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托里消毒散

中医世家 2023-05-17 08:37:28

加味托里消毒散

处方 : 人参1钱,黄耆(炒)1钱,当归(酒拌)1钱,川芎5分,芍药5分,白芷5分,茯苓5分,金银花3分,甘草3分,连翘3分,乳香3分,没药3分。

功能主治 : 溃疡余毒,发热作痛。

用法用量 : 上作3剂。水煎服。

摘录 : 《保婴撮要》卷十五

溃疡性角膜炎的治疗药方包含哪些药材?

溃疡性角膜炎,又称化脓性角膜炎,是感染性致病因子由外侵入角膜上皮细胞层而发生的炎症。以眼碜涩疼痛或剧痛,畏光流泪,视物下降为主要表现。

该病属祖国医学“花翳内陷”、“凝脂翳”和“蟹睛”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外眼病。初起羞明,流泪,感到胀痛,生眵,视物不清,眼睑肿胀,或伴头痛,结膜红赤,角膜有点状或片状灰白色,渐则形成溃疡,甚则溃疡穿孔,虹膜脱出。

【方一】加味修肝散

【出处】《银海精微》

【组成】栀子、薄荷、羌活、荆芥、防风、麻黄、大黄、连翘、黄芩、当归、赤芍、菊花、木贼、桑螵蛸、白蒺藜、川芎、甘草各30克。

【功用】疏风清热。

【主治】肺肝风热型花翳白陷。

【方解】方中羌活、荆芥、防风、麻黄、菊花、木贼、桑螵蛸、薄荷辛散风邪,明目退翳;栀子、黄芩、大黄、连翘清热泻火解毒;当归、赤芍、川芎活血行滞。

【药理】本方所用栀子、羌活、荆芥、防风、麻黄、连翘、黄芩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薄荷所含薄荷醇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神经末梢,血管收缩,局部产生清凉感,同时麻痹神经末梢,发挥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每次15克,水煎,入酒温服。

【方二】泻肝散

【出处】《银海精微》

【组成】玄参、大黄、黄芩、知母、桔梗、车前子各30克,羌活、龙胆草、当归、芒硝各等份。

【功用】通腑泻热。

【主治】花翳白陷热炽腑实证,以翳从四周蔓生,迅速扩展串连,漫掩瞳神为要点。

【方解】黄芩、龙胆草、知母苦寒清热;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车前子清热利尿;大便通,小便利,火从下泻;羌活祛风止痛;玄参滋阴;当归活血。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玄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消除炎症,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共为末,每次15克,水煎,饭后服之。

【方三】当归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当归10克、桂枝6克、芍药6克、细辛3克、甘草6克、通草9克、大枣2枚。

【功用】温阳散寒。

【主治】花翳白陷阳虚寒凝证,以黑睛生翳溃陷,迁延不愈及四肢不温为要点。

【方解】方中当归补血和血,桂枝温经通脉为君,白芍补营血,细辛散寒邪,通草通经脉,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之效。

【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本方能够扩张血管,起到改善末端循环障碍和镇痛、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四】新制柴连汤

【出处】《眼科篡要》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蔓荆子10克、栀子10克,木通、荆芥、防风、龙胆草、黄连各6克、甘草3克。

【功用】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壅盛型凝脂翳,以黑睛外伤生翳小,如覆薄脂为要点。

【方解】方中柴胡、蔓荆子、荆芥、防风疏风散邪止痛;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退赤;赤芍、木通清热活血,退赤止痛;甘草清热和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煎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方中黄芩、栀子、荆芥、防风、龙胆草、黄连对细菌有杀灭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五】四顺清凉饮子

【出处】《审视瑶函》

【组成】当归、龙胆草、桑白皮、车前子、生地黄、赤芍、枳壳各12克,黄芩、柴胡、羌活、木贼草、黄连、熟大黄、防风、川芎各10克,炙甘草6克。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热盛腑实型凝脂翳,以白睛混赤,黑睛凝脂深陷如窟,色黄绿,黄液上冲,及全身症状为要点。

