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二甘散

中医世家 2023-05-08 12:13:46

二甘散

处方 : 黄连2钱,胆草3钱,葳蕤2钱,白芍5钱,天麻2钱,荆芥2钱,甘菊花3钱,甘草3钱,忍冬1两。

功能主治 : 瞳子髎穴生阳疽。

用法用量 : 水煎,食后服。服2剂。

摘录 : 《洞天奥旨》卷五

温病实症怎么治?

常用的外治法有以下几种:
洗浴法
常用荆芥、薄荷或鲜芫荽等煎水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具有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高热,无汗,或疹出不畅、隐而不透。
灌肠法
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将药物煎成汤液,用作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比较广泛,尤其适用于较难口服的患者,肠道疾患和肾功能衰竭患者也有较好效果。灌肠液过滤去渣,温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宜取左卧位,肛管插入20~30cm,将药液灌入,灌肠次数依病情而定。如痢疾病证用白头翁煎汤灌肠。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用泻下通瘀合剂作高位保留灌肠等。
敷药法
用药物制成膏药、擦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具有退热和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温病发热和局部热毒壅滞等病证。如常用大黄、山栀、生石膏、葱白等具有清热、解表、通达阳气的药物研细,用米醋或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或手足心处,包扎固定,4~6小时取下,具有迅速降温的作用,适用于壮热、烦渴,甚至神识昏迷的证候;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作用的药物研细,和醋或黄酒调敷肿痛之处,具有消肿止痛退热的作用,适用于痄腮、颜面丹毒等的局部肿痛。如用水仙膏外敷(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者,可改用三黄二香散),用于温毒肿痛。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茱萸、大蒜捣烂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疟疾病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阙穴,或用毛茛捣烂外敷内关等穴。
搐鼻法
把辛窜芳香气味的药物研细,抹入鼻孔少许,通过鼻腔黏膜的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适用于温病热入心包或中暑神昏。代表方如朱丹溪的通关散(细辛、皂角按6∶1调配),治疗高热头痛或神昏、呼吸不畅、鼻塞等症。又如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g、牛黄1g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等症。

敷药灸疗法

敷药灸疗法是用某种药物涂敷穴位或患部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故又可称为药物灸法。所用药物绝大部分为中药,但近来也有人用西药而施灸的,一般多用单味中药,也可用复方施灸。该灸法虽可包括「天灸法」和部分「药物敷灸」法在内,但因「天灸法」所用药物、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故本书将两者分而论之,以便临床应用。
【操作方法】
一、胡椒灸
取白胡椒末适量,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即可。
二、马钱子灸
取马钱子粉适量,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
三、鸦胆子仁灸. 取鸦胆子仁适量捣烂如泥状,敷于患部,胶布固定。
四、细辛灸
取细辛末适量,加醋少许调成膏状,敷于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
五、五倍子灸
取五倍子、首乌各等份,共为细末,醋调如膏状,敷于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
六、生附子灸
取生附子末适量,加水调如膏状,敷于穴位,包扎固定。
七、食盐灸
取炒热食盐适量,研细末,.乘温纳入脐中,使之与脐平。上置热麸袋敷灸。
八、天南星灸
取天南星末适量,生姜汁调成膏状,贴于穴上,油纸覆盖,包扎固定。
九、芥砒膏灸
取白芥子1.5g,砒石0.5g,共研细末,醋调为膏状,贴于穴位敷灸。
十、生姜灸
取鲜生姜适量捣成泥状,敷于穴位或患部,外用油纸覆盖,包扎固定。
十一、小茴香灸
取小茴香100g,干姜末50g,醋糟500g。上药共炒热,装入布袋中,放患处或穴位上施灸,每次5~10分钟。
十二、荆芥穗灸
取荆芥穗适量,搓碎后炒热,迅速装入布袋内,敷于患处。
十三、半夏灸
取生半夏、葱白各等份,共捣如膏状,贴于穴位或患处。也可用药膏搓成栓状,塞于一侧鼻孔,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十四、乌梅灸
取乌梅适量,加醋捣成泥状,敷患处,包扎固定。
十五、葱白灸
将葱白捣如膏状,敷于穴位或患处,包扎固定。
十六、复方白芥子灸
又名冬病夏治消喘膏灸法。取白芥子2l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此为一人三次用量,在夏季伏天施灸。敷灸时每次取上药末三分之一量,加生姜汁调如膏状,并加麝香少许(无时可用冰片代之),分摊6块直径为3cm的油纸上,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次贴灸4~6小时。每隔10天1次,即每年的头、中、末伏的第1天各1次,连贴3年共9次为1疗程。
十七、丁桂散灸
取丁香、肉桂各等份,共研细末,取上药末适量入脐中,使之与脐平,包扎固定。
十八、丁郁散灸
取丁香、郁金各等份,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敷于膻中穴,包扎固定,8小时换药1次。
十九、二甘散灸
取生甘草、生甘遂各等份,共研细末,灸时取药末适量纳脐中,包扎固定。
二十、蓖倍饼灸
取蓖麻仁9.8g,五倍子末2g,共捣如泥状,制成圆饼,敷于百会穴处,包扎固定,两天换药1次。
二十一、芫花灸
取芫花(醋浸1天)100g,雄黄12g,白胡椒10g,上药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纳脐中,使之与脐平,包扎固定。
二十二、葱豉糊灸
取豆豉30g,生姜60g,食盐30g,葱白适量,上药共捣如膏状,敷于脐上,油纸覆盖,包扎固定。以热水袋敷其上,每日2次。
二十三、蒜盐灸
取独头大蒜1个,栀子3枚,盐少许,共捣如泥状,摊纸贴脐,包扎固定。上置热水袋熨之。
【主治病症】
一、流行性感冒
用葱豉糊灸法。取神阙。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用艾砒膏灸法取肺俞、膏肓。
2.用复方白芥子灸取肺俞、心俞、膈俞。
三、胃下垂用蓖倍饼灸法。取百会。四、呃逆
1.用生姜灸法取内关。
2.用丁郁散灸法取膻中。
五、寒性腹痛、腹泻
1.用胡椒灸法取神阙。
2.用生附子灸法取神阙。
3.用小茴香灸法取中脘、气海、天枢。
六、遗尿症用五倍子灸法。取神阙。
七、癃闭用蒜盐灸法。取神阙。
八、癫痫、臌胀用芫花灸法。取神阙。
九、小儿腹泻用丁桂散灸法。取神阙。
十、小儿口腔炎用细辛灸法。取涌泉或神阙。
十一、小儿营养不良用葱白灸法。取涌泉。
十二、面瘫口喁。
1.用马钱子灸法取颊车、地仓。
2.用天南星灸法取颊车、颧髎。
十三、急性乳腺炎
1.用半夏灸法取患处。
2.用葱白灸法取患处。
十四、寻常疣用鸦胆子灸法。取患处。
十五、鸡眼、脚垫
用乌梅灸法。取患处。
十六、荨麻疹
用荆芥穗灸法。取患处。
十七、疟疾
1.用胡椒灸法取大椎。
2.用二甘散灸法取神阙。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敷药过敏的患者;敷药要适量,时间要适宜,以避免起泡。
2.临床上,也可根据病情需要或辨证要求,灵活选药,如法施灸,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温病的四大“外治法”

