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附子1只(重1两)。
功能主治 : 疟疾。
用法用量 : 上药平分2片,半生半炮熟,磨木香水1盏,沉香水1盏,加生姜10片,煎至1盏,去滓,未发前连进2服。
摘录 : 《魏氏家藏方》卷一
处方香薷10克厚朴5克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适量)制法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功能主治解表清暑,健脾利湿。适用于夏季感冒,夹暑湿证。用法用量代茶频饮。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医方集成》方名香薷饮组成香薷2两,厚朴1两,白扁豆1两半(炒研),甘草(炙)1两。主治瘅疟,伤暑,霍乱,痢疾,头痛。用法用量每服加灯心20茎,麦门冬(去心)20粒,淡竹叶7片,车前草2根,晚禾根1握,槟榔1枚(切片),水煎服,不拘时候。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方名香薷饮组成香薷1握(切),生姜半两(切),木瓜1两(锉)。主治霍乱后,胃气虚,不能安卧。用法用量上药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加白米半合,煮成粥,入少酱汁为味,吃12服效。《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名香薷饮组成香薷1钱半(盐水煮干),厚朴1钱半(盐水炒灰),扁豆5钱,茯苓1钱半,木香1钱半(切),藿香1钱半,甘草5分。主治孕妇腹中卒痛,脉虚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微温服。各家论述妊娠暑伤脾胃,气滞不化而痞塞于中,故腹卒满疼痛,胎因之不安。香薷散皮肤之暑,煮熟不耗胎孕之气;厚朴除腹里之满,炒灰不伤胎元之气;扁豆健脾却暑;茯苓渗湿和脾;木香醒脾开胃;藿香快胃祛暑;甘草缓中以和胃气。水煎微温服,使脾胃气调,则暑邪自散,腹满除而腹痛止,胎孕得安。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肘后方》,名见《不知医必要》卷二方名香薷饮组成香薷汁。主治舌上出血如鉆孔者。用法用量共服1升,每日3次服尽。《普济方》卷三九○方名香薷饮组成香薷4两,厚朴(制)2两,扁豆(姜制)2两。主治暑疟。用法用量加乌梅水煎,临熟入生姜汁温服。制备方法上锉。《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名香薷饮别名香连饮子、黄连饮组成香薷(去梗)2两半,草乌头(浸,切,去皮脐,晒干)2两(入盐3两同炒乌头黄褐色,去盐不用),藿香(
详见百科词条:香薷饮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31:53 共946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超长待机的三伏天,如火如荼的来了。
俗语有云: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天气持续高温、闷热又潮湿,搞得人心烦意乱,连呼吸都带着痛。
骄阳之下,城东地面可以摊鸡蛋,城西护城河已经变成温泉。
人一出门,就是一个移动烧烤架,呲呲冒油,内心满是绝望,连毛孔都在呼喊:
好想拍一部后裔射下了十个太阳的科幻片啊!
人的灵魂都变得又怂又懦弱,只想24小时苟活在空调房里。
能继续活着,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命都是空调给的!
那么,没有电、没有空调的时代,同样热成狗的古代人,怎样避暑呢?
单体式空调
我国最早的空调,出现在周代前后,那时候王公贵族就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冰鉴”的冰箱空调一体机了。
冰鉴,实际上是一个内外两层的青铜容器,里面可以盛放食物水果,外层放冰,盖子上面有出气孔,可以往屋内排放冷气。
储食、降温,一举两得。
遥想当年,妲己拉着纣王的小手坐在冰鉴旁边,千娇百媚地说:
老铁,来,冰镇小酒走一个。
小饮怡情,大饮招魂,那感觉一定是:里外都倍儿爽!
