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麻黄1钱半,秦艽1钱半,陈皮1钱半,槟榔1钱半,厚朴1钱半,白术1钱,姜炭1钱,桂枝1钱,川羌1钱,苏叶1钱,桂心1钱,甘草3分。
功能主治 : 周身寒冷,大汗不休,六脉迟细沉滑,并呕不止,胸膈胀闷,吐酸。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 : 《点点经》卷三
阳气是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以下是我整理的调理阳气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
中医学认为阴阳乃人之根本,而阳的作用尤为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有如红日温暖大地般温煦着机体,阳气旺盛则形与神俱,阳气衰耗则折寿不彰。故临床当在辨证基础上重视扶助阳气,“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张仲景对机体阳气受损之病变机理、发展转归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阳气虚损原因之论述,或因外感阴寒,损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内生虚寒;或失治误治,耗损阳气。在治疗上,仲景多以通扶阳气以助其功,或温扶阳气以助其用。这种扶助阳气的思想贯穿仲景学说之始终。
《伤寒论》398条中因汗、吐、下等法误治者共123条,其中明显伤阳的就有75条,运用附子达23方(次)。他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本质便是一套以阳气之虚实盛衰来定立六经之传变与否、发展规律以及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故有学者认为六经辨证可以看成一套完整的保护阳气的辨证理论。在此,笔者仅就仲景运用扶阳法辨治水肿病进行探讨分析。
阳气与水肿病关系
仲景谓水肿为水气,在《金匮要略》中设水气病专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四肢头面肿,久不愈”等,描述了水肿的症状。且水气病既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之分,又有五脏水之别;同时根据水与气、血的关系,又有气分、水分,血分之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仲景法崇《内经》,认为水不自行,赖以气行,水肿是全身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的一种病理表现。水肿病产生的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转输不利,膀胱气化不行,而水湿潴留、泛溢周身。
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盖水为阴邪,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水液代谢之气化关键在于阳气。宋·严用和认为:“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阳气虚弱,则气化无力,致使水液不能正常化生与运行,潴留于经络脉道之外,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水为阴邪,得阳乃化,故“以温药”治疗。
中医学十分重视肾脏元阳之功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扶阳为特点的水肿辨证论治体系。《经籍篡话》里对“扶”字解释为“护也、助也、治也”,扶阳应理解为有保持、维护、扶助、治理调节阳气的意思。因此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以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仲景用扶阳法治水肿病 通扶阳气以助其功
本法主要针对外邪阻滞,气血兼夹,气机不畅等导致阳气被遏,功能受限而言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达于卫表,营卫和谐,卫外得固,则防御邪气。阳气达于肌表或收敛于内均倚气机之变化。机体的正常升降出入,阳气输布四达,才能发挥温熏、推动、气化、防御、固摄等各种功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一旦气血壅滞,营卫不调,气机转枢失司,流行受阻,阳气郁遏,就会产生疾病。在此理论指导下,笔者将仲景治法归纳如下。
通阳达邪散水法
此类皆由阳气被外邪所遏,通扶阳气以发汗达邪、散水消肿,通过宣通郁滞之阳气,使卫阳得通,抗邪有力,以期正复邪祛之目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因营卫不和,外邪袭表,肺失通调,治节不利,以致水溢肌肤,一身悉肿,水湿之邪客于肌肤分肉之间,治当通扶阳气,宣肺散水。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以越婢汤通扶阳气,散水清热。如风水兼有表虚,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芪汤主之,此乃风水表虚,腠理不固所致,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若皮水见“四肢聂聂动者”,乃水气相搏,是为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阳气被遏所致,以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治之。
通阳化瘀行水法
水与血生理上同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聚,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形成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留滞。反之“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利则为水”,瘀血阻滞又可加重水肿。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滞在肾,温煦失司,气化失调,水湿停聚而肿。
仲景在论及水肿与瘀血之先后时,言“血分”为水瘀互结,位深难通,故难治;“气分”为水液阻滞气道,位浅而易行,故易治。其治疗以通阳化瘀、行水消肿,临床多用当归芍药散化裁。若瘀水互结于膀胱,则当桃核承气汤以通阳化瘀。
通阳疏机利水法
