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茯苓安心汤

中医世家 2023-05-09 16:34:48

茯苓安心汤

处方 : 茯苓3两,人参3两,干姜3两,桂心1两,远志皮3两,甘草2两(炙)。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上焦虚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 :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

注意 : 忌生葱、醋物、海藻、菘菜。

摘录 :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

茯苓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知道要如何鉴别吗?

说到茯苓很多人都不陌生,自古就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还有着“四时神药”的美誉。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曾记载了一个关于茯苓的传说:有一个叫王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仙女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


传说有一定夸张的成分,不过也足以见得茯苓的神奇之处,今天就来深入了解下它。



01

茯苓传奇历史


茯苓的发现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 中将茯苓列为上品,记载其可 “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惊,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对茯苓的产地、形态和各部分的性能、用途以及加工利用等都作了详细论述,并在自己的园子内对茯苓进行人工栽培研究。

不止医学名家,很多文人墨客对茯苓也是青睐有加。杜甫曾写下 “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的诗句,陆游更是在多首诗中提到茯苓,一句 “松根茯苓味绝珍,甑中枸杞香动人” 将茯苓的珍贵和味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秦可卿吃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方子里也都有茯苓的出现。



02

茯苓有趣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茯苓其实是一种菌,在野生环境下多寄生于马尾松、赤松等松科植物的根部,其菌核可药用也可食用。这与我们印象中的茯苓似乎有所不同,更多关于茯苓的有趣知识快来学习下吧。


• 茯苓的炮制

采收好的茯苓一般会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最后将切出的白块摊到竹席上晒干,便是我们日常见到的呈白色小方块的茯苓。

• 茯苓的鉴别选择

一是看,去皮后切制好的茯苓,一般会呈现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等三种颜色。其次也要 看切面,正品茯苓表面色泽均匀、断面细腻,而残次品的茯苓外表色泽不均匀、切面粗糙。 二是闻,茯苓闻起来基本没什么味道,有霉味、酸味、甚至硫磺味等刺鼻味道的不要买。三是尝,好的茯苓味道极淡,仔细品尝会有些许甜味,而残次的茯苓会有涩味、苦味或酸味等。四是用碘酒,如果滴入碘酒后没有变色说明是正品,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是掺杂淀粉的残次品。

• 茯苓与茯神的区别

茯苓菌连抱着的松树根一起入药叫茯神,茯神又可以叫作茯神木,没有抱松树根的则是茯苓。 茯神是茯苓根的一部分,不过二者功效稍有不同,茯苓偏于利水渗湿,茯神则偏于安心凝神。



03

茯苓日常使用


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茯苓向来是各类养生经方中的常见角色,到了清代宫廷御医更是将茯苓作为滋补佳品的首选。 乾隆服食八珍糕40年寿至88岁,慈禧太后更是喜欢茯苓药膳,常命御膳房进奉茯苓饼、八珍糕等。

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也记录过茯苓饼的做法: “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除了制成糕点、饼类,日常也可以用茯苓来泡水代茶饮用,在煮粥、煲汤、泡酒时将茯苓与其他食材搭配同样对身体大有补益。不过要注意 服用茯苓时忌饮食辛辣 ,辛辣、重口味的饮食会影响茯苓的效用; 也不要吃过于生冷、油腻的食物 ,这会增加痰湿气在体内的淤积,延长茯苓发挥功效的时间。

虽说茯苓对身体有一定补益作用,但日常使用还是要把握好“度”。最好遵从医嘱,也要从正规渠道购买,按照合理的量和搭配才能使茯苓发挥真正该有的作用。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 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 ,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清·吴谦《医宗金鉴》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 ,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 惟脉浮数汗出,小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汤症; 汗后不渴而无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二方皆因心下有水气而设。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服暖水,微发其汗; 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用桂加减 ,更发其汗。上条言症而不及治。此条言方而症不详,当互文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 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治应以五苓散。若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因其无关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 与第356条所载的茯苓甘草汤证合参,可知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 茯苓甘草汤证 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 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 为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 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g至15g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那么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这个,他这个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让你看头前,他这个书啊就是这样。假设要没有这些话,那么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这一段给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头前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这个茯苓甘草汤啊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 这个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顶少得搁三两,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他说的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这个茯苓甘草汤 ,他说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药物组织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这个水气冲逆,水往上合气冲的气,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这块呀,这个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就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那么这个在这段都没明说,这个在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 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 我们用这个方剂,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主要得 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这个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 他不渴,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响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这个方剂呀也很常用, 茯苓甘草汤,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那么他有这个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 12 克,一样搁 12 克,很好使。这个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 4 两 ,4 两就多了,4 两就是 12 克,还可以加, 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 用得相当多。这两个方剂的比较啊,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 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么同时五苓散治消渴,这个不渴。

子恒试注此条主要用于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条文过于简单,需要前后互参。五苓散证可互参71条,伤寒,发汗后,汗出而口渴,还当有小便不利的症状,是水蓄膀胱,膀胱气化失常,津液难以上承而致口渴,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茯苓甘草汤证应互参第356条,356条的大致文意是“伤寒, 四肢厥冷,心下悸动不安,是心下有水饮, 阳气受阻,难以传达四肢而见厥, 水饮凌心而见心下悸,应当服用茯苓甘草汤 ,水得利,厥则治”。从条文分析,五苓散为水蓄膀胱,茯苓甘草汤为水停于胃,口渴与否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柯琴等医家认为文中应有“心下悸”的表述,二方均可治疗心下悸动,实则《伤寒论》中并无五苓散治疗心下悸的条文, 治疗心下悸更多的还是苓桂剂。 从茯苓甘草汤的组成来看,与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更为类似,仅有一味药物的差别。这一味药物的差别也主要体现在条文中所述的不同症状,茯苓甘草汤用“生姜”的作用除了利水之外,还因 生姜 有温散的作用,能通达阳气于四肢, 针对“厥”的症状 ;苓桂术甘汤中的“术”的作用,除了利水还有健脾之功;苓桂枣甘汤中的“大枣”除了补脾胃之虚,更是定悸的良药。你知道茯苓甘草汤为什么不叫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吗?【互参条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4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