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芍药3两,官桂(去皮,取有味者)3两,甘草2两,附子(生用,不去皮)3两(1方不用附子)。
功能主治 : 阳虚自汗不止。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5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合滓再煎。
摘录 : 《朱氏集验方》卷二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甘草(五钱) 大黄(酒浸,一两) 芒硝(九分)水煎热服。
甘草(一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分再服。强者可与大附子一枚,干姜至三两。(《广济方》云∶若吐后吸吸少气及下而腹满者,加人参一两。)
刘渡舟
本条以实例说明伤寒夹虚误汗导致变证,及随症救治的方法;
阴阳气血俱虚的人复感外寒,阳不摄阴导致自汗出,小便数;阴血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心烦;表有寒邪,导致脉浮恶寒;阴血虚少,导致脚挛急。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表兼顾阳摄阴,但是医生误认为是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发汗,犯了虚虚的错误,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只能随证治之了。
阴阳俱虚,阳不摄阴的主要矛盾在于阳虚,所以需要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后,脚挛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解决;阴液不足,用甘草干姜汤以后,又伤阴液,胃中燥热导致谵语,则稍稍用调胃承气汤和胃。
如果本来阳气不足,又用麻黄汤或者烧针,导致伤阳重症,急用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已经不能胜任了。这条对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甘草干姜汤的甘草量必须大于干姜,用了扶助脾胃之阳,同时对阴虚证有缓解作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用量相等,对于血虚引起的足腿疼痛多有疗效。调胃承气汤既能调和胃气,又能通肠。四逆汤以附子为主,重在温少阴回阳救逆,常用语阳脱亡阳的急救。
胡希恕
一开始就说伤寒,但是反自汗出,说明亡津液了;小便数,大概是胃虚。伤寒本来无汗,但是津液大量亡失,津液内竭于里。由于津液丧失,不可发汗,反而用桂枝汤攻表,这是错误的。小便数的情况下,凡是应该发汗的病,绝不可以发汗。小便数可能是里极虚而津液不收,再发汗亡失津液,就是逆治。亡津液导致脚挛急,这个时候应该用芍药甘草汤。
用了桂枝汤以后,四肢逆冷,津液不能达到四末,血液津液不到达手脚,所以就凉,这时嗓子也干,烦躁吐逆,这是胃不和的表现。甘草干姜汤能够养津液,缓急迫,主要是恢复胃气;恢复了胃气才能够生津液。
如果吃了甘草干姜汤,厥愈,但是脚挛急还没有好,再用芍药甘草汤。芍药是治疗挛急的,拘急痛,能够起到养液的作用。
如果出现谵语,说明有热了,胃不和不是主要的,仍然是虚症,所以要稍稍用一点就可以了,因为谵语大便干是因为津液亡失太多导致的。
如果再一次发汗,再亡失津液,那么就要四肢厥逆了,虚极就从阳证转变成阴证了,就要用四逆汤治疗。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这时虽然四肢厥逆,但是没有陷入阴证。甘草干姜汤也治疗小便数,遗尿等。芍药甘草汤又称为去杖汤,缓挛急的。
这个病的根源在小便数,本不应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结果小便频数。四逆汤加了附子,用来温下元,干姜偏重于治上,所以这两个药放在一起,上下无处不温。
刘志杰
伤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没有经过治疗就传变;一种是伤寒发汗后导致的状况,总之就是病情发生传变。这条小便数,是津液欲脱的征兆;桂枝加附子汤是由于表虚不固导致小便难,津液都在肌表。这里的小便数,是有了里虚寒,外有汗出,里有小便频数,津液无阳以化而亡失。脚挛急是津液亏虚导致的。这个可以直接用桂枝加附子汤。但是医生误判,用桂枝汤解表,就真的亡阳了。
烦躁是亡阳导致的,不能理解成阳明的烦躁;吐逆是内寒水饮乘虚上冲,表证也没有消失。用甘草干姜汤注重温里养津液,抓住了关键症状:阳虚。医生如果还用汗法去发汗,就搞得内外俱虚而亡阳了,这时只能用四逆汤了。
脚挛急,就用芍药甘草汤解决,必须要有甘草,芍药的效果才好,使用条件有三个:1、有实邪,是血分病;2、有挛急急痛;3、有热像,寒像不可用。这里用芍药,应该是血脉不通畅了。
用调胃承气汤,是寒邪解除后,津液没有恢复,导致里实,这个里实不会太重,所以要少服。
27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刘渡舟
