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桔梗汁方

中医世家 2023-05-18 05:59:30

桔梗汁方

处方 : 生桔梗不拘多少。

功能主治 : 中蛊吐血。

用法用量 : 上取汁,每服1小盏,日3次。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四七

妇人方下·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妇人方下·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作者: 孙思邈

论曰∶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何谓十二 ,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何谓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齧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谓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病有异同具治之方。

白垩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方(又方见后)。

白垩 龙骨 芍药(各十八铢) 黄连 当归 茯苓 黄芩 瞿麦 白蔹 石苇 甘草 牡蛎 细辛 附子 禹余粮 白石脂 人参 乌贼骨 本 甘皮 大黄(各半两)

上二十一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饮服十丸,日再,不知加至二十,日知,一月百病除。若十二 ,倍牡蛎、禹余粮、乌贼骨、白石脂、龙骨。若九痛,倍黄连、白蔹、甘草、当归。若七害,倍细辛、 本,甘皮,加椒、茱萸各一两。若五伤,倍大黄、石苇、瞿麦。若三痼,倍人参,加赤石脂、矾石、巴戟天各半两。合药时随病增减之。

赤石脂丸
治女人腹中十二疾,一曰经水不时,二曰经来如清水,三曰经水不通,四曰不周时,五曰生不乳,六曰绝无子,七曰阴阳减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阴中冷,十曰子门相引痛,十一曰经来冻如葵汁状,十二曰腰急痛。凡此十二病,得之时,因与夫卧起,月经不去,或卧湿冷地,及以冷水洗浴,当时取快,而后生百病,或疮痍未瘥,便合阴阳,及起早作劳,衣单席薄,寒从下入方。

赤石脂 半夏(各一两六铢) 川椒 干姜 吴茱萸 当归 桂心 丹参 白蔹 防风(各一两) 芦(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以知为度。

白石脂丸
治妇人三十六疾,胞中痛,漏下赤白方。

白石脂 乌贼骨 禹余粮 牡蛎(各十八铢) 赤石脂 干地黄 干姜 龙骨 桂心 石苇白蔹 细辛 芍药 黄连 附子 当归 黄芩 川椒 钟乳 白芷 川芎 甘草(各半两)

上二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一方有黄柏半两。

小牛角散
治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五贲之病,外实内虚方。

牛角 (一枚,烧令赤)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各二两) 阿胶(三两)乌贼骨 龙骨(各一两) 赤小豆(二升)

上十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翼》无鹿茸、乌贼骨)

龙骨散
治淳下十二病绝产,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子脏坚,六曰脏癖,七曰阴阳患病痛,八曰内强,九曰腹寒,十曰脏闭,十一曰五脏酸痛,十二曰梦与鬼交,宜服之。(淳下一本作腹下。

龙骨(三两) 黄柏 半夏 灶中黄土 桂心 干姜(各二两) 石苇 滑石(各一两)乌贼骨 代赭(各四两) 白僵蚕(五枚)

上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白多者加乌贼骨,僵蚕各二两,赤多者加代赭五两,小腹泠加黄柏二两,子脏坚加干姜、桂心各二两。以上各随病增之,服药三月有子即住药,药太过多生两子,当审方取好药。寡妇童女不可妄服。

治女子带下诸病方∶

大黄(蒸三斗米下) 附子 茯苓 牡蒙 牡丹 桔梗 葶苈(各三两) 浓朴 川芎 人参 当归 虻虫 川椒 吴茱萸 柴胡 干姜 桂心(各半两) 细辛(二两半)

上十八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之,以腹中温温为度。(一本有麻子、泽兰,无川椒、葶苈。

治带下百病无子,服药十四日下血,二十日下长虫及青黄汁出,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方∶

大黄(破如豆粒,熬令黑色) 柴胡 朴硝(各一斤) 川芎(五两) 干姜 川椒(各一升)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米饮服七丸,不知加至十丸,以知为度。

治带下方∶

枸杞根(一升) 生地黄(五升)

