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木香3钱,川楝3钱,小茴香4钱,吴茱萸4钱,升麻2钱,巴戟天3钱,葫芦巴3钱,川椒1钱,炮姜2钱。
功能主治 : 因下部受寒凉而得之疝气,初起少腹微痛,日久生一气管,直通肾囊,不痛其管即空,偶触寒凉,少腹作痛,其管即胀起,复通肾囊。
用法用量 : 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 : 此方以川楝为君,乃治疝之要药;以川椒、炮姜、小茴为臣,清其少腹之寒;以升麻、巴戟、吴萸、芦巴为佐,止其少腹之痛;以木香为使,通行其三焦之气。寒散痛止,而疝愈矣。
摘录 : 《医学探骊集》卷五
大家是不是都还在为毕业论文烦恼呢?我为大家整理了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目的 采用以自拟理中汤加味,观察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平素胃脘不适,食冷则甚,大便常偏稀烂,口不甚干,或口干不欲饮,口腔或舌上溃疡,经久不愈,愈而易复发等为主要表现的`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 7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并记录毒副作用。结果 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提示临床上不应忽视因脾胃虚寒型所致的口腔溃疡。
关键词 :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临床疗效;理中汤加味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它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糜烂,甚至溃疡为主的疾病,传统医学又称之为口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口腔溃疡主要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发与"上火"相关。本人针对脾胃虚寒性引起的口腔溃疡,投以自拟的加味理中汤,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30例,均为我院2012~2015年来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女患者17例,男患者13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4.9)岁;口腔溃疡单发者9例,口腔溃疡多发者21例,溃疡大小不一,0.3~1 cm,病程1 w~3年,发病周期每6个月3~4次,10~15 d/次,既往均接受过西药、中药、中成药治疗,(中药或中成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仍反复发作。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①全身有诸如素有上腹部不适,平素不耐寒凉食物,食冷则剧,饮食不佳,四肢冰冷,大便稀烂不成形,口不甚干,或口干而不欲饮。舌边齿痕,舌淡嫩,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虚弱或浮弦硬但沉取稍弱等脾胃虚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症候表现。②口腔黏膜表面常有灰白色渗出,伴有灼痛,溃疡常显梭形。形状大小不一,多见于口唇、口颊、舌等部位,溃疡带有自愈性且易复发性,发作时间不固定。③口腔溃疡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1.3方法 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主要药用方:党参12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5 g。水煎服,1剂/d,水煮2次/剂,7 d为1个疗程。
1.4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灼痛消失,溃疡愈合完好,且在6个月及6个月以上患者无复发。好转: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烧灼痛缓解,溃疡有愈合趋势,或其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无效:诸症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本资料30例患者用理中汤加味治疗1疗程后,痊愈22例,占73.3%,好转5例,占1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
典型病例1 谭某,男,28岁,医师。2011年8月余首诊。自述口腔溃疡疼痛3月余,平时曾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现口腔溃疡疼痛加重,遂来我处就诊。诊见嘴唇正中有一个1 cm左右大小的溃疡,常有烧灼痛感,进食则剧,平时纳食尚可,夜间睡觉安宁,无明显口干、口苦,平素常有胃脘胀痛,大便稀溏而粘滞,食凉则甚,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浮大而弦硬,沉取稍弱。证属脾胃虚寒,阴火上冲。治以温养脾胃,升清降浊。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药用方同上述,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5剂后,溃疡疼痛已消失,且溃疡已愈合大半,守上方3剂,溃疡完全愈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典型病例2,赵某,女,54岁,干部。2013年11月初诊。口腔内膜破溃、疼痛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溃疡,以舌为主,面积3~5 mm,多发。曾口服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知柏地黄丸等未能治愈。诊见舌、口唇上数个3~5 mm溃疡,疼痛难忍,纳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黄,夜眠一般,无明显口干,舌边齿痕,舌上苔薄黄,脉细弱。诊为脾胃虚寒,升降失调。治宜温健脾胃,调和升降。投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药用:党参15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2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2g。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3剂后,疼痛明显减少,大便日行1次,较平常松软易排,守上方7付,口腔溃疡完全愈合,疼痛消失。