曾国藩后来专门写过一本使用说明书缅怀先人,就叫《冰鉴》。
不幸的是,他写着写着就跑题了。
每年冬天12月起,政府就会专门组织凿冰,储存到专门的冰窑里,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这项事业《周礼》里有记载,属于皇家垄断行业,管理人员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凌人。
名字听着就那么傲娇,不是盛气凌人,是冷气凌人。
冰除了宫廷使用之外,也作为官员福利的一种方式。
夏天能得到几块冰,可比现在送一个爱马仕手工限量版包包,金贵的多。
空调房
秦朝的首都咸阳,位于800里秦川腹地,打洞掏窑,那是祖传的技术。
贵族们挖窑洞,里面再放置冰块,改造成空调房,学名“窟室”。
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玩Cosplay,你围着熊皮,我就裹上虎皮。
为啥,当贵人们以清纯而不做作的葛优瘫姿态,躺在石头床榻之上时,还是有点太冷。
汉代皇宫里也设有 “空调房”,而且“制冷”强劲。
《汉书》夸张说:“清室中则中夏含霜也。”
虽说帝王家“有钱任性”,但是冷气虽爽,也不能贪凉哦,否则就容易生病。
后来张仲景特意写了《伤寒杂病论》。
他就不明白了,这些统治阶级身体怎么这么差,冬天感冒,夏天也老伤寒。
环保自雨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环保降温哪家强,创意一样看大唐。
那时候,水利设施已经非常发达,人们会将温泉水引入农田,在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
同样,也会运用先进的冷水循环系统,在夏天建设避暑凉殿----自雨亭。
匠人们利用机械装置,将凉水输送至房顶高处,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水帘,达到人造降雨降温的效果。
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四字弟弟易烊千玺演的李泌,凭着一处奢华的自雨亭,揪出了蚍蜉组织幕后的老板。
据说李白给5000年一遇的美女杨贵妃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时,就是在这种清凉殿里。
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对这种舒适念念不忘,就写下了诗句来纪念: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蔽日,就是要下雨了。
皇上,你不记得自雨亭畔的李太白了吗?
冰雕艺术的始祖,是唐玄宗的大舅子杨国忠。
夏天请客时,他用大冰雕成山围在桌子边,再把小冰雕成动物形状,装点在山周围上下。
心思之巧妙,浪费之奢靡,令人发指。
“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
这样看来,不光哈尔滨冰雕节的艺术家开工前,应该对着陕西方向烧香磕头,圣诞节的装饰项目,似乎也是杨国忠发明的。
硝石制冰
南方冬天没有冰,夏天怎么消暑呢?
宋朝,火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偶然间发现,硝石溶于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制冰的技术,就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产生了。
民以食为天,制冷市场的繁荣,还带动了冷饮业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 香饮子 冰水店
宋代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
宋朝是第一个夜晚不执行宵禁的朝代,夜生活无比丰富,夜市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收摊。
冷饮的品种花样百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
光听名字,嘴就已经醉了。
宋朝专门管冰政的机构叫:冰井务。
不管市场多繁荣,冰还是如同盐、铁生意一样,牢牢地把控在政府手里。
元代的宫廷,根据游牧民族的习惯,在冰中加入了大量的牛奶,制成了类似冰激凌的冰酪。
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冰酪款待,
为了保护配方,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酪的敕令。
但是马可·波罗还是把这种技术,偷偷带回了意大利,严加保密三百年,秘方辗转流传到了英国,这才发明了今天我们吃的冰激凌。
致敬还是抄袭,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清的话题,反正不能姓“韩”就对了。
“中央空调”的诞生
明清时代的冰鉴,已经从青铜器演变成了木头等其它材质,降低了成本,也渐渐地走向了民间。
除了这些单体式“空调”冰鉴、冰桶,先人们还发明了“中央空调”。
这种利用天时地利的制冷的方式,使普通百姓也终于享受到了帝王家的待遇。
在一些古民居的屋里,我们都能看到地上有个圆洞,上面有石盖子。
这些洞下面连着深井,盖子一打开,冷气从下面传导上来,整个屋子都阴凉舒爽。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有过描述: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这位不知道认不认识金轮法王的霍都先生,真实名副其实的重度“深井冰”啊!
这种制冷方法,据说曹操在建造邺城时就有了,到了明清时代,才广泛应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的车轮始终在旋转,如何衡量一个时代是否在进步呢?
不是看特权阶级的生活品质,而是看普遍百姓生活标准,有没有提高。
Air conditioning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转折时刻,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为人类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无数可能性。
1902年,威利斯·开利Willis Carrier制造出了历史上第一台空调,这是20世纪最杰出的发明之一!