气能推动水液运行,“气行水亦行”。水液的输布转化为汗、尿等并排出体外,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也。”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通调水道、肝气的疏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及三焦的通利共同作用,才能将水液输布四达,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过程才能顺畅。反之则输布代谢障碍,必致水液泛滥。《伤寒论》第96条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仲景言此为气机不畅,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当以小柴胡汤通阳疏机,去黄芩以防其凝聚寒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
温扶阳气以助其用
本法主要针对脏腑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不及而言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
温肺利水法
肺为水之上源,肺脏通过宣发肃降以通调水道,对机体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以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若肺脏虚冷,宣发无力,或肃降无能,均可致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液输布障碍,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引发水湿聚集,泛溢肌肤为水肿。仲景遵从“其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则,采用温肺散寒,利水消肿之法。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以辛温之麻黄温宣肺气,发汗利水;桂枝温阳化饮;干姜温里化水,降逆和胃;芍药和桂枝调和营卫,和五味子敛肺护正,甘草调和,共奏温宣肺气,化饮利水之功。若表寒里虚,则用麻黄附子汤温阳散寒,宣肺利水。
温脾利水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脾脏在水肿中的重要性。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乃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若太阳伤寒而误用吐下之法,伤及脾阳,或兼累及心阳,火不生土,导致脾阳更虚,水湿不化,水气上冲,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象沉紧之脾虚水停证。《医经余论》言:“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譬之湿土之地,非阳光照之,无以生万物也。”治以温阳健脾,利水祛邪,方予苓桂术甘汤。又若“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以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温肾利水法
肾为水脏,是调节水解代谢的重要脏器,水液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故水液的运行与肾阳的盛衰密切相关。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水为至阴,阴盛则阳衰,肾阳衰微,关门不利,则水湿停聚,泛溢为肿。水肿之病机重点在脾、肺、肾三脏,然关键在肾。
《伤寒论》316条“少阴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少阴肾阳虚损日久,阳虚寒甚,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相搏,泛溢周身为病。故仲景以“此为有水气”概括其病机,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炮附子大辛大热、补命门之火而温肾助阳,茯苓、白术淡渗利湿、培土治水,生姜温里化饮,芍药利小便去水气。若肾气不足者,可予肾气丸温肾化气,使气化水行。
温膀胱利水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主气化,与肾相表里,助肾蒸腾水气。若太阳受病,表邪未解,循经入腑,而膀胱阳气不通,气化不利,导致水蓄下焦,出现太阳蓄水证。有学者根据《伤寒论》相关条文,归纳出若干主症,包括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小腹苦里急、心下痞、渴欲饮水而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身有微热等,此均属外有表证里有蓄水。若气化失司,则膀胱排泄不畅,甚则癃闭,故仲景治以振奋膀胱之气化而利水,兼以解表散邪,方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而利水。
总之,水肿一证,可单独发病,亦可兼见他病之中。仲景重视阳气的温煦气化作用,认为阳气之盛衰是水肿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之病机关键。临证治疗善用扶阳之法,阳遏者助之使通,阳虚者扶之温运,具体依病变性质与脏腑之不同采取相应的治法。如阳虚兼有水饮湿邪,单纯温补往往难以奏效,则配合利水通阳的方法,寓通于补;阳虚兼有瘀滞,则兼以化瘀通阳;若因失治误治,阳气衰微,治当急救回阳为主,临证当灵活变通应用。
扩展阅读:
体内阳气不足会有哪些症状
1,会怕冷
这个是阳气不足比较常见的一这个症状了。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我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尤其是在季节变换的季节里面,就会变的更加明显。
2.精神变差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好的话,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体内阳气比较充足,但是精神状态看起来比较差,那么就意味着体内阳气不足,从而导致我们出现懒散,精神这状态不佳的症状。
3,消化能力变差
阳气不足的话也是会影响到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方面的哦!
体内阳气不足该如何改善呢?
1,运动调理
适当的运动,是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补足阳气,调节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的哦!体内阳气足了,那么抵抗能力就自然而然变好了。所以怕冷的人,最好的调理方法就是适当的多进行一些运动。
2,睡眠调理
经常睡眠不足的人,看起来都是很没精神的,这就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而睡觉也是一个补充阳气的好方法。
3,精神调理
阳气不足也是会影响到你们的情绪的,尤其是长时间的处于一个萎靡状态的话,只会让你们的阳气更加的不足,所以这个时候你们就要适当的通过调理你们自己的情绪来不足阳气!