【方解】方中龙胆草、柴胡清肝胆之火;黄芩、桑皮清肺火;黄连清心火;生地黄、赤芍清血热;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消血分壅滞;羌活、木贼、防风祛风退翳;车前子清理小便;枳壳、熟大黄通利大便使邪火从二便出,通腑泻热,釜底抽薪,以减轻眼部壅滞。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龙胆草含龙胆苦苷、龙胆碱等,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并能抑杀细菌。柴胡煎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按语】赤热肿通严重者,可加犀角、牡丹皮、乳香、没药凉血化瘀;眼眵黄绿,邪毒炽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菊花等清热解毒。

【方六】滋阴退翳汤

【出处】《眼科临床笔记》

【组成】知母、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刺蒺藜、木贼、青葙子、菟丝子各10克,菊花、蝉蜕各6克,甘草3克。

【功用】扶正祛邪,滋阴退翳

【主治】凝脂翳后期偏于阴虚者。

【方解】知母、生地黄、玄参、麦门冬滋阴养液,病情恢复,渐结瘢痕翳障,故用刺蒺藜、木贼、青葙子、菊花、蝉蜕退翳除障,菟丝子补益肝肾,甘草调和诸药,合之达滋阴退翳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地黄有抗炎和抑制多种真菌生长作用,玄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消除炎症。麦门冬可使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增强体液免疫力,提高适应外界刺激的能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七】托里消毒散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生黄芪24克,金银花、连翘、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人参各15克,皂角刺、桔梗、陈皮、白芷、甘草各6克。

【功用】益气退翳。

【主治】慢性角膜溃疡偏于气虚者,翳溃难敛,红赤疼痛较轻。

【方解】方中所含八珍汤去熟地黄,具补气养血,扶正托邪之功,桔梗、陈皮理气,金银花、连翘、白芷清热解毒祛邪。

【药理】黄芪能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生长,金银花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八】三味熏洗方

【出处】《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组成】野菊花9克,决明子15克,白蒺藜9克。

【功用】清肝明目。

【主治】角膜溃疡。

【方解】方中野菊花清热解毒,决明子、白蒺藜清肝明目。

【药理】野菊花能抑制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杀灭作用,对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决明子醇浸液有抑制细菌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10分钟,将药汁倒入小盆内,趁热熏洗患眼,每次熏洗15~30分钟。每日1剂,每日早、中、晚各1次。熏时宜用头巾覆于头顶,勿使蒸气外溢。药汁冷后,可煎沸再用。

【方九】龙胆二叶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龙胆草、大青叶、杭菊花、冬桑叶各9克,硼砂3克。

【功用】清肝明目,祛风敛疮。

【主治】角膜溃疡。

【方解】龙胆草清肝泻火,大青叶、杭菊花、冬桑叶清热解毒明目,硼砂收湿敛疮。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青叶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法】先将前4味药加清水500毫升,煎沸5分钟,离火,加入硼砂溶化拌匀,过滤取汁,澄清,倒入盆内,待温后,仰头淋洗患眼。日洗3次。

【按语】忌食辛辣、烟酒、鱼虾等物。

【方十】三黄退翳方

【出处】《华佗神医秘传》

【组成】秦皮、黄柏、黄连、黄芩、决明子、蕤仁各18克,栀子9克,大枣5枚。

【功用】清热燥湿,退翳明目。

【主治】溃疡性角膜炎之后遗症,角膜有点状或片状云翳,遮盖瞳神,影响视力者。

【方解】秦皮、黄柏、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决明子清肝明目,秦皮、栀子燥湿退翳明目。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均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毒素亦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秦皮所含秦皮素、鞣质等能镇痛、抑菌。

【用法】上药加清水500毫升,煎数沸,澄清,取药液倒入碗内,用药液仰卧洗患眼。每日洗1~2次。

【方十一】秦皮洗目方

【出处】《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组成】秦皮、升麻、黄连各30克。

【功用】升清降浊,清热明目。

【主治】溃疡性角膜炎后遗有点状或片状云翳。

【方解】秦皮、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升麻升举阳气,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升清降浊,清热明目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秦皮所含秦皮素、鞣质等能抑制组织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可镇痛、抑菌。

【用法】上药加清水1000毫升,煎至浓汁(约400m1),纱布过滤,取汁澄清,倒入大碗内,待温用消毒后注射管吸取药液适量,冲洗患眼,为屋漏雨状,反复冲洗之。每日冲洗5~6遍。

【方十二】泻火解毒汤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连翘、防风、羌活、川芎各8克,柴胡、桔梗、生地黄各10克,甘草、细辛各3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明目。

【主治】细菌性角膜溃疡。

【方解】黄连、黄芩、黄柏泻火解毒,龙胆草清泻肝胆,连翘、防风、羌活、川芎、柴胡清热解毒,生地黄防热病伤阴,桔梗引药上行,配细辛防寒凉太过,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本方所用黄连、羌活、黄柏、防风、龙胆草、连翘、黄芩等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桔梗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白细胞杀菌能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怎样治疗?

