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太一膏

中医世家 2023-05-17 07:22:53

加味太一膏

处方 : 肉桂2两,白芷2两,当归2两,玄参2两,赤芍2两,生地2两,大黄2两,土木鳖2两,真阿魏3钱,轻粉4钱,槐枝100段,柳枝100段,血余1两,东丹40两,乳香末5钱,没药末3钱。

制法 : 上药前10味并槐柳枝,用真麻油足称5斤,将药浸入油内,春5、夏3、秋7、冬10,候日数已毕,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渣,将油称准足数,将锅展净,复用细旧绢,将油又滤入锅内,要清净为美,将血余投下,慢火熬至血余浮起,以柳棒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算熬熟。净油1斤,将飞过黄丹6两5钱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热,每油1斤,加丹5钱,不住手搅,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叠叠旋起,气味香馥者,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将膏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亦加炒丹,每各少许,渐渐加火,务要冬、夏老嫩得所为佳,候烟尽,端下锅来,方下阿魏,切成薄片,散于膏面上化尽,次下乳、没、轻粉搅均,倾入水内,以柳棍搂成1块,再换冷水浸片时,乘温每膏半斤,扯拔百转成块,又换冷水投浸。

功能主治 : 发背痈疽及一切恶疮,跌扑伤损,湿痰流毒,风湿风温,遍身筋骨走注作痛,内伤风郁,心腹胸背攻刺作疼,腿脚酸软,腰膝无力,汤泼火烧,刀伤棒毒,五损内痈,七伤外症(俱贴患处);男子遗精,妇人白带(俱贴脐下);脏毒肠痈(亦可丸服);诸般疮疖血气癞痒,诸药不止痛痒者。

用法用量 : 随用时每取1块,铜杓内复化,随便摊贴至妙。

摘录 : 《外科正宗》卷一

汗毒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汗毒的病因病机5汗毒的症状6汗毒的诊断7需要与汗毒相鉴别的疾病8汗毒的治疗 8.1辨证治疗 8.1.1热毒蕴结 8.1.1.1症状8.1.1.2辨证分析8.1.1.3治法8.1.1.4方药治疗 8.1.2热毒内陷 8.1.2.1症状8.1.2.2辨证分析8.1.2.3治法8.1.2.4方药治疗 8.1.3正虚毒恋 8.2外治法 9患者日常保健10参考资料附:1治疗汗毒的穴位2治疗汗毒的方剂3治疗汗毒的中成药4汗毒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汗毒 1拼音 hàn dú

2英文参考 acute suppurative paro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ppurative paro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of chec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ump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rotitis phlegmonos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汗毒为病名[1]。出《外科正宗》卷四。即发颐[1]。

发颐(suppurative parotitis)为病名[2]。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2]。是指颐颌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发颐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于颐颌之间而成[2]。为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

《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

汗毒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3]。

4汗毒的病因病机 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2]。

汗毒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壅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或因术后脾胃亏损,阴津不足,毒邪上蕴阻络。

5汗毒的症状 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2]。

若溃后脓出臭秽,毒气内陷,肿延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为危证[2]。

6汗毒的诊断 汗毒多见于成年人,常由热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术后以及腮腺导管急性阻塞而继发。

汗毒发病急骤,一侧多见。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按之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可伴高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如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治疗,可致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7需要与汗毒相鉴别的疾病 汗毒需要与痄腮相鉴别:痄腮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

8汗毒的治疗 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2]。

酿脓时,宜托里透脓,服透脓散[2]。

脓成时切开排脓[2]。

若现危证,宜清营解毒,泄热化痰,用清营汤加味[2]。

8.1辨证治疗

8.1.1热毒蕴结 发颐·湿热蕴结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dampnessheat amas *** ent pattern)是指湿热蕴结,以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视腮腺管口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热,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发颐·热盛酿脓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suppuration due to heat exuberance)又称“发颐·热胜酿脓证”。是指热盛酿脓,以颐颌间结肿疼痛日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8.1.1.1症状 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8.1.1.2辨证分析 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8.1.1.3治法 清热解毒。

8.1.1.4方药治疗 普济消毒饮加减。

8.1.2热毒内陷 发颐·热毒内陷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热毒内陷,以颐颌间肿块多平塌散漫,肿势可延及脸面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壮热口渴,痰壅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8.1.2.1症状 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8.1.2.2辨证分析 热毒之邪内陷入营,故肿势平塌散漫,肿势蔓延,疼痛剧烈;火毒炽盛,耗伤津液,故壮热、口渴;热毒陷入营血,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热人营血,灼伤阴液之征。

