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鹅黄散

中医世家 2023-05-08 19:47:09

鹅黄散

《外科正宗》卷三:鹅黄散

处方 : 石膏(煅)轻粉 黄柏(炒)各等分

制法 : 上药研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 主杨梅疮,溃烂成片,脓秽多而疼甚者。

用法用量 : 干掺。烂疮即可生疤,再烂再掺,毒尽为度。

摘录 : 《外科正宗》卷三

《外科正宗》卷四:鹅黄散

处方 : 绿豆粉30克 滑石15克 黄柏9克 轻粉6克

制法 : 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 : 止痛收干。主痤痱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者。

用法用量 : 以软绢帛蘸药扑于患处。

摘录 : 《外科正宗》卷四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鹅黄散

处方 : 黄柏(生)石膏(煅)各等分

制法 : 上药共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 主小儿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传染胞胎,初生无皮者。

用法用量 : 扑患处。湿则干扑,干则用猪苦胆调搽。内服换肌消毒散。

摘录 :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鹅黄散

处方 : 煅石膏、黄柏、薄荷叶各等分。

制法 :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 燥湿止痒。主梅疮溃烂,湿疮浸淫,痛痒难忍,脓水淋漓。

用法用量 : 先用双花、甘草汤洗患处,再以药面擦患处。

摘录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

处方 : 熟石膏62g,黄柏15g,青黛9g,轻粉3g,六一散。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湿疹,皮炎,烧伤,溃疡。

用法用量 : 方中六一散剂量原缺。

摘录 :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金鉴》卷五十一:鹅黄散

处方 : 黄柏、石膏(煅)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父母梅毒遗传,小儿初生无皮。

用法用量 : 湿者干扑,干者用猪苦胆调搽。

摘录 : 《金鉴》卷五十一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

处方 : 绿豆粉31g,黄柏93g,轻粉6g,滑石粉15g,冰片3g。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痱子。

用法用量 : 用猪油调成软膏。外用。

摘录 :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明·《外科正宗》:鹅黄散

组成 : 绿豆粉一两(30克)、黄柏三钱(9克)、轻粉二钱(6克)、滑石五饯(15克)。

用法 : 上药研为细末。每用适量,扑患处。

功效 : 清热燥湿。

主治 : 主治痤痱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

临床应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面部粉刺感染,下肢、阴茎溃烂,疮疖肿痛等病症。过敏性阴茎溃烂(个案):患者,男,32岁。1992年8月12日因左侧疝气入院治疗,手术当晚刀口痛服用阿司匹林2片,第三日阴茎、冠状沟、龟头及阴囊皮肤溃烂,有淡黄色脓性分泌物。2年前因服用磺胺类药引起过敏。根据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为药物过敏,即给予鹅黄散外涂,解毒愈溃汤(功效清热燥湿、凉血解毒)6剂,每日1剂。第二日溃面分泌物大减,约40%溃烂面干燥。第三日60%溃面结痂,用药第七日溃面结痂,无渗液,10日后脱痂痊愈。(《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第11期)

方解 :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痤痈疮。方用滑石、黄柏、绿豆粉清热燥湿,合以轻粉解毒敛疮。临床应用以疮肿溃烂或痛或痒为辨证要点。

方歌 : 鹅黄散治梅疮烂,脓秽多疼浸成片,轻粉石膏黄柏研,干撒止疼解毒验。

摘录 : 明·《外科正宗》

神经梅毒经过转阴人为什么还那么难受怎么回事?

