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党参1两,于白术1两(炒),茯苓1两(研),白芍8钱(酒炒),归身1两(土炒),地骨皮1两,丹皮6钱(去心),砂仁4钱(研),银柴3钱,苏薄荷2钱,鹿角胶5钱(溶化),香附6钱(制,研)。
制法 : 共以水熬透,去滓,再熬浓,加鹿角胶溶化,兑炼蜜为膏。
功能主治 : 益气健脾,温补肾阳。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白水冲下。
各家论述 : 益阴,则是凉血滋阴、调补肝肾。以异功健脾益气,逍遥理脾调肝,加以鹿角胶温补肾阳,地骨皮滋肾凉血,丹皮清热凉血,易柴胡为银柴胡者,推测应有阴虚发热之症状。本方配伍稳妥,通补并行,可长服。
摘录 :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再造丸:是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的十大王牌产品之一,是治疗风痰类病症所致中风瘫痪 、半身不遂的著名中成药。前人称“医风痰、治瘫痪,起死回生之力,故立名功同再造”。
本品主要成分为蕲蛇 、人参 、威灵仙 、三七 、沉香 、天麻 、牛黄 、朱砂等,功能祛风化痰 、活血通络,用于气血素亏、内蕴痰火外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受阻所致中风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手足麻木 、疼痛拘挛 、言语蹇塞。
本品以十全大补方为基础,再加附子等温补气血,以达培本扶元之效。麻黄 、防风 、羌活 、细辛等祛风散寒以解肌表受入之风寒;地龙、僵蚕 、天麻 、全蝎、蕲蛇等平肝熄风,祛风通络;桑寄生、油松节、威灵仙等祛风湿利关节;天竺黄、牛黄、朱砂等祛风化痰、镇静安神;再配以行气药沉香、香附、檀香等,理血药三七、血竭等,使其顺血行,活血散瘀,即使补而不滞,又达血行风自灭之功。方中还有芳香开窍之物麝香、冰片,使药物迅速到达病所,更好地发挥疗效。
本品临床常用于证属气血不足、风痰阻络所致的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以及肝肾不足、寒痰阻痹所致类风湿关节炎等。
[主要成分]
蕲蛇 人参 威灵仙 三七 天麻 牛黄
[功能]
祛风化痰,舒筋活血。
[主 治]
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损伤脏腑,气血不和引起: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谈雍气闭、左瘫右痪、半身不遂、手足拘挛、筋骨疼痛、步履艰难
[处方来源]
再造丸处方来源于《威信医方集》回天再造丸方加减,清宫廷《丸散膏丹名药配本》收载,同仁堂代清宫太医制药时,处方工艺传入同仁堂成为古方。据清内脉案记载: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御医李德昌拟再造丸方供慈喜太后活务在、通络、祛风,踞今已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并在1983年整顿品种中,被纳入到《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版)保密本的第25页。
[组方特点]
再造丸配伍合理,多面兼顾,以补气养血、祛风除湿、散寒通络、行气降逆、活血化瘀、清心化痰、熄风解痉、清热益阴、通窍安神等多种药物组成。该处方比部颁同名处方多山头号血,意在使该药活血散瘀通络功能更加显著,另本方还选用了质量较优的於术配白术。
[临床观察]
临床对中风(中经络)证属气虚血瘀型患者进行治疗,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100%,且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痰涎壅盛均有较好的疗效。再造丸治疗历节风(关节炎),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风寒阴络型,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3.3%,并对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药理毒理]
1.再造丸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循环的影响实验主要观察再造丸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液度、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和血浆热沉蛋白(主要为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对大鼠凝血变学指标:凝血时间、凝血粘度上升率、凝血量大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再造丸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抗凝血作用,药物虽未显著改善血液流变性质(血液与血浆粘度),但对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示该药有舒张血管的作用。
2.再造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再造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明显减轻继发性炎症病变的程度和减少继发性炎症动物的发生数。实验结果提示本品对关节肿痛、行动障碍、肢体瘫软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再造丸急性毒性实验给药剂量相当于临床一日部药量的104倍,连续观察七天,小鼠服药后行为、外观正常,未有死亡及其他不良反应。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辞典》:鲜地黄 6.1出处6.2拼音名6.3鲜地黄的别名6.4来源6.5原形态6.6生境分布6.7性状6.8炮制6.9性味6.10归经6.11功能主治6.12鲜地黄的用法用量6.13注意6.14附方6.15各家论述6.16鲜地黄的临床应用6.17摘录 7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鲜地黄的方剂2用到中药鲜地黄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鲜地黄 1拼音 xiān dì huáng
2英文参考 Radix Rehmanniae Recen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esh rehmann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鲜地黄为中药名,见《植物名实图考》。即鲜生地[1]。是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块根[2]。
4拉丁名 Radix Rehmanniae Recen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fresh rehmann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辞典》:鲜地黄
①《名医别录》:"大寒。"
②《药性论》:"甘,平,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①《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①《名医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②《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③《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四声本草》:"黑须发。"
⑤《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⑥《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⑦《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药性论》:"忌三白。"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②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③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④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太平圣惠方》)
⑤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⑥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地黄煎)
⑦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⑧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太平圣惠方》地黄酒)
⑨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⑩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②《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③《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大凉,必至泄泻,元气困乏,而血又重来。"
④《本经逢原》:"生地黄,《名医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神农本草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著,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著而形神自复也。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名医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神农本草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⑤《得配本草》:"世人动云生地妨胃,其能开胃,人实不晓,惟胃中阳气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若胃阴虚,而胃土干燥,致胃气不运者,生地滋其阴,以清其火,而胃气从此运行,饮食自然渐进。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肌表而经邪解;阴血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阳明经,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结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如无生地,可用干地黄,滚水浸透,绞汁冲服,防其泥滞,加枳壳或川贝疏之。且气道通,邪气外达,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为补剂,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钱而止,五、六钱而止。入诸药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滞于内而莫出,泥于膈而胃闭,遂视此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阴枯涸,多有不可救药者,亦由用之不善也。"
⑥《本草正义》:"《名医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则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其洽鼻衄吐血者,指气火升腾,挟血上逆,妄行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气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血溺血之实症火症,亦同此例。若去血已多,火焰已减,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气营两惫者,更无恣用大寒之理。又谓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则血崩一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其固摄之力,虚症极多,实火绝少,必无纯事寒凉,可以止崩之法。盖诸失血之宜于甘寒清火者,惟阴虚火动,邪焰鸱张,而正气未衰,脉洪神旺之时,可以寒凉灌溉,先去其凭依之势;一至所失不少,纵有余火未熄,总之形神已馁,脉象已虚,即非一味清凉所可奏绩。若更形消色夺,气怯神疲,则虚惫之余,固摄扶元,犹惧不逮,又安可寒凉无忌,更戕其正。况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积瘀之害。虽曰地黄散瘀,是其特长,或尚不至积寒生瘀;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诸般失血,无往不宜,《名医别录》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产后血上薄心闷绝,则气逆上冲,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纵曰此物果能破瘀,而’大寒’二字,终非新产通用之品,亦当存疑,未敢轻信。又主胎动下血,则症与崩中近是,亦难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则指胎元已坏,欲堕未堕者言以为破血下胎之用,盖古人固以鲜地为逐瘀破导品也。又主堕坠腕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齐徐氏之才,亦有鲜生地散血之说。颐谓伤瘀发肿发热,用以外治,清热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没;若内伤有瘀,则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导者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38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扶元活血汤
下一篇: 扶元逐疫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