嘱其服理中丸以巩固治疗及调理体质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三、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疾患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腔溃疡的发作主要与免疫系统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极易发生口腔溃疡,比如说女性月经期间,或连续睡眠不佳,或神经衰弱,或精神压力大等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其次,患有消化性疾病者,也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再次,与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祖国医学里,口腔溃疡是属于中医"口疮"范畴。而口疮之名,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口腔溃疡主要与火邪有关,而引起炎火上行的原因是岁金不足,即肺气有失宣降。历代医家对于口疮的治疗多从实热、虚热二方面来认识,实热主要包括风热乘脾,心脾积热[1]。虚热主要是指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临床记述者较多。而脾胃虚寒虚火上浮阐述者不多。本资料30例口腔溃疡患者,证属脾胃虚寒,来我处就诊前大多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笔者应用理中汤加味方对其进行辩证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说明在临床上因脾胃虚寒所致的口腔溃疡,是一类并非少见的证型,不能误认为皆是实火,而悉用清热泻火;如果是中焦虚寒,则用理中汤固中焦之阳,而溃疡自消,火势自收,这正是尤在泾、俞嘉言所提出的"厚土伏火"之奥妙。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疮口不敛》也曾有论述阳气衰弱不旺者,龙雷之火随肾水上行,常生口疮,不能化毒生肌,且极易绵绵不绝,经久不愈,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2],实为掷地有声。症如舌边齿痕,大便溏滞,口不干,正是一派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之象,法用理中汤以治中焦虚寒之本。脾胃中焦是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寒则中焦失调[3]。而太阴本为湿土,脾胃虚弱,寒湿有失温化,遂常生痰饮,故脾胃为生痰之源,所以也常见舌苔白而厚腻,痰饮阻滞,肝气有失疏泄,久而郁滞而化火,遂生溃疡[4],也常兼薄黄苔,然此火为表象为标,不可轻用久用苦寒清热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理中汤加味方用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炙甘草补中土之虚;半夏、陈皮、茯苓含二陈之意,健脾化湿,以消痰饮;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阳,以化郁滞之火,升阳以救下陷之清阳;桑白皮清降肺气,以解火势,通调水道,给痰饮出路,且肺主皮毛,溃疡亦病在表皮,故也略有引经之意。本组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肯定,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6注意7摘录8《外台》卷八引《深师方》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8.5制备方法8.6用药禁忌8.7各家论述8.8附注 9《医灯续焰》卷十八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9.5加减 10《杏苑》卷六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11《脉因证治》卷下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附注 12《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2.5制备方法 13《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引《应验方》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千金》卷十三 15.1方名15.2通气汤的别名15.3组成15.4主治15.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5.6附注 16《外台》卷八引《广济方》 16.1方名16.2通气汤的别名16.3组成16.4主治16.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6.6制备方法16.7用药禁忌16.8附注 附:1古籍中的通气汤 1拼音 tōng qì tāng
2处方半夏(洗)生姜各9克 橘皮 桂心(切)各4.5克
3制法上四味,切。
4功能主治治气噎。胸胁气满,每食噎塞不通。
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6升,煮取500毫升,绞去滓,分三温服,约隔1小时服一次。
6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生葱、饧等。
7摘录《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
8《外台》卷八引《深师方》
9《医灯续焰》卷十八
10《杏苑》卷六
11《脉因证治》卷下
12《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13《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14《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引《应验方》
15《千金》卷十三
16《外台》卷八引《广济方》
古籍中的通气汤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胸痹噎塞(附论) )桂(去粗皮一两半)木香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通气汤治胸满气噎。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冬、黄连、天花粉主之。如心虚声音不扬者。以导赤通气汤除去甘草、人参。加沙参主之。如系肺热。声音不清...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四(外科)]瘰 。忽肩背痛不能回顾,此膀胱经气郁所致,当以防风通气汤治之。盖膀胱之脉,始于目内,上顶巅,至脑后,过...
《外台秘要》:[卷第八]气噎方六首 ,分三服。忌羊肉饧猪肉海藻菘菜等。古今录验羚羊角汤,疗噎气不通,不得下食方。羚羊角(屑二两)浓朴(...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四]喉咽诸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味宣风散
下一篇: 加味导痰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