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药共为末。
功能主治 : 治臁疮,疮面色紫,腐烂臭秽,时时痒痛。
用法用量 : 视疮面大小,剪油纸两张,夹药于内,纸周围用浆糊粘住,纸上用针刺孔。用时先将疮口用葱、椒煎汤洗净,拭干,然后贴患处,以纱布缚定,三日一换。
摘录 : 《医宗金鉴》卷七十一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祛腐,止痛。主臁疮溃腐。
用法用量 : 量疮大小,剪油纸两张,夹药于内,纸周围用面糊粘住,纸上用针刺孔,先将疮口用葱、椒煎汤洗净拭干,然后贴上,以帛缚之。3日1洗,再换新药贴之。
摘录 : 《金鉴》卷七十一
功能主治 : 臁疮。
用法用量 : 用猪板油1斤煎去滓,入前药,以白皮纸拖之,阴干待用。
摘录 : 《青囊秘传》
制法 : 上药各为末,先将桐油熬热,再下末药搅匀,以厚纸二面拖上,待干,山火气。
功能主治 : 生肌收口。主臁疮。
用法用量 : 验疮之大小剪贴,1面贴3日换之。
摘录 : 《古方汇精》卷二
制法 : 上为细末。腊月油烛泪化开,调为膏,摊旧柿油伞纸上,夹住,周围线缝,凉水浸之。
功能主治 : 发背溃烂。
用法用量 : 先以温淘米泔洗疮净,贴药勒住。次日再洗疮、洗药,翻过贴之。3次照前洗换新药贴。
摘录 : 《鲁府禁方》卷四
制法 : 上为末,用香油调,隔油纸摊药,夹纸中。
功能主治 : 臁疮、顽疮。
用法用量 : 贴患处。
摘录 : 《古今医鉴》卷十五引张会山方
制法 : 上药用麻油1斤,入前7味煎枯去滓,入二占溶化,再将后药研为极细末和匀,摊纸上贴之。如干,加公猪油。
功能主治 : 年久、新起臁疮。
摘录 : 《外科集腋》卷五
制法 : 上为细末,清油调匀。
功能主治 : 臁疮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摊油纸上贴疮,每1个贴3日。每日以冷水洗3次,膏药亦翻转3次,两层夹纸,以线缝四边,针刺眼透药气。其药末同和1处收,要用旋调。
摘录 :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制法 : 上为细末,入前油内调匀听用。
功能主治 : 远年臁疮。
用法用量 : 以油纸摊膏,刺10数孔贴。1-2日翻转,再刺孔贴之。
摘录 : 《卫生鸿宝》卷二引《丛桂堂方》
制法 : 上先将甲片煎至黄色,次下生地等,煎枯去滓,再入锅,下黄蜡8钱烊化,用福倘油纸作大小块,蘸油收贮。
功能主治 : 远近湿疮。
摘录 : 《良方汇录》卷下
功能主治 : 臁疮。
用法用量 : 用猪板油和药捣烂,以油纸夹之,贴患处。1-2日翻转贴,3-4日脓尽而愈。如4日后脓尚未净,再换1纸。
摘录 : 《验方新编》卷八
功能主治 : 多年新起臁疮。
用法用量 : 用麻油1斤,入前7味煎枯去滓,入2占溶化,再将后药研细和匀。摊纸上贴之。如干,加公猪油调亦可。
摘录 : 《外科传薪集》
制法 : 上为细末,轻粉另研细再和入,以公猪油调匀,作夹膏。
功能主治 : 多年新起臁疮。
用法用量 : 每用先以葱汤洗净疮口贴之,将白布紧紧缚定,1-2日后开看,见夹膏转黑色即换去,另贴新膏。
摘录 : 《青囊秘传》
制法 : 上先将蜡、油煎5-6沸,下乳、没末,再2-3沸下轻粉,随下丹、粉,槐柳枝搅10余次,取起,冷定后下冰片搅匀,瓶盛浸水中1宿,出火毒。
功能主治 : 臁疮。
用法用量 : 用时先以苦茶洗疮,将膏用薄油纸(较患处长阔1倍)摊1面,余1面刺孔数十,折束盖膏,以有孔1面向患处贴。3日1换,3贴即愈。
摘录 :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制法 : 上为细末,将猪油,二占同烊化后,和入前药末搅匀,用白皮纸拖之,阴干。
功能主治 : 去湿解毒,活血止痛。主臁疮腐烂臭秽,痛痒不时;顽疮,结毒溃烂,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 将膏以针刺密孔扎之,日1换。
注意 : 不可水洗,不可入口。
摘录 : 《中国医学大辞典》
制法 : 共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再用黄占5钱、雄猪板油1两,共熬匀,入前药捣成膏,隔纸摊贴好,多刺针孔贴之。
功能主治 : 臁疮。
用法用量 : 外贴。
摘录 :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制法 : 将油熬好,入占化开,再入药末,加铜青打好。
功能主治 : 臁疮。
摘录 : 《青囊秘传》
臁疮 发生于小腿下1/3胫骨脊两旁(臁部)肌肤之间的慢性溃疡。明代《外科启玄》称之为裤口毒、裙边疮等。又因其患病后长年不敛,愈后每易复发而称老烂脚,即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局部常有破损或湿疹等病史。证见局部初起痒痛红肿,破流脓水,甚则腐烂,皮肉灰暗、久不收口。治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用萆薢化毒汤;久不愈者,宜补养气血,和营解毒。宜用十全大补汤化裁,外用金黄膏掺九一丹贴敷。久不收口者,用夹纸膏加缠缚法,或用细白砂糖撒满,胶布牢贴。护理上,使患足抬高,减少走动,加强营养以促进疮口愈合,愈合后应避免外伤,引起复发。臁疮的诊断要点多发于经久站立工作者,以及有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 好发于小腿下1/3,踝骨上9厘米的内、外臁部位。 初起时小腿内臁或外臁瘙痒,继而焮红漫肿,后则溃烂,滋水淋漓,日久不愈。疮口边缘增厚,形如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或秽暗,流出污浊臭秽脓水,疮口周围皮肤暗红或紫黑发亮。常并发湿疹,极少数有癌变。臁疮的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经久站立或担物负重,以致下肢络脉失畅,局部气血郁滞,复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腐烂皮肉而成。下肢皮肤受伤,虫咬以及湿疹等,常为诱发因素。其特点是溃疡经久难以收口,或虽经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本病初起以脾胃湿热表现为主。脾主四肢、肌肉,脾胃湿热下注,经络阻滞,气血凝涩,则局部焮红漫肿;热微则痒,热盛则痛,湿盛则肉烂,热盛则肉腐,湿热蕴蒸则痒痛腐烂俱见。湿为阴邪,缠绵胶着,故滋水淋漓,疮腐不鲜。本病病程缠绵,经久难愈,日久气血被耗,脾胃虚弱,则以气血两虚表现为主。