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防风、桔梗、紫苏、苍术、陈皮、枳壳、柴胡。
功能主治 : 水痘赤痘。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疹热不退,加黄芩;呕吐,加藿香;泻甚者,去苍术、枳壳,加诃子、肉果;咳嗽有痰,加半夏、桑皮、杏仁、五味;泻痢后内虚,加茯苓、白术;腹痛,加苍术;鼻衄,加茅花、生地;詀语,加黄芩。
注意 : 一二服即止,多则过表。
摘录 : 《痘疹金镜录》卷一
麻黄升麻汤证脉象的临床应用
结合本方配伍规律和脉象总结, 认为与中医“胃 痈”的病机颇为契合, 并将方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 该病现代医学多表现为萎缩性胃 炎、糜烂性胃 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且疗效显著。
1 麻黄升麻汤的配伍规律
从麻黄升麻汤的组成来讲, 配伍相对复杂, 似不符合经方特点。 汤剂讲究荡涤之功, 其作用机制在于所有药物被浓缩成汤液后气味具有整体趋向 性,若仅从药物功效来分析, 则显杂乱无序, 应当把病机特点与汤剂的作用趋向相结合来分析方义。 针对脉象反映的病机特点, 麻黄升麻汤总的作用趋向 首先是通过气味俱厚的甘寒多汁之品和苦寒彻热之品,刚柔相济, 持续作用于邪之病所, 使关脉郁结燥逆之气得到平复, 是必辅以大量甘寒润燥之品, 因其既缓急定气, 又能养阴补中, 如甘草、玉竹、天冬、知母、石膏、黄芩; 继而配以麻黄、升麻、当归辛温升提之药,从关脉把郁气透达到寸脉, 而不至于竭伐脉根, 即李东垣所谓“升举清阳”; 余则桂枝、干姜、白 术、茯苓、芍药辛温配苦温, 使寸关之气慢慢充盈起来, 鼓动气血生化以补充尺脉的不足, 此为整个方剂的作用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因尺脉虚而骤补, 因气机已至厥逆, 直补只会加剧气机郁滞; 也不能径直疏通厥气, 因为整体脉无根, 过用升提会造成亡阳之势; 又不能偏执于辛甘化阳 之法, 因 其津液耗伤, 阴 液竭乏。 故甘寒配苦寒, 甘温配辛温, 配伍精当, 药味多而不杂, 使整体方药气味寒而不滞, 温而不燥, 寓攻于补之中, 作用力缓慢而持久, 药味多而不杂, 具有经方配伍严谨精当的特点。
.2 病案举例
陈某, 女, 65 岁 , 2018 年 3 月 11 日 初诊, 主诉胃隐痛、烧心 10 余年, 脐周时有隐痛感, 伴乏力, 纳呆,刻下症见眠欠佳, 心烦, 健忘, 神疲食少, 食后脘闷不适, 口 苦、口 干, 大便不爽, 日 一行, 舌红苔有裂纹、黄厚腻, 舌体中部剥苔, 诊其脉浮虚滑数, 重按无力, 尺脉不足, 关脉滑象明显。 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 炎, 中医诊断: 胃 痈 气虚挟痰, 木郁不发。 治宜升降气机, 透发郁阳, 方用如下: 麻黄 5 g , 升麻 15 g , 当归 15 g , 知母 10 g , 黄芩8 g , 沙参 12 g , 半夏 12 g , 石膏 20 g , 玉竹 20 g , 赤芍15 g , 炙甘草 10 g , 桂枝 12 g , 茯苓 20 g , 干姜 10 g , 天冬 15 g , 生白 术 15 g , 共 7 剂, 每日 1 剂, 水煎, 早晚饭后各 30 min 分服。 另 嘱适寒温, 悦情志, 饮食有节, 忌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 2018 年 3 月 17 日
复诊: 胃 酸及烧心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脐周 痛减, 口已不苦, 大便已顺畅, 刻下仍有口 干欲饮, 精神倦怠,舌红苔黄腻, 剥苔, 整体脉象较前有力, 尺脉已 略显充盈, 三部脉已不显浮空而虚滑之势, 中取已有搏指感, 尺脉渐起, 为有根之象, 仍用原方加减, 减少辛温发散药的用量, 转为和胃 、祛痰、养阴为主的用药思路。 故守前方减麻黄为 3 g 、桂枝为 8 g 、当归为 9 g ,加生地黄 15 g 、石斛 20 g 、天冬 20 g 、沙参 15 g , 共 7剂, 服用方法同上。 2018 年 3 月 25 日 三诊: 胃 已 无明显不适感, 脐周痛消失, 食欲转增, 睡眠明显改善,精神恢复, 舌质仍红, 舌体剥苔已 愈, 用方思路转为益胃 阴、和胃 气、运中焦为主, 从理阴煎、益胃 汤、沙参麦冬饮三方化裁, 后又复诊数次, 前后治疗 1 月余, 浅表性胃炎等诸症得到有效控制。
