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减五皮饮

中医世家 2023-05-16 18:32:02

加减五皮饮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五皮饮

处方 : 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五加皮6克,防己6克,茵陈6克,桑枝15克,苍术4.5克,菖蒲1.5克。

功能主治 : 行水利湿。主水迫心肺。(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 《中医妇科治疗学》

《镐京直指》卷二:加减五皮饮

处方 : 茯苓皮5钱,大腹皮3钱,丝瓜络1钱五,川朴1钱,炒车前3钱,冬瓜皮4钱,陈皮1钱五,炒桑皮2钱,广木香1钱,蒲种壳1两,地骷髅1两(先煎代水)。

功能主治 : 利水宽中。主肿从足起,自下升上,溲短便泄,咳逆脘闷。

摘录 : 《镐京直指》卷二

乳糜尿与性有关系吗

首先,看你资料你是个男的,所以不敢枉加猜测,自己知道了

什么是乳糜尿?产生乳糜尿的原因有哪些?应做哪些检查?

尿中含有乳糜液称为乳糜尿。乳糜尿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白蛋白、卵磷脂、胆固醇、纤维蛋白等。乳糜尿伴有血尿称乳糜血尿,伴脓尿称乳糜脓尿。
乳糜尿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腹部淋巴管广泛阻塞 如肠干淋巴管或腹主动脉前淋巴管阻塞。
(2)胸导管阻塞。
(3)淋巴系动力学改变 较粗淋巴管内的瓣膜破坏,失去生理功能,逆向流动的淋巴液在泌尿系淋巴管管壁薄弱处可进入尿液,产生乳糜尿。
乳糜尿的诊断:
(1)真乳糜尿的确诊:显微镜下,真乳糜尿无脂肪球、乳糜尿试验阳性,苏丹Ⅲ染色可见红色脂滴。
(2)定位诊断:乳糜尿的定位诊断应包括淋巴系统的阻塞部位及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部位,可作膀胱镜检查确定乳糜尿是何侧肾脏。淋巴系统造影术检查对淋巴系统异常改变及瘘道形成的定位诊断很有价值。
(3)病因诊断:乳糜尿病因大致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国内绝大多数由班氏丝虫所致,及少数由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手术及原发性淋巴管系统疾病造成,偶也见于妊娠、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
一、小便混浊
乳糜尿病是以小便混浊为基本特点,混浊的尿液中白混、红混、灰混等等。如小便混白似米泔水样,或似牛乳样,或似马尿样,或似豆浆样等。尿液中有如絮状凝块,或似膏脂,或似胶冻,或似凉粉样;尿液红混,或如血样,或如洗肉水样;尿液中或有红色凝块,或如瘦肉样,或如猪肝样,或红白相间凝块如粉球样,或红中有白,或白中有红,或如楂糕,或如冰球,或如赤豆冰棒,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二、腰腹部酸胀疼痛或灼热感

实验室检查:乳糜试验:取中段尿液作乙醚试验在显微镜下找到脂肪球者为乳糜试验阳性。

分型论治:
(一)湿热下注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选:乳糜尿汤加减,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炭凉血止血;夹有血凝块者加漏芦、炙刺猬皮活血通络;少腹坠胀者加川楝子疏肝化郁;少腹痛或痛过于胀加元胡通下焦血滞,宣化膀胱被遏之气;尿道热痛者加琥珀、瞿麦、甘草梢泄热止痛。

(二)寒湿凝滞型
治法:祛寒化湿。
方选:附子理中汤或吴茱萸汤加减,尿中凝块过大,阻寒尿道者加益智仁、炙刺猬皮以化气散凝;尿次增多者加桑螵蛸、京菖蒲坚肾化湿;完谷不化者加肉蔻、补骨脂温肾火以暖土健脾胃;腹痛才加乌药、炮姜散寒温中行气;肢冷不温加桂枝、白芍温寒解肌。

(三)络脉瘀阻型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浊。
方选:桃红四物汤或少腹逐瘀汤合化凝汤金铃子散化裁。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可达益气化瘀之效;兼阴虚者加生地、阿胶、小蓟,可达养阴化瘀之功;兼虚寒者加附、桂等,可达温寒化瘀之妙;兼热者加山栀、黄芩等,可达清热化瘀之力;兼气滞者加柴胡、玉金、青皮等,可达理气化瘀之用;兼痰浊者加僵蚕、陈胆星、法夏等,可达祛化瘀之巧。

(四)中气不足型
治法:补中益气,举清泌浊。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尿中有鲜红凝块者加地榆炭,茜草;尿中有紫红凝块者加漏芦、刘寄奴;尿中有白凝块者加炙刺猬皮、砂仁;体虚少气加桂元肉;心悸、失眠者加枣仁、五味子。

