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伏龙肝饮

中医世家 2023-05-08 20:33:12

伏龙肝饮

《普济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伏龙肝饮

处方 : 甘草1两,川芎1两,伏龙肝1两,黄芩1两,赤芍药1两。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血淋。

用法用量 : 用水1升,药半两,煎至7分,去滓,分作3服,温服之。

摘录 : 《普济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

《医学探骊集》卷三:伏龙肝饮

处方 : 伏龙肝1两(即灶心土,紫色者佳)。

功能主治 : 伤寒呕逆。

用法用量 : 用滚水浸之,俟澄清,另用1碗将清者倾在此碗,少加白糖,趁温饮之。

各家论述 : 此药善能调和胃气,即不伤寒呕逆者,亦宜以此法治之。

摘录 : 《医学探骊集》卷三

看如何治疗脾胃病

用药之妙,全在一个“平”字,无过,无不及。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生理及病理角度分享自己的脾胃病用药心得。

用药治病,一般来说,有是病而用是药,但用药不及,则不能纠其偏,若用药太过,则反伤其正,亦可致偏。而用药之妙,全在一个平字。笔者根据多年来脾胃病的用药经验,归纳如下。

一、燥湿健脾,勿伤脾阴胃津

脾者,太阴也,本气为湿,得胃阳资助,以行其运化之功。所以脾体阴而用阳,以燥湿相济为特点。脾气太过则病湿,脾气不及又反为燥。燥脾之湿,莫过于苍术,藿香、佩兰化湿亦强。然皆芳香燥烈,易耗伤脾阴胃津。若脾湿过重,非此类不可者,笔者常佐以白薇,俾使燥湿而不伤其阴津,此药之刚柔相济之理也。若脾湿不重,常以茵陈、茯苓、苡仁、扁豆、芦根等平淡之品,以利湿健脾。

总之,用药在于取其病湿,不可伤其本气。伤本气,则脾气不及而反为燥,燥则损伤脾阴胃津,必然导致另一类病理状态,亦能损其脾胃。此医者用药之过也。

二、益胃滋阴,勿碍脾之健运

胃者,阳明也。本气燥,得脾阴之滋,行降纳之用。唐容川说:“胃以燥纳谷,全借脾之湿以濡之。”所以,胃体阳而用阴,以喜润恶燥为特点。胃气太过则病燥,胃气不及又反为湿。

益胃增液,急则以五汁饮以浇之,解其燃眉之危。一般可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之类。而白薇为清胃凉血之至品。但皆为滋润之品,恐伤胃之本气,助湿碍脾,笔者常以白术、扁豆、苡米、粳米之类以佐之,务使燥润相济,脾胃相和,以平为期。

三、清热燥湿,须防伤中碍食

脾气本湿,胃气本燥。脾气升而以濡胃,胃气降而以健脾。气升,则脾不存湿,气降,则胃不生热。若升而不升,脾必存湿,降而不降,胃必生热;湿热中阻,纳运失调,刚柔失济,冲和之气致偏。燥其湿,则碍清热,清其热,则碍燥湿。唯苦寒之品,既能清热,又能燥湿,但苦寒易伤中碍食。

余每遇此证,若湿热壅滞胃肠而偏于下者,如痢疾、肠炎之类病证,每虽重用黄芩、黄连、白头翁之类,但常配以当归、杭芍、木香、槟榔之类,以和营血,兼行其气,俾湿热分消而不伤正碍食,且中病即止,以防苦寒伤中。

若湿热壅滞脾胃而偏于上者,常以健胃药中加入茵陈、青蒿、白薇、苡仁、芦根、茯苓之属,少佐黄芩,扶正以祛邪。论其健脾,白术为健脾之正品,唐容川说:“白术有油,以补脾之膏油,而油又不粘水,故能利水,气香温,亦主利水,又能升发,使脾之气上升。”确系经验之说。健胃白蔻最佳,且能化湿醒脾。如配合得当,既能清化湿热,又能健脾和胃。

