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九味萸连丸

中医世家 2023-05-16 12:10:27

九味萸连丸

处方 : 吴茱萸1两,陈皮1两,苍术1两,黄连(土炒)1两,黄芩(土炒)1两,桔梗1两,茯苓1两,半夏1两。

制法 :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清痰降火。主郁积酸证,吞酸嘈杂。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时时津液送下。

摘录 : 《医学入门》卷七

酒黄连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酒黄连的炮制方法5酒黄连的性状6酒黄连的质量要求7黄连的性味归经8黄连的功效与主治9酒黄连的炮制作用10黄连的炮制研究 10.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0.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酒黄连的贮存方法12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酒黄连 1拼音 jiǔ huáng lián

2英文参考 prepared RHIZOMA COPTIDIS with vin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酒黄连为黄连的炮制品,方法为酒炙法。黄连的炮制唐代已有,见《千金翼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1]。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

4酒黄连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的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太平圣惠方》)、炒焦(《博济方》、制炭(《史载之方》)、酒炒(《扁鹊心书》)、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备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蜜泔制(《小儿药证直诀》)、麸炒(《圣济总录》)、吴茱萸制(《圣济总录》)、巴豆制(《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机启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纲目》)、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全书》)、酒萸制(《增补万病回春》)等[1]。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本草纲目》)[1]。“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先醒斋广笔记》)[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吴茱萸炙等[1]。

黄连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1]。

酒黄连的炮制方法为:取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1]。

5酒黄连的性状 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黄色,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黄色[1]。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

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1]。

6酒黄连的质量要求 黄连总灰分不得过5.0%,含小檗堿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6%;酒黄连总灰分均不得过4.0%[1]。

7黄连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中药大辞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中华本草》: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8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药炮制学》: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中药大辞典》:黄连具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中华本草》: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名医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9酒黄连的炮制作用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1]。

10黄连的炮制研究 黄连中含有小檗堿,黄连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甲基黄连堿,木兰花堿等[1]。

10.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实验表明,黄连切制时,宜在水温较低时进行,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否则损失药效[1]。目前实际应用中,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1]。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小檗堿、巴马汀、药根堿含量均无明显变化[1]。但也有报道证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黄连中小檗堿含量有所降低,但炮制又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黄连中小檗堿的溶出率为58.17%,酒、姜汁、吴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约为85%,说明炮制对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进作用[1]。但也有报道与上述结论不同,认为萸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堿含量比生黄连水煎液降低8.68%,小檗堿降低19.35%,巴马汀降低3.45%,认为这与吴茱萸汁制后降低黄连寒性的传统认识相一致;黄连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黄连炭最为显著;但黄连拌酒晾干后,盐酸小檗堿含量比其他加热酒制法炮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黄连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黄酒炙炒后,对黄连盐酸小檗堿含量影响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却明显高于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显高于生品[1]。因此推论炮制加酒量和加热温度对黄连中生物堿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响[1]。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红堿[1]。生药加热到130℃、1小时,或180℃、20分钟时开始生成,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小檗堿相应减少[1]。加热也能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等发生结构变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化的关系[1]。

10.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檗堿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抗溃疡、利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1]。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1]。此外,黄连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1]。

11酒黄连的贮存方法

茱萸丸简介

目录1拼音2《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3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方名3.2茱萸丸的别名3.3组成3.4主治3.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3.6制备方法3.7各家论述3.8附注 4《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方名5.2组成5.3主治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5.5制备方法 6《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 7《苏沈良方》卷十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7.6用药禁忌 8《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方名8.2组成8.3功效8.4主治8.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8.6制备方法 9《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9.6附注 10《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方名10.2组成10.3功效1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 11《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1.5制备方法 12《丹溪手镜》卷四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附注 13《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7《圣惠》卷五十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 18《元和纪用经》 18.1方名18.2组成18.3功效18.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8.5制备方法 19《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19.5制备方法 20《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0.5制备方法20.6用药禁忌 21《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 22《圣惠》卷五十九 22.1方名22.2茱萸丸的别名22.3组成22.4主治22.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2.6制备方法22.7附注 23《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方名23.2组成23.3主治2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23.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茱萸丸 1拼音 zhū yú wán

2《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方名

茱萸丸

2.2组成

吴茱萸2两,椒1两半,黄芩1两,前胡1两,细辛6分,皂角2枚,人参3分,茯苓1两半,附子1两,干姜6分,半夏1两。

2.3主治

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塞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2.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日3次,不知稍增之。

2.5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方名

茱萸丸

3.2茱萸丸的别名

咽醋丸、茱连丸

3.3组成

吴茱萸(去枝梗,汤煮少时,浸半日,晒干)半两,陈皮半两,黄芩半两(陈壁土炒,去土用),黄连1两(陈壁土炒),苍术7钱半(米泔浸)。

3.4主治

郁积,吞酸吐酸。

3.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白术汤送下。

3.6制备方法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3.7各家论述

《医方考》: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也。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陈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热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3.8附注

咽醋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茱连丸(《医学正传》卷三)。

4《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方名

茱萸丸

4.2组成

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麝香(研)1两,当归(切,焙)半两。

4.3主治

胁胸气妨闷疼痛。

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4.5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5《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方名

茱萸丸

5.2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干姜(炮)3分,赤石脂3分,陈曲(炒)3分,当归(切,焙)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5.3主治

脾气不足,鹜溏青黑。

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5.5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方名

茱萸丸

6.2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干姜(炮)半两,诃梨勒皮半两,胡粉1分,白矾灰1分。

