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减理中汤

中医世家 2023-05-16 23:36:05

加减理中汤

《金鉴》卷五十二:加减理中汤

处方 : 人参、干姜、白术(土炒)、川椒。

功能主治 : 胃寒虫扰作吐,唇色或红或白,胃口时痛时止,频呕清涎者。

用法用量 : 引用乌梅1个,水煎服。

摘录 : 《金鉴》卷五十二

《痘疹一贯》卷二:加减理中汤

处方 : 人参、白术、黄耆、甘草、木香、肉桂、茯苓、半夏、陈皮。

功能主治 : 小儿痘疹,吐泻里虚。不能出快。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 《痘疹一贯》卷二

《鸡峰》卷十二:加减理中汤

处方 : 白术1两,人参1两,甘草1两,干姜1两,青皮半两,陈皮半两。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生养诸气,大益脾胃。主脾胃不和,三焦壅滞,胸膈痞闷,胁肋胀痛,呕吐恶心,口淡无味,呼吸寒冷,心腹暴痛,饮酒过伤,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 : 本方原名“加减理中丸”,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引《十便良方》改。

摘录 : 《鸡峰》卷十二

理中汤的用法是什么组成材料有哪些

  理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其实理中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急、慢性胃炎,胃窦炎等。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理中汤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理中汤的用法
  理中汤为中药制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配方组成】: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名理中丸。

  【功效和作用】: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临床应用】:

  1、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辩证要点。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理中汤的组成材料
  1、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君。性味辛,热。入心、肺、脾、胃经,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2、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臣。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3、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佐。白术为补气健脾的要药,用于治脾胃气虚证,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胃肠疾患,用于治和中补脾,除湿益气,配于补养方中,补气血。

  4、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使。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理中汤的功能主治方法
  (1)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2)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加减

  (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

  (3)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

  (4)脐下动气:去术,加桂。

  (5)悸:加茯苓。

  (6)阴黄:加茵陈。

  (7)寒结胸:加枳实。

  (8)不痛利多者:倍白术。

  (9)渴者:倍白术。

  (10)腹满:去甘草。

  归 经:此足太阴之药也(脾)

  方义

  (1)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君。

  (2)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臣。

  (3)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佐。

  (4)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使。

  变化方

  (1)本方三两,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2)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3)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蚘丸,治胃寒吐蚘。

  (4)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参汤,治太阳表证不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

  (5)本方加黄连、茯苓,名连理汤,治伤暑泻而作湿。

  (6)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治泄泻。泻不已者,加附子。恶食,食不化,加砂仁。

  (7)本方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芎,入姜煎,名温胃汤,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8)本方加黄耆、白芍、陈皮、藿香,名黄耆汤。

宋元四物汤加减

四物汤主治 并见《局方》

熟地黄   当归    芍药    川芎   

上为粗末,水煎,加减于后:若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又加葱白、黄芪;若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亦加胶、艾。

若妇人尝服,春倍川芎,脉弦头痛;夏倍芍药,脉洪飧泄;秋倍地黄,脉沉涩血虚;冬倍当归,脉沉寒而不食。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

若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汤加术、桂,谓之 腹痛六合汤 ;若风眩运,加秦艽、羌活,谓之 风六合汤 ;若气虚弱,起则乏力,眶然而倒,加厚朴、陈皮,谓之 气六合汤 ;若发热而烦,不能睡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 热六合汤 ;若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汤;若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术、茯苓,谓之 湿六合汤 。

若产后虚劳日久,而脉浮疾,宜 柴胡四物汤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芍药 各一两半加柴胡八钱,人参、黄芩、甘草、半夏曲各三钱,水煎服。

若妇人筋骨肢节痛,及头痛,脉弦,增寒如疟,宜治 风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防风  羌活 各一两。

若血气上冲,心腹、肋下满闷,宜治 气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香术 槟榔 各一两。

若脐下虚冷,腹痛及腰脊间闷痛,宜 玄胡六合汤小腹痛者同。四物汤 四两  玄胡 苦楝 各一两。碎,炒焦。

若气充经脉,故月事频,并脐下多痛,宜 芍药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芍药 一两。

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宜 八物汤 。四物汤 四两  玄胡 苦楝 碎,炒焦 槟榔 木香 各一两。

若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宜 黄芩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黄芩 白术各 一两。

若经水涩少,宜 四物内加葵花煎(又加红花血见愁) 。

若虚劳气弱,咳嗽喘满,宜 厚朴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厚朴 姜制,一两  枳实 麸炒,半两。