(五)脾虚不固型
治法:健脾固涩。
方选:震灵丹、诃子散等加减。兼肾虚者加桑螵蛸、益智仁固脱坚肾;兼阴虚者加龟板、泽泻补阴分清泌浊;尿中兼血者加墓头回、黄药子固脱止血;尿中有凝块者加益智仁、砂仁、炙刺猬皮消瘀化气;兼大便滑脱、完谷不化者加谷麦芽、焦楂健脾助化。

(六)肾阳虚损型
治法:温补肾阳,固肾止浊。
方选:二仙汤合右归饮加减。尿中多凝块者加炙刺猬皮,益智仁、炙地龙;伴阳痿者加柴胡、葫芦巴;伴滑精者加金樱子、煅龙牡。腰痛者加狗脊、补骨脂。

(七)阴虚火旺型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浊。
方选:滋阴降火汤加减。尿红混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地榆炭;腰痛者加川断、枸杞;若尿中红白凝块较多可加服滋肾通关丸、滋阴化气。

(八)肺虚水停型
治法:利肺通水,化气止浊。
方选:五皮饮或五苓散加减。兼咳嗽者加莱菔子、冬瓜仁、葶苈子宣肺化饮止咳;有鼻塞者加牛蒡子、淡豆豉解表通阳;大便干燥者加肉苁蓉、当归温阳通便。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单方验方
3.手术治疗: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因其复发率高,疗效不确切。复发后不易治疗。

饮食与调摄:
1.饮食宜清淡,如:米粥、红枣糯米粥、面条、面包等,其他:蔬菜、蘑菇、莲子、木耳、山药等,水果如哈密瓜、西瓜、梨、苹果、椰子、菠萝等可适量食用,对脾阳虚、肾阳虚、寒湿者诸多水果则不宜,唯橘类尚可食用,配合姜枣之剂茶饮更佳。
2.避免过食辛(腥)辣、油腻及豆制品。
3.避免过度疲劳,多休息,勿劳累。

还有其它具体相关的你自己上.cn/bbs_ys/ 去看,上面很多专家的,一般24小时以内都会有很多朋友回复网友的提问

儿科常见病症水肿怎样治疗?