这个空调爸爸,是唯一个能让我们心甘情愿、跪着唱《征服》的伟大的男人。
1924年,我国第一个安装空调的商用建筑,坐落于魔都上海,延安西路64号,是今天的中国福利少年宫。
1937年,17层的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安装了美国开利公司的中央空调。
1954年,是中国制冷史上光辉的一年,中国人终于凭自己的力量,实现了零的突破,制造出了第一台制冷机。
1968年,美的电器成立。
1974年,春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分体空调。
1985年,海尔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分体空调。
1998年,海尔研发出了首台直流变频空调。
2005年,我国空调能效标准制度正式实施。
……
今天,空调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标配。
吃水不忘挖井人,开利爸爸这个必须载入史册的男人,为几十亿人带来幸福生活的男人,他自己的一生,却过得并不顺遂。
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空调研究和空调改进中了。
他一共娶了3位妻子,前两位都去世了,除了第二任妻子带来的两个孩子以外,自己忙到没空生孩子。
地表最强爸爸给了无数人生命,自己却仍然没过好这一生。
如果我们做事情有开利爸爸的精神,又有什么会做不好呢?
最后,酷暑之下,再次感谢我们的再生父母:
射日小能手后裔、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以及萧敬腾;
还有历朝历代那些“空调”的发明者们,毕竟没有他们,我们的祖先可能就热死了。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蓝橙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老泥巴
文章作者简介:芥子缘,砍柴书院老A,一个五官比三观正的时代好青年。
北宋张择端有一幅著名的画,即《清明上河图》。这幅图,被列入“中国十大名画”,后人也一直在研究。关于《清明上河图》,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会回答“春季”。因为画的名称就有“清明”二字,清明节自然是在春天。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那就不用研究了。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季节,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春季”;第二种说法认为,画中描绘的是“夏末或者秋季”。
画名中的“清明”,不是指清明节
很多人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清明节之意。但是,从画中内容来看,这种说法不成立。
中国一直有清明上坟祭祖的习俗,北宋也是。可是,整幅作品中500多个人物(其他说法更多),竟然没有一人在上坟,甚至都没有人拿着上坟的必需品。
所以,画名中的“清明”,应该是指“政治清明,皇恩浩荡,天下太平”之意。毕竟,张择端这画要呈给皇帝看,要放在皇宫之中,这样的主题皇帝才喜欢。包括“上河”,也是指汴河(别称叫上河)。
故而,画名的意思,就是太平盛世下汴河附近的人们生活。所以,不能因为画名有“清明”二字,就想当然的认为画中是春季。
“春季说”的论据认为画中是春季的学者,提出过不少论据。其一是柳树。植物最能反应季节和气候,许多学者对画中植物进行过分析,尤其是柳树。画中出现多株柳树,其中有些是光秃秃的,有些则是发芽,有些已经长出柳条。
什么情况下,柳树会这样呢?只有春季清明前后。若是秋季,那么柳树早已经茂盛了。
植物中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
其二是扇子。一些学者认为,画中出现了十几个人用扇子的情况,说明天气很热,那么不可能是春季,而应该是夏末秋季,因为秋老虎也很热。
实际上,扇子并不能证明天气,因为如果天气热,难不成只热那十余人,其他人就不热了吗?这显然没道理。
其实,北宋东京在清明节前三天,有一个习俗,就是赌扇子。北宋《岁时广记》记载:都城寒食大纵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迩近也。
蒲博,也叫扑博,是一种类似赌斗的游戏,赢家有奖励。寒食节大家喜欢用扇子做赌资,是因为马上要到夏天了,扇子很有用。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画中的扇子上面还有一层薄纱,这是扇子的包装。若是秋季,人们用扇子还会包装起来吗?不会的。这正能说明,扇子是作为赌资的,所以外面有包装。