四、滋阴增液,应当脾胃有别

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因此,脾胃都有阴虚的一面。但脾阴与胃阴不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治疗上也应当不同。

在胃主要表现为津液不足或亏损,或因热病所劫,或因暴吐暴泻津液损伤,或因脾阴不能上滋所致。急则五汁饮,一般可用沙参麦门冬汤之类化裁,以救其津。否则“胃火益旺,脾阴愈伤。”(《明医杂著》)

笔者每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之类滋阴增液时,常佐以白术、扁豆、粳米之属,以健脾,俾化源生生不息。在脾,除阴液不足的一面外,常表现为营血不足,因脾统血舍营,为营血之本。

王旭高说:“归脾汤补脾之阴,补中益气汤补脾之气”,实为经验之谈。可见补脾阴尤应注意营血,如生地、当归、杭芍之类。余每于滋营养血药中少佐砂仁、炮姜,以制阴药之腻胃,俾阴药得以蒸腾敷布,此阴生阳长之义,其收效更佳。

五、益气温阳,勿助邪火伤阴

脾升胃降,中气冲和,纳运自健,邪火顿熄,阴霾自散,何病之有?若脾胃损伤,影响升降之枢,则邪火食气,阴寒犯中,终致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久则中阳虚绥而不振。气虚、气陷者补中益气;脾胃虚寒者,香砂养胃;中阳虚馁者,理中、附子理中汤丸,均为对症之方。

但须中病即止,以防过剂而助邪火伤阴。因此类药多为温热辛散之品,过服、久服,易耗伤脾胃之阴,阴虚则邪火中生;“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正属于此。

观仲景理中汤中用人参、甘草,以缓其辛散之性,且有护阴之妙。张锡纯升陷汤中,佐知母以制黄芪之温燥,可免助火伤阴之虑,真乃妙趣盎然,实为用药须明刚柔相济之先河,故为之由衷一鸣。

六、行气活血,谨防耗气伤正

脾升,肝肾之气亦升;胃降,心肺之气亦降。若脾胃损伤,升降之枢逆乱,最易出现气滞血瘀。当此之时,在认证确切的情况下,理应行气、活血、化瘀。但行气之药,易耗伤正气;化瘀活血之品,亦能伤及营血,所以,选药宜平和之品,以防伤正,或扶正以祛邪,方为稳妥。因脾阴竭,仙丹莫救,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笔者每临气滞之证,喜用佛手、香橼、砂仁、甘松、陈皮、苏梗、枳壳之属,理气行滞,且有健脾开胃,调中疏肝之妙;肝气以疏,百气皆调。若气滞兼有血瘀者,佐以丹参、元胡、香附、没药之属。若血瘀较重,诊断指征明显者,每以丹参饮合失笑散,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宜少用青皮、乌药、桃仁、红花等破气、破血之品,谨防挫伤中气。

七、吐血便血,当将脾胃分治

气为血之帅,气升血亦升,气降血亦降;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血随气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浮沉升降之枢纽;胃为腑为阳,阳络伤则胃失和降,血随胃气上逆而出窍;脾为脏为阴,阴络伤则脾气不升,血随脾气下陷而出下窍。

所以,消化道出血当从脾胃分治。吐衄当降气,可用张锡纯之补络补管汤;便血宜升举,以张锡纯之升陷汤。无论降气从其胃治,或升举从其脾治,凡消化道出血均宜加白芨、三七,或用童便为引更妙。亦可用伏龙肝澄清液煎药,更有敦土厚脾胃之妙意。

八、升清降浊,非升柴之能及

升麻升脾气,柴胡升肝气,众所周知,对脾气下陷者,确有升提之力,而论升清降浊,非升柴之能及。唯荷叶、泽泻而有独到之功。

因荷生于污泥浊水之中而不粘污,禀春生之阳蒸蒸日上,其叶不论水之深浅总是浮露于水面,其升清之力较强;清气升,则浊阴降,故为升清降浊之佳品。泽泻亦生沼泽之中,入脾、胃、肾、膀胱诸经,能渗湿降浊;湿渗浊降,土乃得令,而清气上行,故亦为降浊升清之良药。

