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止痛没药散

中医世家 2023-05-17 09:36:44

加味止痛没药散

处方 : 没药3钱,血竭3钱,大黄2钱,朴消2钱,石决明3钱(煅)。

功能主治 : 初起眼疼,白珠红,后起云翳。

用法用量 : 上为末,分4付。早、晚清茶调服。

摘录 : 《医林改错》卷上

乳香、和没药是一种药吗?

乳香和没药,就像「花旗」参和「番」红花一样,都是由外地传入中国,而成为中药的。乳香是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的树脂,主产於非洲索马里等地,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一种半透明而带有特殊气味的树脂,古称「薰陆香」,起初用作宗教活动上的香薰,後来才被用作药物。至於没药,也是树脂,是橄榄科没药树的树脂,也是主产於非洲。

乳香没药味苦性温,可以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因为两药功效相似,中医师常一并使用,在处方上写「乳没」,意即「乳香加没药」。乳没应用前一般都要经过炒制去油,增加功效并减少对肠胃的刺激。这种药多用於跌打损伤,是伤科的重要药物。传统伤科中药「七厘散」,就含有乳香没药,当然还有田七血竭等活血疗伤的中药。他们有活血止痛生肌的作用,也可以配合其他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如杜仲、牛膝及桑寄生),应用於慢性痛症。然而,他们味苦气浊,有一种令人恶心呕吐的气味,因此不宜多用,脾胃虚弱的人就更要小心。除了煎成汤药,乳香没药还可以制成丸散膏丹,不单内服比较方便易用,外用的话则可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

除用於传统的伤科应用之外,乳香没药还有其他作用,配合黄连、金银花、菊花治疗红肿热痛的疮肿「阳症」,例如治疗痤疮的仙方活命饮;配合补气养血中药如人参和当归治疗疮疡愈合缓慢,新肌不长,例如糖尿病长者的伤口愈合困难,就可以用到这种配搭;配合当归、丹参、莪术等活血药治疗「症瘕」,即现代医学所指的盆腔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囊肿(水瘤)、巧克力囊肿等等。现代研究证明,乳香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还可以促进组织修复,这跟自古以来的临床应用相当吻合。

乳香没药的古籍描述颇多。《本草纲目》内指出「(乳香)消疮疽(既热又痛为疮,不热不痛为疽)诸毒,托裹(促进排脓)护心(保护心脏),活血定痛伸筋」、「(没药)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即行气)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以前的古人,一般都是死於传染病、外伤及皮肤感染,当归人参对贫苦大众的帮助不大。乳香没药「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又可以「外用为粉以敷疮疡」,

外耳道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

【方一】栀子清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栀子、川芎、当归、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煅石膏10克,黄芩、黄连、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泻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疗肝胆火热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疖、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外耳道乳头状瘤等。

【方解】栀子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黄、牡丹皮,能凉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药理】栀子能解热、镇痛;牡丹皮具有镇静、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热,消炎作用;黄芩、黄连有解热、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镇痛、消肿、免疫调节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二】银花解毒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

【组成】金银花、紫地丁、赤茯苓、连翘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黄连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治疗风热邪毒犯上,而致耳疖、耳疮(外耳道炎)。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地丁、夏枯草清热,泻肝火;黄连清热泻火;牡丹皮凉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湿热。

【药理】金银花、连翘具有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地丁解热、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风。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见耳道红肿疼痛,或有少许脓液者。

【方解】生地黄性寒,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黄芩、牛蒡子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天花粉养阴生津。

【药理】本方具有镇痛、消炎、解毒、降血压、改善体质等作用。

【用法】上药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服,每日1~2剂。

【方四】当归川芎散

【出处】《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当归、川芎、柴胡、白术、芍药各3克,山栀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荆子、甘草各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疏风散热。

【主治】治疗血虚肝旺,耳疮耳内痒痛,溢脓。

【方解】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栀子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柴胡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菌、抗肝损伤、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蔓荆子具有镇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托里消毒散

【出处】《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3克,金银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脓。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脓耳脓水清稀,能收口干燥,正气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参、茯苓、白术、生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托毒外出,白芷托里排脓,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茯苓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生地黄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胆作用;白芍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黄柏各12克,枯矾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

【方解】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枯矾外用可以解毒、杀虫、止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理】黄芩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黄柏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枯矾有收敛、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将黄芩、黄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为黑黄色,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抹患处,或浸小纱布条纱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6克,朱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肿。

【主治】治疗外耳道疖。

【方解】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可相兼而用。血竭、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药理】乳香有镇痛作用,没药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血竭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作用,朱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将乳香、没药麸炒以去油,然后与血竭、儿茶研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成膏。用时以药棉制成粗细适合的棉栓,涂上消炎膏后,塞敷于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方八】六神丸纱条

【出处】《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组成】六神丸(中成药)30粒液体石蜡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外耳道疖。

【方解】六神丸的组成有天花粉、人工牛黄、青黛、蟾酥、冰片、大黄、珍珠粉。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牛黄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珍珠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外用可燥湿敛疮。

【药理】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牛黄有镇静、镇痉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蟾酥平喘、镇咳、抗炎、抗肿瘤、抗放射及升白细胞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珍珠粉治疗溃疡。

【用法】将六神丸研细末,以液体石蜡调和,浸渍纱布条。用时将纱条放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次。

【方九】滴耳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核桃仁。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治疗耳疮耳内闷、肿,流脓。

【方解】方中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药理】核桃仁有镇咳作用,可影响胆甾醇的体内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用法】研烂,拧油去渣,得油3克,兑冰片0.6克。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方十】清耳膏

