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当归建中汤

中医世家 2023-05-17 08:28:22

加味当归建中汤

处方 : 当归2钱,蜜耆钱半,桂枝钱半,炙草钱半,生姜钱半,白芍3钱,胶饴两半,人参。

功能主治 : 内生之风,肝虚掉眩,血海干者。

用法用量 : 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摘录 : 《会约》卷十五

伤寒论祖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一首经方,只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姜和枣还都算是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食材。在《伤寒论》里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方剂,然而就是看似简单的几味药,一个治疗外感的发汗方,被后世医家研用至深,注述详实,清代的柯琴称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坊间更有“桂枝汤加减治万病”的说法,虽然基于科学严谨的精神,这种美誉值得商榷,但时至今日,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这自然不是一首简单的发汗方能达到的。

桂枝汤的配伍

原书记载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大道至简,五味药之间相互配合就演绎出对立统一的经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之所以称其为调营卫、和阴阳的第一方,关键就在于桂枝配芍药,这也是本方的灵魂所在。桂枝温卫阳,通经络,解肌驱邪于外;芍药敛营阴,固腠理,缓中和里于内。两药等量,势似彼此对立,互相抵抗,但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散一敛,互相配合,二药同用后因和合而产生一种新的作用,它含有二药之个性而又中和之,药虽“相反”而实能“相成”。看似相互对立,又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身作用,达到协调统一。

桂枝与甘草配伍,体现辛甘化阳之意,有桂枝甘草汤治疗发汗过多、心阳耗伤的心动悸;芍药与甘草配伍,体现酸甘化阴之意,有芍药甘草汤治疗阴津不足脚挛急。这是桂枝汤里体现的两组协调统一的配伍原则。五味是自有阴阳属性的,辛味开泄发散属阳,酸味收敛固涩属阴,而甘味为中焦脾胃之本味,《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甘味不具备明确的阴阳属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有甘温的黄芪、人参健脾益气,也有甘润的麦冬、沙参养阴益胃。当辛味与甘味同用时,辛味能温运脾阳、甘味能补养气血,二者相合有辛甘扶阳暖中之效。酸甘化阴,从味觉上最易体会,一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酸酸甜甜的味道,一想起到酸甜的味道,就忍不住流口水,但是单纯的酸味或甘味并没有那么强的效果。所以酸味能收敛生津,甘味能益胃滋阴,一滋一敛,相互配合,更能促进脾胃生化津液的功能。

大凡姜枣同用,亦为调和营卫之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大枣可缓和生姜刺激之性,生姜可防止大枣中满致胀之偏,二者合用,能增进饮食,帮助消化,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的发挥。

全方配伍特色,一为攻中有补,攻指驱邪外出,补主要是补中焦脾胃之气,“胃为卫之本”,故能扶助卫外阳气;二为散中有收,芍药微酸微寒,收敛止汗,形成了它散中有收、散中寓敛、开中有合的特点,能散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三为“表中有里”,既能从表以解散风寒,又能从里以健脾胃、助心阳、柔肝木。这就是桂枝汤被冠以“群方之魁”的最大原因。

桂枝汤发汗与止汗

桂枝汤加减变化多,治疗范围广,在《伤寒论》中既说“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 ”又说“可发汗,宜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既能发汗也能止汗,有一种双向调节的作用,根本在于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

营卫是一个生理概念,《灵枢·营卫生会篇》讲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运行于脉中,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运行于脉外,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营气属阴,也称营阴,卫气属阳,又叫卫阳。张景岳说:“脏腑筋骨居于内,必赖营气以资之,经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于外,经之所不通,营气所不及,故赖卫气以煦之,孙络以濡之。”正常情况下营气卫气一阴一阳,一动一静,营卫和合,周行全身,发挥濡养脏腑,固护肌表的作用。