临床欲增升清之力,荷叶配桔梗,以行舟楫之令;欲增降浊之力,泽泻配半夏、藿香、茯苓之属,降浊渗湿。

总之,脾胃病变无非阴阳、气血、升降、燥润、纳运失调之变化。就其治法,或抑其所胜,补其不足;或调其升降,和其气血;或清化湿热,滋阴润燥;或温中助阳,消导通降,都应中病即止,以平为期,务使脾胃协调,中气轮转,生生不息,乃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本草纲目》里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方药

《水浒传》里十字坡上的张青,孙二娘的包子客栈主打人肉包子,孙二娘有一句口头禅:“饶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读者及此,一般都会不自觉后背发凉。当然,那是小说,当不得真。

不过,洗脚水还真是一味药信不?
洗脚水

李时珍《本草纲目  水部   洗手足水》:“《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既然没注明洗脚水之来,那就是说,凡健康者皆可,那孙二娘的洗脚水当然也在其中了。
除了洗脚水,《本草纲目》里的奇葩方药还多着呢。以下粗略例出:
车辙中水

水部,车辙中水。释名:辙,乃车行迹也。气味:甘、平、寒、无毒。主治:主治疬疡风,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
洗儿汤水

水部,洗儿汤水。附方  《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意思是,妇人生产若遇胎衣不下,可取别家洗儿汤水,令妇人服下,但不能告知药自何来。(笔者注:“附方”二字的意思是:不惟本药典里如此认知,先前的药典里也有类似记载,故而此方剂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磨刀水

水部,磨刀水。附方  吴球《活人心统》曰:“耳中卒痛,磨刀铁浆,滴入即愈。”
神水

水部,神水。附方  《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可解渴去热。——这个可信,该此水已非普通水,而是植物汁液。不过,仅限五月五日午时,且恰好落雨,便故弄玄虚了,仿佛刑场斩首似地。
铜壶滴漏水

水部,铜壶滴漏水。“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嘛叫“四末之药”呢,《管子·内业》:“饱不疾动,气不通於四末於。” 尹知章注:“四末,四支(肢)”,那“四末之药”便是针对四肢病变的药物了。那铜壶滴漏水为何能够具如此神效而他水不可呢?按,四肢者,人体之末梢也,而铜壶滴漏作为古代计时器,壶内之水可从此皿流之它器,循环往复,那为药自然也可轻易输送肢体末端。哈,眼下早已没有铜壶滴漏水了,那暖气片里剩下的残水可不?同样道理呢。
烧尸场上土

土部,烧尸场上土。附方   《本草拾遗》曰:好魇多梦,烧人灰,置枕中、履中,自止。《集玄方》曰:脚底多汗,烧人场上土,铺于鞋底内蹉之。灰亦可。
蜣螂转丸

土部,蜣螂转丸。蜣螂,俗称推屎虫。蜣螂转丸,亦名土硝。气味:咸苦、大寒、无毒。主治:伤寒时气、黄疸烦热、吐泻、项瘿以及一切瘘疮等。——其中的“项瘿”系何病症呢?就是现在的甲状腺肿大。蜣螂转丸即屎壳郎力推的那个大粪球。只可惜古代的郎中没有像现在医生一样留下“病例报告”。
灶心土

土部,伏龙肝。释名:指灶里正对锅底的黄土,亦名灶心土。气味:辛、微。湿、无毒。主治——呢,太多了,故未转附。简直百病皆治,无所不能,读者如有兴趣,可自行去查。
粪坑底泥

土部,粪坑底泥。附方  《圣济总录》曰:丁肿。粪下土、蝉蜕、全蝎等分,捣作钱大饼,香油煎滚,温服。以滓傅疮四围,丁自出也。——意思是,若患红肿不消,可取粪坑底泥、蝉蜕、全蝎各一份,捣成铜钱大的饼。之后,香油煎滚,温服而下。剩下的渣滓则敷在肿凸四周,肿核自出,即愈。
尿坑泥