【出处】《医方类聚》

【组成】附子尖、石菖蒲、蝉蜕各等份。

【功用】温经通络止痒。

【主治】治疗耳疮(慢性外耳道炎),耳内作痒。

【方解】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药理】附子有消炎、镇痛作用。石菖蒲有镇静、抗惊厥、解痉抑菌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耳痛者用麻油调入,耳痒者,用生姜汁调成锭子,用纱布裹好,塞入耳中。药干便换。

【方十一】青敷药

【出处】《青囊秘传》

【组成】大黄500克,姜黄240克,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陈皮120克,甘草60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局部红肿疼痛,甚则化脓。亦可用于鼻疔、鼻疳(鼻前庭炎)脓肿未成时。

【方解】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药理】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的作用,白芷对多种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白芨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皮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织胺,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甘草有抑酸、解痉、祛痰止咳、抗炎、抗过敏、解毒的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如红肿者,用野菊鲜叶捣汁,或以茶叶泡汤候冷,或用蜂蜜调敷。每日换药1次。

【方十二】九一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煅石膏27克,黄灵药3克。

【功用】提脓生肌。

【主治】治疗耳疖,鼻疔溃后脓腐未净,新肌将生者。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黄灵药又叫黄升丹,是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能拔毒化腐。二者在共奏提脓生肌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石膏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黄灵药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没药的功效与作用

……

配滑石:清热消肿。没药味辛苦性平,散瘀消肿;滑石味甘淡性寒,清热渗湿。二药相伍,湿热祛,肿得消,瘀血除,热自清。

配雄黄:解毒疗疮。没药消肿生肌,雄黄燥湿解毒,二药外用,疗恶疮流脓者甚效。

配麝香: 没药与麝香,皆能行血分滞,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然而,一为植物油胶脂,活血散瘀之性较为缓慢,一为动物分泌物,辛香走散之性迅而甚烈。二药配合,麝香速达,没药后固,相互为用。

配冰片:二者同具消肿止痛之效。但没药性味平和,长于生肌疗疮,冰片大香而凉,长于清热解毒,二药互伍,相辅相成,疗疔疮、无名肿毒甚效。

没药配伍红花:没药活血止痛,红花活血祛淤通经.二者合用,有活血、祛淤、通经、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血淤所致之心腹疼痛、痛经、产后淤阻腹痛及跌打损伤之淤滞疼痛.

没药配伍五灵脂、香附:没药活血止痛,五灵脂活血化淤、止血止痛,香附疏肝行气止痛.三药合用,有活血化淤、疏肝行气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气滞血淤之心腹疼痛、痛经等.

没药配伍延胡索:没药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而行气.二者伍用,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血淤气滞之脘腹疼痛、痛经等症.

没药散

【处方】

没药(一两),独活(一两半),晚蚕沙(微炒,一两半),芎藭(一两半),防风(去芦,一两), 蔓荆子(一两),当归(一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虎胫骨(一两.酥炙黄)。

【炮制】上捣烂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白虎风,流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没药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由于没药所含之树脂有明显的消化道反应,内服只宜小剂量或外用。在常规剂量3g以内水煎服即可有不适反应。剂量大于3g,水煎服,常有恶心反应。研末吞服后,胃不舒、胃痛的反应更大。乳香和没药都不宜长期服用和大剂量服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脾胃虚弱、孕妇及虚证无瘀者慎服。

《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本草经疏》:"凡骨节痛与夫胸腹胁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虚者不宜用。产后恶霹去多,腹中虚痛者不宜用。痈疽已溃不宜用。目赤肤翳非血热甚者不宜用。"

使用禁忌

过敏反应:少数人服后会出现过敏性皮疹、面红、发热、恶寒。

未经炮制:内服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没药,可引起胸闷、烦躁、呕吐、腹痛、腹泻。没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用药不当:没药活血祛瘀之力大,孕妇忌服,痈疽已溃者、腹痛而无瘀血者、血虚无瘀者均不宜服用。

没药的炒制

没药炒制前的必备条件:清洁干燥的铁锅1口,直径330mm;普通白纸1张,要求有吸湿能力,宽150mm;经清水洗净干燥的铁盅1个;尖端如一字形竹片1只;圆环硬纸板1只,内径35mm,外径120mm。

没药的炒制:

将没药置入铁盅里,用圆环纸板盖住铁盅口,以免颗粒飞溅丢失,造成浪费。随后,用力将没药捣成均匀的细粉末,越细越好。把宽150mm的白纸放在铁锅的底部位置,将捣成粉末的没药倒在白纸中间,厚薄一致,密度适宜。

在微微加热的同时,用竹片将没药粉末进行不断翻转,使它受热均匀。当没药粉末受微热后,渗出的油脂会浸润白纸,并向四周扩散,同时冒出烟雾。

当烟雾逐渐减少至消失时,迅速离开火源,停止加热,可见没药粉由红棕色逐步变成黑色,最后变成焦黑色,冷却后复原成颗粒状。除去纸屑,即可入药。注意炒制时温度不能过高,否则没药碳化后无镇痛疗效,并且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炮制

制没药:不规则形的团块或小块,长1-2cm。表面黑棕色至黑褐色,粗糙,质硬,破碎面棕褐色;气香特异,味苦。

醋没药:小碎块状或圆颗粒状,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油亮,有醋气。

炒没药:形如醋没药,表面有光泽,气微香。

明没药:为红褐色至紫棕色块状物,略透明,无杂质,质佳。

狗没药:又名狗皮没药、马没药、马皮没药。为用狗皮或马皮包裹者。质次。

上一页12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