唐宗海说:“皮毛一层为卫所司,肌肉一层为营所宅”,体质好的人感受外邪只伤及卫分皮毛一层,卫阳被遏,皮毛闭塞无汗时,发汗解表法可以驱邪。禀赋不足或平素体质较弱的人,营血虚于内,卫气虚于外,营卫和合程度不高,也不甚稳定,就容易感受外邪。风寒邪气侵犯人体,容易直透卫而入营,导致营阴外泄,进一步打破营卫和合的平衡状态,造成营弱卫强、营卫不和的局面,病位在肌肉一层,所以要用解肌驱邪,就是仲景所说的:“桂枝本为解肌”非发汗也,桂枝汤就是调和营卫所设。前面说桂枝温卫阳,芍药助营阴,两药一阴一阳,同时着力,并且针对营卫之气化生之源——脾胃,还用炙甘草、大枣、热稀粥来滋养,通过诸药配合,把虚损的补起来,把不和的调和起来,这样就能自然把邪气祛除。所以说桂枝汤既不是发汗剂,也不是止汗剂,是一首调和营卫的解肌剂。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综观《伤寒论》的113方里,桂枝汤为加减变化最多方剂。很多方剂都是桂枝汤演化出来的。徐忠可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当代著名医家祝谌予认为“对于一切因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桂枝汤为主方”,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方剂就是以桂枝汤为底,治疗虚劳不足之证,体现其温中补虚之能。

桂枝汤加减变方有26首之多,用以解表,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栝楼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阳助阳,有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调血治血,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有新加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以治水气病,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由此论之,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汤之用,表里气血病均可治疗,实为一首难得之良方。张仲景将其加减化裁,所涉之证甚广。然而仍有其规律可循:一是桂枝汤之加减,关键大多在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温通、温化之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白术、砂仁、陈皮。

  2、肝胃不和;苏叶黄连汤加半夏、陈皮、竹茹、乌梅。

  3、气阴两虚;生脉散合增液汤加陈皮、竹茹、天花粉。

  二、妊娠腹痛:

  1、血虚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首乌、桑寄生。小腹冷痛加艾叶暖宫止痛。

  2、气郁;逍遥散加苏梗。郁而化热加栀子、黄芩。

  3、虚寒;胶艾汤加巴戟、杜仲、补骨脂

  三、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气血虚弱;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3、血热;保阴煎加苎麻根。

  下血较多加阿胶、旱莲。腰酸加菟丝子、桑寄生。

  4、跌仆伤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四、堕胎、小产、滑胎:

  1、堕胎、小产;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

  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为复感邪毒;生化汤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

  2、滑胎;补肾固冲丸(停经期服)。

  兼难寐多梦、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苔黄薄用保阴煎除虚热后再用补肾固冲丸。

  五、胎萎不长:

  1、气血虚弱;八珍汤。

  2、脾肾不足;温土毓麟汤去神曲。

  六、胎死不下:

  1、气血虚弱;救母丹。

  2、血瘀;脱花煎加芒硝。

  流血多加血余炭、炒蒲黄、茜草根。

  七、子烦:

  1、阴虚;人参麦冬散加莲子。

  2、痰火;竹沥汤去防风加浙贝母。

  八、子肿、(子满):

  1、脾虚;白术散加砂仁。

  2、肾虚;真武汤。

  3、气滞;天仙藤散合四苓散。(偏湿阻者)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子满;鲤鱼汤加陈皮。

  九、子晕、(子痫):

  1、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钩藤、龟板、首乌。

  2、脾虚肝旺;白术散加钩藤、石决明。

  子痫;

  1、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

  2、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加竹沥。

  十、子悬:紫苏饮加黄芩。服后呼吸迫促缓解唯烦躁不安用阿胶养血汤。

  十一、子瘖: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

  十二、子嗽:

  1、阴虚肺燥;百合固金汤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黑芝麻、炙百部。

  2、痰火犯肺;清金降火汤去石膏、加桑叶、枇杷叶。

  十三、子淋:

  1、实热;(心火偏亢)导赤散加玄参、麦冬。(实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2、阴虚;知柏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或用子淋汤。

  十四、妊娠小便不通:

  1、气虚;益气导溺汤。

  2、肾虚;肾气丸去丹皮(附子久煎、量要少)。

  十五、难产:

  1、气血虚弱;蔡松汀难产方(仅取头煎、顿服)。

  2、气滞血瘀;催生饮加益母草。

  难产的针炙治疗;补合谷、泄三阴交、支沟、太冲等穴强刺激、久留针。

  纠正胎位:至阴(双侧)艾条炙、每次15分钟、日1至2次。

  2、保产散(又名十三太保方)用于纠正胎位效果较好,一般一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独参汤。

  2、痰阻气闭;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亦可用铁器烧红,焠醋中熏鼻孔,促其苏醒。或针刺人中、涌泉、十宣放血、艾炙百会。

  二、产后痉证:

  1、阴血亏虚;三甲复脉汤加天麻、钩藤、石菖蒲。

  2、感染邪毒;撮风散加桑寄生、白芍。

  三、产后腹痛:

  1、血虚;肠宁汤。津亏便燥较重去肉桂、加肉苁蓉。

  (血虚兼寒)当归建中汤。

  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

  (若小腹胀甚于痛、胸胁胀满);生化汤加枳壳、乌药、木香。

  四、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鹿角胶、艾叶炭。

  2、血热;丹栀逍遥散加生地、旱莲、茜草。

  3、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气虚血瘀伴小腹空堕加党参、黄芪。瘀久化热、恶露臭*加蚤休、蒲公英。

  五、产后大便难:产后大便干燥;四物汤加苁蓉、柏子仁、生首乌、火麻仁。

  兼内热;麻子仁丸加麦冬、元参、生地。兼气虚;圣愈汤加杏仁、郁李仁。

  六、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解毒活血汤加银花、益母草。

  热毒瘀血互结胞中;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热入营血;

  清营汤加紫花地丁、红蚤休。热入心包;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血瘀;生化汤加丹皮、丹参、益母草。

  3、外感;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外感风热);银翘散。(外感暑邪);清暑益气汤。

  4、血虚;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

  5、伤食;保和丸。

  6、阴虚;加减一阴煎加青蒿、鳖甲。

  七、产后排尿异常: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桔梗、通草、茯苓。

  2、肾虚;肾气丸。小便频数或失禁加桑螵蛸、复盆子、补骨脂。

  3、膀胱损伤;黄芪当归散加白芨。针刺;关元、三阴交、气海、阴陵泉、水道。

  艾炙;盐填脐中、葱白十余根去粗皮、作一束约一指厚,

  置盐脐上,艾炙至患者觉有热气入腹内、小便可通。

  八、产后自汗、盗汗:

  1、气虚;黄芪汤。

  2、阴虚;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

  九、产后身痛:

  1、风寒;独活寄生汤。

  2、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秦艽、当归、鸡血藤。

  3、肾虚;养荣壮肾汤加熟地。

  4、血瘀;身痛逐瘀汤。

  十、缺乳:

  1、气血虚弱;通乳丹。也可用鸡血藤、红枣、桑寄生煎水代茶,或用鲤鱼煲花生服。

  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身热加黄芩、蒲公英。

  乳胀硬热痛,触之有块加丝瓜络、路路通、夏枯草。外用蒲公英捣烂敷肿处。

  十一、乳汁自出:

  1、气血虚弱;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芡实、五味子。

  2、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生地、夏枯草、生牡蛎。

  回乳:用麦芽200克、蝉蜕5克、作一天量服。或用免怀散。

调理肝脾的中药有哪些?

  天气逐渐转热、溼气渐增,会影响肠胃机能,易出现消化不良、胀气、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问题。而饮用新增防风、黄耆、山楂等药材茶饮,有助于调理肝脾、补气升阳及促进消化。下面我给大家说说如何调理肝脾,供大家阅读!
  调理肝脾茶饮
  人参干姜茶

  适用物件:常头晕耳鸣、肚子闷痛及易腹泻的脾肾阳虚体质。

  材料:高丽参、干姜各5克。

  功效:高丽参补益五脏、健脾生津,干姜温脾助阳、止泻。

  山楂神曲饮

  适用物件:偏食如爱吃肉、淀粉,易便秘、胀气的脾胃伤食体质。

  材料:山楂、神曲、莱菔子各5克。

  功效:山楂、莱菔子消食化积、除胀,神曲健脾胃、助消化。

  以上四款茶饮做法皆以药材加300毫升热水,焖泡5分钟后饮用,可天天喝。

  防风白术茶

  适用物件:情绪波动大、拉完肚子仍易腹痛的肝脾不调体质。

  材料:防风、白术各5克。

  功效:防风可疏理肝脾、化溼,白术帮助健脾益气、利水散溼。

  黄芪升麻饮

  适用物件:食欲差、疲累,易消化不良、胀气的中气虚弱体质。

  材料:黄芪、升麻各5克。

  功效:黄芪能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升麻可清热、升举阳气。
  调理肝脾的方法
  一、疏肝健脾法:此法适用于因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

  ***注:木郁土中为中医术语。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以逍遥散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选用。

