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匀气散
处方 : 白术半钱,白茯苓半钱,青皮半钱,白芷半钱,陈皮半钱,乌药半钱,人参半钱,甘草2分半,木香2分。
制法 : 上锉细末。
功能主治 : 痘疮四周沸起,中心陷落者。
用法用量 : 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
摘录 :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引《医学统旨》方之木香顺气丸 4.1组成4.2制法4.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4.4功能主治 5《便览》卷二方之木香顺气丸 5.1组成5.2主治5.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5.4制备方法 6《古今医鉴》卷五方之木香顺气丸 6.1组成6.2主治6.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6.4制备方法 7《御药院方》卷三方之木香顺气丸 7.1组成7.2主治7.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7.4制备方法 8《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一引《丹溪心法》方之木香顺气丸 8.1组成8.2主治8.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8.4制备方法 9《袖珍》卷二方之木香顺气丸 9.1组成9.2主治9.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9.4制备方法 10《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木香顺气丸 10.1组成10.2功效10.3主治10.4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10.6用药禁忌 11《饲鹤亭集方》之木香顺气丸 11.1组成11.2功效11.3主治11.4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11.5制备方法 12《杨氏家藏方》卷五方之木香顺气丸 12.1组成12.2主治12.3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12.4制备方法 13《普济方》卷一八二引《瑞竹堂方》之木香顺气丸 13.1组成13.2功效 14木香顺气丸的药典标准 14.1品名14.2处方14.3制法14.4性状14.5鉴别14.6检查14.7含量测定 14.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14.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4.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4.7.4测定法 14.8功能与主治14.9用法与用量14.10注意14.11规格14.12贮藏14.13版本 15木香顺气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15.1拼音名15.2标准编号15.3处方15.4制法15.5性状15.6检查15.7功能与主治15.8用法与用量15.9规格15.10贮藏 16木香顺气丸(水蜜丸)药品说明书 16.1药品名称16.2药品汉语拼音16.3剂型16.4性状16.5木香顺气丸的主要成份16.6木香顺气丸的功能主治16.7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16.8注意事项16.9木香顺气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16.10备注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木香顺气丸*木香顺气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拼音 mù xiāng shùn qì wán
2英文参考 muxiang shunqi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木香顺气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木香顺气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1]。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木香顺气丸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木香顺气丸的药典标准。
4《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引《医学统旨》方之木香顺气丸 木香顺气丸为方剂名,即《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引《医学统旨》方木香顺气散作水丸[2]。
5《便览》卷二方之木香顺气丸
6《古今医鉴》卷五方之木香顺气丸
7《御药院方》卷三方之木香顺气丸
8《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一引《丹溪心法》方之木香顺气丸
9《袖珍》卷二方之木香顺气丸
10《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木香顺气丸
11《饲鹤亭集方》之木香顺气丸
12《杨氏家藏方》卷五方之木香顺气丸
13《普济方》卷一八二引《瑞竹堂方》之木香顺气丸
14木香顺气丸的药典标准
Muxiang Shunqi Wan