梅毒治疗
 西医治疗:
治疗方法以抗炎为主,一期梅毒可以彻底治愈。
l. 青霉素治疗:虽用于各期梅毒。800万U日1次静脉滴注,晚间可加用80万U青霉素肌注1次,维持血浆浓度。也可用青霉素的换代产品,安灭菌、凯福隆静点。 2.其他抗生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口服红霉素,或赐福乐信1.5g,日1次静点。
3.定期复查:最初3个月每月查1次血清反应。以后每3个月查1次,共3次;两年末再复查1次。第1年末查脑脊液1次。如血清反应原为阴性,以后始终为阴性,并无症状再发为治愈。
中医治疗:
治疗则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使邪毒去,元气充,而奏效果。本病的治疗,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在抗生素中,以青霉素为主,宜足量,连续用药,务必彻底。而中医药除一般辅助治疗外,尚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实现治疗效果。
一、辩证选方
1. 疫毒留滞 治法:祛风散血、解毒清火。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5g,黄芩15g,黄柏20g,山栀15g。表证明显加双花、连翘;皮疹出现加生地、马齿苋;热重加水牛角、大黄。
2. 秽疮结毒 治法:凉血解毒、化瘀散结。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公英20g,双花25g,野菊花20g,地丁20g,天葵15g。加蟾酥6g,大黄 15g,犀角 0.6g。 3. 小儿遗毒 治法:清血解毒,活血祛风。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味。升麻5g,鲜皂角刺5g,土茯苓7.5g。加苍术,陈皮,马齿苋,黄柏。
二、专方验方
1. 杨梅疮试验方:全虫10个,大蜈蚣10g,双花120g,生大黄120g。清水煎,频服。
2.土茯苓1500g,生黄芪500g,当归400g。先将土茯苓煎汤,取黄花、当归拌匀微炒,干磨为末,蜜为丸。每次15g,每日3次,一剂当效。
三、其它疗法
外治法;
1. 黄柏、雄黄各 6g,孩儿茶 9g,没药、轻粉、粉霜、枯研各 3g,丹砂 15g,龙脑 0.9g,蜗牛10个。共为细末,猪胆调搽,每日数次。
2.轻粉、龙脑、黄柏(炒)、胡料各6g,百花霜、黄丹(水飞)、生甘草各9g,蚯蚓粪(火焙干)30g。各研细末,点擦。
中药治疗:
1.蟾酥丸:用于痛疽疔疮,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证,具有清解疮毒之功效。水丸,每33粒重1g,口服1次5~15粒,1日l一2次,葱白汤或温开水送服;外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2.蟾酥锭: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疗疮发背,脑疽乳痈,恶疮初起,疼痛麻木。每锭3g,外用,以醋研磨涂患处。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本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一般均以大量使用抗生素为主进行治疗,并有良好效果,因而临床上多以西药抗生素为主,中药为辅的原则进行治疗。
1. 坚持早期,正规,足量的方针,确诊为一期梅毒即应采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期尽快控制病情。并针对临床表现,适当选用清热解毒,除湿等方药配合治疗。
2. 以青霉素为主,也可选用青霉素换代产品。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对患者配偶及子女进行检查,必要时同时接受治疗。中药在治愈梅毒的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几百年前,就有了专病研究和治疗手段,多选择砷剂治疗。当今则辨证论治,不拘泥一方一药,灵活选方遣药。
1.抗梅毒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连续肌注15天以上;或红霉素,2g/日(500mg/次,4次/日),共15天。
2.外治疗法:疮口溃烂者,可用鹅黄散外撒疮面;肿结未溃而坚硬不消者,可外敷冲和膏;溃后脓未尽,可用五五丹去腐;脓尽用生肌散收口。
3.单方验方:(1)土茯苓30g、金银花15g、生甘草10g,水煎代茶饮。
(2)升丹合剂,25mg/次,2次/日,饭后服。
(3)五宝散,0.3g/次,2次/日。
(4)土茯苓30g,忍冬藤10g,蒲公英15g,马齿苋10g。水煎饮。

粉刺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粉刺的症状5粉刺的病因病机6粉刺的诊断7需要与粉刺相鉴别的疾病7.1.1酒渣鼻7.1.2职业性痤疮8辨证论治 8.1肺经风热型 8.1.1证见8.1.2治法8.1.3方药治疗 8.2脾胃湿热型 8.2.1证见8.2.2治法8.2.3方药治疗 8.3冲任不调型 8.3.1证见8.3.2治法8.3.3方药治疗 8.4热毒夹瘀 8.4.1症状 8.5痰瘀互结 8.5.1症状9外治法10针灸治疗11肺风粉刺患者日常保健12参考资料附:1治疗粉刺的方剂2治疗粉刺的中成药3粉刺相关药物4古籍中的粉刺5治疗粉刺的穴位 1拼音 fěn cì

2英文参考 ac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do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arbuncle [朗道汉英字典]

edo [朗道汉英字典]

whelk [朗道汉英字典]

black head [朗道汉英字典]

edones [朗道汉英字典]

3概述 粉刺(acne[1])为病名[2]。出《外科正宗》卷四。痤疮[2]。又名酒刺或肺风粉刺(lungwind acne)[2]。俗称米疮、暗疮、青春痘等。古医籍尚有痤、面皮包等名称。是指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碎米样粉脂为主要表现[3]。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而得名。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多见于青春期男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

肺风粉刺相当于西医的痤疮[3]。

4粉刺的症状 皮脂腺过度分泌所致皮肤慢性炎症[2]。所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2]。多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等处,起皮疹如粟,或见黑头,甚则色赤肿痛,挤破出白粉汁[2]。自觉瘙痒,常因搔抓感染形成脓疱,有的伴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2]。