8.1.2.3治法 清营解毒,养阴生津。

8.1.2.4方药治疗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8.1.3正虚毒恋 发颐·正虚毒恋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toxin)是指正虚毒恋,以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发热,咽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8.2外治法

发颐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口腔粘膜出脓者,先用等渗盐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9患者日常保健 1.平素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

2.热病后、大手术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常吃酸性食物,以 *** 唾液分泌。

10

我小时候手指长过脓(不知道是什么病)——麻烦看补充,谢谢

疖(Furuncle)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单个损害称为疖。是疼痛的半球形红色结节。以后,中央化脓坏死,终于溃破或吸收,多发而反复发作者称疖病。好发于头、面、颈、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见。

注意皮肤清洁,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3]
注意事项: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热毒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阴虚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外治法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治疗方法
粗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配穴:大椎、命门。

针灸疗法
(二)治法
针具:为特制不锈钢针。主穴针长72毫米(针体55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2毫米;配穴针长64毫米(针体47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0毫米。
以主穴为主,病程短、体格壮者加大椎,病程久、体格弱者配命门。操作:取准穴后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体压低贴近皮肤,循脊中线向下缓缓进针。主穴进针55毫米,配穴约40毫米,针体须与脊中线平行,留针1~6小时(病久者3小时左右)。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

杨梅的中医治疗

1. 疫毒留滞 治法:祛风散血、解毒清火。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5g,黄芩15g,黄柏20g,山栀15g。表证明显加双花、连翘;皮疹出现加生地、马齿苋;热重加水牛角、大黄。
2. 秽疮结毒 治法:凉血解毒、化瘀散结。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公英20g,双花25g,野菊花20g,地丁20g,天葵15g。加蟾酥6g,大黄 15g,犀角 0.6g。 3. 小儿遗毒 治法:清血解毒,活血祛风。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味。升麻5g,鲜皂角刺5g,土茯苓7.5g。加苍术,陈皮,马齿苋,黄柏。 治疗杨梅毒验方
1、杨梅毒。用银朱、粉锡,等分为末。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又方:银朱、水银粉各一钱,黄蜡、菜油各一两,加热化开调药,摊在油纸上贴患处,疮痂自脱。
2、治杨梅毒疮。用醋煮铜青研末,烧酒调搽。要忍痛,让水出,次日即干。或再加白矾,与铜青等分,研末涂搽。
3、治杨梅恶疮。用粉霜敷搽。
4、大风疮裂。有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匀涂疮。另外还用大风子壳煎汤洗浴。此方亦治杨梅恶疮。
5、杨梅疮毒。用铜青七分,研细,加黄蜡一两共熬。另取厚纸一张,铺涂熬汁,两面垫一层纸,然后再贴到患处,以出水为好。亦治臁疮顽癣及虫咬。
6、各种毒疽毒痈(包括杨梅疮)。用水银粉一两,丹砂、雄黄各二钱半,白矾、绿矾各二两半,研匀,装罐,盐泥封口,文武火炼升。炼毕开封,罐口有许多粉末。取此粉每三钱加乳香、没药各五分,酒在太乙膏之类的膏药上,贴患处,有奇效。此方名“五宝霜”。
待验方
1、杨梅疮试验方:全虫10个,大蜈蚣10g,双花120g,生大黄120g。清水煎,频服。
2、黄芪苓归丸:土茯苓1500g,生黄芪500g,当归400g。先将土茯苓煎汤,取黄花、当归拌匀微炒,干磨为末,蜜为丸。每次15g,每日3次,一剂当效。 外治法;
1. 黄柏、雄黄各 6g,孩儿茶 9g,没药、轻粉、粉霜、枯研各 3g,丹砂 15g,龙脑 0.9g,蜗牛10个。共为细末,猪胆调搽,每日数次。
2.轻粉、龙脑、黄柏(炒)、胡料各6g,百花霜、黄丹(水飞)、生甘草各9g,蚯蚓粪(火焙干)30g。各研细末,点擦。
3.蟾酥丸:用于痛疽疔疮,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证,具有清解疮毒之功效。水丸,每33粒重1g,口服1次5~15粒,1日l一2次,葱白汤或温开水送服;外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4.蟾酥锭: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疗疮发背,脑疽乳痈,恶疮初起,疼痛麻木。每锭3g,外用,以醋研磨涂患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2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