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减补中益气汤

中医世家 2023-05-17 01:23:46

加减补中益气汤

《温病条辨》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6克 黄耆6克 广皮3克 炙甘草3克 归身6克 炒白芍9克 防风1.5克 升麻0.9克

功能主治 : 补气升阳。治气虚下陷,门户不藏,下利不止。

用法用量 :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 : 《温病条辨》卷二

《方症会要》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黄耆、白术、当归、升麻、陈皮、青皮、乌梅、柴胡、甘草。

功能主治 : 久疟,间1-3日一发,人虚不可用截法者。

用法用量 : 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 : 《方症会要》卷二

《叶氏女科》: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3钱,黄耆(蜜炙)1钱,白术(蜜炙)1钱,白芍(酒炒)1钱,当归身(酒洗)1钱,川芎1钱,陈皮1钱,柴胡7分,白芷7分,茯苓7分,黄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生地黄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 崩漏经乱,经用四物汤、十灰丸、地黄汤,崩漏既止,里热已除,宜补气血者。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2钟,煎7分,食前服。

摘录 : 《叶氏女科》

《医便》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1钱半(去芦),黄耆1钱半(蜜炙),白术1钱,当归1钱(酒洗),草(炙)7分,陈皮8分,升麻5分,柴胡5分,加半夏1钱2分,黄柏8分,茯神1钱2分,枣仁1钱2分,贝母1钱2分,甘枸杞1钱2分。

功能主治 : 饮食劳力,读书刻苦,勤政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状,发热头疼恶寒,身强体痛,苦劳极复感风寒,则头疼如破,全似外感伤寒之症,误表伤正者。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2钟,煎8分,食远服。或加黄柏5分。如身大热,只1服,气和微汗而愈。夏月神短,加麦门冬、五味子;口干,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当归;头痛,加川芎、蔓荆子,头顶痛,加藁本、细辛,诸头痛并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姜;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黄芩、麦门冬、五味子,秋加黄芩、麻黄、金佛草,冬加款冬花、马兜铃;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参、耆;饮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气滞,春加青皮、陈皮、木香,冬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加芩、连,秋加槟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实、黄连、白芍药;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厚朴,天寒,加姜、桂;腹痛,加白芍药、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黄芩、甘草、芍药,冬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胁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药;如脐下痛,加熟地黄,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脚软,加黄柏、防己。

摘录 : 《医便》卷二

《万氏女科》卷一: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2钱,白术2钱,黄耆(炙)7分,柴胡7分,炙草5分,归身1钱,白芍1钱,川芎1钱,陈皮1钱,神曲(炒)5分,麦芽(炒)5分。

功能主治 : 固脾胃损伤,血枯经闭不行者。

用法用量 : 生姜、大枣为引。更宜服前参术大补丸、乌鸡丸。以经行为度。

摘录 : 《万氏女科》卷一

《玉案》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黄耆、当归、生地、川芎、柴胡、陈皮、甘草、细辛、羌活、防风、白术。

功能主治 : 劳力伤寒,头痛发热恶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软无力,此内伤气血,外感风寒故也。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葱,水煎,温服。如元气不足,加升麻少许;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细辛,加芍药;胸中烦热,加山栀、竹茹;干呕,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生地、甘草、黄耆、白术,加枳壳、桔梗;痰盛,去防风、细辛、加瓜蒌仁、贝母;腹痛,去耆、术,加芍药、干姜。

摘录 : 《玉案》卷二

《医门八法》卷三: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潞党参5钱,炙口耆3钱,炙甘草2钱,炙升麻1钱,当归身3钱(炒),熟地黄3钱,醋白芍2钱,乌梅肉3个(去核)。

功能主治 : 年老虚弱之人,气虚不能收摄,小便烦数,滴沥不止。

摘录 : 《医门八法》卷三

《医门八法》卷三: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党参3钱,白术1钱,黄耆2钱(蜜炙),炙甘草1钱,当归身2钱(微炒),升麻5分(蜜炙),熟地3钱,乌梅肉3个(去壳),山萸肉2钱(炒)。

