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神术汤

中医世家 2023-05-17 12:17:53

加味神术汤

处方 : 白术1钱,茅术1钱,当归1钱5分,茯苓2钱,苡仁4钱,厚朴1钱,砂仁1钱半,夏曲3钱(炒),佩兰叶1钱,川牛膝1钱5分,荷叶1角,生姜2片。

功能主治 : 伤湿,四肢倦怠,食少胸痞。

摘录 : 《医醇剩义》卷一

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大家是不是都还在为毕业论文烦恼呢?我为大家整理了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目的 采用以自拟理中汤加味,观察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平素胃脘不适,食冷则甚,大便常偏稀烂,口不甚干,或口干不欲饮,口腔或舌上溃疡,经久不愈,愈而易复发等为主要表现的`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 7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并记录毒副作用。结果 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提示临床上不应忽视因脾胃虚寒型所致的口腔溃疡。

   关键词 :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临床疗效;理中汤加味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它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糜烂,甚至溃疡为主的疾病,传统医学又称之为口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口腔溃疡主要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发与"上火"相关。本人针对脾胃虚寒性引起的口腔溃疡,投以自拟的加味理中汤,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30例,均为我院2012~2015年来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女患者17例,男患者13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4.9)岁;口腔溃疡单发者9例,口腔溃疡多发者21例,溃疡大小不一,0.3~1 cm,病程1 w~3年,发病周期每6个月3~4次,10~15 d/次,既往均接受过西药、中药、中成药治疗,(中药或中成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仍反复发作。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①全身有诸如素有上腹部不适,平素不耐寒凉食物,食冷则剧,饮食不佳,四肢冰冷,大便稀烂不成形,口不甚干,或口干而不欲饮。舌边齿痕,舌淡嫩,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虚弱或浮弦硬但沉取稍弱等脾胃虚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症候表现。②口腔黏膜表面常有灰白色渗出,伴有灼痛,溃疡常显梭形。形状大小不一,多见于口唇、口颊、舌等部位,溃疡带有自愈性且易复发性,发作时间不固定。③口腔溃疡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1.3方法 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主要药用方:党参12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5 g。水煎服,1剂/d,水煮2次/剂,7 d为1个疗程。

  1.4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灼痛消失,溃疡愈合完好,且在6个月及6个月以上患者无复发。好转: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烧灼痛缓解,溃疡有愈合趋势,或其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无效:诸症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本资料30例患者用理中汤加味治疗1疗程后,痊愈22例,占73.3%,好转5例,占1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

