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导气汤

中医世家 2023-05-17 07:44:51

加味导气汤

处方 : 木香3钱,川楝3钱,小茴香4钱,吴茱萸4钱,升麻2钱,巴戟天3钱,葫芦巴3钱,川椒1钱,炮姜2钱。

功能主治 : 因下部受寒凉而得之疝气,初起少腹微痛,日久生一气管,直通肾囊,不痛其管即空,偶触寒凉,少腹作痛,其管即胀起,复通肾囊。

用法用量 : 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 : 此方以川楝为君,乃治疝之要药;以川椒、炮姜、小茴为臣,清其少腹之寒;以升麻、巴戟、吴萸、芦巴为佐,止其少腹之痛;以木香为使,通行其三焦之气。寒散痛止,而疝愈矣。

摘录 : 《医学探骊集》卷五

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大家是不是都还在为毕业论文烦恼呢?我为大家整理了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目的 采用以自拟理中汤加味,观察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平素胃脘不适,食冷则甚,大便常偏稀烂,口不甚干,或口干不欲饮,口腔或舌上溃疡,经久不愈,愈而易复发等为主要表现的`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 7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并记录毒副作用。结果 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提示临床上不应忽视因脾胃虚寒型所致的口腔溃疡。

   关键词 :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临床疗效;理中汤加味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它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糜烂,甚至溃疡为主的疾病,传统医学又称之为口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口腔溃疡主要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发与"上火"相关。本人针对脾胃虚寒性引起的口腔溃疡,投以自拟的加味理中汤,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30例,均为我院2012~2015年来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女患者17例,男患者13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4.9)岁;口腔溃疡单发者9例,口腔溃疡多发者21例,溃疡大小不一,0.3~1 cm,病程1 w~3年,发病周期每6个月3~4次,10~15 d/次,既往均接受过西药、中药、中成药治疗,(中药或中成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仍反复发作。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①全身有诸如素有上腹部不适,平素不耐寒凉食物,食冷则剧,饮食不佳,四肢冰冷,大便稀烂不成形,口不甚干,或口干而不欲饮。舌边齿痕,舌淡嫩,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虚弱或浮弦硬但沉取稍弱等脾胃虚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症候表现。②口腔黏膜表面常有灰白色渗出,伴有灼痛,溃疡常显梭形。形状大小不一,多见于口唇、口颊、舌等部位,溃疡带有自愈性且易复发性,发作时间不固定。③口腔溃疡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1.3方法 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主要药用方:党参12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5 g。水煎服,1剂/d,水煮2次/剂,7 d为1个疗程。

  1.4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灼痛消失,溃疡愈合完好,且在6个月及6个月以上患者无复发。好转: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烧灼痛缓解,溃疡有愈合趋势,或其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无效:诸症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本资料30例患者用理中汤加味治疗1疗程后,痊愈22例,占73.3%,好转5例,占1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

