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苍术(米泔浸)1钱半,陈皮(去白)2钱,厚朴(姜汁炒)8分,藿香3钱,半夏(姜汁炒)2钱,枳实(麸炒)2钱,白术(去芦)1钱5分,白茯苓(去皮)3钱,白豆蔻(去壳)8分,甘草8分,黄连(土炒)6分。
制法 : 上锉。
功能主治 : 噎食转食。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 : 《寿世保元》卷三
四加减正气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藿香梗9克厚朴6克茯苓9克广皮4.5克草果3克神曲6克楂肉15克(炒)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2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化湿和中,行气消滞。
【主治】湿温,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脘闷,舌苔白滑,脉缓。
提醒您:四加减正气散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四、湿
湿邪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它的性质阴寒凝滞,能郁遏阳气,并阻碍人体气机的流畅。不但弥漫胸腔令人昏闷、呕恶,或浸润肌肉、经络、关节发生沉重、麻木、酸疼,还会停留内脏,生痰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和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凡湿邪内阻能使脾运不健,脾运不健亦能产生湿邪。同时,湿邪能和风、寒、暑邪结合成风湿、寒湿、暑湿等证;也能和不同性质的热邪相结合,成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治法,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既积成水并可攻逐。
(一)伤湿
【主证】
鼻塞、头胀如裹、胸闷、全身沉重倦怠、四肢关节烦疼或有低热、脉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腻。
【辨】
伤湿亦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之点,在于发热不高或仅下午微热,头重觉胀,很少剧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脏见证,多见肠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腻、食呆、胸膈痞满等证状。
【治法】
1.苦温辛散法。
2.疏风胜湿法。
【论】
治表湿当微汗,忌大发汗,否则湿不尽而阳气反伤,药取苦温辛散,方如神术散。湿恋经络,亦可用风药祛除,方如羌活胜湿汤。
【歌诀】
伤湿寒胀关节疼,苔腻微热闷沉重;
苦温辛散风胜湿,神术散表羌活胜。
【歌诀解释】
前两句,概括了伤湿的主证,证见鼻塞、头胀如裹、四肢关节烦疼、苔腻,或有低热、胸闷、全身沉重等。后一句,“神术”为神术散,“羌活”为羌活胜湿汤。
(二)停湿
【主证】
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内黏淡、恶心呕吐、嗳气、腹满、大便濡泻、小溲短少、足肿、肢体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饮且喜热饮、脉象濡缓、舌苔白滑浮腻。
【辨】
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损伤脾阳,最易引起内湿,故多见肠胃功能迟钝及气机郁滞现象。临床证状以舌腻、口不作干、胸闷、泛恶、小便不利等最为多见,因为湿属阴邪,很少热证,倘见热证须留意是否湿热同病。
【治法】
1.芳香化湿法。
2.苦温燥湿法。
3.淡渗利湿法。
【论】
内湿轻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换金正气散;重者宜苦温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渗利,使从小便排出,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渗湿汤。
【歌诀】
停湿闷腻恶不利,不渴足肿泻嗳气;
芳化苦燥淡渗湿,不换平胃渗湿利。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停湿的主证,证见胸脘痞闷、苔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肿、大便濡泻、嗳气等。后一句,“不换”为不换金正气散,“平胃”为平胃散,“渗湿”为渗湿汤。
【兼证和治法】
1、风湿:见“风”纲。
2、寒湿:湿本阴邪,与寒邪极易结合,在经络为着痹疼痛;在内脏为胃脘痞痛,腹胀、泄泻等。治法不离温化,前者如除湿蠲痹饮,后者如生附除湿汤。
3、暑湿:伤暑夹湿,发于夏季,见“暑”纲。
4、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见“火”纲。
5、痰湿:积湿生痰,见“痰”纲。
(三)积水
【主证】
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或腹部独大、气喘、心悸、两胁疼痛、小便不利、脉象浮迟或弦紧或沉细。
【辨】
肿与胀类似,肿属于水,胀则属气。肿多先起于头面,或先起于足胫,然后全身皆肿;胀则以腹腔为主。水肿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气胀叩之[插图]然。水肿皮薄明亮,气胀皮色不变。
【治法】
1.发汗消肿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气逐水法。
4.温运逐化法。
【论】
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腰以上肿宜发汗,方如麻杏苡甘汤;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饮。上下皆肿则发汗和利小便同用,《内经》称为开鬼门(指汗孔),洁净府(指膀胱),后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内积水,实证当予逐化,方如舟车丸;阳虚者当温运,如真武汤。治腹水须健中,脾健则水自消;须宣上,肺畅则水自行;须补火,肾命旺则水自化。因为肺主气,肾命主火,脾主健运化湿,言气而三焦决渎在内,言肾命而膀胱气化亦包括在内了。
【歌诀】
积水面身肢腹肿,喘悸不利两胁痛;
发汗分消利气温,麻苡小分舟真用。
【歌诀解释】前两句,涵概了积水的主证,证见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腹部独大、气喘、心悸、小便不利、两胁疼痛等。后一句,“麻苡”为麻杏苡甘汤,“小分”为小分清饮,“舟为”舟车丸,“真”为真武汤。
总结:湿分为伤湿、停湿、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且湿性黏滞缠绵,又常与风、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结成疾。大体而言,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
具体治法:
伤湿采用苦温辛散法、疏风胜湿法。
停湿采用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
积水采用发汗消肿法、分消行水法、利气逐水法、温运逐化法。
【方剂选要】
1、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4、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5、渗湿汤: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6、除湿蠲痹饮:苍术、白术、茯苓、羌活、泽泻、陈皮、甘草、姜汁、竹沥。
7、生附除湿汤:附子、苍术、白术、厚朴、木瓜。
8、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苡仁、枳壳、厚朴。
10、舟车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黄、轻粉、黑丑、青皮、陈皮、木香、槟榔。
11、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药物分类】
1、化湿: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陈皮。
2、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3、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5、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平胃散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平胃散处方
苍术 5斤(去粗皮.米泔浸二日);厚朴 3斤2两(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 3斤2两(去白);甘草 30两(炒)。
平胃散方义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平胃散药理
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溃疡,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1.健胃助消化;本方中生姜、陈皮、苍术、厚朴含芳香性挥发油和姜辣素,且后三味药辛、苦,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运动,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从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肠内积气,而达健胃助消化之效。
2.抗溃疡:方中甘草、陈皮、厚朴对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抗炎。方中生姜、陈皮、甘草对不同的炎症模型均有较明显抑制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平胃散中除大枣外,其余5味药均有不同程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平胃散病症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饮食。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加黄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局方》还有“不换金正气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之剂)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本方与小柴胡汤(见和解之剂)合方,名“柴平汤”(《景岳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健脾,治湿疟脉濡,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平陈散”(《症因脉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湿的二陈汤(夏、陈、苓、草)而成。适用于脾胃运化不食,湿痰内阻,胸膈痞闷,或有呕吐泄泻,症情较平胃散症为重。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渗湿利尿的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而成。适用于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有浮肿等症。
“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引《宦邸便方》),是本方合小柴胡汤而成。适用于疟疾,脾胃湿盛而脘膈闷胀。
“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浊、燥湿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适用于感受不正之气,脾胃食滞,腹痛呕吐,舌苔白腻等症。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生料五积散的用法用量5摘录附:1古籍中的生料五积散 1拼音 shēng liào wǔ jī sǎn
2处方白芷(七分) 陈皮(一钱) 厚朴(姜制.二分) 桔梗(九分) 枳壳(去穰.制炒.八分) 川芎(八分) 甘草(炙.六分) 茯苓(八分) 苍术(米泔浸.二钱) 当归(八分) 麻黄(一钱) 肉桂(六分) 芍药(八分) 干姜(炮.八分) 半夏(汤洗七次.七分)
3功能主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并皆治之。
4生料五积散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古籍中的生料五积散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三寒]附诸方 生料五积散(《和剂方》)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发热 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罗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发热 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罗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与萝卜子。感寒头...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伤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4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减不换金正气散
下一篇: 加减两地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