【概述】因中耳、乳突在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极易向邻近及远处组织扩散,引起各种并发症,称为“耳源性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骨疡型中耳炎次之,单纯型中耳炎较少,多由于脓液引流不畅、骨质破坏严重、机体抵抗力差、致病菌毒力强等因素引起。感染扩散途径有通过破坏或缺损的骨壁、解剖通道或未闭骨缝及血行途径。根据出现并发症的部位分为颞骨、颅内和颅外3大类,较常见的颅外并发症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耳源性面瘫等;颅内并发症有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耳后附骨痈患者觉耳痛较剧,伴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脓耳面瘫患者自觉面肌功能减退或消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漏气,口涎外流,不能自收;脓耳眩晕患者自觉眩晕阵发性发作,恶心呕吐,喜闭目静卧,活动时或每遇刺激时眩晕发作。
中医学称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为脓耳变证,是指由脓耳变生的病证,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腐蚀骨质,脓汁流窜,邪毒扩散而成。
【治疗】一、耳后附骨痈1.热毒壅盛证【症状】脓耳病程中,耳流脓突然减少,耳内及耳后疼痛加剧。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检查外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污秽脓液或肉芽,鼓膜穿孔,耳后完骨红肿压痛,甚将耳廓推向前方,数天后肿处变软波动,穿溃溢脓。【方一】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壮热者加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作用;痛甚加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止痛;脓成未溃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肿溃坚。【方二】仙方活命饮【来源】《外科发挥》【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肿甚或脓肿溃破者。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证【症状】脓耳日久,耳后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兼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唇舌淡,脉细;检查耳后痈肿溃破,溃口经久不愈,形成瘘道,脓稀色白,疮口暗淡。【方一】托里消毒散【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当归、川芎等补益气血,双花清解余毒,桔梗、白芷、皂刺排脓。
【按语】若疮口暗淡,脓液清稀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车前子等健脾渗湿;若脓稠排出不畅者加蒲公英、桔梗、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排脓。【方二】补中益气汤【来源】《东垣十书》【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举升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本方用于气血不足者。
二、脓耳面瘫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证【症状】口眼喎斜,耳内流脓,耳痛剧烈;全身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检查鼓膜充血,穿孔,流脓稠厚味臭,完骨有叩压痛。【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牵正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杨氏家藏方》【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泻肝汤清肝胆火热而解毒;可加桃仁、红花、全蝎以活血通络,合牵正散以祛风通络。
【按语】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证。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渐发生面瘫,初起者面部运动失灵,迟缓不收,日久患侧肌肤麻木,肌肉萎僻;全身见肢倦无力,食少便溏,唇舌淡白,苔白腻,脉细弱或涩;检查见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流脓污秽味臭,有肉芽或息肉。【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牵正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杨氏家藏方》【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10克。
【功效】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托毒排脓,牵正散祛瘀通络。
【按语】脓多者加薏苡仁、冬瓜仁、车前草等利湿排脓。【方二】补阳还五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面瘫日久,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者。
三、脓耳眩晕1.肝胆湿热,风扰耳窍证【症状】眩晕耳痛剧烈,恶心呕吐,动则加重,耳内流脓黄稠,伴耳鸣耳聋;全身伴见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尿赤便秘或发热、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天麻钩藤饮【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杂病证治新义》【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①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②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为君;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按语】脾胃虚寒者慎用本方。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证【症状】眩晕反复发作,头重胀,耳鸣,耳内流脓缠绵难愈,脓液腐臭;全身伴胸闷恶心,痰涎多,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医学心悟》【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涤痰、息风。两方合用共奏健脾祛湿、涤痰止眩之功;【按语】湿盛者可加泽泻、薏苡仁、石菖蒲以加强利湿化浊的作用。
3.肾经亏损,邪蚀耳窍证【症状】眩晕时发,耳鸣耳聋,耳内流脓经久不愈,脓液污秽味臭或如豆腐渣样;全身可伴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健忘多梦,舌淡红或红绛,脉细弱或细数。【方一】六味地黄丸【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熟地、怀山药、山芋肉补肝肾、健脾胃,入丹皮、泽泻、茯苓使该方补而不腻。
【按语】于偏阴虚者。酌加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滋阴潜阳止眩,加蒲公英、二花、皂刺等以祛邪排脓【方二】肾气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肉桂、附子以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通过水火互补,阴阳协调,则肾气自健,肾气自振,正切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理。
【按语】本方用于偏阳虚者。
四、黄耳伤寒1.热在营血证【症状】耳内流脓臭秽,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头痛如劈,项强,呕吐,憎寒壮热,心烦燥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方一】清营汤【来源】《温病条辨》【组成】犀角6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竹叶心10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黄连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营凉血,泻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犀角咸寒主清心营;黄连苦寒清心;生地、玄参、麦冬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丹参凉血透络清郁热。诸药合用共奏泻热解毒而清营凉血之功。
【按语】此症型应配合西医治疗。
2.热入心包证【症状】耳内流脓臭秽,耳痛、头痛剧烈,高热不退,颈项强直,呕吐,嗜睡,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方一】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来源】《温病条辨》【组成】玄参心10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10克,麦冬12克,连翘12克,犀角尖6克。
【功效】清心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清宫汤专清心包邪热,犀角清心热;玄参、莲子心、麦冬清心养液;竹叶、连翘清心透热,以使心包邪热向外透达;热盛者加竹沥、瓜蒌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均为清心开窍之成药,具有醒神志之效,可酌情选三丹之一。
【按语】此症型应配合西医治疗。
3.热盛动风证【症状】耳内流脓臭秽,耳痛、头痛剧烈,高热,手足躁动,甚则神志昏迷,筋脉拘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或肢软偏瘫,舌质红绛而干,脉弦数。【方一】羚角钩藤汤【来源】《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4.5克,钩藤9克,桑叶6克,菊花9克,生地15克,白芍9克,川贝12克,竹茹15克,茯神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解痉;桑叶、菊花轻清宣透;生地、白芍、甘草滋阴柔肝缓急;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按语】热盛可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芒硝;口干、舌红绛加水牛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如有抽搐可选全蝎、地龙、蜈蚣以息风止痉;痰涎盛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背疽的辨证施治

