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枳壳、桔梗、石膏、苏叶、百部、马兜铃、葶苈、桑皮。
功能主治 : 麻毒内攻,喘促胸突,肚急目闭者,九死一生之症。
用法用量 : 《治疹全书》有苏子、麦冬,无苏叶。
摘录 : 《麻疹备要方论》
第三节 清热解毒剂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等。
《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 黄连各半两(各15g) 人参三钱(9g) 橘红去白 玄参 生甘草各二钱(各6g) 连翘 鼠黏子 板蓝根 马勃各一钱(各3g) 白僵蚕炒,七分(2g) 升麻七分(2g) 柴胡二钱(6g) 桔梗二钱(6g)
【用法】上为细末,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风热宜疏散,疫毒宜清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
【方解】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药达上,使壅于头面的风热疫毒之邪得以散泄,寓有“火郁发之”之意,共为臣药。黄芩、黄连得升麻、柴胡之引,直达病所,清泄头面热毒;升麻、柴胡得黄芩、黄连之苦降,可防其升散太过,一升一降,相互制约,清泄疫毒无凉遏,升散邪热不助焰。鼠黏子(即牛蒡子)、连翘、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兼清热解毒,助君臣清头面之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甘草、桔梗清利咽喉,且桔梗载药上行以助升、柴之力;玄参滋阴,又可防苦燥升散之品伤阴;陈皮理气疏壅,以利散邪消肿;人参补气,扶正以祛邪,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用为使。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
【配伍特点】苦寒清泻与辛凉升散合法,清疏并用,药至病所,火郁发之。
【运用】本方为治疗大头瘟之代表方。以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东垣试效方》论“时毒治验”中,称本方“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
【方论选录】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黏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李杲《东垣试效方》)
【医案举例】荔翁尊堂,年届六旬,初发寒热,疏散不解,越日头颅红肿,渐及面目颐颊,舌焦口渴,发热脉数。予视之曰:“此大头时疫证也,东垣普济消毒饮最妙。”翁云:“家慈向患肠风,体质素弱,苦寒之剂,恐难胜耳。”予曰:“有病当之不害。若恐药峻,方内不用黄连亦可。”市药煎熟,仅饮一杯,旋复吐出,病人自觉喉冷,吸气如冰,以袖掩口始快。众见其拒药喉冷,疑药有误,促予复诊,商欲更方。细审脉证,复告翁曰:“此正丹溪所谓病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因热郁于内,而外反见寒象耳。其饮药旋吐者,此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如盈炉之炭,有热无焰,试以杯水沃之,自必烟焰上腾。前治不谬,毋庸迟疑。”今将前药饮毕,喉冷渐除,随服复煎,干渴更甚,头肿舌焦如前。荔翁着急,无所适从。予曰:“无他,病重药轻耳。再加黄连,多服自效。”如言服至匝旬,热退肿消,诸恙尽释。(《杏轩医案》)
【方歌】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时毒治验
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妨,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请治之。遂命诊视,具说其由。
先师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遂处方,用黄芩、黄连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因叹曰: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书方以贴之,全活甚众,时人皆曰,此方天下所制,遂刊于石,以传永久。
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君) 黄连(各半两,君)
人参(三钱) 橘红(去白,臣) 玄参(臣) 生甘草(各二钱,臣)
连翘 黍粘子 板蓝根 马勃(各一钱)
白僵蚕(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二钱) 桔梗(二钱)
上件为细末,服饵如前法,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目录1拼音2概述3《外科正宗》卷一方之托里消毒散 3.1托里消毒散的别名3.2组成3.3功效主治3.4托里消毒散的用法用量3.5运用3.6用药禁忌3.7附注 4《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托里消毒散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托里消毒散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陈氏小儿痘疹方论》方之托里消毒散 5.1托里消毒散的别名5.2组成5.3功效主治5.4托里消毒散的用法用量5.5各家论述5.6附注 6《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托里消毒散 6.1组成6.2功能主治 7《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托里消毒散 7.1托里消毒散的别名7.2组成7.3功效主治7.4托里消毒散的用法用量7.5附注 8《同寿录》卷三方之托里消毒散 8.1组成8.2功能主治8.3托里消毒散的用法用量8.4运用 9《伤寒全生集》卷四方之托里消毒散 9.1组成9.2功能主治9.3托里消毒散的用法用量 10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托里消毒散 1拼音 tuō lǐ xiāo dú sǎn
2概述 托里消毒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外科正宗》卷一方之托里消毒散
人参1钱,川芎1钱,白芍1钱,黄耆1钱,当归1钱,白术1钱,茯苓1钱,金银花1钱,白芷5分,甘草5分,皂角针5分,桔梗5分。
功在消肿溃脓,去腐生肌。主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
水2钟,煎至8分,食远服。
4《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托里消毒散
5《陈氏小儿痘疹方论》方之托里消毒散
6《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托里消毒散
7《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托里消毒散
8《同寿录》卷三方之托里消毒散
9《伤寒全生集》卷四方之托里消毒散
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麻毒内攻的方剂2古籍中的麻毒内攻 1拼音 má dú nèi gōng
2注解
麻毒内攻 病证名。指麻毒不能适发外出的逆证。《古今医鉴》:“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轻则烦躁谵妄,重则神昏闷乱。治宜透疹清解。内服荆防败毒汤,外用胡荽酒擦全身。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治疗麻毒内攻的方剂 防风消毒饮 膏、苏叶、百部、马兜铃、葶苈、桑皮。功能主治:麻毒内攻,喘促胸突,肚急目闭者,九死一生之症。用法用量...
天保采薇汤 有内毒。于太阳穴以口涎擦之,皮内隐有红点,知是麻毒内攻,无烧不出,用天保采薇汤,倍加升麻、干葛,一服...
三拗汤 三拗汤组成:麻黄、石膏、杏仁。主治:风寒外袭,麻毒内攻。用法用量:水煎服。《扶寿精方》之三拗汤:方名...
消毒散 疮发身痛。麻疹既出,1日而又没者,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痘后将发痈毒。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1盏,...
升麻葛根汤 痊愈。4.使用注意:若麻疹已完全出透以及由于疹毒内陷而出现了咳嗽、气喘、呼吸急促者,不宜用之。伤寒...
更多治疗麻毒内攻的方剂
古籍中的麻毒内攻 《麻疹阐注》:[卷一]麻疹收没证治 。使血分和畅。余热悉除。疹即没矣。荆防解毒汤治麻毒内攻。薄荷连翘荆芥防风黄芩黄连粘子大青叶犀角人中黄...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二]易收早收难收第四十九 之。若麻出一日而收者。乃见风大早。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未清爽者。非为易收。急宜施治。若不早治。必致...
《古今医鉴》:[卷之十四麻疹]麻疹证治例 黄。一、麻疹既出一日,而有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若不治,胃烂而死,可用消毒饮一帖,热服遂安;...
《寿世保元》:[卷八]疹 方也。一论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若不治。胃烂而死。可用消毒饮鼠粘子(四钱)荆...
《麻疹备要方论》:收没论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49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防风消毒散
下一篇: 防风温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