4,食疗调理
阳气不足要经常多吃一些补阳的食材,比如狗肉,黄牛肉,虾米,蚌肉,黑芝麻,韭菜,芥菜,核桃仁等补阳的食物。
食疗推荐:补阳羊肉汤
准备食材:肉桂,淫羊藿,黄芪,差不多准备3-5人份量的就可以了。
提升阳气最好最快方法
应多运动 躯体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动能生阳”。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项目均可。要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走肌表,行使卫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阳虚的人群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这跟男性一般比女性更爱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
不足可食补 对阳虚的人来说,食补是主要的、也是见效较快的方法。补阳的食物有韭菜、桂圆、羊肉、狗肉、核桃仁、干姜、胡椒等。在夏季,一般人怕上火会比较少吃或不吃这些食物,对阳虚者来说,适当地食用这些食物,对寒凉的体质却是有着莫大的帮助。
注意保暖 阳虚者即便在夏季,也要注意关节、腰腹、颈背部、脚部保暖,女性在空调房里尽量不穿露肩、露膝、露脐、露腰的衣服。除非天气特别炎热,严重影响睡眠休息,一般少用、不用空调。另外对阳虚者来说,四季转换时,宜春捂,但不宜秋冻。
可药补 阳气较虚但又没有达到疾病指标的时候,可以吃一些中药来做保健。比如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肉桂、熟地、人参、黄芪等。平时畏寒而易患感冒的患者,可用人参、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等组成的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防风、干姜等治疗,有益气助阳、增强免疫功能之良效,可减少感冒的发生。
如果是阳气虚腰痛和夜尿多的话,可用桑寄生、杜仲加瘦猪肉和核桃煮汤吃,又美味又可改善体质,还能够治病。不过,要注意的是,补阳也不能太过,阴阳是互为平衡的,补阳的同时不能伤阴。如果在进补时有口干、上火、喉咙痛这些反应,则应停止进食补阳的药物。
不要熬夜 熬夜很伤阳气。因为阳气总是被调动在上、在外、在头面五官,而不能潜藏、修养、调整。熬夜的时候基本上每一项活动都要调动人体阳气来工作。所以,阳气就被严重伤害。通常超过晚上12点不睡觉,就是熬夜。当然,冬天睡觉应该不超过晚上11点。
适当晒晒太阳 其实想要补充人体内的阳气,那么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晒太阳,可能夏季的太阳比较火辣,很多人都比较反感,而现在已经进入深秋季节,现在的阳光还是比较温和的,有些人可能觉得经常晒太阳会把皮肤晒黑,其实适当的晒太阳对于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而且有利于体内阳气的补充,所以说想要补充阳气的人,不妨在适当的时间去户外多走走散散步,这样也能有效的补充体内的阳气,祛除体内湿气。
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
中医学认为阴阳乃人之根本,而阳的作用尤为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有如红日温暖大地般温煦著机体,阳气旺盛则形与神俱,阳气衰耗则折寿不彰。故临床当在辨证基础上重视扶助阳气,「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张仲景对机体阳气受损之病变机理、发展转归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阳气虚损原因之论述,或因外感阴寒,损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内生虚寒;或失治误治,耗损阳气。在治疗上,仲景多以通扶阳气以助其功,或温扶阳气以助其用。这种扶助阳气的思想贯穿仲景学说之始终。
《伤寒论》398条中因汗、吐、下等法误治者共123条,其中明显伤阳的就有75条,运用附子达23方(次)。他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本质便是一套以阳气之虚实盛衰来定立六经之传变与否、发展规律以及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故有学者认为六经辨证可以看成一套完整的保护阳气的辨证理论。就仲景运用扶阳法辨治水肿病进行探讨分析。
阳气与水肿病关系
仲景谓水肿为水气,在《金匮要略》中设水气病专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四肢头面肿,久不愈」等,描述了水肿的症状。且水气病既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之分,又有五脏水之别;同时根据水与气、血的关系,又有气分、水分,血分之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仲景法崇《内经》,认为水不自行,赖以气行,水肿是全身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的一种病理表现。水肿病产生的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转输不利,膀胱气化不行,而水湿潴留、泛溢周身。
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盖水为阴邪,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水液代谢之气化关键在于阳气。宋·严用和认为:「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阳气虚弱,则气化无力,致使水液不能正常化生与运行,潴留于经络脉道之外,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水为阴邪,得阳乃化,故「以温药」治疗。
中医学十分重视肾脏元阳之功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扶阳为特点的水肿辨证论治体系。《经籍篡话》里对「扶」字解释为「护也、助也、治也」,扶阳应理解为有保持、维护、扶助、治理调节阳气的意思。因此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以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通扶阳气以助其功
本法主要针对外邪阻滞,气血兼夹,气机不畅等导致阳气被遏,功能受限而言的治法。《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达于卫表,营卫和谐,卫外得固,则防御邪气。阳气达于肌表或收敛于内均倚气机之变化。机体的正常升降出入,阳气输布四达,才能发挥温熏、推动、气化、防御、固摄等各种功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一旦气血壅滞,营卫不调,气机转枢失司,流行受阻,阳气郁遏,就会产生疾病。在此理论指导下,将仲景治法归纳如下。
通阳达邪散水法