  典型病例1 谭某,男,28岁,医师。2011年8月余首诊。自述口腔溃疡疼痛3月余,平时曾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现口腔溃疡疼痛加重,遂来我处就诊。诊见嘴唇正中有一个1 cm左右大小的溃疡,常有烧灼痛感,进食则剧,平时纳食尚可,夜间睡觉安宁,无明显口干、口苦,平素常有胃脘胀痛,大便稀溏而粘滞,食凉则甚,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浮大而弦硬,沉取稍弱。证属脾胃虚寒,阴火上冲。治以温养脾胃,升清降浊。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药用方同上述,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5剂后,溃疡疼痛已消失,且溃疡已愈合大半,守上方3剂,溃疡完全愈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典型病例2,赵某,女,54岁,干部。2013年11月初诊。口腔内膜破溃、疼痛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溃疡,以舌为主,面积3~5 mm,多发。曾口服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知柏地黄丸等未能治愈。诊见舌、口唇上数个3~5 mm溃疡,疼痛难忍,纳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黄,夜眠一般,无明显口干,舌边齿痕,舌上苔薄黄,脉细弱。诊为脾胃虚寒,升降失调。治宜温健脾胃,调和升降。投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药用:党参15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2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2g。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3剂后,疼痛明显减少,大便日行1次,较平常松软易排,守上方7付,口腔溃疡完全愈合,疼痛消失。嘱其服理中丸以巩固治疗及调理体质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三、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疾患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腔溃疡的发作主要与免疫系统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极易发生口腔溃疡,比如说女性月经期间,或连续睡眠不佳,或神经衰弱,或精神压力大等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其次,患有消化性疾病者,也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再次,与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祖国医学里,口腔溃疡是属于中医"口疮"范畴。而口疮之名,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口腔溃疡主要与火邪有关,而引起炎火上行的原因是岁金不足,即肺气有失宣降。历代医家对于口疮的治疗多从实热、虚热二方面来认识,实热主要包括风热乘脾,心脾积热[1]。虚热主要是指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临床记述者较多。而脾胃虚寒虚火上浮阐述者不多。本资料30例口腔溃疡患者,证属脾胃虚寒,来我处就诊前大多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笔者应用理中汤加味方对其进行辩证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说明在临床上因脾胃虚寒所致的口腔溃疡,是一类并非少见的证型,不能误认为皆是实火,而悉用清热泻火;如果是中焦虚寒,则用理中汤固中焦之阳,而溃疡自消,火势自收,这正是尤在泾、俞嘉言所提出的"厚土伏火"之奥妙。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疮口不敛》也曾有论述阳气衰弱不旺者,龙雷之火随肾水上行,常生口疮,不能化毒生肌,且极易绵绵不绝,经久不愈,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2],实为掷地有声。症如舌边齿痕,大便溏滞,口不干,正是一派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之象,法用理中汤以治中焦虚寒之本。脾胃中焦是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寒则中焦失调[3]。而太阴本为湿土,脾胃虚弱,寒湿有失温化,遂常生痰饮,故脾胃为生痰之源,所以也常见舌苔白而厚腻,痰饮阻滞,肝气有失疏泄,久而郁滞而化火,遂生溃疡[4],也常兼薄黄苔,然此火为表象为标,不可轻用久用苦寒清热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理中汤加味方用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炙甘草补中土之虚;半夏、陈皮、茯苓含二陈之意,健脾化湿,以消痰饮;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阳,以化郁滞之火,升阳以救下陷之清阳;桑白皮清降肺气,以解火势,通调水道,给痰饮出路,且肺主皮毛,溃疡亦病在表皮,故也略有引经之意。本组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肯定,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5/30平陈定眩汤治痰湿内蕴眩晕、岐黄医术5大奇治

无痰不作眩—眩晕医案两则与平陈定眩汤

绍案1

何某,男,83岁。

2010年3月1日 初诊。

主诉:眩晕加重两年余。

病史:眩晕病史很长,十余年前曾因眩晕而昏倒。近两年多来加重,平时头昏,严重时眩晕伴恶心。

不能平躺,一平躺马上就晕,只能侧睡,且早上起床时会头眩,需闭目休息一会儿才能缓解。

患者特别提出,想做白内障手术,但是不能平躺,因此没法做手术。胃纳、大便、睡眠可,口臭口腻,头项无不适。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平日服珍菊降压片。舌淡红苔薄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藿香9g,佩兰9g,7剂。

另,本拟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但因患者无法平躺而作罢。

2010年3月8日二诊:药后曾有1天头晕消失,但今天头晕又加重,口腻。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葛根30g,鬼箭羽30g,7剂。

2010年3月22日三诊:上方只服7剂,头晕大减,经常有头目轻松的感觉,仍有口腻。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3月8日方,加全蝎3g,14剂。

2010年4月12日四诊:四分之三时间头不晕。舌苔薄淡黄,脉沉弦。

处方:守3月22日方,加菊花9g,7剂。

2010年4月26日五诊:服上方后,前12天均安,前天开始又有头晕。舌苔薄白腻,脉弦。

处方:守3月22日方,改葛根90g,14剂。

2010年5月17日六诊:平日头已不晕,且能平躺15分钟。舌苔薄白腻,脉沉弦。

处方:守3月22日方,改葛根90g,加菊花30g,14剂。

2010年5月31日七诊:头不晕,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葛根90g,鬼箭羽3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条,17剂。