功能主治 : 疝气,小腹胀痛牵连睾丸。

用法用量 : 生姜3片,大枣2枚为引。

摘录 : 《医门八法》卷三

《医门八法》卷四: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党参5钱,炙耆5钱,炙草1钱,归身5钱(炒),升麻1钱(蜜炙),乌梅5个(去核)。

功能主治 : 补气,敛肝。主产后血崩,新血暴注,血脱气陷者。

摘录 : 《医门八法》卷四

《医门八法》卷四: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党参3钱,炙耆3钱,炙草1钱,归身3钱(炒),熟地3钱,白芍3钱(醋炒),乌梅3个,炙升麻1钱。

功能主治 : 小儿阳虚泻痢,久而气脱者。

用法用量 : 生姜3片为引。

摘录 : 《医门八法》卷四

《实用正骨学》: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身、茯苓、熟地、破故纸、牛膝、杜仲(分量随症酌用)。

功能主治 : 骨伤后,身体虚弱,中气不足,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实用正骨学》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3钱,党参3钱,白术2钱,陈皮2钱,升麻1钱,柴胡1钱,阿胶(冲化)2钱,焦艾2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 : 补气安胎。主平素体质不强,妊娠4-5月,忽然腰酸腹胀,或有下坠感,精神疲乏,胎动不安,阴道有少许出血,脉滑无力,属气虚下陷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大便溏薄,胃纳不佳,加砂仁2钱,扁豆4钱。

摘录 : 《中医妇科治疗学》

《程松崖眼科》: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芩2钱,柴胡3分,陈皮8分,茯苓2钱,升麻3分,枸杞1钱,川芎8分,炙甘草5分,白术1钱,归身1钱。

功能主治 : 气虚,眼胞下坠,视物不明,目无红肿疼痛者。

摘录 : 《程松崖眼科》

《医林绳墨大全》卷四: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2钱,黄耆(蜜炙)1钱5分,当归身1钱5分,麦冬1钱5分,陈皮(去白)5分,炙甘草5分,柴胡5分,白术(去芦,去皮)6分,北五味子(大颗者,研碎)9粒。

功能主治 : 内伤挟外感,发汗后体虚甚者。

用法用量 : 加生姜1片,好胶枣1枚,洗净同煎。

摘录 : 《医林绳墨大全》卷四

《万氏家抄方》卷六: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炙)、人参、白术(炒)、陈皮、枳实、青皮、木香、麦芽(炒)、神曲(炒)、黄连(炒)、甘草。

功能主治 : 伤食而热。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万氏家抄方》卷六

《医门八法》卷三: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党参5钱,白术1钱(炒),黄耆3钱(炙),炙甘草1钱,当归身5钱(炒),升麻1钱(炙),生地5钱,乌梅肉3个。

功能主治 : 痔证已成,随肛脱出,累累然如珠贯穿,不能收复,血水常洗,痛如火炙,虚热相兼者。

摘录 : 《医门八法》卷三

《医门八法》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党参3钱,口耆3钱(炙),炙升麻1钱,炙甘草1钱,归身3钱(炒),熟地3钱,乌梅3个(去骨),醋白芍3钱。

功能主治 : 噤口痢由于阴亏血少,肝燥克脾,痢而兼呕,饮食不能入腹,服独梅汤后,呕止而痢不止者。

用法用量 : 生姜3片,大枣2枚为引。

摘录 : 《医门八法》卷二

《济阳纲目》卷三十七: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人参、甘草、陈皮、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黄连、枳实、芍药。

制法 :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 内伤劳疫,浊气上泛,清气下陷,虚痞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如便秘,加大黄;呕吐,加黄连、生姜、陈皮;冬月加黄连、丁香。

摘录 : 《济阳纲目》卷三十七

《胎产心法》卷下: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葛根、制半夏、茯苓、麸炒枳壳。

功能主治 : 产后右胁痛。

用法用量 : 生姜为引。

摘录 : 《胎产心法》卷下

《傅青主女科》卷下: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5钱,黄耆3钱(生用),柴胡1钱,甘草1分,当归3钱(酒洗),白术5钱(土炒),茯苓1两,升麻3分,陈皮3分。

