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锉细,同炒黄,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痹疾,发寒热似疟;亦治疟疾。
用法用量 : 每服3-5丸,煎杨柳汤,空心送下。
摘录 : 《卫生总微》卷十六
制法 :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痼冷,腹痛脉迟者。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下。
各家论述 : 《医方考》:腹痛之由有数种,今日脉迟,则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滞,热可以散寒,不滞不寒,痛斯失矣。
摘录 : 《医学启源》卷十一
制法 :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暖脾胃,散寒气。主
用法用量 : 每服50-7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 《百一》卷五引姚医方
制法 : 上为细末,用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虚疟。
用法用量 : 每服30-40丸,遇发前,空心酒吞下。如此2服而愈。
摘录 : 《朱氏集验方》卷二
制法 : 上为细末,水煮稀陈米粥为丸,如绿豆大,候干。
功能主治 : 脏寒,大便血作。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食前温水饮送下。
摘录 : 《魏氏家藏方》卷七
制法 :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温胃破痰。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鸡峰》卷十八
制法 :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进美饮食。主心脾疼痛;一切冷物所伤。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至20丸,食后橘皮汤送下。
注意 : 妊娠妇人不宜服。
摘录 : 《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功效与作用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润肠通便
良姜为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可入药,还可以作为调味剂使用与烹饪。该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通常生长于荒坡、灌木丛或疏林之中。
本品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润肠通便、预防血栓等功效。
1、温胃散寒:良姜性热,入脾胃经,具有温中补虚、健脾燥湿的作用,可以治疗或缓解脘腹寒痛、胃寒吐泻等。
2、消食止痛:良姜可以更好的缓解消积食滞、消化不良等症状,消化不良、胃痛等患者可使用。
3、润肠通便:良姜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大便生成和排出,经常服用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清肠通便的作用。
4、预防血栓:良姜中含有的一些天然药用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能提高人体抗凝血能力,还能稀释血液,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小板活性。
【导读】:说到生姜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但是对于良姜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其实良姜是中药材当中的一种,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看看良姜和生姜的区别吧。
良姜其实是一种姜科植物,又称小良姜、高良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呈圆柱形。良姜具有清新芳香的气味,有节,节处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它的原产地市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及台湾等地区均有栽种,最适宜的地区是我国的华南及东南地区。良姜还是一味中药,有着很好的药理作用。在《名医别录》和《本草汇言》中都有记载良姜的药用价值。
良姜是重要的一种中药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蒸和干燥,最终的成品是干燥的姜个或者姜片。生姜多以嫩姜的形式出现,经常被用来做菜肴的调味品,需要姜的生、鲜,市场上多以生鲜出现。两者的功效也不同。
2、功效不同
良姜性辛、热,归脾胃二经,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胃寒冷痛、少腹寒凉等病证。生姜性辛、微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之功效。临牀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呕吐、风寒咳嗽食物中毒等疾病。
3、食用方式不同
良姜虽说是姜的一种,但是其中药味比较重,不适合作为调味品食用,常用来煮粥或者泡茶;它属于温中驱寒的中药,经常需要用生姜、炮姜等来配伍使用,才能很好的达到胃寒呕吐之症。生姜味辛,辣,带有清香,有去腥的功效,因此,生姜常被用来作为菜肴的调味品来使用。
4、药性不同
生姜与高良姜均属辛热温里之品。都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作用,皆可用于院腹冷痛、恶心呕吐之症,故两者常同用,但干姜温中而能止泻,并有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而高良姜则散寒止痛的效力强于干姜,并无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
良姜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一、作用不同:
1、良姜可以用来炒菜调味、可以用来腌制食物,可以用来炖鱼,做火锅底料;
2、沙姜多用于调配五香粉、咖喱粉等复合香辛料。它也可以用于酱、卤、烧、熏等长时间加热的菜品之中。
二、形态不同:
1、良姜外形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支,长5-9厘米,表面呈棕红色或暗褐色;
2、鲜沙姜的外形为圆形或近圆形,山奈则为切片后的厚圆片,鲜沙姜的颜色为浅褐色。
三、产地不同:
1、良姜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
2、沙姜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而广东省的化州南盛位于中国的正南部,特别适宜沙姜的生长和栽培,所以所有沙姜的产地以南盛出产的为最佳最优。
扩展资料:
良姜的价值
一、药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镇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泻,还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煎剂灌胃能升高犬胃液总酸排出量,兴奋兔离体肠管运动,对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肠抑制後的墨汁推进率。
二、中药属性
1、良姜能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治疗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胃寒呕吐:
2、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3、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4、收采加工: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和鳞片,洗净,然后切成小段,晒干。碾磨成粉末者称为“良姜粉”。
三、药用功效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2、胃寒呕吐: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良姜
-沙姜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干姜可入药,那么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干姜的中药属性和功能主治。
干姜的中药属性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止服用。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干姜的功能主治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4、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调入干姜粉敷于创面,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中医杂志》1989;30(2):41)
5、治疗遗尿:用干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2寸见方布上,晒干即成,选中极、三阴交将此姜饼置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天为1疗程。(《陕西中医》1987;8(11):35)
干姜的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2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二妙香连丸
下一篇: 二姜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