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减理阴煎

中医世家 2023-05-16 23:38:33

加减理阴煎

《温病条辨》卷三:加减理阴煎

处方 : 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姜、茯苓。

功能主治 : 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

各家论述 : 此由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通,阴液涸矣,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故以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附子通肾阳,炮姜理脾阳,茯苓理胃阳也。按原方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熟地守下焦血分,甘草守中焦气分,炮姜通中焦气分,当归通下焦血分,炮姜通中焦气分,盖气能统血,由气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为理也。此方去甘草、当归,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者,为其厌食欲呕也。若久痢阳不见伤,无食少欲呕之象,但阴伤甚者,又可以去刚增柔矣,用成方总以活泼流动,对证审药为要。

摘录 : 《温病条辨》卷三

《镐京直指》:加减理阴煎

处方 : 熟地、当归、炮姜、制附子、白芍、炙甘草。

功能主治 : 痢久伤及肝脾肾之阴阳。自痢无度,头汗声低,脉弱或弦,舌红空薄者。

摘录 : 《镐京直指》

加减补阴益气煎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加减补阴益气煎的用法用量5备注6摘录附:1古籍中的加减补阴益气煎 1拼音 jiā jiǎn bǔ yīn yì qì jiān

2处方生地15克 人参4.5克 黄耆9克(蜜炙)柴胡1.5克(盐、醋炒黑)白芍4.5克(醋炒)升麻0.9克(盐、醋炒)阿胶9克(蒲黄灰炒)山药9克(炒)血余9克(炒灰)赤石脂9克(醋炒)

3功能主治治妇人交接出血,脉软数者。

4加减补阴益气煎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5备注交接出血,是因阴不藏精,虚阳不能固密,而经气漏泄,经血易动所致。方中生地滋阴壮水,以资血室;人参补气扶元,以固虚阳,山药补脾益阴;黄耆补中固气;阿胶补阴益血,以填任脉;白芍敛血益阴,以固冲脉;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血余灰去瘀生新,最能止血;赤石脂涩血镇怯,善固经气也。水煎温服,使气阴内充,则虚阳自敛,而经气完固,经血自无漏泄之虞,可免交接出血之患。

6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古籍中的加减补阴益气煎 《六因条辨》:[伏暑条辨二十八条]伏暑条辨第二十四 气虚下陷。宜用景岳补阴益气煎(1),(1)补阴益气煎:注解中所列诸药。系该方之加减原方中无祗、术。尚...

《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痉证论列方 )三柴胡饮(新散三)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六安煎(新和二)四柴胡饮(新散四)加减一阴煎(新补九)葛根...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蓐劳(五一) 兼外邪发热者,宜补阴益气煎、补中益气汤。若兼外邪发热而中寒背恶寒者,宜理阴煎,详加减法治之。若兼阳虚...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热入血室(十四) 虽渐愈,但元气素弱,而热有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若脾气素弱,宜归脾汤;血气俱...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脱肛]论治

理阴煎简介

目录1拼音2《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理阴煎 2.1理阴煎的别名2.2处方2.3功能主治2.4理阴煎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3.1方名3.2组成3.3主治3.4理阴煎的用法用量3.5各家论述 附:1古籍中的理阴煎 1拼音 lǐ yīn jiān

2《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理阴煎

2.1理阴煎的别名

理营煎(《仙拈集》卷一)。

2.2处方

熟地9~21克或30~60克 当归6~9克或15~21克 炙甘草3~6克 干姜(炒黄色)3~9克 或加肉桂3~6克

2.3功能主治

益肾健脾,活血调经。治真阴虚弱,痰饮内停。胀满呕哕,恶心吐泻,腹中疼痛,妇人经迟血滞。

2.4理阴煎的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320毫升,热服。

命门火衰,阴中无阳,加附子、人参;外感风寒,邪未人深,但见发热身痛,加柴胡6克;寒凝阴盛而邪气难解,加麻黄6克;阴盛之体,外感寒邪,恶寒脉细,加细辛3~6克,甚者再加附子3~6克,或并加柴胡以助之;阴虚内热,宜去姜、桂,单用三味,或加人参;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加茯苓4.5克,或加白芥子1.5克;泄泻不止,少用当归或去之,加山药、扁豆、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附子之属;腰腹疼痛,加杜仲、枸杞;腹胀疼痛,加陈皮、木香、砂仁之属。

