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茯苓3钱,桂枝3钱,甘草2钱,生姜3钱,阿胶3钱,(炒,研),白芍3钱,当归3钱,川芎3钱。
功能主治 : 虚寒腰痛。
用法用量 : 水煎大半杯,温服。
摘录 : 《医学摘粹》
(芍药, 生姜, 桂枝, 甘草) 共21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建中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经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4.【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5.【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6.【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7.【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8.【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9.【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2.【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3.【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5.【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16.【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7.【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18.【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9.【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20.【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21.【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我导读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许多疾病皆可出现。发热的原因很多,外因多为六淫、伤损、饮食不节等,内因多为情志不畅、过度劳累、气血不和、脏腑失调等。治疗发热的方法多样,王道瑞教授总结了三十种。
01辛温解表退热法
凡风寒之邪所致外感发热,无论其有汗、无汗,皆宜发汗逐邪以退热。但不可大汗,以防伤津损阳之弊。 治疗用麻黄汤、桂枝汤、香苏饮等方,药取麻黄、桂枝、荆芥、紫苏叶、防风、白芷、 藁本 、生姜、葱白等品。
02辛凉解表退热法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热之邪不仅侵犯肌表,而且易从口鼻而伤至肺金。肺为娇脏,最忌火灼。故治宜辛凉轻清透散,祛邪而不伤津。 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药取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银花、连翘、豆豉、蝉衣、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风除湿退热法
风湿之邪,或风寒湿三邪侵犯肌体,邪易滞留肌表,以头身重楚为特征。其治既要辛温祛风散寒,又要苦温和甘淡除湿。 常用神术散、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麻杏薏甘汤、羌活胜湿汤等方。药取防风、羌活、独活、白芷、苍术、藁本、荆芥、细辛、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湿退热法
夏暑外感,因贪凉而易夹湿,故治之以清热解暑为要,兼以化湿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饮、黄连香薷饮、藿香正气散等方,药取香薷、藿香、佩兰、豆豉、银花、连翘、薄荷、黄连、黄芩、荷叶、厚朴、苍术、扁豆花等。
05芳香化湿退热法
湿温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卫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里之湿兼治。 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方,药取藿香、佩兰、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朴、豆豉、通草、茯苓、泽泻、滑石等。
06辛凉甘润退热法
外感温燥,肺津受损,宜辛凉透邪,甘润生津。 常用桑杏汤、桑菊饮、清燥救肺汤等方。药取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贝母、麦冬、沙参等。
07和解少阳退热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半里之热已生,故寒热往来交作。 治当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剂,如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等,药取柴胡、桂枝、生姜、黄芩、枳实(壳)、芍药、半夏、薄荷、石膏等。
08辛寒清气退热法
凡热在气分,或阳明经证,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汤为主方治之,药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栀、芦根、竹叶、粳米等。
09通腑泻热法
胃肠热结,腑气不通。六腑以通为顺,以通为用。治宜釜底抽薪,荡涤腑实。 方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剂,药取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牵牛子、羊蹄、何首乌、玄参等。
10苦寒解毒泻热法
热扰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证,皆宜苦寒解毒泻火以除热。 常用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当归龙荟丸等方,药取山栀、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大黄、木通、竹叶、板蓝根、大青叶、夏枯草、决明子等。
11宣肺清热法
邪热壅肺,肺不宣降,热而喘满,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汤、桑菊饮、《千金》苇茎汤加味等,药取杏仁、麻黄、石膏、芦根、桑叶、菊花、连翘、银花、鱼腥草、黄芩、山栀、贝母、瓜 蒌 、桔梗等。
12清利肝胆退热法
热郁肝胆、肝火上炎、肝胆湿热等证,其治当苦寒泻热,化湿利胆。 常用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当归龙荟丸等方。药用龙胆草、黄芩、黄连、山栀、黄柏、板蓝根、青黛、大青叶、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车前子、泽泻、滑石、茵陈、竹茹等。
