性结肠炎伴脓血便,皆可取得佳效,这是他家的祖传方。
验证于临床,大量脓血便,特别是伴有里急后重的,用桔梗甚于他药。
前人的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并发扬光大。
讲完桔梗白散,咱们再来单独讲讲桔梗。
在临床中也善用桔梗。
一个是用于鼻窦炎,一个是用于痢疾,也就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鼻窦炎称为鼻渊、脑漏,是一种顽固性疾病,主要以头目昏胀、鼻流脓涕、气味腥臭、嗅觉失灵为主症。
治疗上以桔梗排脓为主,再配以葛根,《神农本草经》载“葛根排脓破血”。
而桔梗治疗脓血便之理在于“开通肺气,宣气解郁于大肠,散而上行”。故桔梗亦善于治腹痛下利。
当今鼻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如果不彻底治疗,很容易引起鼻窦炎,一般的方药无明显效果。
余总结:在急性发作期可重用桔梗,而在慢性期可用桔梗配薏苡仁、茜草,能增强桔梗的排脓之力。
常用于治疗鼻窦炎的经验方有两个。
一方组成如下:桔梗30g,葛根15g,芦根30g,薏苡仁30g,桃仁10g,炒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薄荷5g,金银花15g,连翘15g,菊花10g。主要是千金苇茎汤合苍耳子散加味,重用桔梗。
另一个方子,用于气血亏虚的鼻窦炎。患者面色㿠白,乏力,无神,用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葛根来治。一般这两种证型的患者比较多。
余治疗结肠炎的经验方,急性期以葛根汤加薤白、桔梗,慢性皆以虚寒为主,以当归四逆汤加阿胶、桔梗。
【医案分享】
陈某,男,40岁。2019年3月4日初诊。
主诉:头痛伴流黄脓鼻涕6年余。
病史:慢性鼻炎6年。
初起头痛鼻塞,后逐渐加重,流黄脓样鼻涕,腥臭难闻。
在某医院诊断为上额窦炎,给予穿刺、冲洗、药物等治疗,好转,不久又加重。
刻诊:黄脓鼻涕增多,嗅觉减退,乏力,舌红无苔,脉沉细。
辨证:少阴热化证。
方药:自拟方。
黄芪24g,玄参10g,桔梗30g,薏苡仁30g,茜草10g,金银花15g,连翘10g,葛根15g,菊花10g,白芷10g,川芎10g,生姜5g,红枣6枚。10剂。
10.剂药后黄脓鼻涕明显减少,继续使用20剂以后,诸症消失。
使用桔梗应注意:
(1)不能用于久咳。久咳当以当归代桔梗,咳嗽时间久不要用桔梗。
(2)历代医家皆认为桔梗量大容易引起呕吐,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桔梗皂苷,量大可产生臭味。研究表明,皂苷是一类较复杂的苷类化合物,与水混合振摇时可生成持久性的似肥皂泡沫状物。
皂苷在植物界分布很广,许多中药例如人参、三七、知母、远志、甘草、桔梗、柴胡等都含有皂苷;
中国从前用皂荚洗衣服,就是由于其中含有皂苷类化合物。
研究还表明,有些皂苷还具有抗菌的活性或解热、镇静、抗癌等有价值的生物活性。口服皂苷易引起呕吐。
余之经验在上额窦炎蓄脓证中,必须用30g桔梗才有效。
而为了防止呕吐,一者久煎,另外可饭后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桔梗麦冬汤
下一篇: 桔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