2.5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3《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3.1方名

理阴煎

3.2组成

熟地5钱,当归3钱(醋炒),炮姜5分(盐水炒),肉桂5分(盐水炒)。

3.3主治

女子鼻衄,阳虚血走,脉细数者。

3.4理阴煎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3.5各家论述

阳虚之人,脉络空虚而荣血散溢,故血得上出于鼻,天癸不能下行焉。熟地补阴以吸经血之上溢,当归养血以归营血之乱行;肉桂盐水炒以统摄其血,炮姜盐水炒以止涩其血也。水煎,温服,使血暖阳回,则阳能统血而血不外走,何有衄血之患,天癸无不渐来矣。

古籍中的理阴煎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痢 )痢疾一年。已浮肿溺涩。古称久痢必伤肾。月前用理阴煎不应。询及食粥吞酸。色瘁脉濡。中焦之阳日惫。水...

《知医必辨》:论《景岳全书》 于刘、朱二公耶?尝见我辈中有宗景岳者,得其参附理阴煎一方,以为阴阳互用、气血双补,又有可加麻、桂之...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论治(共十五条) 证,此非甘温养血,补胃和中不可也,宜大小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若气虚者,必大加人参,阳衰者,必...

《妇人规》:[下卷产后类]产后发热 三阴不足而感者,宜补阴益气煎;若虚寒之甚者,宜理阴煎。若产妇强壮,气实而感者,宜正柴胡饮。若兼内火...

《妇人规》:[上卷经脉类]血寒经迟

加减理阴煎简介

目录1拼音2《温病条辨》卷三:加减理阴煎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各家论述2.4摘录 3《镐京直指》 3.1组成3.2主治 附:1古籍中的加减理阴煎 1拼音 jiā jiǎn lǐ yīn jiān

2《温病条辨》卷三:加减理阴煎

2.1处方

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姜、茯苓。

2.2功能主治

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

2.3各家论述

此由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通,阴液涸矣,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故以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附子通肾阳,炮姜理脾阳,茯苓理胃阳也。按原方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熟地守下焦血分,甘草守中焦气分,炮姜通中焦气分,当归通下焦血分,炮姜通中焦气分,盖气能统血,由气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为理也。此方去甘草、当归,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者,为其厌食欲呕也。若久痢阳不见伤,无食少欲呕之象,但阴伤甚者,又可以去刚增柔矣,用成方总以活泼流动,对证审药为要。

2.4摘录

《温病条辨》卷三

3《镐京直指》

3.1组成

熟地、当归、炮姜、制附子、白芍、炙甘草。

3.2主治

痢久伤及肝脾肾之阴阳。自痢无度,头汗声低,脉弱或弦,舌红空薄者。

古籍中的加减理阴煎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菟丝子覆盆子六十五、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此由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通,阴液涸矣;...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吞酸]吞酸论列方 二陈汤(和二)圣术煎(新热二五)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二术二陈汤(和四)橘皮汤(和十一)越...

《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安胎上]胎寒不安 寒泄泻,或脉多沉细,而胎有不安者,宜温胃饮、理阴煎加减主之。温胃饮人参(一二钱)白术(蜜炙,二钱)...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褥劳 ,黄雌鸡汤。(补四十一)外热内寒,外邪感也。理阴煎加减治之。(热四)阳虚内寒,理阴煎、羊肉汤。(热...