此类皆由阳气被外邪所遏,通扶阳气以发汗达邪、散水消肿,通过宣通郁滞之阳气,使卫阳得通,抗邪有力,以期正复邪祛之目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因营卫不和,外邪袭表,肺失通调,治节不利,以致水溢肌肤,一身悉肿,水湿之邪客于肌肤分肉之间,治当通扶阳气,宣肺散水。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以越婢汤通扶阳气,散水清热。如风水兼有表虚,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芪汤主之,此乃风水表虚,腠理不固所致,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若皮水见「四肢聂聂动者」,乃水气相搏,是为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阳气被遏所致,以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治之。
通阳化瘀行水法
水与血生理上同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聚,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形成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留滞。反之「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利则为水」,瘀血阻滞又可加重水肿。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氾滥为肿;瘀血阻滞在肾,温煦失司,气化失调,水湿停聚而肿。
仲景在论及水肿与瘀血之先后时,言「血分」为水瘀互结,位深难通,故难治;「气分」为水液阻滞气道,位浅而易行,故易治。其治疗以通阳化瘀、行水消肿,临床多用当归芍药散化裁。若瘀水互结于膀胱,则当桃核承气汤以通阳化瘀。
通阳疏机利水法
气能推动水液运行,「气行水亦行」。水液的输布转化为汗、尿等并排出体外,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也。」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通调水道、肝气的疏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及三焦的通利共同作用,才能将水液输布四达,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过程才能顺畅。反之则输布代谢障碍,必致水液氾滥。《伤寒论》第96条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仲景言此为气机不畅,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当以小柴胡汤通阳疏机,去黄芩以防其凝聚寒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
温扶阳气以助其用
本法主要针对脏腑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不及而言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
温肺利水法
肺为水之上源,肺脏通过宣发肃降以通调水道,对机体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以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若肺脏虚冷,宣发无力,或肃降无能,均可致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液输布障碍,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引发水湿聚集,泛溢肌肤为水肿。仲景遵从「其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则,采用温肺散寒,利水消肿之法。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以辛温之麻黄温宣肺气,发汗利水;桂枝温阳化饮;干姜温里化水,降逆和胃;芍药和桂枝调和营卫,和五味子敛肺护正,甘草调和,共奏温宣肺气,化饮利水之功。若表寒里虚,则用麻黄附子汤温阳散寒,宣肺利水。
温脾利水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脾脏在水肿中的重要性。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乃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若太阳伤寒而误用吐下之法,伤及脾阳,或兼累及心阳,火不生土,导致脾阳更虚,水湿不化,水气上冲,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象沉紧之脾虚水停证。《医经余论》言:「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譬之湿土之地,非阳光照之,无以生万物也。」治以温阳健脾,利水祛邪,方予苓桂术甘汤。又若「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以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温肾利水法
肾为水脏,是调节水解代谢的重要脏器,水液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故水液的运行与肾阳的盛衰密切相关。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水为至阴,阴盛则阳衰,肾阳衰微,关门不利,则水湿停聚,泛溢为肿。水肿之病机重点在脾、肺、肾三脏,然关键在肾。
《伤寒论》316条「少阴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少阴肾阳虚损日久,阳虚寒甚,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相搏,泛溢周身为病。故仲景以「此为有水气」概括其病机,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炮附子大辛大热、补命门之火而温肾助阳,茯苓、白术淡渗利湿、培土治水,生姜温里化饮,芍药利小便去水气。若肾气不足者,可予肾气丸温肾化气,使气化水行。
温膀胱利水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主气化,与肾相表里,助肾蒸腾水气。若太阳受病,表邪未解,循经入腑,而膀胱阳气不通,气化不利,导致水蓄下焦,出现太阳蓄水证。有学者根据《伤寒论》相关条文,归纳出若干主症,包括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小腹苦里急、心下痞、渴欲饮水而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身有微热等,此均属外有表证里有蓄水。若气化失司,则膀胱排泄不畅,甚则癃闭,故仲景治以振奋膀胱之气化而利水,兼以解表散邪,方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而利水。
总之,水肿一证,可单独发病,亦可兼见他病之中。仲景重视阳气的温煦气化作用,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3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扶阳助胃汤
下一篇: 扶阳归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