土部,尿坑泥。主蜂蝎诸虫咬,取涂之。——有否疗效不知道,只气味怕是难以接受。
犬尿泥

土部,犬尿泥。主治妊娠伤寒,令子不落,涂腹上,干即易。
上述只是笔者撷取了《本草纲目  水部》和《本草纲目  土部》里的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剂,此外还有“火部”,“金部”,“石部”,“木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因篇幅关系未涉猎,其中的不少药物可以说从原料到治病机理,皆匪夷所思,可谓奇葩。很希望有识之士,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评述一下,这些古怪东东到底是菁华还是糟粕,又该如何取舍。

加味归脾汤简介

目录1拼音2《保婴撮要》卷十三:加味归脾汤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3.1处方3.2功能主治3.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3.4摘录 4《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摘录 5《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归脾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摘录 6《疫疹一得》卷下:加味归脾汤 6.1处方6.2功能主治6.3摘录 7《一盘珠》卷五:加味归脾汤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摘录 8《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8.1处方8.2功能主治8.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8.4摘录 9《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9.1处方9.2功能主治9.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9.4摘录 10《金鉴》卷四十八 10.1组成10.2主治 11《口齿类要》 11.1组成11.2主治11.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2《医部全录》卷三九九引《薛氏医案》 12.1组成12.2功效12.3主治12.4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3《盘珠集》卷上 13.1组成13.2主治13.3附注 14《叶氏女科》卷二 14.1组成14.2主治14.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5《医宗必读》卷八 15.1组成15.2主治15.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6《保婴撮要》卷三 16.1组成16.2主治16.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16.4加味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附:1古籍中的加味归脾汤 1拼音 jiā wèi guī pí tāng

2《保婴撮要》卷十三:加味归脾汤

2.1处方

人参 黄耆(炒)茯神(去木)各60克 甘草(炒)白术(炒)各30克 木香1.5克 远志(去心)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3克

2.2功能主治

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

2.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2.4摘录

《保婴撮要》卷十三

3《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3.1处方

当归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炙黄芪3克,龙眼肉3克,远志3克,炒酸枣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参3克,柴胡2克,山栀2克。

3.2功能主治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兼清肝热。主气血虚弱,心脾郁结。

3.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4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4《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4.1处方

归脾汤加柴胡、山栀。

4.2功能主治

妇人血虚,心脾郁结,经闭发热,产门不闭,及乳巖初起;脾经血虚发热;因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者,伴有内热,夜热,五心发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

4.3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5《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归脾汤