《白喉全生集》:白喉虚寒证治法

刚柔并济与水火既济在中药方面的不同?

刚柔既济,则生克制化有序,从而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发展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这种相互关系,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诸多方面,尤其在中药配伍中应用更为突出,本文列举其在十种配伍方法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网
1 滋阴解表法

素体阴血亏虚,而复感风热者,因其阴虚血少,汗源不足,邪不易解,且热邪又易伤阴耗液,再发其汗更易亡阴,故须养阴与解表药同用。如《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治疗表证而兼阴虚者,以玉竹为主药,养阴生津,以滋汗源;配葱、豉、薄荷、桔梗疏散外邪。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若兼血虚者,还应加入当归、地黄、白芍等补血之品。

医学教育网
2 润肺化痰法

本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灼肺,炼液为痰所致的燥痰病证。常以滋润滑利之品与化痰药物配合运用,组方应选瓜蒌仁、贝母、天花粉、麦冬、元参之类润燥益阴,此属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方法。如《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用麦冬、阿胶、麻仁养肺阴,润肺津;桑叶、杏仁、杷叶宣肺化痰止咳,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之咳嗽无痰,或痰少粘稠,属于燥热伤肺者。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3 养阴利湿法

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仲景制猪苓汤方中除用猪苓、茯苓、泽泻渗利水湿外,更用滑石清热养阴生津,阿胶养阴利水,存津液以制诸药之偏弊。五药合用,利水泄热而不伤阴,养阴滋润而不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液复,诸症自除。

4 柔肝疏肝法

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忌过亢。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如肝之阴血不足,而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所以临床治疗肝郁气滞的患者,除选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外,更用当归、白芍、生地、枸杞等养血益阴柔肝之品,一则养血柔肝补其体以制横逆之气,二则缓理气药物辛香走窜之燥性。如逍遥散、一贯煎等。前方解肝郁以顺肝性,养肝血以柔肝体;后者疏肝于柔肝之中,便肝阴得养而肝气得舒,此为“滋水涵木“之用法。

5 养血祛风法

本法适用于邪热久留,灼伤真阴,或因误下重伤阴液,以致虚风内动之证。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通俗伤寒论》之阿胶鸡子黄汤,《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此类方剂每以阿胶、鸡子黄、地黄、麦冬、白芍、五味子滋补阴血,柔肝熄风;龟板、鳖甲、牡蛎之类潜阳;配甘草,一则酸甘化阴以柔肝,一则以水制木而熄风。合为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之良方。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2] 所以在治疗外风的方剂中,除选用疏散外风的药物外,常配伍当归、赤白芍、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既能养血祛风,又能防止过用“风药”之辛燥伤正。

6 益气养血法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在补血方剂中常配伍党参、白术、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之用当归配黄芪,归脾汤之用当归、龙眼肉配黄芪、人参、白术等,均属此例。基于气生于血,而在补气剂中,补气药物又多属甘温,用之太过,则易伤血,故补气方中常配伍当归等养血药物。如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可使补气升阳不致化燥以耗血。

7 调补阴阳法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在新方八阵中,治阳虚伤寒的大温中饮及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右归丸等用熟地、山药、山萸肉、当归,即是从阴引阳的范例。而在治疗真阴精血亏损的大营煎及通治真阴虚弱的理阴煎等之用肉桂、干姜,此又本阳中求阴之意也。又滋阴药多粘腻碍胃,补阳药多辛温燥烈,两相配伍,又可补偏救弊。

8 寒热并用法

此类配伍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甚广,诸如温下剂中用大黄与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物配伍。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辛开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黄芩、黄连苦降热结,清肠止痢以和阳。诸药合用,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升降复则清浊攸分,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以治胃寒肠热之证。