其三是新酒。临河有一家酒店,酒店的旗帜上写着“新酒”二字。一些学者认为,北宋中秋前后,人们有喝新酒的习俗,以此来证明画中的季节是秋季。
这种说法也不正确。
北宋张方平有一首诗,叫《都下别友人》,前四句诗是:海内故人少,市楼新酒醇。与君聊一醉,分袂此残春。
在都下送朋友,酒楼里正好卖新酒,而季节正是餐春。这说明,新酒和春季有关。
南宋陆游也有两首诗,提到了新酒是在春季喝。分别是“春当三月半,狂胜十年前。小店新酒,平桥上画船”以及“阴晴不定春犹浅,困健相兼病未苏。见说市楼新酒美,杖头今日一钱无。”
这些恰恰证明,新酒是在春季喝的,所以画中的季节应该是春季。
类似的论据还有很多,比如一些轿子的装饰,厚实而且毛绒;一些人穿的衣服也很厚。一些体力劳动者,甚至还穿着长袖长裤,比如推独轮车的车夫,赶马车的车夫以及挑担子的挑夫等。
这显然应该是春季,那时候天气还很冷。若是秋季,则不至于如此。
“秋季说”的论据支持“秋季说”的学者,也提到过不少论据。其一是服饰。从画中来看,不少人穿衣比较单薄,抛开体力劳动者外,一些人也只穿着短袖单衣,甚至干脆光着膀子。
比如桥上摆摊的人,他只要静静坐着就行,并不用出多少体力,但是他只穿了松垮的短袖,说明当时天气很热。开封在清明前后,不可能那么热,这说明当时的季节应该是夏末或者秋季。
还有,画中有几家“饮子”“香饮子”店铺。“饮子”类似于今天的饮料,这似乎也能说明当时天气很热。
我个人以为,《清明上河图》的季节,既是春季,也有秋季,甚至还有冬季。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在这幅5米多长的画中,出现了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另外还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等。
要知道,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东西,画家画得很细致,很逼真。
如此气势恢宏的巨作,一天可以画完吗?一个月可以画完吗?不可能。这幅画总共所用时间,具体已经不可考,但是保守估计,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画完。
古代没有相机,张择端的记忆力再厉害,也不可能一次性记下这么多内容。所以我个人以为,他很可能是边看边画,从春天一直画到秋天。这样一来,画中既有春天的内容,也有秋天的内容。
像河流、桥、船、轿子、城墙、望火楼等,或许不会因为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是植物、人物衣服或者店铺等,则会因为季节不同而出现不同了。
正因如此,所以画中一些人物穿着较多的衣服,而一些人衣服很单薄甚至干脆光着膀子。比如桥头摆摊的短袖之人,附近有一位老人也在摆摊,老人则长袖长裤(似乎更像裙子)。
当然,目前的研究来看,如果认为《清明上河图》只描绘一个季节,那么“春季说”更有力一些。
因为衣裳单薄或者赤身之人,多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穿得少一些,就和天气就没关系了,也就不能说明当时是秋季了。儿童虽然不劳动,但是玩闹热了脱衣也正常。
现代的人们,尤其年青人,他们所喝的饮料除了碳酸饮料之外,基本便是果汁饮料了,有的几天喝一罐,有的一天喝几罐。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碳酸饮料,但果汁饮料却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而且在唐朝和宋朝时期还曾流行过一种非常有趣的饮料,名字叫做“汤饮”
所谓“汤饮”,当时的人们又叫它为“汤”或“饮子”,它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保健饮料,但并不是纯粹的中草药汤药。这种“汤”,不仅味道甜美,而且还具有保健健身的功效,便和今天的保健类饮料的广告词一样:喝一样东西,效果有两样。
至少在唐朝时,民间就已经开始流行起了饮子,《太平广记》中记载:唐朝的禧宗把所有政务都交给一个名叫田令孜的太监办理,并公开叫田令孜为“爸爸”,自己则一心一意的投入了养鹅斗鹅的“伟大事业”中。
田令孜朝权在手,无恶不作。天下百姓都非常痛恨他。恰巧有一次他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无论怎么看医生吃药都不起作用。便用圣旨的方式来应征天下名医来为自己治病,可消息发布了很久,也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给他治病。当时有一个官员拍马屁,对田令孜说长安西市有一家专门卖饮子的店,口感既好,还能包治百病。许多胡人都每天专门排队来买这家店铺的饮子喝。