13清利湿热法
湿热为害,蕴结三焦,内扰脾胃肠道,治宜清热利湿。 常用杏仁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王氏连朴饮、茵陈蒿汤等,药取滑石、黄芩、黄连、黄柏、山栀、茵陈、石菖蒲、木通、泽泻、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朴、苍术等。
14清气凉血退热法
气分血分皆受热灼,治当气血两清。 常用化斑汤、玉女煎、凉营清气汤等方,药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参、犀角、山栀、竹叶、芦根等。
15清营泄热法
凡热入营分,邪传心包,皆宜凉营清透,泄热解毒,叶桂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常用清营汤、导赤清心汤、清宫汤、神犀丹等方,药取犀角、丹参、玄参、生地、竹叶、黄连、连翘、银花、麦冬、丹皮、木通、莲子、豆豉、紫草、板蓝根、天花粉等。
16清心开窍退热法
热陷心包而致窍闭神昏,或痰热闭窍等,皆当凉开窍闭,清心豁痰。 常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药取犀角、牛黄、冰片、麝香、羚羊角、黄连、黄芩、山栀、滑石、石膏、郁金、石菖蒲、朱砂、玳瑁、天竺黄等。
17镇惊退热法
“重能镇怯”,因惊恐得之,当重镇安神,调达气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药取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柴胡、枳壳(实)、芍药、黄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解郁舒肝退热法
肝经郁热,皆宜疏解理气,调和气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栀逍遥散、大柴胡汤等方,药取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枳壳(实)、芍药、当归、丹皮、山栀、黄芩、薄荷、桑叶等。
19凉血化瘀退热法
凡瘀血化热、热与血结(蓄血),或热入血分,而成瘀者,正可按叶桂所说“只须凉血散血”,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犀地清络饮等方,药取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黄、丹参、山栀、水蛭、虻虫、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消食导滞退热法
饮食不节,宿食内停,积而化热,必当消导通腑,涤热外出。 常用枳实导滞汤,木香槟榔丸、保和丸等方,药取黄芩、黄连、连翘、枳实、槟榔、青皮、木香、陈皮、莪术、神曲、白术、苍术、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大黄、牵牛子等。
21涌吐退热法
痰浊、宿食积于胸膈胃脘,蕴结化热,温温欲吐者,当从吐法,所谓“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盐汤探吐方等。
22滋阴泻火法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多施此法以苦寒泻热,甘寒咸寒滋阴壮水。 常用黄连阿胶汤、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方,药取生熟地黄、山茱萸、阿胶、山药、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白芍、龟板、知母、黄柏、黄芩、黄连、鸡子黄等。
23养阴清肺退热法
肺热阴伤,热灼肺络等,皆宜甘寒凉润,养阴清热。 常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经汤、沙参麦门冬汤等方,药用生熟地黄、玄参、贝母、丹皮、芍药、百合、麦冬、桔梗、沙参、山栀、芦根、黄芩、薄荷、连翘等。
24补肺滋肾退热法
肺肾阴虚,金水两竭,治当咸寒滋肾,甘凉清润肺金。 常用月华丸、秦 艽 鳖甲散等方,药取生熟地黄、天冬、麦冬、阿胶、鳖甲、知母、秦 艽 、地骨皮、青蒿、贝母、獭肝、龟板、沙参、山药等。
25滋补肝肾退热法
肝肾阴亏,耗伤精血,一要养其阴液,二要滋补精血。 常用杞菊地黄汤、左归饮、一贯煎等方,药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山药、龟板、麦冬、何首乌、菊花、当归、阿胶、知母、丹皮等。
26养阴透热法
邪留阴分,余热作祟,且正气已虚,当扶正养阴,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鳖甲汤,以生地、鳖甲、丹皮、知母、天花粉之类滋阴扶正,取青蒿、秦 艽 之品透散清解阴分之余热。
27养血育阴退热法
血虚,阴亦损,阳凑之而发热,宜当补血育阴。 常用四物汤、补肝汤、归芍地黄汤等方,药取熟地、当归、芍药、丹参、鸡血藤、阿胶、川芎、枸杞子、何首乌、酸枣仁、桑椹等。
28甘温益气退热法
气虚而卫阳不足,故发热且伴形寒恶风,治当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常用东垣补中益气汤类方主之,药取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苍术、当归、陈皮、山药、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补益气血退热法
气血两虚,低热迁延,治在心脾,补气养血。 常用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等方,药取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酸枣仁、川芎、丹参、炙甘草、龙眼肉等。
30表里双解退热法
凡表里同病而发病者,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内清泄里热之治。 常用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双解散、凉膈散等方。药取荆芥、防风、麻黄、薄荷、柴胡、山栀、黄芩、黄连、大黄、芒硝、石膏、连翘、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诸法,不是孤立的,在临床应用时往往紧密相连,甚至一个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愈。因此,医者要圆机活法,随证施治。
好书推荐
学中医,总绕不过伤寒温病,若你想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书是作者在金方书院举办的中医学习班之讲稿,经整理而成,有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伤寒论》讲座”,第二部分为“谈谈清代名医叶桂与吴瑭”,第三部分为“发热论治三十法”,第四部分为“中医古代文化与中医药学”,第五部分为“《医易义》释译”。本书涉及不少中医古医籍原著内容,故不少古文字与今天所用有异,如“脏腑”二字,古为“藏府”;“硬”,古为“鞭”等,往往引用时仍保留古字。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伤寒论》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去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几位中医名家对此方(条文)的论述:
1.尤在泾:“汗下之后,胸胁满微结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热胜于内也。伤寒汗出,周身染浆,人静不烦者,为已解;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往来寒热,心烦者,为未欲解,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是必合表里以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蛎以散胸中之结;栝楼根、黄芩,除心烦而解热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发散,合芩、栝楼根、姜、蛎以合里,为三表七里之法也。”
2.黄元御:少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伤其中气,胆胃俱逆,胸胁满结,脾湿肝遏,小便不利,胆火刑肺,是以渴生。胃逆未甚、不至作呕。相火逆升,故头上汗出。营卫交争,故往来寒热。君相升泄,是以心烦。此为少阳之经而传太阴之脏,表里俱未解也。柴胡、黄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瓜蒌,达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温中而培土,牡蛎除满而消结也。
3.陆渊雷: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证候,为胸部疼痛,干咳,肩背强痛,寒热往来,其病古人谓之水饮,盖亦湿性胸膜炎,唯其硬痛不若大陷胸证之甚耳。本条所举,殊与用法不合……学者姑置本条原文,留意用法治验也。《类聚方广义》云:劳瘵,肺痿,肺痈,痈疽,瘰疬,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自汗,痰嗽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困乏,不耐厚药者,宜此方。
4.承淡安: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病传少阳;三焦分利水道阻塞,故胸胁满而微结;下焦之水饮不化而为小便不利;上焦有热而作渴;水饮停于胸胁而不在胃,故不呕;水饮上蒸则头汗出;三焦通路阻塞而为往来寒热;上焦郁热而为心烦;凡此皆为热与水错杂于三焦之间,太阳、少阳未解也。以柴胡、黄芩和解往来之热,桂枝、甘草解未罢之表邪,牡蛎逐水以化结,干姜温中化水以散满,天花粉则滋渴化热以除烦。
并附针法:大椎、间使、中脘、章门、中极、阳陵、阴陵。
大椎、间使治往来寒热;中脘、章门治胸胁满结;中极疏通膀胱;阳陵、阴陵则引水气下行由小便而解也。
5. 胡希恕: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渴者,盖属本方证。本方症见:肝区疼痛,肩背痛,腰酸,咳而不呕,小便不利,疲倦无力。常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肾炎、红斑狼疮、贫血等。本方可治长久无名低热。常加吴茱萸治头痛剧烈的青光眼。慢性肝炎肝区痛可加王不留行,增加甘草用量或合桂枝茯苓丸。肝功能不正常者宜加丹参、茵陈。
三则医案:
1.吉益南涯氏《成绩录》口吃案:长门一士人,居恒口吃,谒先生曰:仆之吃久矣,自知医治所不及,而亦来扣先生,幸先生勿罪。先生问曰:其吃日日同乎?士曰否,时有剧易,心其不了了,则必甚。先生曰可,乃诊之,心胸下无力,胸腹动甚,因与柴胡姜桂汤,谕之曰;服之无惰。士受剂而去,后贻书谢曰:积年之病,追日复故。
2.胡希恕医案:系统性红斑狼疮案,宋某,女,40岁,北新桥帆布厂工人。初诊(1971年7月25日)面部起红斑半年。半年前因牙痛到医院拔牙,牙科医生看到鼻上眉间有红斑,怀疑是红斑狼疮故不给拔牙,后经多次检查,找到狼疮细胞,告之为不治之症,建议中医治疗。现症:鼻上及眉间生两块红紫斑,上覆痂如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痒不明显,但见阳光后痒加重,自感全身酸软无力,食欲不正常,有时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口干,时感身热而体温不高,二便调,舌苔白少津,脉细沉。证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治以养血利水,和解少阳,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四钱,黄芩三钱,花粉四钱,生牡蛎五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泽泻五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二钱。二诊(1972年2月11日)自服用上方后,眉间处狼疮红斑逐渐缩小,一般情况均见改善,故一直服上方。三诊(1973年6月2日) 患者全身症状好转明显,红斑仅在鼻尖上能看到一小块,其他—般情况良好。
3.胡希恕医案:肝硬化腹水案,费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65年8月20日。1961年6月发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反复。近半年来,出现腹胀、腹水,某医院查有食道静脉曲张、脾大,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服西药症状反而加重,而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腹胀甚,胸胁满,纳差,嗳气,头晕目花,口干稍苦,有时鼻衄,舌苔白,脉沉弦滑。证属血虚水盛,水郁久化热,治以养血利水。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柴胡12克,桂枝9克,黄芩9克,天花粉12克,干姜6克,生牡蛎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苍术9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生地炭9克,阿胶9克。结果:上药服14剂,9月4日复诊,口苦咽干已,鼻衄未作,腹胀稍减。改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五苓散。茯苓12克,党参9克,枳壳9克,陈皮3克,苍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砂仁9克,木香9克,大腹皮9克,木瓜9克。上药加减治疗5月余,腹胀、腹满已不明显,下肢浮肿消失,腹水明显减少。嘱其回原籍继续服药,并加服鳖甲煎丸,以图进一步好转。
结语:临床疾病种类繁多,症状千变万化,先辨六经(定大方向),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希恕语)。学习经典原文及参照各家观点,并结合验案可以快速掌握方证之辨,事半而功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6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桂枝姜苓牡蛎汤
下一篇: 桂枝姜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