9 升清降浊法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不升而下陷,胃气不降而上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气在上,则生胀。” [4] 治宜升清降浊。如东垣升阳除湿汤治泄泻,方中用升麻、柴胡助清阳上行;羌活、防风、苍术祛风以胜湿,猪苓、泽泻利尿以渗湿,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神曲、麦芽导滞和中。使清阳得升,浊气下降,共奏升阳除湿之功。《温病条辨》来复丹治疗邪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痞满之证,方中玄精石性寒沉 降,硫黄性热纯阳,二味寒热相配伍,有阴阳互济,拯救上逆危险之功能。全方升清降浊,气机有序,而痞满消除。

10 攻补兼施法

本法适用于邪实正虚之便秘证,具有泻而不伤正,补又不助邪之特点。如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等补养气血药而成,主治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而见气血两亏者。温脾汤用四逆加人参汤温补脾阳,加大黄以泻下除积,主治脾阳不足,寒实积滞之便秘,又如麻子仁丸用小承气汤泻热导滞,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专治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热结之便秘。增液承气汤用增液汤养阴增液,滋润肠燥以通便,大黄、芒硝荡涤积热,软坚化结,主治温病热结阴亏之便秘。此外,在补益剂中的补泻结合,如六味地黄丸中的“三补“、“三泻“,补中益气汤中的益气与理气相结合,四物汤中的补血与行血相结合等等,皆属此类治法。具有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等优点,其副作用较少,宜于较长时期的连续服用。 以上诸法乃中药临床配伍之范例,这种刚柔相济的配伍,是方剂学中组方原则的核心内容.临证应引起足够重视,只有熟练掌握运用,才能不断丰富用药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既济”一词出于《易经》,即坎上离下相济之意。坎是水,离是火。既济,则水火相交为用。中医学中所谈“水火既济”,是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相生相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协调,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故称“水火既济”。
五脏配属五行,心属火,肾属水,心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气当下通于肾,即心火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维持肾阴肾阳平衡协调。肾居于下焦,藏精主水,故日“水脏”,肾水当上济于心火,即肾水上承子心,使心火不亢。心火与肾水上下交通,水火互济的关系,称“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或“心肾相通”等。“心藏脉,脉舍神”、 “肾藏精”精生髓、 “脑为髓海” 、称“元神之府”。精血为神的物质基础,故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不仅为心所主,同时也与肾相关。所以当心与肾(即水与火)关系失调时,多表现于神志方面的异常。
例如,心火不足(心阳虚)不能下资肾阳温煦肾阴,则肾水不化,反上凌于心,而见心悸,心慌,水肿等,叫“水气凌心”。此证颇似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若肾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阴,则心阳独亢,神不守舍,而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叫“心肾不交”,或称“水亏火旺”证,颇似神经官能症的“神经衰弱病。“肝肾同源”是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之一,又称“乙癸同源”。由子肝与肾在五行、天干、方位等配属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 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与天干相配属甲;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腑与天干相配属壬。所以肝脏属“乙木” 、肾脏属“癸水”,习惯又称“乙癸同源”。“
肝肾同源”,主要是阐述肝与肾二脏关系之密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肝肾二脏之阴可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化源于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在生理活动中还可互生,即肾精可化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为肾精。所以称“肝肾同源”。二、和肾均内藏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临床上肝或肾之阴虚而致相火妄动,常是二者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采用补肝兼养肾之法,便是以此立论的。也可以说肝肾两脏在临床上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其补泻原则皆是二者兼顾的。
正如《医宗必读》所说 :“东方之木, 无虚不可补, 补肾即所以补肝, 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另外也有人认为肝与肾两脏,同居于下焦,在生理上自然关系密外也做为解释“肝肾同源”的理由之一。由于肝肾两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生理上,肝血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动;反之,也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才能有藏精,主生殖发育等功能活动。所以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又由于肝肾同居下焦。肝血与肾精互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种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还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习惯称“水不涵木”。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亦可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疲软,盗汗等证。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决定了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当二者兼顾 ,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又如肝阳上亢往往是阴不足而致 ,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