5粉刺的病因病机 粉刺多由肺胃蕴热,上熏颜面,血热郁滞;或过食膏粱厚味,肠胃湿热,日久夹痰,凝滞肌肤所致[2]。

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

总之,素体血热偏盛是肺风粉刺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湿热夹痰,则会使病程缠绵,病情加重。

6粉刺的诊断 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吨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时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粗糙不平,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诊断要点: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瘙痒,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或触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

1、以青年男女为多见。

2、皮疹好发于面部、上胸和背部。

3、皮疹初起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开放性(黑头粉刺)和闭锁性(白头粉刺)二型。前者为与毛囊口相一致的淡黄色或皮色的圆椎形小丘疹,毛囊口充塞著小的皮脂栓塞,称为“脂栓”(即碎米粒样白色粉质);因顶端常为黑色,故称为黑头粉刺;挤压之,脂栓可被排出。后者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开口部,也不易挤出脂栓;以后粉刺可演变成米粒大小的红色毛囊丘疹(炎症性丘疹),其顶端有的可出现黄白色小脓胞;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严重者除粉刺、丘疹、脓疱外,可发展为结节、囊肿、脓肿等,破溃后常形成窦道或瘢痕。

4、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触痛。

5、病程经过缓慢。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能逐渐自愈或症状减轻。

7需要与粉刺相鉴别的疾病7.1.1酒渣鼻 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为面部中央及鼻尖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形成鼻赘。

7.1.2职业性痤疮 职业性痤疮常见于与矿物油接触者,可产生痤疮样皮损,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及膝等接触部位。

8辨证论治 粉刺由于肺经风热,熏蒸一肌肤,搏结不散而成;或因过食粱厚味、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上熏于肺,外犯肌肤而成。此外,冲任不调,也可导致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本病的治疗,应根据辨证,分别采用疏风宣肺清热、清热化湿通腑和调摄冲任、疏肝解郁,并宜结合外治法。

内治:肺经风热者服枇杷清肺饮;肠胃湿热者服茵陈蒿汤;脾失健运者服参苓白术散[2]。

外治可用痤疮洗剂或颠倒散凉水调搽[2]。有脓肿、囊肿者,用三棱针刺破引流[2]。

8.1肺经风热型

8.1.1证见 颜面潮红,以散在的红色丘疹、黑头粉刺为主,可有脓疱。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8.1.2治法 疏风宣肺清热。

8.1.3方药治疗 1、主方: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枇杷叶9克,桑白皮、黄芩、黄柏各12克,生甘草6克,生地黄2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黄连上清丸或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8.2脾胃湿热型

8.2.1证见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等,有的可见脓肿,囊肿,局部可红肿疼痛;常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8.2.2治法 清热化湿通腑。

8.2.3方药治疗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处方:绵茵陈15~30克,大黄12~15克(后下),山栀子、苦参各12克,金银花、火炭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脓肿者,酌加连翘15克,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结节、囊肿难消退者,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丹参15克,牡蛎30克(先煎)。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3冲任不调型

8.3.1证见 见于女性患者。病情常有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前后加重,并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8.3.2治法 调摄冲任,疏肝解郁。

8.3.3方药治疗 主方:丹栀逍遥散(薛己《内科摘要》)加减处方:牡丹皮、山栀子、柴胡各12克,赤芍、茯苓、益母草各15克,当归、凌霄花各9克,生地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4热毒夹瘀

肺风粉刺·热毒夹瘀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plicated by stasis)是指热毒夹瘀,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3]。

8.4.1症状 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

8.5痰瘀互结

肺风粉刺·痰瘀互结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stasis)是指痰瘀互结,发于头面,以皮疹暗红或色紫,炎性结节或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黏,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紫黑色块,痛经,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3]。

8.5.1症状 发于头面,以皮疹暗红或色紫,炎性结节或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黏,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紫黑色块,痛经,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脉弦滑。

9外治法 用颠倒散、鹅黄散等,茶水调搽。

用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外搽。

形成脓肿、囊肿者,必要时可用小手术治疗。

10针灸治疗 主穴取曲池、合谷(双侧)。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脾胃湿热,配足三里;冲任不调,配三阴交。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或平补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1肺风粉刺患者日常保健 1.经常用温水、硫黄肥皂洗脸,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堵塞毛孔。

2.禁止用手挤压皮损,以免引起感染。

3.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2

救命啊 得了梅毒还有救吗?