5.1处方

潞党参3钱,炙黄耆3钱,生晒术3钱,茯神3钱,归身3钱,枣仁2钱,远志2钱,阿胶1钱,焦山栀1钱,丹皮1钱,清炙草5分,广木香5分,龙眼肉5枚。

5.2功能主治

补脾养阴。主夹血伤寒后期,出血已止,阴液亏虚者。

5.3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6《疫疹一得》卷下:加味归脾汤

6.1处方

人参1钱,黄耆1钱半(炒),白术1钱(炒),茯神3钱,枣仁2钱(炒),远志1钱半(炒),甘草5分,当归1钱半,麻黄根2钱,牡蛎3钱,红枣3枚,浮麦3钱。

6.2功能主治

自汗,盗汗。

6.3摘录

《疫疹一得》卷下

7《一盘珠》卷五:加味归脾汤

7.1处方

人参、黄耆、当归、白术、枣仁、志肉、茯神、甘草、川郁金、香附、木香、牛膝。

7.2功能主治

脱疽脾虚,兼郁火下注,饮食减少。

7.3摘录

《一盘珠》卷五

8《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8.1处方

归脾汤加伏龙肝。

8.2功能主治

妇人心、脾伤损,每交接辄出血者。

8.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摘录

《金鉴》卷四十九

9《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9.1处方

归脾汤加辰砂、琥珀末。

9.2功能主治

妇人七情内伤,心脾亏损,神无所护,致夜梦鬼交,独笑独悲。

9.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上将归脾汤水煎,调辰砂、斛珀末服之。

9.4摘录

《金鉴》卷四十九

10《金鉴》卷四十八

10.1组成

归脾汤加朱砂、龙齿。

10.2主治

妇人产后,忧愁思虑伤心脾,惊悸恍惚者。

11《口齿类要》

11.1组成

归脾汤加柴胡、丹皮、山栀。

11.2主治

思虑动脾火,元气损伤,体倦发热,饮食不思,失血牙痛,思虑之过,血伤火动,口舌生疮。

11.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医部全录》卷三九九引《薛氏医案》

12.1组成

白术(炒)1钱,人参1钱,茯苓1钱,柴胡5分,川芎5分,山栀(炒)5分,芍药(炒)5分,甘草(炒)5分,熟地黄8两,当归8两。

12.2功效

内消乳巖。

12.3主治

妇人乳巖初起。

12.4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盘珠集》卷上

13.1组成

人参、白术(炒)、茯神(去皮木)、当归(去尾)、枣仁(去壳,炒)、莲肉(去心)、黄耆(蜜炙)、远志、木香。

13.2主治

子肿,血少气滞者。

13.3附注

远志辛散而上升,不宜多用,四五分足矣。

14《叶氏女科》卷二

14.1组成

人参2钱,黄耆2钱,白术(蜜炙)2钱,茯苓2钱,枣仁2钱,远志(制)1钱,当归1钱,柴胡8分,山栀仁8分,枳壳(麸炒)8分,木香(不见火)5分,炙甘草5分。

14.2主治

子悬。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不安者。

14.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加龙眼肉7枚,水2钟,煎7分,空腹服。

15《医宗必读》卷八

15.1组成

人参1钱半,炙黄耆1钱半,白术1钱半,当归1钱半,茯苓1钱半,酸枣仁1钱半,远志肉8分,木香5分,甘草(炙)5分,龙眼肉2钱,大枣2枚,煨姜3片,菖蒲8分,桂心5分。

15.2主治

虚寒心悸而痛。

15.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1钟,食后服。

16《保婴撮要》卷三

16.1组成

人参1钱,黄耆1钱,茯神(去木)1钱,甘草1钱,白术(炒)1钱,木香5分,远志(去心)1钱,酸枣仁1钱,龙眼肉1钱,当归1钱,牡丹皮1钱,山栀(炒)1钱。

16.2主治

乳母忧思伤脾,以致小儿血虚发热,腹痛发抽,怔忡失眠,自汗盗汗,口舌生疮;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积热,婴儿腹痛发搐者;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口疮不敛。

16.3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婴儿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16.4加味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1.内钓:一小儿因乳母怀抱郁结,腹痛发搐,久而不愈,用加味归脾汤加漏芦,母子并服渐愈。
2.胁痈:一小儿4岁,胁间漫肿1块,甚痛,色如故,服流气败毒等药,加寒热作呕,食少作泻,此禀肝脾气滞之症,元气复伤而甚耳。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与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服之,儿饮其乳半载而消。

古籍中的加味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三(外科)]癖 热体倦,饮食少思,此肝火内动,脾胃受伤也。用加味归脾汤、柴胡清肝散而安。一妇人拗中肿胀,小腹作痛,...

《明医杂着》:[卷之四]风症 晡热,食少,体倦。余以郁火伤脾,血燥生风,用加味归脾汤加丹皮、山栀二十余剂,形体渐健,饮食渐加;又...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四下部(十四)]便毒 ,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属肝脾郁结之证也,用加味归脾汤,肝火退而脾土健,间以逍遥散下芦荟丸而愈。一...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思,月经不止,此木盛克土,而脾不能摄血也,用加味归脾汤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调补肝脾之气,清和肝脾之...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3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