按语: 患者以胃 隐痛、烧心为主诉, 属于中医胃痈的范畴。 经四诊合参, 辨证为气郁挟痰, 木郁不发。 患者为老年女性,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 加之长年服药造成药伤脾胃 , 迁延日 久呈现出 气阴亏虚又有痰瘀内阻, 脾胃 升降失和, 故中焦升降异常, 气机郁滞, 化生痰浊, 临床可见神疲食少, 食后胃 脘痞闷不适等症, 日 久中气下陷, 清阳不升致心脑神机失养。
《脾胃论· 饮食伤脾论》曰: “胃 既伤则饮食不化, 口 不知味, 四肢倦困, 心腹痞满, 兀兀欲吐而恶食, 或为飧泄, 或为肠澼, 此胃 伤脾亦明矣。” 痰火扰心卧寐不安, 痰浊阻塞肠道则大便黏腻不爽, 气阴亏虚郁而化火灼伤胃津, 胃阴匮乏、胆火内炽郁而不发则发隐隐作痛, 津液不上承于口 则口 干、口 苦, 在阴阳之气竭已 致厥逆的基础上又有木郁不发之症, 是虚中挟实证。 李东垣同时强调, 这种情况下禁用寒凉、辛开苦降、温补之法, 尤以升降气机、透发郁阳, 即“若失机不治, 郁阳不透, 多发痈证”, 张秉成称其为“痞坚之处, 必有伏阳”。《素问· 病能论》曰 : “诊此当 候胃脉, 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则热…热聚于胃 口 而不行, 故胃 脘为痈也。”故一诊在麻黄升麻汤基础上加半夏、干姜、沙参, 意在通达关部痰瘀; 二诊时, 患者失眠症状已 明显改善, 脾胃 中焦之枢已运转, 阴阳气已得相序, 木火之郁已得外达之机, 脉象上尺脉渐复, 三部脉有匀平之势, 应“滋水以行舟”, 故重用石斛、沙参、生地黄、玉竹养胃 阴, 健运中焦。 由 此, 郁热外达, 关脉之痰随之而解, 使得邪尽阳生, 脉气充养变为有根, 如《伤寒论》曰: “厥阴中风, 脉微浮为欲愈, 不浮为未愈”, 是厥阴病转愈在脉象上的表现。
目录1拼音2概述3《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之玄参升麻汤 3.1组成3.2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3.3功能主治 4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玄参升麻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重订严氏济生方》之玄参升麻汤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卫生宝鉴》卷八方之玄参升麻汤 6.1组成6.2功能主治6.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6.4各家论述 7《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方之玄参升麻汤 7.1组成7.2功能主治7.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 8《济生》卷五方之玄参升麻汤 8.1组成8.2功能主治8.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 9《活人书》卷十八方之玄参升麻汤 9.1玄参升麻汤的别名9.2组成9.3制备方法9.4功效主治9.5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9.6各家论述9.7附注 10《痘疹传心录》卷十九方之玄参升麻汤 10.1组成10.2功能主治10.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10.4运用 11《丹台玉案》卷三方之玄参升麻汤 11.1组成11.2功能主治11.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 12《普济方》卷四○三方之玄参升麻汤 12.1组成12.2功效主治12.3玄参升麻汤的用法用量 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玄参升麻汤 1拼音 xuán shēn shēng má tāng
2概述 玄参升麻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3《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之玄参升麻汤
4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玄参升麻汤