(2)取本品4g,研碎,加二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0.5g,加甲醇2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4g,研碎,加甲醇15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20ml使溶解,用二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二氯甲烷液,用2%氢氧化钠溶液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氢氧化钠液,加盐酸调节pH值至1~2,用二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二氯甲烷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4.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乙腈—水—磷酸(50:19:31:0.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nm。理论板数按厚朴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4.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厚朴酚、和厚朴酚各20μg的溶液,即得。
14.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14.7.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厚朴以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量计,不得少于1.7mg。
15木香顺气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16木香顺气丸(水蜜丸)药品说明书
2.忌生冷油腻食物。
3.木香顺气丸宜空腹用温开水送服。
4.木香顺气丸为香燥之品组成,如遇口干舌燥,手心足心发热感的阴液亏损者慎用。
5.木香顺气丸对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者效果好,不适用于其他证侯的胃痛。
6.服药三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胃痛加重或其他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7.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8.对木香顺气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木香顺气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木香顺气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木香顺气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中老年人患中风的几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出现这种疾病后,可能会使患者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口歪眼斜,甚至出现半身不遂、偏瘫等,需要及时治疗,尽可能的减轻后遗症。中医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那么,中风的中医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中药方剂治疗中风
1.镇肝熄风汤加减:如果中风患者口歪眼斜,半身不遂,有肝阳暴亢的问题,可以服用这种方剂镇肝熄风缓解病情。这种方剂包括怀牛膝,龙骨,牡蛎,天冬,茵陈,甘草等多味中药,坚持服用对于中风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头痛症状时,还可以在方剂中加上羚羊角、夏枯草等。如果内热比较严重,还可以加上川贝母、竹沥等对症治疗。
2.补阳还五汤:这种中药方剂中有生黄芪,川芎,当归,红花,桃仁等多味中药,用水煎煮服用,可以起到补气,化滞止淤的作用,对于中风导致的偏瘫、肢体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六君子汤加减:这种中药方剂中有人参,甘草,茯苓,半夏等多味中药,如果加水煎服,对嘴歪眼斜,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4.八味顺气散:这种中药方剂中包括人参,白芷,白术,陈皮等八味中药,用水煎服后,对于中风患者的偏瘫,口歪眼斜,脘腹胀满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八珍汤:如果中风患者气血两虚,总感觉肢体无力,可以应用八珍汤调理身体。
二、刮痧缓解中风
如果中风患者的经络、肺脏腑中出现了后遗症,可以选择刮痧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三、推拿治疗缓解中风
因为坚持推拿,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中风引起的肢体偏瘫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推拿可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凡是风症,都未能逾越八卦的八味之气,所以制定了八味顺气散,先服此药,再修定风药。此方:人参7g,白术7g,茯苓7g,甘草3g,青皮7g,陈皮7g,白芷7g,乌药7g,水煎服。此方是气顺风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在H2O的分解下,聚夺该植物中的氧,青皮顺内氧道,陈皮开外之CO2之道、白芷是解肌纤维孔道壅塞、乌药为生物碱,兴气而通内外。
宋代以前两千多年的临床纪案中用排风汤:白鲜皮、当归、肉桂(去粗皮)、芍药、杏仁(去皮尖)、麻黄(去节)、甘草、防风、川芎、独活各7g、茯苓、白术各10g,入生姜三片,水煎服。