若经水暴下,加黄芩一两;若腹痛者,加黄连,如夏月不去黄芩;若经水如黑豆汁者,加黄芩、黄连各一两;若经水少而色和者,四物汤加熟地黄、当归各一两;若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汤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和之;若妇人血积者,四物汤内加广术、京三棱、桂枝、干漆各一两。

若妇人伤寒汗下后,饮食减少,血虚者,宜 八物汤 。四物汤 四两  黄芪 甘草 茯苓 白术 各一两。

若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而弱,太阳经病,宜 表虚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桂枝 地骨皮 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经病,宜 表实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麻黄 细辛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中风湿之气,肢节烦痛,脉浮而热,头痛,宜 风湿六合汤 ,太阳标病也。四物汤 四两  防风 苍术 制。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温毒发斑如锦纹,宜 升麻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升麻 连翘 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胸胁满痛而脉弦,少阳也,宜 柴胡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柴胡 黄芩 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大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阳明、太阳本病也,急下之,宜 大黄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大黄 半两  桃仁 十个,去皮、尖,麸炒。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咳嗽不止者,宜 人参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人参 五味子 各五钱。

若妇人妊娠伤寒,汗下后,虚痞胀满者,阳明本虚也,宜 厚朴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厚朴 枳实 麸炒,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者,宜 栀子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栀子 黄芩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身热大渴,蒸蒸而烦,脉长而大者,宜 石膏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石膏 知母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宜 茯苓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茯苓 泽泻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太阳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 琥珀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琥珀 茯苓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气损者,宜 胶艾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阿胶   艾 各半两。一方加甘草同上,一方加干姜、甘草、黄芪。

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宜 附子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附子 炮,去皮脐  肉桂 各半两。

若赤白带下,宜 香桂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肉桂 香附子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蓄血证,不宜堕胎药下之,宜 四物大黄汤 下。四物汤 生地黄 酒浸大黄。

上依古法多不效,易老四时运气加减例,与诸六合等汤十余条,并见二十五论。妇人有身,伤寒蓄血,不宜用堕胎药下之,宜四物加酒浸大黄汤及生地黄下之,子母两全。经云有故无殒也。四物与紫(正脉本作“参”)苏饮相合,名补心汤,治虚热;四物与调胃承气各半,为玉烛散;四物与理中汤各半,流湿润燥;四物与缩砂、四君子汤各半,名八珍汤,保胎气,令人孕。

四物胶艾汤   治胎漏、血崩不止。四物汤加阿胶、甘草、艾。

上通七味,治诸漏不止,小产胎伤,产后余血仍作坚硬,子宫不闭,淋血不止,数月不定,宜断血汤、牡丹皮散主之。

妊娠下血者,加胶、艾;热与血相搏,口舌干渴饮水,加栝蒌、麦门冬;腹中刺痛,恶血不下,加当归、芍药;血崩,加地黄、蒲黄、黄芩;若头昏项强者,加柴胡、黄芩;因热生风者,加川芎、柴胡、防风;脏秘涩者,加大黄、杏仁 ;滑泄者,加官桂、附子;呕者,加白术、人参、生姜;大渴者,加知母、石膏;发寒热者,加姜、牡丹皮、芍药、柴胡;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猪苓、茯苓、防己;虚寒似伤寒者,加人参、柴胡、防风 。

洁古老人加减法数条,并见二十五论。云岐子加减法并治伤寒例,并见《金匮玉函经》。

四君子汤合四物汤为八珍汤治女子不孕,癃闭遗溺,咽干。女子因服热药嗌干者,亦亡血损气之所致也,宜八珍汤。人参 缩砂 白茯苓 甘草上粗末,水煎,取清服。

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去芦,酒浸,炒)   川芎   白芍药  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或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

妊妇伤寒,仲景无治法,用药宜有避忌,不可与寻常妇人一概治之也。

妊妇产前腹痛,及治月事或多或少,或前或后,胎气不安,产后血块不散,或亡血过多,或恶露不下,宜此服之。

当归(切,焙)   川芎   熟干地黄   白芍药各一两

上捣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六分清汁,带热服,日二三,以知为度。若妊孕下血,即入艾五七叶、阿胶末一钱匕同煎服,如前法;疾势甚大,散药不支,以四味各半两细锉,以水四盏,煎至二盏半,去滓,分四服,热吃,食前服,一日之中令尽,以知为度。平常产乳,服至三腊止;如虚弱,血脏不调,至一月止。因虚致热,热与血搏,口舌干渴欲饮水,加栝楼一两、麦门冬三分;腹中刺痛,恶物不下,加当归、芍药各一分;血崩,加地黄、蒲黄各一两;因热生风,加川芎一分、柴胡半两;身热脉躁,头昏项强,加柴胡、黄芩各半两;秘涩,加大黄半两、桃仁一分炒;滑泻,加桂、附各一分;发寒热,加干姜、牡丹皮、芍药各一分;呕,加白术、人参各半两;腹胀,加厚朴、枳实各一分;虚烦不得眠,加竹叶、人参各一分;躁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两;水停心下,微吐逆,加猪苓、茯苓、防己各一分;虚寒状类伤寒,加人参、柴胡、防风各三分。