5《重订严氏济生方》之玄参升麻汤
6《卫生宝鉴》卷八方之玄参升麻汤
7《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方之玄参升麻汤
8《济生》卷五方之玄参升麻汤
9《活人书》卷十八方之玄参升麻汤
2.《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阴药也。发斑者,阳明胃热也;咽痛者,少阴相火也。升麻能入阳明,升阳而解毒;玄参能入少阴,壮水以制火;甘草甘平,能散能和。故上可以利咽,而内可以散斑也。
3.《医方论》:玄参清上焦浮游之火,升麻升阳而解毒,甘草清热而解毒。药只三味,简而能到。
10《痘疹传心录》卷十九方之玄参升麻汤
11《丹台玉案》卷三方之玄参升麻汤
12《普济方》卷四○三方之玄参升麻汤
三七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如果是伤寒表证,“ 大下后 ”会结胸,不会有寸脉沉而迟的现象,现“ 寸脉沉而迟”, 这是直接进入厥阴了。寸脉讲的是阳脉,阳脉很弱,里面的阳气很弱了,“ 手足厥逆 ”,手脚冰冷,这时候“ 下部脉不至 ”,尺脉没有了。
这时候“ 咽喉不利,唾脓血 ”,肝是藏血的脏,人的血进入肝被过滤后,从肝的静脉出来到身上来,肝有血管直接到子官、大肠等下焦里来,当下焦一寒掉后,下焦凝固了,血没有办法下来就往上冲逆,冲到喉呢就肿起来,这是血逆行经脉的表现,严重的话就会吐血,即肝血逆往上走。从少阴证以后岀了很多咽喉问题,可知: 阴证常常看到咽喉问题 。
“ 唾脓血 ”有几种情况:肝病的人会吐血,胃癌的人也会吐血。如果胃寒,吐血反而比不吐血好。胃癌吐血用《金匮》里的黄土汤,肝病吐血用麻黄升麻汤。
全身只有一条血管没有瓣膜,就是肝脏到大肠的血管,肝病就是利用这管道把病毒排出去,故“ 泄利不止 ”,肠胃都冷掉了。
麻黄升麻汤专门治疗上热下寒,所以麻黄升麻汤是寒热并用的汤剂,而且是补泻寒热并用在一个方子里面。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白术,干姜,芍药,桂技,茯苓,甘草炙,天门冬去心各六铢。
单位与仲景的不一样,故经方家怀疑不是仲景的原方,不是一个朝代的处方,经方也不会有这么多味药在同一个方剂里。
升麻 常用在脱肛、疝气、肠子下坠等坠症上,以升提阳气。
【神农本草】升麻味甘,性辛,无毒,主解百毒,为升阳散毒要药,功能升清气,散浊邪。
白术利三焦油网。葳蕤又名玉竹,专治喉咙不利、喉咙痛、喉咙肿胀,麦门冬和麻子仁是相表里,麦门冬和天门冬都是润肺的,因为肝的血逆流上来的时候,血带来了很大的热度,就是炎上焦会热起来了,舌苔会黄,这时候会吐血,靠天门冬润肺,葳蕤止血把热往下降,通利喉咙,因为下焦太寒了,所以有干姜等热药,上焦太热了,所以有黄芩、知母、石膏等寒药,寒热药并用。
【神农本草】葳蕤味甘,性平,无毒,为治风热风湿入肌作痛要药,功能祛风清热,除湿止痛。
用量及煎煮法:
麻黄2钱,升麻1钱,当归1钱,知母、黄芩、葳蕤各3钱,石膏碎绵裹,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炙甘草、天门冬各1钱
十碗水,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滓,分温三服。
所以麻黄升麻汤是寒热错杂的处方,由此可见寒热的药可以同时并用。寒热药并用的时候一定要热药冷服,药冷了后再吃。
本方之主证:为表证无汗,兼咽喉溃烂而肠中虚寒下利者。
针灸治疝气
张仲景在《金匮》里立“蜘蛛散”让腹膜慢慢长出来,然腹膜长出来之前,要先把肠子收回去,否则一节肠子漏在外面,到时候堵到了烂掉了,如仲景所说“少腹疼痛入腹”。
1、先下肝经的 大敦 穴:左边腹痛扎右脚,右边腹痛扎左脚,一痛,肠子就收回去了。
2、然后下肝经的母穴 曲泉 ,因为只有肝经络过阴器,曲泉一下,肠子就开始蠕动循环了。
开疝气的药里面再加润肠的药,把大便通出来,比如开当归四逆汤里面加升麻,因为脱肠所以加升麻。加过药后,临床上,如果小便不利、前列腺肥大,就是真武汤加减。
三七三、“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寒湿在肚子里会腹痛,如果不用去寒去湿的药把寒湿去掉,就会“转气下趋少腹”,跑到肠子里去,便下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1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减四君子汤
下一篇: 加减四味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