  典型病例1 谭某,男,28岁,医师。2011年8月余首诊。自述口腔溃疡疼痛3月余,平时曾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现口腔溃疡疼痛加重,遂来我处就诊。诊见嘴唇正中有一个1 cm左右大小的溃疡,常有烧灼痛感,进食则剧,平时纳食尚可,夜间睡觉安宁,无明显口干、口苦,平素常有胃脘胀痛,大便稀溏而粘滞,食凉则甚,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浮大而弦硬,沉取稍弱。证属脾胃虚寒,阴火上冲。治以温养脾胃,升清降浊。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药用方同上述,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5剂后,溃疡疼痛已消失,且溃疡已愈合大半,守上方3剂,溃疡完全愈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典型病例2,赵某,女,54岁,干部。2013年11月初诊。口腔内膜破溃、疼痛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溃疡,以舌为主,面积3~5 mm,多发。曾口服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知柏地黄丸等未能治愈。诊见舌、口唇上数个3~5 mm溃疡,疼痛难忍,纳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黄,夜眠一般,无明显口干,舌边齿痕,舌上苔薄黄,脉细弱。诊为脾胃虚寒,升降失调。治宜温健脾胃,调和升降。投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药用:党参15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2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2g。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3剂后,疼痛明显减少,大便日行1次,较平常松软易排,守上方7付,口腔溃疡完全愈合,疼痛消失。嘱其服理中丸以巩固治疗及调理体质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三、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疾患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腔溃疡的发作主要与免疫系统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极易发生口腔溃疡,比如说女性月经期间,或连续睡眠不佳,或神经衰弱,或精神压力大等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其次,患有消化性疾病者,也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再次,与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祖国医学里,口腔溃疡是属于中医"口疮"范畴。而口疮之名,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口腔溃疡主要与火邪有关,而引起炎火上行的原因是岁金不足,即肺气有失宣降。历代医家对于口疮的治疗多从实热、虚热二方面来认识,实热主要包括风热乘脾,心脾积热[1]。虚热主要是指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临床记述者较多。而脾胃虚寒虚火上浮阐述者不多。本资料30例口腔溃疡患者,证属脾胃虚寒,来我处就诊前大多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笔者应用理中汤加味方对其进行辩证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说明在临床上因脾胃虚寒所致的口腔溃疡,是一类并非少见的证型,不能误认为皆是实火,而悉用清热泻火;如果是中焦虚寒,则用理中汤固中焦之阳,而溃疡自消,火势自收,这正是尤在泾、俞嘉言所提出的"厚土伏火"之奥妙。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疮口不敛》也曾有论述阳气衰弱不旺者,龙雷之火随肾水上行,常生口疮,不能化毒生肌,且极易绵绵不绝,经久不愈,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2],实为掷地有声。症如舌边齿痕,大便溏滞,口不干,正是一派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之象,法用理中汤以治中焦虚寒之本。脾胃中焦是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寒则中焦失调[3]。而太阴本为湿土,脾胃虚弱,寒湿有失温化,遂常生痰饮,故脾胃为生痰之源,所以也常见舌苔白而厚腻,痰饮阻滞,肝气有失疏泄,久而郁滞而化火,遂生溃疡[4],也常兼薄黄苔,然此火为表象为标,不可轻用久用苦寒清热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理中汤加味方用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炙甘草补中土之虚;半夏、陈皮、茯苓含二陈之意,健脾化湿,以消痰饮;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阳,以化郁滞之火,升阳以救下陷之清阳;桑白皮清降肺气,以解火势,通调水道,给痰饮出路,且肺主皮毛,溃疡亦病在表皮,故也略有引经之意。本组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肯定,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通气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6注意7摘录8《外台》卷八引《深师方》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8.5制备方法8.6用药禁忌8.7各家论述8.8附注 9《医灯续焰》卷十八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9.5加减 10《杏苑》卷六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11《脉因证治》卷下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附注 12《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2.5制备方法 13《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引《应验方》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千金》卷十三 15.1方名15.2通气汤的别名15.3组成15.4主治15.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5.6附注 16《外台》卷八引《广济方》 16.1方名16.2通气汤的别名16.3组成16.4主治16.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16.6制备方法16.7用药禁忌16.8附注 附:1古籍中的通气汤 1拼音 tōng qì tāng

2处方半夏(洗)生姜各9克 橘皮 桂心(切)各4.5克

3制法上四味,切。

4功能主治治气噎。胸胁气满,每食噎塞不通。

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6升,煮取500毫升,绞去滓,分三温服,约隔1小时服一次。

6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生葱、饧等。

7摘录《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

8《外台》卷八引《深师方》

8.1方名

通气汤

8.2组成

半夏8两(洗),生姜6两,桂心3两,大枣30枚。

8.3主治

胸满气噎。膈气,咽喉噎塞,胸膈填满,不思饮食。

8.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每服5合,日3夜1服。

8.5制备方法

上切。

8.6用药禁忌

忌羊肉、饧、生葱。

8.7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通气者,解散胸中逆满之痰,以通噎塞之气也。姜、半所以豁痰,桂心所以开结,大枣以布脾胃之津气也。

