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桂苓理中汤

中医世家 2023-05-11 03:02:53

桂苓理中汤

处方 : 人参1钱,茯苓2钱,甘草2钱,干姜3钱,桂枝3钱,白术3钱,砂仁1钱,生姜3钱。

功能主治 : 霍乱。

用法用量 : 水煎大半杯,温服。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摘录 : 《四圣心源》卷七

桂枝加减汤剂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说明病已经传变到少阳或者阳明了。疟疾的特征是发热一阵又发冷一阵,发热之后会大寒,热多寒也会多,这里说“热多寒少”,说明不是真正的疟疾。

3.张仲景喜欢拿呕吐来标示少阳证,“其人不呕”则说明不是少阳。

4.“清便欲自可”,身体还能维持大便正常,意味着还不是阳明,因为阳明病的承气汤证是便秘,大便干在里面。

5.脉洪大而实,或者狂出大汗脉洪大,或者口很渴又烦躁,或者头痛在两边眉毛的地方,都是阳明病的指标,阳明病也会一阵一阵发烧,但是潮热,快到黄昏的时候烧得特别厉害。

6.“一日二三度发”,一天里面往来寒热两三次,说明不是少阳,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一般以日为周期。

7.有了前面几个症状后,有几个可能性:

(1)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一天发两三次烧,脉微缓,意味着体内真正的抵抗力核心已经和病邪打完收工了,病也快好了!

(2)脉微而恶寒——一天发两三次烧,但脉若有若无,说明阴阳都虚了,如果血分的能量很微弱,理论上应该烧不起来,如果还能烧,说明是阳虚的烧;当一个人能量不够的时候,身体也会有种代偿的烧;阴阳两虚的烧是不可以再大汗或吐,下的,因为一定会伤元气,伤津液。

(3)面色反有热色者——脸看起来有点红红的,气血都逼到表面来。

(4)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病邪没有这么多,已经不需要发大汗了,身会痒,就像起风疹,起疹子,过敏的这种痒。

脸色红,身体发痒,表示邪气已经被逼到只差最后一脚就出去了,这时可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

8.桂枝麻黄各半汤可治皮肤过敏!

9.怕冷,身体疼痛,四肢麻木,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病,不止受湿,还受寒了——桂麻各半汤。

10.气血水辩症:人会生病,是气滞,气凝滞不通,或者血瘀,或者水毒,水代谢不了,变成身体的坏东西。

11.烦与躁:烦是主观有意识的,平时能忍受的事情现在觉得很不爽,不舒服;躁是身体无意识地,有很多多余的动作,坐立不安,跑来跑去,手足不停,本身意识上有点模糊,最轻的躁是抖腿,阳虚的人会抖腿。

12.异位性皮肤炎是肾阳虚才会发生的病,补肾就可以了。

二、白虎汤

1.脉洪大,大汗出,可能有高烧——非常确定是白虎汤证了。

2.白虎汤里有石膏,石膏下去后,肌肉里的热就清掉了,清热的同时也能把病毒逼出来。

3.白虎加人参汤,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每天不停出大汗,且消渴。

4.白虎汤的用法:煎剂,煮一锅,一口一口喝,喝到退烧就停药。

5.盲肠炎,阑尾炎,有时候发炎的时候也会有全身性的高烧,脉也会变洪大。挂到白虎汤证的时候也可用白虎汤退烧消炎。

6.白虎汤——阳明纯热而没有寒,汗孔全开;

葛根汤——太阳经转到阳明之间,病邪慢慢深入,人开始越来越燥;

大青龙汤——肌肉里产生阳明病的热,可是表面的寒邪太多,把热封在里面出不来,脉浮紧。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

1.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棉裹)

2.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可治身上有风寒之气的水肿,急性慢性肾脏炎。

3.麻黄与石膏同用时,麻黄发表的力量会变弱,白术也可让麻黄的力量变弱。
四、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1.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生姜,茯苓,白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2.茯苓是能让小肠把水分吸收掉的药,白术是让整个消化道吸收营养的药,所以苓术可恢复消化道吸水的功能。

3.相对之方:

(1)桂枝与芍药相对:

苓桂术甘汤——上焦有水,瘀寒,头昏

苓芍术甘汤——把水打到下焦

(2)桂枝与黄芩相对

小阳旦汤(桂枝汤)——桂芍草姜枣

小阴旦汤——芩芍草姜枣,治肚子绞痛的热性痢疾。

4.(1)风邪乘脾,肚子吹到风——桂枝去桂加芩术汤。

(2)寒邪乘脾——理中汤。

5.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6.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病,脉浮而弦涩,此风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好像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不但是知道而且都很熟悉,温中补虚或者叫温补中焦,这已经成了一个定论,是不需要讨论的事实。

我们来复习一下原文,理中丸是出自伤寒第386条。我们知道,伤寒论的条文都是人为把它分开的,包括句号,逗号都是人为给的。以前的条文都连续的,是没有逗号和句号的。我们在读伤寒论第386条和第387条合在一块来读,不要断开:

386条和387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一个病人得了霍乱了,有什么表现呢?上吐下泻,肚子疼,而在上吐下泻肚子疼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头痛发热,身疼痛。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来治疗,如果热多口渴想喝水的用五苓散来治疗,如果是寒多口不渴不想喝水的就用理丸来治疗。不管是用五苓散还是用理中丸,这个患者又吐又泻的情况止了,其他症状都缓解了,但是,头痛发热,身疼痛还没有完全好,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解表,可以少少的用一点桂枝汤来调和一下,就好了。值得注意的是,是先用五蓊散或者是理中丸,也就是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来选用五苓散和理丸,最后才用桂枝汤。

但是,我们知道,张仲景反复的强调一件事,就是先表后里,桃核承气汤证,有表证的时候不能用桃核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有表证不能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半夏泻心汤证有表证不能用半夏泻心汤,那么该怎么办泥?应该是先治太阳表证,后用这些方剂,这是伤寒论反复告诉我们反复强调,就怕我们用错了。而在386条和387条里,告诉我们,先用五苓散或理中汤,后用桂枝汤。

反回去,我们再看笔记三和笔记四的那个90岁的老人,该不该先用理中汤后用桂枝汤?可不可以先用桂枝汤后用理中汤?颠倒以后,结果会是什么样?我们在读古人的这些条文,时刻对应我们的临床。

《伤寒九十论》里有这么一个医案: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论曰。予见世医论伤寒。但称阴证阳证。盖仲景有三阴三阳。就一证中又有偏胜多寡。须是分明辩质。在何经络。方与证候相应。用药有准。且如太阴少阴。就阴证中。自有补泻。岂可止谓之阴证也哉。

一个姓曹的书生得了伤寒六七天,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腹满,上吐下泻,肚子痛,吃不下饭,身上和手足都是热的,大家一看,是不是觉得像太阴病?有不有太阳病?那是先治太阴还是先治太阳呢?还是太阴太阳同时治疗呢?

前面的医生看,手足热,上吐下泻肚子疼,是不是胃有热,是不是腑实证呢?还有患者上吐下泻肚子疼,是不是霍乱呢?摸了一脉,脉细而沉。患者问他是什么病,回答说是太阴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用鸡蛋黄这么的理中丸,白天夜晚服了五六枚。我们现在的用丸药,一般是九克一丸,九克的话比鸡蛋黄要小,也就是说他的那个丸应该是十几克,接着又用了五积散。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理中丸和五积散的关系,五积散是起什么作用的?为什么这里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

桂枝汤类方 (古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

【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 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

【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66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