1.阴虚火炽型
证候:初起患部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疮形平塌,皮色暗滞,微热,压痛轻微,不易酿脓。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仅见发热,口干唇燥,溲赤便干。舌红无苔,脉细数。疮面腐烂较慢,溃后脓水稀少,或带血水,不易脱腐,新肉生长缓慢,疮面红亮如鲜牛肉,愈合较迟。治则:滋阴降火,和营解毒。主方:竹叶黄芪汤加减:大生地黄,麦冬,金石斛,生黄芪,当归,竹叶,生石膏(打碎),黄连,紫花地丁,金银花,皂角刺,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醒消丸、知柏地黄丸温开水送服。
2.气血两虚型
证候:初起局部微肿,隐约可见粟粒状脓头,疮面平塌,皮肤微热,压痛不甚,肿势缓慢,成脓亦迟,伴有低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略数而无力。中期疮面逐渐作腐,出脓不畅。后期脓水稀薄似水,腐肉难脱,新肉生长缓慢,疮面难敛。治则:扶正补虚,托毒透脓。主方:托里消毒散加减:党参,生黄芪,白术,当归,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金银花,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后期宜气血双补,兼调脾胃,方用八珍汤加味。中成药西黄丸、八珍丸,温开水送服。
3.热盛阳实型
证候:局部红肿热痛,根束高肿,疮头有如粟米一只或多只不等,疼痛剧烈,甚则伴有全身寒热,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脉见洪数,舌红苔黄。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主方:仙方活命饮加减:当归,赤芍,丹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陈皮,象贝母,炙穿山甲,皂角刺,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水牛角解毒丸,温开水送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