8.8附注

《御药院方》有吴茱萸。

9《医灯续焰》卷十八

9.1方名

通气汤

9.2组成

羌活6分,独活6分,苍术6分,防风6分,升麻6分,葛根6分,白芷2分,甘草2分,川椒2分。

9.3主治

鼻塞不闻香臭。

9.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葱白,水煎服。

9.5加减

冬月,加麻黄2分。

10《杏苑》卷六

10.1方名

通气汤

10.2组成

柴胡1钱,石菖蒲7分,知母7分,黄柏(酒浸)7分,白芷7分,防风6分,羌活6分,乌药7分,枳壳5分,甘草5分,干生姜3分,全蝎(炒)3枚。

10.3主治

风气上壅,耳聋,或气定而聪者。

10.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至8分,食前热服。

11《脉因证治》卷下

11.1方名

通气汤

11.2组成

羌活3钱,独活3钱,防风3钱,葛根3钱,升麻3钱,川芎1钱,苍术3钱,炙草3钱,黄耆4钱,白芷1钱,黄连、黄柏。

11.3主治

酒渣鼻、齆鼻息肉,鼻渊由于寒邪所伤者。

11.4附注

方中黄连、黄柏用量原缺。

12《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12.1方名

通气汤

12.2组成

犀角(镑)半两,射干3分,桔梗(炒)3分,马蔺(切)3分,甘草(炙,锉)半两。

12.3主治

喉痹。咽喉气膈,胸满,咽肿生脓。

12.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入竹叶7片,煎至7分,去滓,下马牙消1钱匕,搅匀,细细温呷。

12.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13.1方名

通气汤

13.2组成

荜茇1两,连皮大腹(锉)1两,沉香(锉)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木香半两,干姜(炮)半两,诃黎勒(去核)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青橘皮(去白,焙,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黄)半两,槟榔(锉)半两。

13.3主治

气上逆,胸膈痞塞,饮食不下,及积气心腹胀满,大肠虚秘。

13.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13.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引《应验方》

14.1方名

通气汤

14.2组成

牵牛(头末)1两(半生半熟),鼠粘子2钱半,防风1钱7分半,枳壳1钱2分半(炒),甘草1钱2分半(生用)。

14.3主治

喉痹疼痛,闭塞不通气,水浆不下,痰涎壅盛。

14.4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沸汤点服。

14.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5《千金》卷十三

15.1方名

通气汤

15.2通气汤的别名

通气散

15.3组成

半夏8两,生姜6两,橘皮3两,吴茱萸40枚(1方有桂2两,无橘皮)。

15.4主治

胸痹。胸满,短气噎塞。

15.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15.6附注

通气散(《圣惠》卷四十二)。

16《外台》卷八引《广济方》

16.1方名

通气汤

16.2通气汤的别名

半夏通气散

16.3组成

半夏(洗)6两,生姜6两,橘皮3两,桂心3两(切)。

16.4主治

胸胁气满,每食气噎。

16.5通气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5合,绞去滓,分温3服,服后相去如人行67里再服。

16.6制备方法

上切。

16.7用药禁忌

忌羊肉、生葱、饧等。

16.8附注

半夏通气散(《施圆端效方》引《简要济众方》,见《医方类聚》卷八十九)。

古籍中的通气汤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胸痹噎塞(附论) )桂(去粗皮一两半)木香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通气汤治胸满气噎。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冬、黄连、天花粉主之。如心虚声音不扬者。以导赤通气汤除去甘草、人参。加沙参主之。如系肺热。声音不清...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四(外科)]瘰 。忽肩背痛不能回顾,此膀胱经气郁所致,当以防风通气汤治之。盖膀胱之脉,始于目内,上顶巅,至脑后,过...

《外台秘要》:[卷第八]气噎方六首 ,分三服。忌羊肉饧猪肉海藻菘菜等。古今录验羚羊角汤,疗噎气不通,不得下食方。羚羊角(屑二两)浓朴(...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四]喉咽诸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