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飞廉草50克,匾蓄30克,凤尾草15克,茯苓15克,菟线子15克,熟地15克。
功能主治 : 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主脾肾不足,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 顾文海方
红花草
基本信息
英文名:CurlyBristlethistleHerb
拉丁名:CarduusnutansLinn.
别名: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飞帘
科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飞廉属
属拉丁名:Carduus
处方名:飞廉、飞帘、大力王、老牛错、鲜飞廉
植物来源
夏、秋季花盛开时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用。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叶互生;通常无柄而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2-3个簇生枝端,直径1.5-2.5cm,总苞钟状,长约2cm,宽1.5-3c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变短,中层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条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长15-16mm。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mm,呈刺毛状,稍粗糙。花期5-7月。
植物分布
分布在新疆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准噶尔盆地。生于山谷、田边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欧洲、北非、苏联中亚及西伯利亚都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植物鉴定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在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皮层窄;于叶状翅处表皮和皮层均向外突出。外韧维管束环列,韧皮纤维束微木化;木质部内侧具微木化纤维束。髓中央常中空。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甙。非腺毛多断碎,由5-10余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21-83μm,有的项端细胞极细长并扭曲。
性味归经
性味:微苦,平。
归经:入肺、膀胱、肝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
植物飞廉
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入散剂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忌宜:血虚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
历史文献
1、《唐本草》:飞廉有两种,一是陶证,生平泽中者;其生山岗上者,叶颇相似,而无疏缺,且多毛,茎亦无羽,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参,用茎、叶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今俗以马蓟、以苦芺为漏卢,并非是也。
2、《本经》:“飞廉,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3、《别录》:“飞廉,治头眩顶重,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益气明目。”
红花草不是农作物,而是一种中草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5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飞尸走马汤
下一篇: 飞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