上二味 咀,以酒一斗,煮取五升,分为三服治妇人及女子赤白带下方∶

禹余粮 当归 川芎(各一两半) 赤石脂 白石脂 阿胶 龙骨 石苇(各一两六铢)乌贼骨 黄柏 白蔹 黄芩(一用黄连) 续断 桑耳 牡蛎(各一两)

上十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饮下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为度。

白马蹄丸
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带下赤白浣方。

白马蹄 鳖甲 附子 龟甲 川椒(各一两) 磁石 甘草 杜仲 当归 续断 萆 禹余粮 桑耳 川芎 鲤鱼甲(各二两)

上十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一本无龟甲)

白马散
治带下方(下白者取白马 ,下赤者取赤马 ,随色取之。)

白马 (二两) 龟甲(四两) 鳖甲(十八铢) 牡蛎(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下筛,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

治五色带下方∶

服大豆紫汤,日三服。(方见前三卷风篇中。)

又方烧马左蹄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烧狗头和毛皮骨为末,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煮甑带汁服一杯良。

又方烧马蹄底护乾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云母芎散
卫公治五崩身瘦,咳逆烦满少气,心下痛,面生疮,腰痛不可俯仰,阴中肿如有疮状,毛中痒,时痛与子脏相通,小便不利,常拘急,头眩,颈项急痛,手足热,气逆冲急,心烦不得卧,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酸噫苦,上下肠鸣,漏下赤白青黄黑汁,大臭如胶污衣状,皆是内伤所致。中寒即下白,热即下赤,多饮即下黑,多食即下黄,多药即下青,或喜或怒,心中常恐,或忧劳便发动,大恶风寒方。

云母 芎 代赭 东门边木(烧,各一两) 白僵蚕 乌贼骨 白垩 皮(各六铢)鳖甲(一作龟甲) 桂心 伏龙肝 生鲤鱼头(各十八铢)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一方有龙骨、干葛。)

慎火草散
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少,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嗜卧困懒方。(又方见后。)

慎火草 白石脂 禹余粮 鳖甲 干姜 细辛 当归 川芎 石斛 芍药 牡蛎(各二两)

上十六味治下筛,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若寒多者加附子、川椒,热多者加知母,黄芩各一两,白多者加干姜、白石脂,赤多者加桂心、代赭各二两。

禹余粮丸
治崩中赤白不绝困笃方。

禹余粮(五两) 白马蹄(十两) 龙骨(三两) 鹿茸(二两) 乌贼骨(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以知为度。

增损禹余粮丸
治女人劳损因成崩中状,如月经来去多不可禁止,积日不断,五脏空虚,失色黄瘦,崩竭暂止,少日复发,不耐动摇,小劳辄剧,治法且宜与汤,未宜与此丸也。发时服汤,减退即与此丸。若是疾久,可以长与此方。

禹余粮 龙骨 人参 桂心 紫石英 乌头 寄生 杜仲 五味子 远志(各二两) 泽泻 当归 石斛 苁蓉 干姜(各三两) 川椒 牡蛎 甘草(各一两)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

槐耳 白蔹 艾叶 蒲黄 白芷(各二两) 黄 人参续断 当归 禹余粮 橘皮 茯苓 干地黄 皮(各三两) 猪后悬蹄(二十个) 白马蹄(酒浸一宿熬) 牛角 (各四两)

上十七味为末,蜜丸,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加之治妇人忽暴崩中,去血不断, 或如鹅鸭肝者方∶

小蓟根(六两) 当归 阿胶 续断 青竹茹 川芎(各三两) 生地黄(八两) 釜月下土(绢裹) 地榆(各四两) 马通(一升,赤带用赤马,白带用白马)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和马通汁,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频服三四剂,未全止。

续服后丸方∶

续断 甘草 地榆 鹿茸 小蓟根 丹参(各三十铢) 干地黄(二两半) 川芎 赤石脂(《集验》作柏叶)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十丸,日再,后稍加至三十丸。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方∶

白马蹄(五两) 蒲黄 鹿茸 禹余粮 白马鬃毛 小蓟根 白芷 续断(各四两) 人参两)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饮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当归汤
治崩中去血虚羸方。

