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发火汤

中医世家 2023-05-08 23:42:46

发火汤

处方 : 柴胡3克 甘草3克 茯神9克 炒枣仁9克 当归9克 陈皮9克 神曲3克 炒栀子3克 白芥子6克 白术6克 广木香末1.5克 远志3克

功能主治 : 主火郁为病,少气,胸、胁、腹背、面目、四肢填塞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舌干苦,胃脘上下忽时作痛,或腹中暴痛,目赤头晕,心热烦闷,懊侬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浊,两颧红赤,身生痱疮。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辨证录》卷四

火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五郁之一·火郁 4.1病因病机4.2症状4.3治疗4.4关于五郁 5六郁之一·火郁 5.1病因病机5.2症状5.3关于六郁 6参考资料附:1治疗火郁的方剂2治疗火郁的穴位3治疗火郁的中成药4火郁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火郁 1拼音 huǒ yù

2英文参考 fire stagn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ire stagn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火郁:1.五郁之一;2.六郁之一。

火郁(fire stagnation[1][2])为病证名[3]。即火热性的郁证[3]。

《中医药学名词》(2004):火郁是指火邪郁阻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郁又称热郁,是指火热内郁所致的郁病[2]。

4五郁之一·火郁 火郁为五郁之一[3]。指心火怫郁之证[3]。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1病因病机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

4.2症状

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3]。

4.3治疗

《证治汇补》卷二:“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方[3]。

4.4关于五郁

五郁为五种郁证的总称[5]。《景岳全书·杂证谟》:“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

5六郁之一·火郁 火郁为六郁之一[3]。即热郁[3]。

5.1病因病机

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6]。

5.2症状

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6]。

5.3关于六郁

六郁(six stagnation diseases[2])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7][2]。《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

6

五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运气学说术语·五郁5五种郁证的总称·五郁 5.1木郁5.2火郁5.3土郁5.4金郁5.5水郁 6参考资料附:1治疗五郁的方剂2治疗五郁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五郁4治疗五郁的穴位5五郁相关药物 1拼音 wǔ yù

2英文参考 five s of depress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五郁:1.运气学说术语;2.五种郁证的总称。

4运气学说术语·五郁 五郁为运气学说术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各被所胜之气克制而遏郁[1]。如木气主运之年,若遇阳明燥金司天,则木气为燥金之气所制胜而郁遏不得行其令,该年亦就不能表现木气主运的一般气候特征[1]。

5五种郁证的总称·五郁 五郁为五种郁证的总称[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后世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称为五郁。《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内经》所说五郁,是指五行之化,气运如有乖和,则生五郁之病。

5.1木郁

木郁为病证名[2]。五郁之一[2]。指肝胆郁结之证[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病见畏寒畏热,头痛颊痛,头晕耳鸣,目赤暴痛,脘腹胀满,吞酸吐食等[2]。治宜疏达[2]。《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脾胃,症多呕酸[2]。木喜条畅,宜用轻扬之药,在表疏其经,在里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均谓之达。”可用达郁汤、开郁至神汤或舒木汤等方[2]。

5.2火郁

火郁为五郁之一,指心火怫郁之证[3]。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3]。《证治汇补》卷二:“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方[3]。

5.3土郁

土郁为病证名[4]。五郁之一[4]。指脾胃之气郁滞之证[4]。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泻利,呕恶痰涎或清水等[4]。治宜夺之[4]。《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夺者,直取之谓也。湿滞则土郁,脏应脾,腑应胃,……滞在上宜吐,滞在中宜伐,滞在下宜泻,皆夺也。”可用夺郁汤、善夺汤、疏土汤等方[4]。

5.4金郁

金郁为病证名[5]。五郁之一[5]。指肺气郁闭之病证[5]。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癃闭、气喘、胀满、不眠,皆金郁也。治宜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气也。”可用泄郁汤、和金汤、善泄汤等方[5]。

5.5水郁

水郁为病证名[6]。五郁之一[6]。指水气郁阻之证[6]。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卷二:“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壮火可以制水,治在命门;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凡此皆谓之折。”可用折郁汤、补火解郁汤等方[6]。不效者,或发汗,或通利二便[6]。

6

问几个中医的专用术语

阴虚火旺:病证名。指阴精亏损所致虚火旺盛。症见烦躁易怒,骨蒸潮热,口燥咽干,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参见阴虚阳亢条。
湿热:1)温病中的一种.症见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小便短而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2)湿热合邪的其他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
实邪: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而实".2)五邪之一.某脏因子盗母气而发病,即从子脏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补虚扶嬴:嬴:一般指身体弱,体质不好.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虚羸症.补虚就是指体内正气虚弱,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 只有正气强盛,才能使机体的各部分运转正常,人体才是健康状态.
虚热:病证名。/view/651174.htm
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
①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弛,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卷一:“若无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腐化,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气虚热,升阳以散之,用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用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见《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
②指热病而见昏迷症状者。《石室秘录·热症门》:“发狂如见鬼状者,实热也;热病不知人者,虚热也。实热宜泻火,虚热宜清火。”参见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等条。
痰饮湿盛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肺、脾、肾及三焦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升降。
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而痰饮属湿邪.
火郁内实:火郁:病证名。五郁之一。心火怫郁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证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憹,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痱疮等。火郁发之,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方治疗。
内实:证名。里实证的别称。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详见里实证条
火郁内实,说明是由火热引起的诸症,并非机体虚衰,阴虚而火热.所属实证.

古籍中的发火汤简介

发火汤为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四方。
详见百科词条:发火汤 [ 最后修订于2016/1/27 14:45:53 共2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发火汤如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3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