功能主治 : 妊娠5月,脾肺气虚,肢体倦怠,饮食无味,先两足肿,渐至头面遍身俱肿。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各家论述 : 补中益气汤原为升提脾肺之气,血非气不生,补气即所以生血。今湿气乘脾肺之虚而相犯,未便大补其血,恐阴太盛而招阴也。只补气而助以利湿之品,则气升而水尤易散,血亦随之而生矣。重用茯苓一两为君,于补气之中,虽曰渗湿,而仍是健脾清肺之意。且凡利水之品,多是耗气之药,而茯苓与参术合用,实补多于利,所以重用之以分湿邪,即以补气血耳。

摘录 : 《傅青主女科》卷下

《易氏医案》: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1钱,黄耆8分,归身8分,陈皮6分,白术8分,甘草5分,泽泻6分,黄柏5分,牡丹皮6分。

功能主治 : 潮热病。每日申西2时身发寒热,初以微寒,即作大热而躁,躁甚如狂,过此2时,平复无恙,惟小便赤黄而涩。往时一有心事,夜即梦遗,左尺脉浮中沉取之皆洪数有力,余部皆平。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易氏医案》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人参1钱半,黄耆3钱(蜜炙),白术3钱(制),升麻5分,当归3钱,柴胡5分,白芍1钱半(炒),龙骨3钱(煅),牡蛎3钱(煅),熟地5钱。

功能主治 : 阴中挺出,脉软者。

用法用量 : 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 气血大虚,元气不能收摄于下,故阴中挺出。熟地滋阴补血,人参补气扶元,黄耆补中益气,白术培土益脾,当归养血脉以荣经,白芍敛肝阴以和血,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龙骨涩精秘气,牡蛎涩精固阴。水煎温服,使气阴内充,则清阳不复下陷,而阴挺自收也。

摘录 :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寿世保元》卷四: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蜜炒)1钱,人参1钱,白术(去油芦,炒)1钱5分,当归(酒洗)1钱,白茯苓(去皮)1钱,陈皮6分,白芍(酒炒)1钱,莲肉1钱,怀山药1钱,甘草(炙)3分半。

制法 : 上锉。

功能主治 : 虚劳发热,口干咳嗽,吐痰喘急,自汗,四肢困倦无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肚腹膨胀而肿,六脉浮数无力。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痰盛,加姜制半夏;嗽甚,加五味子;口渴,加麦门冬,腹胀,加厚朴(姜炒);胸痞,加枳实(麸炒);泄泻,加炒黑干姜,呕吐,加姜炒半夏;肿满,加猪苓、泽泻、木通;憎寒发热,加柴胡;元气下陷,加升麻;元气虚惫,加熟附子、肉桂。

摘录 : 《寿世保元》卷四

《寿世保元》卷三: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蜜水炒)1钱半,人参1钱,白术(去芦,炒)1钱半,白茯苓(去皮)1钱,陈皮7分,柴胡5分,当归(酒炒)1钱,半夏(泡,姜汁炒)7分,山楂肉5分,枳实(麸炒)5分,厚朴(姜汁炒)7分,甘草(炙)4分。

制法 :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 症瘕积聚,诸医攻击太过,以致面黄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摘录 : 《寿世保元》卷三

《寿世保元》卷三: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白芍(炒)、泽泻、木香、砂仁、白豆蔻、地榆、御米壳(醋炒)3分。

功能主治 : 下痢赤白,脓血相杂,腹痛里急后重,昼夜无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饮食,疲劳之甚,或服寒凉峻利太过者。

摘录 : 《寿世保元》卷三

《寿世保元》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补中益气汤加柴胡8分,升麻1钱(蜜炒),白芍2钱(酒炒),桂枝8分,酸枣仁2钱(炒),熟附8分,麻黄根8分,浮小麦3钱,倍加黄耆。

功能主治 : 伤寒误投攻击发表之药过多,发得表虚,上气喘急,口干不食,肢体昏沉,冷汗大出,以致亡阳。

摘录 : 《寿世保元》卷二

《鲁府禁方》卷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2钱(炒),人参4钱,白术3钱(土炒),当归1钱,白芍1钱(酒炒),陈皮7分,柴胡5分,升麻3分,黄芩(酒炒)3分,黄连(姜炒)5分,木香3分,砂仁4分,茯苓5分,甘草5分。