当归 川芎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生竹茹(二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煎取三升半,分三服。忌劳动嗔怒,禁房事百日。

治崩中昼夜十数行,众医所不能瘥者方∶

川芎八两 咀,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饮酒者,水煮亦得。

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经来过多,及过期不来者,服之亦佳方∶

吴茱萸 当归(各三两) 川芎 人参 芍药 牡丹 桂心 阿胶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八两) 麦门冬(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暴崩中去血不止方∶

牡蛎 兔骨(各二两半,炙)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人白崩方∶

川芎 桂心 阿胶 赤石脂 小蓟根(各二两) 干地黄(四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七枚)

上七味 咀,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尽,分三服,日三。(《千金翼》只六味,无伏龙肝)

伏龙肝汤
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方。

伏龙肝(如弹丸大,七枚) 生姜(五两) 生地黄(四升,一方五两) 甘草 艾叶 赤石脂 桂心(各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牛角中仁散
治积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沉重,虚极方。

牛角仁(一枚,烧) 续断 干地黄 桑耳 白术 赤石脂 矾石 干姜 附子 龙骨 当归(各三两) 人参(一两) 蒲黄 防风 禹余粮(各二两)

上十五味治下筛,以温酒未食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加。

治崩中去血,积时不止,起死方∶

肥羊肉(三斤) 干姜 当归(各三两) 生地黄(二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黄汁及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即断。尤宜羸瘦人服之。

生地黄汤
治崩中漏下,日去数升方。

生地黄(一斤) 细辛(三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服七合,久服佳。

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方∶

龟甲 牡蛎(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烧乱发灰,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桑耳(二两半) 鹿茸(十八铢)

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烧鹿角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烧桃核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地榆 知母(各指大,长一尺)

上二味 咀,以醋三升,东向灶中治极浓,去滓服之。

又方桑木中蜴屎烧灰,酒服方寸匕。

治崩中下血,羸瘦少气,调中补虚止血方∶

泽兰 川椒(二两六铢) 本 柏子仁 山茱萸 浓朴(各十八铢) 干地黄 牡蛎(各一两半) 代赭 桂心 防风 细辛 干姜(各一两) 甘草 当归 芎 (各一两十八铢)芜荑(半两)

上十七味治下筛,空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一方加白芷、龙骨各十八铢,人参一两十八铢,为二十味。

治崩中方∶

白茅根(三斤) 小蓟根(五斤)

上二味 咀,以水五斗,煎取四斗,稍稍服之。(《外台》用酒煎。)

   丹参酒
治崩中去血,及产后余疾方。

丹参 艾叶 地榆 忍冬 地黄(各五斤)

上五味锉,先洗臼熟舂,以水渍三宿,出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炊饭酿酒,酒熟,榨之,初服四合,后稍稍添之。

牡丹皮汤
治崩中血盛,并服三剂即瘥方。

牡丹皮 干地黄 斛脉(各三两) 禹余粮 艾叶 龙骨 柏叶 浓朴 白芷 伏龙肝 青竹茹 川芎 地榆(各二两) 阿胶(一两) 芍药(四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

治崩中单方∶

烧牛角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带下。

又方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亦治带下。

又方生蓟根一斤半,捣取汁温服,亦可酒煮服之。

又方 羊胰一具以醋煮,去血服之,即止,忌猪、鱼、醋滑物,犯之便死。亦治带下治白崩方∶

灸小腹横纹当脐孔直下百壮,又灸内踝上三寸左右各百壮。

论曰∶治漏血不止,或新伤胎,乃产后余血不消作坚,使胞门不闭,淋漓去血,经逾日月不止者,未可以诸断血汤,宜且与牡丹丸散等,待血坚消便停也。坚血消者,所去淋沥便自止,亦渐变消少也。此后有余伤毁,不复处此,乃可作诸主治耳。妇人产乳去血多,伤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疮去血多,拔牙齿去血多,未止,心中悬虚,心闷眩冒,头重,目暗,耳聋满,举头便闷欲倒,宜且煮当归、川芎各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即定,展转续次合诸汤治之。