风在骨髓,历代用换骨丹:麝香、桂心、甘松、川乌(生用去皮脐)、白芥子(炒)、藿香、草乌(去皮脐生用)、海桐皮、何首乌、羌活、龙脑(研)、骨碎补(去毛炒)、牛膝(酒浸炒)、威灵仙、桑皮、槐角、木鳖子(炒)、青皮(去白)、自然铜(醋炙七次研)、陈皮(去白)、白芷、防风、甜瓜子(炒)、萆藓(炒)、五灵脂、川芎、甘草(盐水炙)、苦参、白胶香、朱砂、麻黄(去节)、河水(煮去滓、澄清再熬如汤瓷器收存),上为未,用麻黄膏子,入炼蜜少许成丸,每服一丸,食后捶饼、茶酒任下,或生姜自然汁更入酒半盏化开服,至10日大效。
郁证发微———郁证麻木论
蒋 健
麻木是以自 觉局部或全身 肌肤肢体发麻、 蚁走感或无知觉为特征的常见病证。 古医籍多设专篇独立论述, 病因病机以风、 湿、 热、 痰、 瘀、 虚为主, 概治以补益气血、调和营卫、 祛风除湿化痰、 活血化瘀。 但有关郁证性麻木的证治却长期受到临床忽视, 虽有古贤零星论述, 然迄今仍未获足够重视。 以致于部分麻木长治不愈却不知其所以然, 部分麻木治愈之后亦仍不知其所以然。
1 麻木的病因病机分类
清代顾靖远在《顾松园医镜》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麻木的病因病机: “麻木之症……亦有因气虚, 因血少,因气滞, 因死血, 因湿痰之不一, 各有的症可凭, 详审投剂, 庶不致误。”
1. 1 气虚气滞 李东垣在《续名医类案》中指出: “麻者, 气之虚也, 真气弱, 不能流通, 至填塞经络。” 其在《兰室秘藏》中又云: “如绳缚之久, 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良久则自 已。 以此验之, 非有风邪, 乃气不行。 主治之, 当补其肺中之气, 则麻木自 去矣。”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载: “气虚麻木, 用黄芪益气汤。”此外, 气滞亦可致麻木。 《诸病源候论· 风不仁候》谓不仁乃因“卫气实……使血气行不宣流”。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类证治裁》 均有按“气实麻木”“气滞麻木”辨治者。
1. 2 血虚失荣 明代汪机《医学原理· 痹门》云: “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木者, 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 以致经隧凝涩而作麻木者。”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载: “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气血不至, 所以不知痛痒。 盖气虚则麻, 血虚则木。”认为气虚、血虚与麻木密切相关。
1. 3 营卫不和 《素问· 痹论》曰: “荣卫之行涩……皮肤不营, 故为不仁。”《素问· 逆调论》载: “荣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荣卫俱虚, 则不仁且不用。”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云: “今夫麻木之证, 正经谓其不痛不仁, 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痛。”以上气虚、 气滞、 血虚、 营卫失和的病因病机互相密切关联。
1. 4 痰瘀阻滞 气虚、气滞均可导致痰饮、瘀血; 痰瘀既成, 可通过阻遏气血流通而发为麻木。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根据麻木的持续性将有关的病机分为瘀血和痰饮: “木则非惟不知痛痒, 气亦不觉流行, 常木为瘀血碍气, 间木为湿痰。”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 麻木》则根据麻木程度将病机分为瘀血和痰饮: “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也持类似观点: “若麻木兼作, 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
1. 5 风湿痹阻
1. 5. 1 风寒湿痹阻 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 “夫痹之为状, 麻木不仁, 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 “风寒湿邪, 客留肌体, 手足缓弱, 麻痹不仁。” 明 代李梴《医学入门》 云: “盖麻犹痹也, 虽不知痛痒, 尚觉气微流行, 在手多兼风湿, 在足多兼寒湿。”
1. 5. 2 风湿热痹阻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卷一》载:“风热成历节, 攻手指, 作赤肿麻木。”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认为: “三妙丸, 治湿热下流, 两脚麻木, 或如火烙之热。”明代龚信《古今医鉴》云: “麻木者, 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 阴中阳道不行……治以参芪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 二术、 苓、 甘、 柏以除湿热, 柴、 升、 芍药以升提之。”
1. 6 情志抑郁 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麻木即为郁证性麻木。 其中, 情志不遂为病因, 气机郁滞为病机, 也包括因气机郁滞所衍生出来的诸如以上气滞气虚及痰瘀阻滞等诸种病机在内。 情志抑郁的病脉证治有其特有的规律, 作为本文之重点讨论如下。
2 郁证性麻木病脉证治概述