气血亏耗,正气不充,滋养乏源,则疮口下陷。气血虚弱,毒滞难化,则疮周皮色紫暗,疮面肉色秽暗,脓水腥臭,并伴神疲体倦,面色失华等脾虚气血虚弱症状。本病以清热利湿,调理气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般般 膏药章膏药铺始创于明万历间距今已400余家专治颈、肩、腰、腿疼痛百号历经沧桑岁月数病治愈伤痛膏药章膏药铺及系列产品制独特效立竿见影且药效持久简、便、验、廉充体现医药神奇功效深受广顾客喜欢迎百字号膏药药外用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物油加药熬胶状物质涂布、纸或皮面较间贴患处主要用治疗疮疖、消肿痛等早久远代我医家言曰:膏药能治病殊汤药用其响立应 医外科膏药运用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用效能组味药物复发挥药物良效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膏药取气味具厚药物并加引药率领群药结行滞直达病所透入皮肤产消炎止痛血化淤通经走络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消肿消炎镇痛目同药物患处通皮肤渗透达皮组织局部产药物浓度相优势发挥较强药理作用外膏药些刺激性强药物强刺激通神经反射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提高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产全身性药物作用 确贴 先红肿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姜片擦拭;伤口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试干再折合膏药摊放火烘软病情需要烘软膏药均匀撒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便更快、更发挥疗效 现患部发痒需膏药外面按摩见效膏药揭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膏药加温贴现患处脓液膏药表面加些纱布或膏药纸夹剪孔使孔与伤口应贴敷便排脓已糜烂疼痛止或现水泡者贴拔毒膏治疗或膏药揭用酒精消毒再涂红药水用纱布包扎贴橡皮膏药伤湿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应先患处用酒精棉球擦净撕膏
目录1拼音2概述3《疡医大全》卷七方之红玉膏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疡医大全》卷七引《严氏济生方》之红玉膏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4.5摘录 5年氏《集验良方》卷二方之红玉膏 5.1组成5.2功效主治5.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5.4制备方法 6年氏《集验良方》卷六方之红玉膏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万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红玉膏 7.1处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7.5摘录 8《青囊秘传》方之红玉膏 8.1红玉膏的别名8.2处方8.3制法8.4功能主治8.5红玉膏的用法用量8.6摘录 9《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红玉膏 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红玉膏的用法用量9.5摘录 10《医宗金鉴》卷五十九方之红玉膏 10.1组成10.2功能主治10.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0.4制备方法 11《良方汇录·外科统治门》方之红玉膏 11.1组成11.2功效主治11.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1.4运用11.5制备方法11.6用药禁忌 12《何氏济生论》卷八方之红玉膏 12.1组成12.2功能主治12.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2.4制备方法 13《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之红玉膏 13.1组成13.2功效主治13.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3.4制备方法 14《良朋汇集》卷三方之红玉膏 14.1组成14.2功能主治14.3红玉膏的用法用量14.4制备方法 1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红玉膏 1拼音 hóng yù gāo
2概述 红玉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疡医大全》卷七方之红玉膏
蛇蜕1条,蜈蚣1条,头发(洗去油垢)2两,黄蜡2两,香油4两。
上药同熬,滤清,用黄丹收膏,再下黄蜡融化。
4《疡医大全》卷七引《严氏济生方》之红玉膏
5年氏《集验良方》卷二方之红玉膏
6年氏《集验良方》卷六方之红玉膏
7《万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红玉膏
8《青囊秘传》方之红玉膏
9《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红玉膏
10《医宗金鉴》卷五十九方之红玉膏
11《良方汇录·外科统治门》方之红玉膏
12《何氏济生论》卷八方之红玉膏
13《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之红玉膏
14《良朋汇集》卷三方之红玉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73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夹盐散
下一篇: 姜丝炒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