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木香(不见火)、沉香(不见火)、檀香(不见火)、乳香(别研)、鸡舌香(别研)、藿香(去土)、赤芍药、连翘、桑寄生、当归(去芦)、升麻、蜜炙黄耆、大黄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诸般痈疽发背,已破未溃者。
用法用量 : 酒、水合和,同煎服。视病轻重,加减大黄。
摘录 : 《魏氏家藏方》卷九
笔者自1997年以来,运用桂附理中汤加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儿,其中门诊儿64例,住院儿16例。男60例,女20例,年龄<6月19例,6个月~1岁43例,1岁~2岁13例,2岁~3岁5例,平均年龄10.3个月。病程1天30例,2天36例,3天14例,平均病程1.8天。伴有呕吐44例,发热37.5℃~38.4℃27例,手足欠温,面色发白47例,有伤食史26例,次数≤5次/日12例,6~8次/日38例,>8次/日30例;轻度脱水26例,轻~中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12例,重度脱水2例。 1.2病例选择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1〕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选择年龄在3周岁以下,发病时间在3天以内,腹泻次数≥4次,未或未经正规的患儿作为本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红参、附片各5~10g,肉桂3~5g,茯苓10~15g,甘草3g。加减:有伤食史伴呕吐,可加益黄散(《幼科发挥》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矢气遗屎,属中阳下陷加升麻、葛根;加小茴香,防风;大便白淡,四肢不温,重用附片,加炮姜;发热伴舌苔白黄厚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用法:上方剂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全部不用抗生素、止泻剂治疗。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判断标准〔1〕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及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3.2治疗结果 中显效66例(82.5%),有效12例(15%),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5%。
4讨论
小儿腹泻以患儿的大便颜色和性质为主要辨证要点。但笔者认为不论有无发热及舌质、舌苔的寒热表现,始则用桂附理中汤加减,其疗效较葛根芩连汤、胃苓汤等为佳。因为脾乃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健脾当以温运为本。《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故叶天士主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温药味辛性湿,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故曰:太阴湿土宜升则健。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泄泻自止。历代医家也重视健脾当以温运为本。隋唐以前《颅囟经》始有“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散主之”的记载。而钱仲阳的“益黄散”更为温脾止泻的代表方剂。我们以桂附理中汤(《三因方》)加减,方中用附片、肉桂、炮姜3药协同以温运脾阳,妙在用红参以益气升阳,举陷止泻,又佐以苍术、茯芩,运脾除湿,更有奇效。明。万全总结其家传之学时,对症因多种的泄泻,强调其治泻的祖传秘法是“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并把“温运”列为儿科止泻三法之首,足证用温运法治疗泄泻有其深远的〔2〕。温阳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扩张胃肠毛细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环,调节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利于胃肠道生理机能的恢复等功能。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可能使局部体温升高,有利于轮状病毒在体内的灭活;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小肠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肾脏微循环,能提高肾小球灌流量而达到利尿、分利大便的作用〔3〕。
【80例】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6克、砂仁3(另包后下)、半夏9、陈皮3、茯苓9、白术9、人参6(党参9克代)、炙甘草3、生姜四片。以上为基本用量,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如:腹水严重加大茯苓15克,呕吐不严重半夏6克等。胃寒不严重人参减为3克,既党参3~6克。上方为祛湿止呕泛酸的胃寒症状,非胃寒病人慎用。
黄连温胆汤:法半夏6克、茯苓9克、炙甘草、陈皮各3克、竹茹、枳实各6克、黄连3克、生姜3片。
我导读
中国的饮酒文化 历史 久远,虽然饮酒伤身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逢年过节的聚会上还是常常避免不了大量饮酒。尤其是喝完酒的第二天,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胃脘不适等各种“饮酒后遗症”。针对喝酒导致的各种病证,古人创立一张专门的药方——葛花解酲汤,一起来学习下吧! (温馨提示:最有效的良药还是“不喝酒”哦!)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
酒可入药,《名医别录》把酒列为“中品”:“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邪恶气。”
但,酒也是日常饮用之物,自古不乏好饮者。《内经》中黄帝第一问便是为什么上古之人可年过百岁、而今时之人年过半百即衰呢?在岐伯的回答中,今时之人年过半百即衰的原因之一就是“以酒为浆”,伤于过量饮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
酒,体湿性热,治疗伤酒以治湿为主。发汗、利小便,导湿外出。需要注意的是,今日临床所见,伤酒之人往往同时伤食,治疗通常需兼顾。
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和剂局方》中有酒症丸,由雄黄、巴豆、蝎梢组成。李东垣在这里强调的是,酒为湿热之物,只宜用治湿热之法,而不可以用泻下治法,更不可以用以巴豆为主的大热之药泻下。仍是基于伤饮、伤食治法不同而言。
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
白豆蔻仁、缩砂仁、葛花各五钱,干生姜、神曲(炒黄)、泽泻、白术(各二钱),橘皮(去白)、猪苓(去皮)、人参(去芦)、白茯苓(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莲花青皮(去穰)三分。
酲 ,指酒醉。
个大青皮切成四片,状如莲花,即名 莲花青皮 。
李东垣说,治酒伤当发散、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分析葛花解酲汤,由发散之葛花、利小便之四苓散合运脾和胃、消食畅中之品组成。东垣所说的发散,当指葛花之类的辛凉之品,而非辛温发汗之剂。同时,所谓发散也应该包括化湿畅中之法,如方中所用白豆蔻、缩砂仁、橘皮等药。
《医方集解》中记录葛花解酲汤:“专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并对其方解释为:“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本方适宜于虚寒体质又伤酒者。若湿热体质又伤酒者,当在本方基础上加用黄芩、黄连等苦寒清热燥湿之品,或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等类方加减。
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药后得微汗,说明体内气血和畅,气机升降出入复常。
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药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中药的作用在于补偏救弊,终享天年更大程度上需依赖自身的生活调摄。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学中医、读经典,如果有名师领着读经典更能事半功倍。“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作为补土派创始人在中医学 历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这本《读<内外伤辨惑论>》,经方名师高建忠老师将带你深入理解李东垣的内伤学说——
读<内外伤辨惑论>
金元大家李东垣最大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内外伤辨惑论》也是李东垣生前唯一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而时移世易,中医的后学者们往往读不懂李东垣,不能明白“内伤学说”。本书作者高建忠是一位临床医生,书中文字是一位临床医生在读《内外伤辨惑论》时随手写下的。虽缺少考据、训诂之严谨性,但有助于我们读懂《内外伤辨惑论》,有助于我们走入李东垣学说体系。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读<内外伤辨惑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减香薷饮
下一篇: 加减驻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