外治法是通过皮肤、九窍给药,以治疗温病某些病证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各阶段的多种病证。

人体的皮肤、九窍与内在脏腑及全身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因而通过皮肤、九窍给药也可以起到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及全身功能活动等作用。

温病由于传变迅速,变化多端,许多传统的内服汤剂往往用之不及,此时如能不失时机地使用外治法,可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正如清代外治法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说:“谓温证传变至速,非膏药所能及。不知汤丸不能一日数服,而膏与药可一日数易,只在用之心灵手敏耳。”

温病外治法的种类繁多,对于难以内服药物的昏迷患者或小儿患者等,尤为适用。

外治法的作用机理,除了药物可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而发挥疗效外,还与药物对皮肤及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调整体内免疫功能、促进毒素排泄、增强散热机制和调节脏腑功能活动等作用有关。

温病中较为常用的外治法举例于下:

01

洗浴法

本法是用中药的煎剂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发挥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等作用。

主治温病表证无汗、热势壮盛或疹出不畅之证。

如小儿麻疹,疹色淡红、隐而不透时,可用鲜芫荽煎汤外洗。

感受风热病邪而致高热,无汗,可用荆芥、薄荷各等份煎水擦浴等。

此外,对高热而无恶寒者,还可采用25~3530%的酒精擦浴,或用32~34温水擦浴,都有明显的散热降温效果。

02

灌肠法

本法是把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煎成一定浓度的汤液作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以发挥疗效。

主治病证范围较为广泛,对较难口服煎剂的患者,如小儿及昏迷者尤为适用。

具体用法,如风温病肺胃热盛者用白虎汤加千金苇茎汤煎汤灌肠,痢疾用白头翁汤煎汤灌肠等。

现代临床上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用泻下通瘀合剂作高位保留灌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灌肠用的中药煎液应过滤去渣,温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取侧卧位(左侧卧为宜),肛管插入20~30cm,将药液灌入,灌肠次数依病情而定。

03

敷药法

本法是用药物制成膏药、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

主治各种温病在局部出现热毒壅滞症状者,也可治疗其他一些病证。

如温毒所发的局部肿痛,可用水仙膏外敷,如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如黍米者,改用三黄二香散。

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茱萸、大蒜捣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

还有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阙等穴或用毛茛捣烂敷内关穴以治疟疾等敷药外治方法。

04

擤鼻法

本法是把药物研成细末,抹入鼻孔少许,使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以达到治疗目的。

如用皂角、冰片按6:1比例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严重的鼻塞呼吸不畅,高热头痛或神昏等症。

又有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g、细辛3g、牛黄1g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之证。

温病的外治法还有许多,如熏蒸、发泡、点眼、吹耳、雾化吸入等。这些外治法多数可以与内服药合并运用,使用得当,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外治法使用灵活、奏效较快、毒副作用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外治法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外治法在方药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一概机械搬用。

2. 部分外治药物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因而必须注意剂量、用药时间、外用部位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皮肤、黏膜损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2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