  病案举例:江某,女,39岁。因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终日忧闷不乐,形体略胖,近1周来,感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食欲不振,胸闷太息,大便不爽,四肢欠温,睡眠不安,月经滞后。在某医院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服“消炎利胆片”、“黄连素片”等无效,望其舌苔薄白,脉两关偏弦。辨证属肝郁脾虚之证,治以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柴胡、赤芍、白芍、鸡内金、当归各10克,郁金、云茯苓、焦白术各12克,生姜3片,薄荷3克,炙甘草6克。服7剂,药后胃脘胀痛减轻,食欲稍增,再守上方7剂,胃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月经正常。

  按:病起于忧郁,为情志所伤。忧思日久,致肝气郁结,肝气疏泄不及,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张老所说的脾土阴凝板滞。治疗应疏肝为主,健脾为辅,药用辛甘,辛以疏肝,甘以健脾,即《素问》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二、抑肝扶脾法:此法适用于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伤的肝脾不和之证,以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寇某,男28岁,干部。患慢性结肠炎2年,形态壮实,腹泻反复发作,发则腹痛肠鸣,痛则欲便,便则痛减,便中夹有白冻,日二三次或五六次,饮食如常,精神尚好。舌苔薄白,脉弦见于右关。曾做大便培养,未见致病细菌生长,曾服土霉素、氯霉素等药,初有效,后无效。证属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痛泻要方加味:炒白芍24克,防风15克,陈皮10克,焦白术6克,六月雪20克。5剂泻止痛除,白冻见减,继服10剂,白冻全除,别无所苦,随访1年未见覆发。

  按:患者形态壮实,饮食如常,精神尚好,知脾胃未虚。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右关脉弦,知肝木偏旺,久则乘克脾土。《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疗应抑肝为主,扶脾为辅,药用酸甘,酸以敛肝,甘以补脾。即《素问》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痛泻要方一般被认为是扶土抑木的方剂,而专家认为是抑木扶土,抑木为主,扶土为次,治疗以肝实为主,而脾虚不甚的痛证。若以脾虚为主,导致肝气偏旺者,非本方所宜。

  三、补脾抑肝法:适用于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受伤,脾胃虚弱,肝相对偏亢的肝脾不和之证,以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黄某,女性,50岁,家庭妇女。胃痛反夏发作5年余,曾2次解黑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近日来,胃脘疼痛发作,痛时喜按,口不渴,不呕,畏寒,面色萎黄,身体消瘦,精神疲倦,不思饮食,大便软,无黑便,心悸,睡眠不好,舌淡苔白,脉右缓弱,左弦细。辨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气偏旺证,治以补土抑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党参各30克,炒白芍24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9克,饴糖60克***烊化***。服5剂后,胃痛大减,精神饮食转佳,脉仍无力,守方再服10剂,胃痛痊愈,可从事家务劳动,原方出入调服20剂,随访半年余,胃痛未再复发。

  按:患者胃痛反复发作,历时5年余,病程较长,且痛时喜按,不思饮食,精神疲倦,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知其脾胃虚弱久矣,脾土虚弱,则肝木易亢,疏泄太过,故见脉弦细,治疗应补脾抑肝,补脾为主,抑肝为辅,药用甘温,佐以酸甘,甘温补脾,酸以敛肝。即俭匮要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凋之”。黄芪建中汤甘温酸合用,正好对症。亦喜用资生丸化裁。然饮食伤脾致脾胃虚弱,决非一日之过,所以健脾补脾亦非一时可挽回,临证时,要有方有守,方能治愈。

  四、健脾养肝法:适用于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肝血不足,肝失血养的肝脾不和之证,以当归芍药散、归芍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邵某,女性,41岁,干部。患者于8年前发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5—6万左右***,经服“利血生”、“维生素”等西药均少效,只好在家休假养病。来诊时症见:头昏,精神疲乏,有时昏倒,饮食不佳,大便干结,口干思热饮,心悸多梦,肢体麻木,停经3个月,脉细,左弱,舌淡红有齿印、少苔。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治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肝。方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当归、炒白芍各10克,红参8克***另煎***,黄芪、茯苓各20克,红孩儿15克,焦白术、升麻、炙甘草各6克。7剂。再诊时,精神饮食转佳,舌淡,脉细稍好,守上方,党参易红参20克,加丹参10克,服10剂,精神饮食均好,经事已行。再以上方增减服药月余,无不适,多次检查血小板数达9万多,嘱再服归脾丸月余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精神疲乏、饮食不好、头昏心悸、月经不潮等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则见肢体麻木、停经、睡眠不好、脉细左甚。治疗应健脾养肝,益气生血。药用甘酸偏温,培土滋木,使脾土健运,气血充足,肝木得以滋培。

如何调理肝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3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