2010年6月21日八诊:已能平躺30分钟。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5月31日方,加制半夏10g(即共用半夏40g),7剂。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2010年7月5日九诊:患者能平躺至少30分钟,有时还能睡着。6月29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右侧软斑,左侧钙化斑)形成,右颈内动脉供血不足。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5月31日方,加水蛭粉(吞服)3g,地龙粉(吞服)3g,7剂。

2010年7月26日十诊:曾有一天头晕恶心呕吐,自行缓解。余时安。舌苔薄白略腻,脉沉弦。

处方:守5月31日方,加水蛭粉(吞服)3g,地龙粉(吞服)3g,地鳖虫6g,7剂。

2010年9月13日十一诊:停药以来,症状尚平稳,能平卧,但右侧卧位引起头晕。舌苔薄白腻,脉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30g,泽泻30g,葛根90g,鬼箭羽3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g,水蛭粉(吞服)3g,地龙粉(吞服)3g,血竭粉(吞服)3g,7剂。

2010年9月27日十二诊:头晕已明显缓解,平卧、右侧卧皆不头晕。最近因为西医嘱更换降压片,导致血压不稳定。舌苔略腻,脉沉弦。今测血压180/70mmHg。

处方:守9月13日方,加钩藤(后下)15g(即共用钩藤45g),14剂。

2010年10年18日:病证尚安,今测血压145/85mmHg。舌苔略黄腻,脉弦。

处方:守9月13日方,加钩藤(后下)15g(即共用钩藤45g),地鳖虫9g,7剂。

案2

王某,男,80岁。

2010年10月21日初诊。

主诉:头晕两年。

病史:患者两年来反复头晕头昏,2009年6月15日头颅CT示两侧半卵圆区小缺血灶,老年脑改变。否认高血压、颈椎病史。

平素经常目糊、腰酸、走路打飘,行走快则时有胸闷,睡眠多梦,时有拳打脚踢,踢到老伴或墙壁,小溲黄,夜尿一二次,大便两日一行,偏干。

舌苔根白腻带黄,脉弦。平陈定眩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9g,苍术30g,川朴9g,白蒺藜30g,天麻30g,钩藤(后下)30g,泽泻30g,菖蒲30g,远志9g,7剂。

2010年10月28日二诊:头晕头昏已减轻,睡觉时拳打脚踢现象大减,近日舌尖痛,舌苔根白腻带黄,脉弦。

处方:守初诊方,加决明子30g,川连3g,竹叶9g,连翘9g,7剂。

2010年11月4日三诊:头晕头昏减轻,睡觉时拳打脚踢已除,舌尖痛消失,口腻减,大便日行一次,通畅。舌苔根白带黄腻,脉弦。

处方:守初诊方,加决明子30g,川连3g,葛根30g,7剂。

以后仍以初诊方加减,服至2010年12月16日诉头晕头昏消除,继续服药巩固至2011年4月21日,诸症均安。

按语:古人论眩晕,大率与风、火、痰、虚诸端有关。

以我粗浅的临床体会,肝风上扰、痰湿内蕴、中气不足是眩晕最常见的类型。

肝风上扰,可用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化裁;

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加减;

痰湿内蕴,古方虽有半夏白术天麻汤,然我以为似有势单力薄之嫌,因新订平陈定眩汤一首。

是方由二陈汤合平胃散、泽泻汤,加白蒺藜、天麻、钩藤而成,具体组成是:

制半夏30~60g(甚则80g,100g),茯苓30g(或兼有失眠用90~100g),陈皮9g,苍术30~60g,川朴9g,白蒺藜30~50g,天麻30g,钩藤30~60g,泽泻30~60g(甚则90g)。

案1患者高龄而长期头晕,不能平躺,属痰湿内蕴,经用平陈定眩汤稍事加味,病情获得明显改善。

后查颈动脉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加用全蝎、蜈蚣、地龙、水蛭、地鳖虫等虫类药,可惜后未进一步复查。

案2患者同样是高龄老人,除眩晕外尚有睡眠异常,多梦而拳打脚踢,经用平陈定眩汤加菖蒲、远志,即参入平陈宁神汤,诸症很快改善乃至消失,疗效尚称满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7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