6.3主治

下痢脓血不止。

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米饮送下。

6.5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苏沈良方》卷十

7.1方名

茱萸丸

7.2组成

茱萸3分(瓦上出油),胡椒5钱,人参5钱,当归5钱,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57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7遍),半夏1两(用姜4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2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白矾半两(炒干存性,1分)。

7.3主治

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夜吐则至晚,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腹冷滑,或即闭结。

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日3次,桑柳条各□□,最上等银器内煎汤送下。

7.5制备方法

上为末,半夏膏为丸,如稍硬,添姜汁,如梧桐子大。

7.6用药禁忌

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

8《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方名

茱萸丸

8.2组成

食茱萸(微炒)3分,干姜(炮裂)半两,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麦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分,人参1分,枳实(去瓤,麸炒)1分。

8.3功效

温脾进食。

8.4主治

虚劳不思饮食,胸背支满,脏气逆,羸瘦,食不消化。

8.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8.6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方名

茱萸丸

9.2组成

吴茱萸1两(黑豆汁浸,炒干),黄连(去须)1两半。

9.3主治

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汤送下。

9.5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6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吴茱萸丸”。

10《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方名

茱萸丸

10.2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1两半,硇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500700度,用纸滤过,瓷器内侵火逼令干),木香1两,京三棱3两(炮熟,捣),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半,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半夏(汤洗10遍,微炒)1两半,巴戟天(去心,酒浸1宿)1两,茴香子1两(微炒),硫黄1两(甘草水洒研7日)。

10.3功效

补虚,下气去痰。

1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盐汤送下。

10.5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用硫黄末,以精羊肉15两细切,拌和令匀,淹1宿,便用好醋1升半,煎汁尽,醋刮在臼内,后将药末并硇砂同入皿内,杵1000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11《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方名

茱萸丸

11.2组成

苁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干山药各等分。

11.3主治

消中,肾气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

1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饮送下。

11.5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丹溪手镜》卷四

12.1方名

茱萸丸

12.2组成

六一散1料加吴茱萸1两(煮过)。

12.3主治

湿热滞气,吞酸,自利。

12.4附注

本方改为散剂,名“茱萸六一散”(见《医方考》)。

13《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方名

茱萸丸

13.2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分,夜明沙(炒)1分。

13.3主治

牙齿风龋。

1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1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13.5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

14《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方名

茱萸丸

14.2组成

吴茱萸1两,黄连1两(去须)。

14.3主治

冷热不调,赤白五色,诸般痢,腹痛后重。

14.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赤白痢2药俱用,赤痢多用茱萸,并米汤送下。

14.5制备方法

上药同炒香熟,各分为二,加甘草同为末,各以酸醋为丸。

15《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方名

茱萸丸

15.2组成

吴茱萸1两(盐汤洗),苍术1两,陈皮(去白)半两,麦芽半两,肉桂半两,神曲半两。

15.3主治

妇人有积饮痰证,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

15.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15.5制备方法

上药水煮面糊为丸。

16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方名

茱萸丸

16.2组成

吴茱萸1升,干姜2两,大黄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芎藭2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桃白皮1把,真朱半两,雄黄18铢。

16.3主治

腹胁胀满,关格,大小便不通。

16.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1升,微火煮3沸,服1升。得下即止。

17《圣惠》卷五十

17.1方名

茱萸丸

17.2组成

食茱萸3分,干姜2分(炮裂,锉),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细辛3分,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17.3主治

五噎。胸中寒,呕逆气隔,饮食不下。

17.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7.5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元和纪用经》

18.1方名

茱萸丸

18.2组成

白附子1两,吴茱萸(炒香)3两,草乌头(去皮尖,称2两,入好净白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1两。

18.3功效

散寒湿及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18.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15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18.5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9《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方名

茱萸丸

19.2组成

吴茱萸1斤,桂心2两,当归2两。

19.3主治

蜎心痛。心中寒,心背彻痛。

19.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40丸,以知为度。

19.5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方名

茱萸丸

20.2组成

吴茱萸1两半,干姜1两半,桂心1两,白术2两,人参1两,橘皮1两,附子1两半(炮),蜀椒1两(出汗),甘草1两(炙),黄芩1两,当归1两。

20.3主治

心痛。

20.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日3次,稍加至15丸,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

20.5制备方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6用药禁忌

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21《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方名

茱萸丸

21.2组成

吴茱萸1升,蜀椒1升(去目汗,末)。

21.3主治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

21.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导子肠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阴温,即有子也。

21.5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弹子丸。

22《圣惠》卷五十九

22.1方名

茱萸丸

22.2茱萸丸的别名

变通丸、茱连丸

22.3组成

吴茱萸2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黄连2两(去须,微炒)。

22.4主治

水泻不止。赤白痢,腹脐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及肠风下血。

22.5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2.6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22.7附注

变通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澹寮》)、茱连丸(《万氏家抄方》卷一)。本方改为汤剂,名“茱萸汤”(见《圣济总录》);改为散剂,名“二宜散”(见《普济方》)。

23《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方名

茱萸丸

23.2组成

猪脏头1个,吴茱萸3两(汤泡7次,炒)。

23.3主治

小儿脾脏虚,泄泻不止。

23.4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23.5制备方法

上将吴茱萸纳在猪脏内,两头紧紧系定,用好酒3升煮令极烂,入沙盆内研细,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茱萸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脉法]三关主对法第六 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

《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诸痢方治]治热痢方 。如萝卜子大。看大小紧慢。加减丸数。如白痢只服茱萸丸。赤痢只服黄连丸。白多赤少者。多服茱萸丸。赤多...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干葛白芍(各八分)茱萸(一两)升麻(七分)甘草(四分)为末。以山药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远。用...

《全生指迷方》:[卷三]消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4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