白垩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胞中病,漏下不绝方(又方见前)。

邯郸白垩 禹余粮 白芷 白石脂 干姜 龙骨 桂心 瞿麦 大黄 石苇 白蔹 细辛 芍药 甘草 黄连 附子 当归 茯苓 钟乳 川椒 黄芩(各半两) 牡蛎 乌贼骨

上二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五丸,日再服,不知加至十丸。

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剧,常漏不止,身体羸瘦,饮食减少,或赤或白或黄,使人无子者方

上七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多者加牡蛎、龙骨、乌贼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粮,黄多者加伏龙肝、桂心,随病加之。(张文仲同亦疗崩中,《肘后》无白龙骨,以粥饮服)

   鹿茸散
治妇人漏下不止方。

鹿茸 阿胶(各三两) 乌贼骨 当归(各二两) 蒲黄(一两)

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

治女人产后漏下,及痔病下血方∶

矾石(一两) 附子(一枚)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二丸,日三,稍加至五丸,数日瘥,能百日服之,永断。

芎汤
治带下漏血不止方。

芎 干地黄 黄 芍药 吴茱萸 甘草(各二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月经后因有赤白不止者,除地黄、吴茱萸,加杜仲、人参各二两。

治漏下去血不止方∶

取水蛭治下筛,酒服一钱许,日二,恶血消即能愈。

治漏下神方∶

取槐子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立瘥。

治漏下去黑方∶

干漆 麻蒉(旧本作麻黄) 细辛 桂心(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五味治下筛,以指撮著米饮中服之。

治漏下去赤方∶

白术(二两) 白薇(半两) 黄柏(二两半)

上三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黄方∶

黄连 大黄 桂心(各半两) 黄芩 虫 干地黄(各六铢)

上六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青方∶

大黄 黄芩 白薇(各半两) 桂心 牡蛎(各六铢)

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白方∶

鹿茸(一两) 白蔹(十八铢) 狗脊(半两)

上三味治下筛,空心米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子漏下,积年不断困笃方∶

取鹊重巢柴,烧灰作末,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愈,甚良。重巢者,去年在巢中产,今年又在上作重巢产者是也。

马通汤
治漏下血,积月不止方。

赤马通汁(一升,取新马屎绞取汁,干者水浸绞取汁) 生艾叶 阿胶(各三两) 当归干姜(各二两) 好墨(半丸)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马通汁及胶微火煎,取二升,分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马蹄屑汤
治白漏不绝方。

白马蹄 赤石脂(各五两) 禹余粮 乌贼骨 龙骨 牡蛎(各四两) 附子 干地黄 当归(各三两) 甘草(二两) 白僵蚕(一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九升,分六服,日三,即愈。

马蹄丸
治白漏不绝方。

白马蹄 禹余粮(各四两) 龙骨(三两) 乌贼骨 白僵蚕 赤石脂(各二两)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不知加至三十丸。

慎火草散
治漏下方。( 又方见前)

慎火草(十两熬黄) 当归 鹿茸 阿胶(各四两) 龙骨(半两)

上五味治下筛,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蒲黄散治漏下不止方。

蒲黄(半升) 鹿茸 当归(各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五分匕,日三,不知稍加至方寸匕。

   灸法
女人胞漏下血不可禁止,灸关元两旁相去三寸。

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是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阴五十壮。穴在内踝上三寸,足太阴经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交。

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

女人漏下赤白,灸营池四穴三十壮。穴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中脉上,一名阴阳是。

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脚脉上。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桑菊汁饮料配方怎么研制的呢?

食材明细
桑叶6克菊花6克
白砂糖20克
桑菊汁的做法详细步骤
1. 桑叶、菊花去杂质,冲洗干净;
2. 将桑叶、菊花放入大杯内,加入白糖,冲入开水250毫升搅匀;
3. 闷泡约5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伤寒论方笔记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

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

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

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

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

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

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

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4两,干姜2两。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 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 猪肤汤

       猪肤1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2两;

       甘草2两,桔梗1两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阴阳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