田令孜便连忙派心腹的仆人去西市买一瓶饮子,并要他买了就马上赶回来。仆人急忙骑马去西市买了一瓶,又风驰电掣的赶回来,但那仆人下马时太过于心急,摔了一个“屁股向后,平沙落雁”,把一整瓶的饮料都摔到了地上。仆人畏惧田家的家法,不敢再跑回去买一瓶,便拿着瓶子在隔壁的染坊里装了一整瓶五颜六色的脏水回家给了田令孜,倒也奇怪,田令孜喝了一整瓶的脏水后,病却立刻就好了,实在是一件稀奇事。事后田令孜还送了很多财宝给那家饮子专卖店,那家转卖店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了。
唐朝是医药不分家,而宋朝则是我国历史中第一个国营医药行业大发展的朝代。国家建有惠民药局,遍布全国,还有经过国家认证的专业处方药――局方。是以宋朝的汤饮事业便更为发达了。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爱饮用,步入了全国臣民集体喝汤的高潮时代。
宋朝皇室便常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或是一种待遇,赐给心腹或有功之臣。如宋真宗时,召见大臣晏殊,先赐坐,然后赐茶,晏殊告退时,真宗舍不得他走,又点汤给他喝,还又送了很多大内熬治的汤茶让他回家喝,一时间传为佳话,于是官员百姓们纷纷效仿,以至于当时碾制汤药和买卖汤药的两大行业生意大为红火,忙得不亦乐乎。
在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清晰的看见在一座虹桥下放的店铺,外面撑着两把很大的遮阳伞,其中一个伞沿下挂着一个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写着醒目的“饮子”两字,可见这是一个专门卖饮料的商店。还有一个在城中“久住王员外家”的匾牌下也撑着两把遮阳伞,一把伞是挂着“饮子”的招牌,还一把伞挂着“香饮子”的招牌,伞下一个卖饮子的小贩,身边放着装饮料的盒子,另一个坐着的是顾客,他正悠闲自得的喝着饮料。这画中可以看出来,在北宋的京城,卖饮料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意,并有专业的店铺。
宋朝的饮子分类得更细,不但味道越来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来约高,见于史籍的主要有二陈汤、枣汤、生姜汤、薄荷汤、木香汤、盐豉汤、乌梅汤、桂花汤、豆寇汤、紫苏汤等等。其中市井最流行的是二陈汤,宋朝的百姓一般早上起来都会先喝一杯二陈汤,因为二陈汤有提神、养身的效果。所以,欧阳修称二陈汤“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而贵族流行的则为紫苏汤、香薷汤、雪泡缩皮饮等。比如雪泡缩皮饮,它的成份是:
缩砂仁乌梅肉净
苹果煨,去皮甘草炙,各四两
干葛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饮雪泡缩皮饮的时候可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八分,去滓,沉服。水冷时饮解烦。也可热也可温,随意饮服,以它代替饮热水是最好的。
其中紫苏汤最有来头,曾荣获“天下第一”的称号,当时宋朝仁宗专门请了御厨、御医等一大帮子权威人士,对天下所有饮子进行评定,结果权威人士包括仁宗都一致认定紫苏汤味道甜美,消暑健胃,是极品中的极品。
紫苏有一种很特别的香味,据记载经常服食紫苏汤更能让女孩子肌肤白皙,口气清新,全身还散发出紫苏那种沁人心脾的香味。现代的我们已经快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忘光了,和我们毗邻的日本从古代就一直派遣唐使来学习我国的先进文化,紫苏汤也学了过去,一直流行到现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吃鱼蟹较多,而紫苏恰恰还有“解鱼蟹之毒”的功效。所以现在日本倒成为了紫苏的最大消费国。
“设汤送客”在宋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风俗,去客汤主要是起到醒酒、保健、滋补、养生的作用;主人用这种汤给客人在离别时饮用,是给予客人的一种关爱、关切之情,也是借此增添深厚的离别情谊并表达一种高雅的礼节。当然,如果有恶客上门,或是主人不喜欢的客人不请自来时,此时主人就会奉上送客汤,此时无声胜有声,识趣的客人饮了汤后便会马上告辞了。可惜的是,饮汤的风俗随着宋朝的灭亡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盛夏的时分,手持着一瓶紫苏饮,然后在紫苏饮里加点冰,放点蜜,也许还搁上几颗梅子,我想,它的味道应该不会比可口可乐或是百事可乐差的。
哈哈,古人自有古人法!不过,现在好多的知识,都是我们的祖先积累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30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二香青蟾丸
下一篇: 二香黄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