制法 :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 补元气,健脾胃、养心血,平肝火,清湿热,消膨胀。主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2钟,煎至1钟,温服。人参4钱,服3剂后,每剂只用3钱,又服5剂后,只用2钱;黄耆服至30剂后,浑身不痒去之;升麻服至20剂后去之。

摘录 : 《鲁府禁方》卷二

《古今医鉴》卷七: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大附子、麦门冬、防风、羌活、乌药。

功能主治 : 气虚手足麻木。

摘录 : 《古今医鉴》卷七

《保命歌括》卷二十二: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白术1钱,白芍1钱,黄耆5分,人参5分,当归7分,粟壳(醋炒)3分,甘草(炙)3分,木香3分,白豆蔻3分,升麻3分,陈皮1钱,地榆5分,缩砂5分,泽泻5分。

功能主治 : 下痢已久,不能起床,不食,瘦弱之甚者。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

摘录 : 《保命歌括》卷二十二

《济阳纲目》卷三: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黄耆、人参、白术、甘草(炙)、陈皮、当归、芍药、黄柏、麦门冬(去心)、五味子。

制法 : 上锉。

功能主治 : 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痛脚软,饮食少,体热者。

用法用量 : 水煎,空心温服。挟痰,加半夏、姜汁。

摘录 : 《济阳纲目》卷三

《保命歌括》卷五:加减补中益气汤

处方 : 白术1钱,黄耆5分,人参5分,甘草2分,白芍2分,黄连2分,桑白皮2分。

功能主治 : 四肢发热烦躁,口苦咽干,喘嗽有痰。

用法用量 : 痰喘,去参,加半夏、生姜。

摘录 : 《保命歌括》卷五

补中益气汤窥见东垣学术用药之精妙

补中益气汤 是李东垣的代表方,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方之组成为 黄芪、白术、人参、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其主治为脾胃之证,始得之则声高气喘,身热发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此证与白虎汤之症状略有相似,但二者切不可误用,用之则死,补中益气汤是气少,其热上午重下午轻;白虎汤气盛,其热上午轻下午重。

从其病机来看, 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内伤,喜怒忧恐,劳逸过度,而耗损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李东垣之元气即为胃气,从五行角度来看, 火生土,土不足,则火旺 。阴火上冲如何体现?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阳气不升)。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阳气不能外达),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故补中益气汤证之病机主要有 脾胃虚 ——阳气不能升浮外达、阴火内生。其治疗主要是三点: 补脾;陷者升之;甘温除大热

需要注意一点,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症状所写不全,因金元医学只为说理而非重在方证对应。

现在常用的方证对应主要来自于医方考—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懈于言语,恶食便溏(脾气虚不能克制中宫之湿故便溏,脾气虚不能胜谷气故恶食),日渐消瘦(脾主肌肉),此方主之。

主要涉及李东垣之 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补泻法

夫脾胃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金受邪(火生土,土生金,土少则金少,被火所扰),肺主一身之气,肺金受邪,故一身之气不行,阳道不通。故需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黄芪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之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太虚,腹中急痛者,宜多用之。

黄芪 :陈修园所言,入脾胃而主肌肉(通过补脾虚以治肌肉之病),入肺而主皮毛(故可以治疗表皮之疮疡),入胆而主中正之气(临床上治疗胆怯主要有三个手段,一是用桂枝或肉桂,二是用温胆汤以化痰清热,三是用黄芪),入中焦而主决渎之用(肺主一身之气,补肺以补三焦);且黄芪可治疗热(如当归补血汤治疗肌热,燥热,脉洪大而虚;黄芪当归汤治疗热上攻头目)。

人参 :气温,味甘。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疗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份,人参三份,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之为使。入中焦,上补肺气,下补肾气,配寒药则可退热退阴火。人参补五脏基于补脾胃之气,黄芪补五脏基于补肺气。