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80例

笔者自1997年以来,运用桂附理中汤加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儿,其中门诊儿64例,住院儿16例。男60例,女20例,年龄<6月19例,6个月~1岁43例,1岁~2岁13例,2岁~3岁5例,平均年龄10.3个月。病程1天30例,2天36例,3天14例,平均病程1.8天。伴有呕吐44例,发热37.5℃~38.4℃27例,手足欠温,面色发白47例,有伤食史26例,次数≤5次/日12例,6~8次/日38例,>8次/日30例;轻度脱水26例,轻~中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12例,重度脱水2例。 1.2病例选择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1〕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选择年龄在3周岁以下,发病时间在3天以内,腹泻次数≥4次,未或未经正规的患儿作为本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红参、附片各5~10g,肉桂3~5g,茯苓10~15g,甘草3g。加减:有伤食史伴呕吐,可加益黄散(《幼科发挥》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矢气遗屎,属中阳下陷加升麻、葛根;加小茴香,防风;大便白淡,四肢不温,重用附片,加炮姜;发热伴舌苔白黄厚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用法:上方剂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全部不用抗生素、止泻剂治疗。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判断标准〔1〕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及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3.2治疗结果 中显效66例(82.5%),有效12例(15%),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5%。

4讨论

小儿腹泻以患儿的大便颜色和性质为主要辨证要点。但笔者认为不论有无发热及舌质、舌苔的寒热表现,始则用桂附理中汤加减,其疗效较葛根芩连汤、胃苓汤等为佳。因为脾乃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健脾当以温运为本。《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故叶天士主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温药味辛性湿,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故曰:太阴湿土宜升则健。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泄泻自止。历代医家也重视健脾当以温运为本。隋唐以前《颅囟经》始有“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散主之”的记载。而钱仲阳的“益黄散”更为温脾止泻的代表方剂。我们以桂附理中汤(《三因方》)加减,方中用附片、肉桂、炮姜3药协同以温运脾阳,妙在用红参以益气升阳,举陷止泻,又佐以苍术、茯芩,运脾除湿,更有奇效。明。万全总结其家传之学时,对症因多种的泄泻,强调其治泻的祖传秘法是“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并把“温运”列为儿科止泻三法之首,足证用温运法治疗泄泻有其深远的〔2〕。温阳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扩张胃肠毛细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环,调节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利于胃肠道生理机能的恢复等功能。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可能使局部体温升高,有利于轮状病毒在体内的灭活;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小肠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肾脏微循环,能提高肾小球灌流量而达到利尿、分利大便的作用〔3〕。

【80例】

什么是里中汤

理中汤是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的药物。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仲景原文并没有把理中汤、丸作为太阴病主方。理中丸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太阴病以吐、利、腹痛、腹满为特征,属太阴脾虚寒证,仲景提示治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理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当属“四逆辈”。

理中丸及汤的加减法中,本有腹满(阳虚寒凝),去术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证其当属“四逆辈”。正是由于如此,后世才移用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

理中汤加附子

这就是理中汤与四逆汤的合方。加附子是为了振奋脾肾之阳,是虚寒之象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是太阴传少阴,太阴少阴同病。其证除吐、利、痛、胀外,尚见手足逆冷。

周某,女,8个月。体质弱。先因伤食,医用消导不应,改硝黄下剂,即腹泻不止,后来改用西药,不意服硅碳银、活性炭后,药亦随大便排出,泻出物皆稀水,日十余次,精神萎顿,头额冷汗,肢厥,舌淡。补液后腹胀。病在太阴,脾阳衰败,累及少阴,虚寒证也,用理中汤加附子、灶心黄土,一帖泻止,易以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安。

左某,男,64岁。初春某日,晨起放牛上山,归家即呕吐、腹泻、肢厥,昏睡不起,察其舌淡苔白,脉沉细。初议用四逆加人参汤(红人参10克,附子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后采纳会诊医生意见再加白术、龙牡,浓煎以进,一服即酣然入睡,尽剂而安。

以上内容参考-理中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