2. 1 病因 《内经》早曾提出惊恐可致麻木。 《素问·血气形志》载: “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醪醴。”隋代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释道: “惊恐伤肾, 形多惊惧, 邪客筋脉, 筋脉不通, 肾之应也, 痛生筋脉皮肤之间, 为痹不仁, 故以按摩醪醴。”清代医家薛雪在《医经原旨 》中亦注释道: “惊者气乱,恐者气下, 数有惊恐则气血散乱而经络不通, 故病不仁。 不仁者, 顽痹弱也。”《中藏经》进一步指出凡愁忧思喜怒等七情变化均可导致麻木: “气痹者, 愁忧思喜怒过多, 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 则伤肺, 肺伤则生气渐衰, 则邪气愈胜……冲于右则右不仁。 宜节忧思以养气, 慎喜怒以全真, 此最为良法也。”金元时期朱丹溪《丹溪手镜》认为忧思可致麻木:“忧思者, 肌肉濡渍, 痹而不仁。”
2. 2 病机 明清以降, 更多医家发现情志不遂可致麻木。 黄元御《伤寒悬解》指出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 “肝气不达, 郁而生热, 归于阴股, 与下之阴气两相郁动, 令身不仁。”
陈士铎《辨证录》亦持相同观点: “人有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 两臂麻木, 或大便闭结, 或皮肤赤晕, 人以为风热之病也, 谁知是恼怒所致, 因郁而成者乎……然非无因而至, 因肝气不伸, 木克胃 土, 则土虚而不能化食, 遂失养于臂指经络之间, 而麻木不仁之症生……治法必须通大肠而健胃, 又必平肝以补血。”
李用粹《证治汇补》 补充了 心神失养致麻木的病机: “眩晕麻木, 有遍身 麻木, 随即眩晕不省, 良久方苏者, 其症有三, 或风中于外, 或痰动于中, 或心虚所致。盖心之所养者血, 所藏者神, 气虚则营运不到, 而血亦罕至, 由是心失所养而成昏晕。” 根据其所描述的遍身麻木伴眩晕、不省人事的情况来看, 可能包含了 中风、痰厥(类癔症性发作)。
2. 3 治疗 对于郁证性麻木的治疗, 陈士铎《辨证录》
提出 “平肝以补血”。 明代薛已《内科摘要》记载: “一妇人, 善怒, 舌本强, 手臂麻。 余曰: 舌本属土, 被木克制故耳。 当用六君加柴胡、 芍药治之。” 其所用方药与上述陈士铎《辨证录》中所提出的证治亦相符合。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主张用疏肝理气、 解郁开结的方药治疗七情六郁所致的手足麻木: “一论妇人七情六郁, 气滞经络, 手足麻痹。 宜开结舒经汤(紫苏、陈皮、香附、台乌、 川芎、 苍术、 羌活、 南星、 当归、 桂枝、 甘草, 上锉, 生姜三片, 入姜汁、 竹沥服)。” 其在《万病回春· 卷四》中进一步说明开结舒经汤主治“妇人情志不遂, 气滞经络, 手足麻痹”。
李梴《医学入门》 则提出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乌药顺气散(乌药、 陈皮、 麻黄、 白 僵蚕、 川 芎、 枳壳、甘草、桔梗、白芷、 干姜) 治疗“心抑愦乱”之手足麻木。 其云: “凡觉手足麻木, 肌肉蠕动, 如有虫行, 心抑愦乱, 宜乌药顺气散。”该方与开结舒经汤大同小异, 主要功能在于疏肝理气、解除六郁。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 指出: “妇人因悒郁气结者, 致发麻痹者, 当舒郁, 逍遥散加香附、川芎。”俞震《古今医案按》记载: “江篁南治一贵妇寡居。月候不调, 常患寒热, 手足或时麻木, 且心虚惊悸, 或心头觉辣诸治不效, 诊其肝脉弦出左寸口, 知其郁而有欲心不遂也, 乃以乌药、香附二味投之, 二服诸证俱减。”
难能可贵的是, 古人对郁证性麻木提出了 疏导情志的非药物疗法。 例如, 明 末清初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 对《素问· 血气形志》篇“治之以按摩醪醴”句解释道: “形体劳苦, 数受惊恐, 则亦不乐, 其经络不通,而不仁之病生。 如重不知寒热痛痒也。 当治以按摩,及饮之酒药, 使血气宣畅。” 《中藏经》“宜节忧思以养气, 慎喜怒以全真, 此最为良法也”一句则明示, 对于郁证性麻木(气痹)的治疗而言, 节忧思、慎喜怒以保持良好心态, 或许较之服药更为有效。
3 郁证性麻木的临床特征
3. 1 具有情志致病的特征 如同古代文献所指出的,
凡愁忧思喜怒、 惊恐、 肝气不达不伸、 悒郁气结、 善怒、心抑愦乱、心虚惊悸等七情六郁皆可致麻木发生; 病机依次涉及肝、心、肾、肺以及脾胃等脏腑, 并与经隧络脉不通畅有关。 当代中医亦有许多有关情志不遂导致或加重麻木的临床报道 [19-21] 。 郁证性麻木通常多伴有失眠、多梦、焦虑、 烦躁、 头晕、 心悸、 胸闷、 气短、 健忘、 周身疲惫乏力等神经衰弱类症状 [22] ,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临床表现的特征 [23] 。
3. 2 麻木症状具“怪异性” 郁证性麻木主要有以下
“怪异性”特点。 ①麻木的部位异乎寻常, 通常不符合神经支配区域或解剖分布原则, 如周身麻木 [24] 、麻木范围与面积较广 [25] ; ②麻木的消 长异乎寻常, 呈游走性 [22] , 具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性; ③麻木的程度轻重变化异乎寻常, 时显时止, 日 轻夜重, 通常可随患者情绪或自身注意力的变化而异 [25] ; ④麻木的起止、发作异乎寻常, 如卧则周身 麻木 [24] , 或呈现出周期性、 复发性, 如经期鼻唇舌麻而经后消失 [26-27] ; ⑤麻木的伴随心不遂也, 乃以乌药、香附二味投之, 二服诸证俱减。”
难能可贵的是, 古人对郁证性麻木提出了 疏导情志的非药物疗法。 例如, 明 末清初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 对《素问· 血气形志》篇“治之以按摩醪醴”句解释道: “形体劳苦, 数受惊恐, 则亦不乐, 其经络不通,而不仁之病生。 如重不知寒热痛痒也。 当治以按摩,及饮之酒药, 使血气宣畅。” 《中藏经》“宜节忧思以养气, 慎喜怒以全真, 此最为良法也”一句则明示, 对于郁证性麻木(气痹)的治疗而言, 节忧思、慎喜怒以保持良好心态, 或许较之服药更为有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4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九味资生丸
下一篇: 九味香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