梅毒
梅毒
syphilis
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是性传播疾病。分3期:①一期梅毒。即硬下疳 ,潜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发生暗红色硬肿块 、浅溃疡 ,有软骨样硬度,周围淋巴结肿大。②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 1~2 个月之后,全身皮肤、粘膜发生对称泛发皮疹、斑疹、丘疹、脓疱疹等。粘膜可发生粘膜斑、扁平湿疣,传染性强。③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2~3年乃至10年,皮肤为树胶样肿,还可涉及骨、关节、心、血管,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等,侵及神经为脊髓痨 ,全身麻痹 ( 麻痹性痴呆 )。先天梅毒有早期先天梅毒,相当于后天二期,但较重。晚期先天梅毒与后天相似,但很少发生心、血管及神经病变。主要为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哈钦森氏齿 (上门齿中央切痕,下小上大,宽厚相等)、佩刀形胫骨等。各期之间可有潜伏梅毒,无症状,仅血清反应阳性。治疗使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四环素等。
1.内法法:
⑴硬下疳:
初期:元阳未伤,毒邪较轻,疳疮稀少未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水导浊。方药:换肌消毒散(《景岳全书》)加味,水煎服。 中国医学健康网
下疳期:风热毒邪较盛,疳疮多,破溃流水,小便淋涩,大便秘结,肛门部潮湿腥臭,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证属下焦湿热或肝经湿热。治法:清热泻火,通利解毒或泻肝渗湿。方药: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加减、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八正散(《和剂局方》)加减等。水煎服。
⑵二期皮肤粘膜梅毒:多先有发热恶寒,咽干口燥,肛门痒痛,渐生疙瘩,其色紫,糜烂而成溃疡,在便秘结或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数。证属下焦热毒。治法:泻火解毒,疏散邪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录方》)、杨梅一剂散(《医宗金鉴》)化裁。水煎服。
⑶三期梅毒结节性梅毒疹:肛门疳疮溃破肿痛,昼轻夜重,小便赤涩淋漓,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自汗盗汗,发热口干,憔悴瘦弱,精神倦怠,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泻火,滋肝补气,养血除湿。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减,或归灵内托散(《外科正宗》)。水煎服。
⑷三期梅毒瘤:结肿发无定处,疮结渐渐肿起,以后破溃,腐臭不堪,心烦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证属肝肾阴竭,虚火上炎。治法:滋阴泻火,凉血解毒。方药:防风必效散(《医部全录》)加减、六味地黄丸合两地汤加减、消化散(《叶心仰方》)合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水煎服。
2.局部治疗: ⑴局部熏洗:对早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可用中药熏洗患处,方用在豆甘草汤(黑豆500g,甘草30g,赤皮葱3根,槐条2m)煎汤外洗,日2次。也可用蛇床子60g,地骨皮、桑枝各30g,槐枝60g,煎汤外洗。 中国医学健康网
⑵外敷中药:硬下疳用银粉散(《外科正宗》)外掺,用药前先以甘草汤淋洗患处;也可用珍珠散(《医宗金鉴》)敷布,用药前先以淘米水洗患处。二、三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有破溃时,外用藜芦膏(《薛氏医案》)涂患处,每周换药1次(元气渐复,脓毒将尽时用之);点药(《景岳全书》)敷于溃疡上2~3日;石珍散(《外科正宗》)掺之(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鹅黄散(《医宗金鉴》)干掺于溃疡面上,即可结痂,再烂再掺,毒尽乃愈。
3.单秘验方:
⑴一剂清(民间效方):胡桃肉(支皮)120g,土茯苓(研末)、白蒺藜(研末)13.5g,轻粉(研末)2.4g大枣7个(去皮核,做成枣泥)。每料药加面粉7g,水50ml,捣匀成丸,如梧桐子大,滑石粉为衣,丸重约9g。每日早晚各1丸肉服,连用3天,空腹白开水送下。服时不可用牙咀嚼,服后不可立即睡觉,在服药后的2小时内,口内应衔接一根柳条或筷子,以引毒气外出。服药期忌饮茶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⑵土茯苓合剂:土茯苓180g,金钱草60g,甘草30g,为1剂,水煎后分5天服完,连服5剂为一疗程。
⑶驱毒散:轻粉、红粉各1.5g,元寸0.09g,研细为末,掺入香烟中,每日分4~8次吸入,共7日吸完为一疗程。停药3天,再吸第二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最多5个疗程。
⑷土苍合剂:土茯苓60~240g,苍耳子15g,白藓皮15g,甘草3~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20日为一疗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3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