甘草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生用大泻热火,炙则能温,能补上中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也。

白术 :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其苦燥、甘补、温散可使湿去正复,阴火自去。

升麻、柴胡为两位重要之品,胃中清气在下(李东垣多脾胃互用,且胃为主,脾为胃化生水津、传津),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之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薄,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为点睛之品。

升麻 :入胃经,为阳明经之本经药,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有助于脾之升清,为引脾胃之气上升之首选药)

柴胡:少阳经、厥阴经之行经之药,李东垣云: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之令也。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春气起则四时气起,春升则万物生,少阳生则诸气升。春夏之气不可降也。(行肝胆之春之气)

陈皮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脾胃虚则升降失司,气陷气滞),故用陈皮以理气,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主理气,入中焦)

当归 :以和血脉。

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湿化成类

升麻、柴胡—风升生类。

李东垣之药类法象,以人法天地。

在补中益气汤方后加减中,有一条: 心烦而乱,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气虚之病人为何会有心烦?—因肾水不足,不能制心火,心火不降,故心烦不已(肾火旺用黄柏,肾水亏用生地,肾火旺加肾水亏使肾水不足)。

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用朱砂安神丸亦为泻心止心火。

从加减中可看出李东垣的另一个理论,即阴火理论。

补中—用湿化成药

升清—用风升生药

阴火—用寒沉藏药

此为三大治则。

—芍药甘寒,佐以益气生津,但是不可,芍药属于燥降收类,湿化成类药会与此相争以致使用量愈大。

—川芎和血又行血,其和血之力好于当归,且可助升清。但是不可,川芎属于风升生类药,与当归相比,更易耗气散气,温散会导致黄芪人参之使用量加大,则加大温燥之力,此时需要加大甘寒佐治,使整张方子用量加大。

—即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不可,茯苓为燥降收类,不利于升清,茯苓泽泻尽量不加,若加也是暂时。

夜尿多,起夜频繁,试试这4个食疗方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习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去趟厕所再睡觉,要不然就没有安全感。晚上不敢喝汤汤水水的东西,害怕起夜。

夜尿频繁确实会影响睡眠质量,有些肾病患者深有同感。那除了疾病的原因,有些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膀胱弹性降低,使尿的贮留量受到限制,也会有夜尿多的困扰。

中医认为,尿频尿急的原因主要和中气不足、肺主行水和脾运化水液异常有关。 夜尿症主要分为以下5种证型:

1. 肾阳虚

以夜尿频尿急,小便清长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耳鸣等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治宜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方用五子衍宗丸合缩泉丸加减。

2. 肾阴虚

小便频数,色黄,单次小便量少,常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干多饮等症,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治宜滋补肾阴,清降虚火,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3. 肺气不足

夜尿频数,小便清长,常伴有气短乏力、少气懒言、头眩晕多痰涎等症,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治宜补益肺气,方用甘草干姜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 中气虚陷

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等。或伴有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 肠炎、慢性痢疾等。

治法: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5. 膀胱湿热

夜间小便次数多,单次小便量少,伴有尿频尿急、小便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治宜利湿通淋,方用八正散加减。

1. 核桃炒韭菜

核桃仁20个去皮,放锅油炒,炒至变色变暗后加入切段的韭菜200克,放2勺盐调味,可补肾壮阳,适用于肾阳虚的小便频数、夜尿多。

2. 山药益智五味汤

做法:炒山药24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9克。三味共煎汤,取汤温服,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用。能补肾健脾收敛小便,适用于脾肾气虚所致的多尿症患者。

3. 竹丝鸡汤

四分之一鸡去皮,巴戟天用盐水炒制10克,杜仲用盐水炒制15克(破坏杜仲胶以利药材出味),淮山药15克,所有材料煲汤服用,适用于肾阳气虚所致小便频数量多的患者。

4. 猪小肚汤

猪小肚一个,莲子肉、芡实各20克,田七6克,陈皮半片,煲汤或炖服。能补脾固肾,散瘀缩尿。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
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 量轻效宏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
,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
当归酒洗“和血脉”。
辨脉:右脉大于左脉 数中显缓
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
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
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
。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 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
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