太阴脉浮,可发汗,用桂枝汤,为什么不用麻黄汤,是因为麻黄汤发汗太厉害,容易伤人正气。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类似,可以解肌同事也能调和太阴,所以不论表邪和里病都可以用桂枝汤。结合临床,出现四肢疼痛,脉浮病,用桂枝汤很有效,这条可以作为太阴经表证。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如果见到阳微阴涩,脉轻取微而无力,沉取又涩,短且散,这是中阳衰微,又有寒湿的表现。如果脉变成了长,不一定是长脉,而是脉逐渐伸展开来,涩脉从无力到有力,这是要好了,因为正气渐渐恢复了。
胡希恕
这段其实不是太阴病,是冲着下利说的,形似太阴,但不是太阴,就是一般的下利,可以和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的葛根汤对照着看。这两条有虚实之分,虚实在表不在里。真正的太阴病虽然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这种虚寒证只能救里,不能解表。下利如果脉浮有太阳病的症候,可以用葛根汤,就是麻黄剂。这个脉浮弱,可能有汗,用桂枝汤。
但是这段他有别的意思,以后再说。临床上这个很有用,无论腹泻还是痢疾,如果显现表证,说明还是有表解的迹象,就要抓紧时机用发汗药。不是发汗能治疗痢疾,而是因为痢疾的症候以太阳病形式反映出来,没有表证千万不要发汗。这段是冲着葛根汤说的,这个偏虚,有太阳太阴合病的意思。
后面少阴病下利,用的是白通汤,也是一个发汗药,以大葱为君药,大葱用了十四茎。阴证用温性药物不可行,因为有脉微细这种下利证,如果有表证,用葛根汤和桂枝汤都不行,只能用白通汤了。虽然下利属于里病,但是以表证反映出来,还是要用与这个表证适应的发汗剂,没有表证不能用。重要的是掌握规律,不能死抠词句,从词句区分太阴病,太阳病,其实都一样,表现的证不同,用的方剂也不同。
刘志杰
太阳病有汗,也有不可汗的;少阴太阴不可汗,也有可汗的,要微汗。临床上一定要把症状收集全面,然后分析六纲。太阴本病,虚寒为主,脉沉弱或者迟,是要用温法。在表的伤寒和中风是可以汗的;在阴的伤寒中风,少阴的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桂枝加附子汤微汗。与阳明相比,太阴中风是外证,不能喝太阳少阴的表混淆,外证有虚寒水湿不化,如果恶寒不厉害,也可以用桂枝汤,如果寒的厉害 ,可以加入干姜附子。
1,麻黄汤:对于咽喉干的人,小便不好人,身上容易长东西的人,流鼻血的人,失血的人,容易出汗的人,体质寒的人都不适合麻黄剂。这样的人可以先给他吃不会让感冒恶化的药,如建中汤,真武汤,吃到尺脉变强才能用麻黄剂。即先补里面,才能治感冒。或者用生附子的四逆汤或者加生附子的真武汤,慢慢从里往外推。没有生附子用炮附子代替。或者葛根汤加附子类的药,因为葛根汤没有麻黄汤发汗猛。但是麻黄汤真不能滥用
2,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违逆本先下之。反而汗出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就是伤寒,本来发汗或应该发汗,但是没有发,而用泻药,这样治是逆治。该发汗先发汗,这样子不算是错。本该先用下法的,阳明病实热肚子里面已经结着出大便干了,有燥屎,却用了汗法,这样是治逆,先用下法才对。
3, 少阳 感冒是全身郁结,心情郁闷,用柴胡剂,觉得烦,人落入低潮,忧郁。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逆散,小柴胡也可以。但是这个人不愿意面对现实,意志力变得薄弱也是感冒的一种,脉微细。这个时候吃生附子的真武汤。吃了3次苦瓜脸变笑脸。所以三阴病的真武汤是抓体质,少阳病小柴胡是抓主证:有柴胡证出现的肝气郁结才能用小柴胡,不然很多无效。什么肺炎,扁桃腺发炎,中耳炎,眼睛痛,偏头痛,这些症状都是在柴湖镇的框架下才能用小柴胡。小柴胡汤不管体质!
4,伤寒,得下利清谷,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就表宜桂枝汤。清就是上厕所的意思。拉肚子分为:1)热性拉肚子,东西臭臭烫烫的,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拉的比较热,而附子交通是黄芩汤证。寒性拉肚子,肚子有点闷痛闷痛,也是拉水,是真武汤证,理中汤证肚子不闷痛。拉出的大便还能看到食物原状是四逆汤,吃什么拉什么。
5,太阳病,而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因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自出愈,所以然者。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下过之后,再汗出又虚,表里俱虚。出现黑眼圈,头发重,的状态,先不要动,给她喝热粥出汗,恢复出汗代表她表和,津液已经能够到达皮表。这个时候再看肚子里面有没有燥屎结在里面。有没有阳明病腑实的征兆。这个等待的时间留空白不做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救汗回生汤
下一篇: 救活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