【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表,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引起胸水、腹水等。水肿先见于颜面、全身。亦有的水肿从下肢开始,然后波及全身。
凡因风邪外袭,雨湿浸淫,犯肺困脾,导致水肿者,多发为阳水;而先天不足,脾肾内伤,引起水肿者,多为阴水。两者可以互相转化。若阴水复感外邪,肿势加剧,可见阳水症状;阳水迁延日久,导致脾肾内虚,可转化为阴水。
水肿的形成,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三焦不利。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三脏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制水。治疗有发汗、利尿、逐水、健脾、补肾、温阳、化浊等法,当今又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则,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数法并用。
【治疗】1.阳水(1)风寒外束证【症状】恶寒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流涕,鼻塞咽红,先有眼睑浮肿,继及全身,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方一】越婢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麻黄9克,石膏18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5枚。
【功效】发汗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以生津;生姜温肺化饮;甘草、大枣益气温中并能调和诸药。
【按语】服宣肺解表药后,有时有微汗,有时无汗,但小便明显增加,从而消肿,但不要求大汗淋漓而消肿。小便短少者,加车前子、茯苓皮;尿红赤者,加生地炭、大蓟、小蓟、白茅根;咽痛者,加玄参、西青果;头痛头晕者,加汉防己、益母草、羚羊角。风寒表实轻证,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虚证用防己黄芪汤,阳虚脉迟者用越婢加术汤。
(2)风热入侵证【症状】发热微恶寒,口渴心烦,乳蛾肿大,或咳嗽咽痛,眼睑先肿,波及全身,小便短赤,脉浮数。【方一】银翘散【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6克,薄荷6克,牛蒡子6克,竹叶4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5克,生甘草5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肺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散风清热利咽;荆芥穗、淡豆豉发散表邪;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化痰;甘草合桔梗清利咽喉并能调和诸药。
【按语】尿血者,加生地炭、大蓟、小蓟;头痛者,加羚羊角、钩藤、干地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便秘者,加瓜蒌仁。若表证已无而热毒入里者,用清热解表法。
(3)热毒内归证【症状】反复生疮,此起彼伏,已有数月,疮愈复肿,颜面、全身浮肿,小便短赤,苔薄黄。【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辩证要点。
(4)寒热蕴郁证【症状】颜面及全身浮肿,胸闷浮肿口腻,肢乏,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沉缓。【方一】①五苓散②五皮饮【来源】①《伤寒论》②《华氏中藏经》。
【组成】泽泻15克,猪苓9克,白术9克,桂枝6克,桑白皮9克,陈橘皮9克,茯苓皮9克,生姜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通阳利水消肿。
【用法】共研粗末,每次9克,日3次。
【方解】泽泻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利湿,增强利水之力;白术健脾燥湿,培土制水;桂枝既解太阳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大腹皮下气行水,消胀除满;陈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生姜皮辛散水气,走表化湿以消肿。
【按语】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苔白厚,口淡,神疲腹胀,下肢身重难行者,加厚朴、椒目、汉防己;畏寒肢冷者,加制附片。
(5)湿热壅滞证【症状】头痛而重,如裹如蒙,胸中烦热,口苦口腻,颜面、全身浮肿,舌红,苔黄腻,脉细濡或缓滑。【方一】疏凿饮子【来源】《济生方》【组成】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槟榔、茯苓皮各等份。
【功效】清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祛湿。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从肌肤而泄。
【按语】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白茅根、射干、玄参、蚤休、蒲公英、赤芍、地肤子。
2.阴水(1)脾虚湿盛证【症状】全身水肿,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大便溏,小便少,舌胖,苔白腻,脉沉缓。
【方一】实脾散【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组成】厚朴6克,白术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制附子(先煎)6克,炮姜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3枚。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以助运化,散寒水之凝结,二药温养脾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行。木瓜、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化则湿化,气顺则满消。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按语】临床以胀为主者治气,以肿为主者治其水。肺失通调者,加桂枝、桔梗;下焦气滞者,加茴香、乌药。
(2)脾肾阳虚证【症状】一身尽肿,腹大如鼓,按之凹陷,形寒肢冷,神疲肢倦,面色苍黄,饮食呆滞,阴囊肿大,舌淡而浮肿,苔白润,脉沉细弱。【方一】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炮附片(先煎)9克,茯苓9克,生姜9克,白芍9克,白术6克。
【功效】健脾补肾,温阳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使水气从小便而出。以生姜之辛散水气以助茯苓利水,助附子温阳祛寒。白芍一药三用:①利小便以行水气②敛阴养阴以止筋惕,并防术、附辛燥伤阴③柔肝缓急以止腹痛。诸药合用,温阳而不亢,护阴不敛邪,体现温阳利水法,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按语】若阳气未复,又见阴虚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倦,头晕耳鸣,牙龈出血,为阳虚及阴,阴虚不能及阳,阳虚扰动所致,治宜补肾阳,利小便,用济生肾气丸合大补元煎治之。
(3)心阳虚衰证【症状】下肢或全身浮肿,心悸怔忡,形寒肢冷,气短而咳,脘腹胀,胁下痞块,舌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数或结代。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心气虚者,施以归脾汤;心阳不振者,真武汤;心血瘀阻者,施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一】归脾汤【来源】《济生方》【组成】白术30克,茯神3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酸枣仁30克,人参15克,木香15克,炙甘草8克,当归3克,炙远志3克,生姜6克,大枣1枚。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气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助君药补气;当归助君药养血,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皆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并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或失血,面色萎黄,色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便血者,加阿胶、地榆等养血止血。【方二】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炮附片(先煎)9克,茯苓9克,生姜9克,白芍9克,白术6克。
【功效】健脾补肾,温阳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使水气从小便而出。以生姜之辛散水气以助茯苓利水,助附子温阳祛寒。白芍一药三用:①利小便以行水气②敛阴养阴以止筋惕,并防术、附辛燥伤阴③柔肝缓急以止腹痛。诸药合用,温阳而不亢,护阴不敛邪,体现温阳利水法,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按语】若阳气未复,又见阴虚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倦,头晕耳鸣,牙龈出血,为阳虚及阴,阴虚不能及阳,阳虚扰动所致,治宜补肾阳,利小便,用济生肾气丸合大补元煎治之。(4)脾胃虚弱证【症状】头面及四肢水肿,时肿时消,倦怠乏力,纳少便溏,或脘腹胀闷,面黄肢冷,舌淡,苔少,脉细缓。脾胃气虚者,宜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胃阳虚者,宜实脾散加减。【方一】参苓白术散【来源】《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50克,薏苡仁50克,砂仁50克,炒桔梗50克,白扁豆75克,白茯苓100克,人参100克,炒甘草100克,白术100克,山药100克。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莲子肉、山药助参益气,兼能止泻;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桔梗宣利肺气,又载药上行;甘草健脾和中并调和诸药。
【按语】上为细末,每次6克,枣汤送服。小儿量按岁数加减服用。若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方二】实脾散【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组成】厚朴6克,白术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制附子(先煎)6克,炮姜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3枚。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以助运化,散寒水之凝结,二药温养脾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行。木瓜、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化则湿化,气顺则满消。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按语】临床以胀为主者治气,以肿为主者治其水。肺失通调者,加桂枝、桔梗;下焦气滞者,加茴香、乌药。
(5)气滞血瘀证【症状】形体消瘦,单腹胀,两胁胀痛、嗳气不舒,食后尤甚,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腹壁青筋暴露,苔薄,舌边有紫斑,脉弦。【方一】柴胡疏肝散【来源】《景岳全书》【组成】陈皮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香附5克,枳壳5克,芍药5克,炙甘草2克。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气舒肝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醒脾和中;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腹水初期,正气尚实,可以攻伐,用甘遂、甘草共研细末,每次1~2克,吞服,每周1次。腹水晚期,正虚而实,在辩证治疗的同时,用蟋蟀粉2克,每日2次,吞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49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