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苏州薄荷叶 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
制法 :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 主皮肤瘙痒,不能忍者。
用法用量 : 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摘录 : 《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②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 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③治身上虚痒: 浮萍末一钱,黄苹一钱。 同四物汤煎汤调下。 (《丹溪纂要》) ④治热渴不止中乙神烦躁: 水中萍,洗,曝干为末,以中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 以粥快下三十九。(《圣惠方》) ⑤治消渴: 干浮萍、括萎根等分。 上二味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干。空腹饮服二十丸,日三。(《千金方》·浮萍丸) ⑥治热毒: 浮萍捣汁,敷之令遍。(《子母秘录》) ⑦治大风病痰: 一、浮萍草,三月采,淘三、五次,窖三、五日,焙为末,不得见口。每服三钱,食前温酒下。二、七月取紫背浮萍,日干为末,半升,入好消风散五两。每服五钱,水煎频钦;仍以煎汤洗浴之。(《十便良方》) ⑧治痈: 紫萍适量,打汁,红菌香(山木蟹)根皮打粉,一食匙。上药调匀外敷,中薄外厚,中间留孔。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⑨治小便不通,利膀肮胀,水气流肿: 水上浮萍,暴干,末,服方寸巳,日三服。 (《干金方》) ⑩治急性肾炎: 浮萍草二两,黑豆一两。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1.治疮疹入眼,痛楚不忍,恐伤其目: 浮萍草,阴干为末,每服一、二钱,用羊子肝半斤,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投水半合, 绞取肝汁,食后调药服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浮萍散) 12.治汗斑痈风: 紫背浮萍,晒干。每以四两煎水浴,并以萍擦之。或人汉防己二钱亦可。(《袖珍方》) 13.治粉滓面黔: 沟渠小萍,为末,曰数之。 (《圣惠方》) 14.解蛇咳毒入腹: 浮萍草捣绞汁饮之。 (《品汇精要》) 15.治鼻舰不止: 干浮萍草末,吹入鼻中。(《圣惠方》) 16.治胬肉攀睛: 青萍少许,研烂,入片脑少许,贴眼上。(《世医得效方》) 【摘录】《中国药典》
要看什么症状了,要对症下药,病有千种药有万变
参味苏梗茶
【出处】《饮膳正要》
【组成】五味子、人参各4克,苏梗3克,白砂糖适量。
【功用】益气敛肺,止咳平喘。
【主治】老年慢性咳喘,动则气急,胸闷脘痞,痰多色白质粘稠,舌苔薄白不腻者。
【制法】将人参切成薄片,苏梗切碎,与五味子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不时将参片细嚼咽下。每日1剂。
【宜忌】肥胖体质、湿痰素盛者忌用。
【按语】本方用五味子敛肺滋肾,以治肺虚喘咳;人参补益肺脾以扶本培正。紫苏梗辛甘微温,入脾、胃、肺三经,有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本草崇源》说它“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本方用之,一主疏利胸中气滞,肺牌之气运行流畅,则胸闷院痞可除;二是防止五味、人参的敛、补太过,有碍痰湿的排泄。全方设计较为全面,故一般痰湿不重、又无脾、肺实热者饮用此茶,能补肺平喘、强壮体质。
冬瓜子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冬瓜子30克,红糖2O克。
【功用】清肺化痰,排脓。
【主治】肺热咳嗽,或肺痈,高热不退,咳吐脓血气味腥臭,胸痛,苔黄腻。
【制法】先将冬瓜子捣碎,煎汤,去渣,溶入红糖。不拘时,代茶饮用。
【按语】冬瓜子,为冬瓜的种子。性味甘寒,能清肺化痰、排脓利水。对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水肿、痔疮等病均有良效。《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妥药。”红糖色赤,味甘。能益气补血,行血活血,缓中止痛。红糖中所含的钙是糖类中含量最高的,还含有较多的铁和少量的维生素B族。故本方能化痰排脓。本方也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化脓症,如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症
双花杏蜜茶
【出处】《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金银花、菊花、杏仁各1O克,蜂蜜3O克。
【功用】疏风散热,宣肺化痰,解毒。
【主治】肺痈初期,咳嗽胸隐痛,或咳则痛甚,呼吸不利,痰涎粘滞浓浊,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
【制法】先将金银花、菊花、杏仁(捣碎)共煎成药汁,去渣,贮瓶内。饮用时兑入蜂蜜,代茶频频饮之。
【按语】本茶剂治肺痈初起效果颇佳。《类证治裁》:“肺痈由热蒸肺窍,致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金银花能清热解毒,且有轻宣疏散之效,常用治疮痈、疖肿。《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菊花能清上焦风热,清头目,解毒。杏仁能止咳平喘。蜂蜜,甘,平。能润肺止咳,解毒。《本草纲目》称蜂蜜:“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药理分析:金银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对慢性气管炎中某些常见细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也有抑菌作用,它还能延缓呼吸道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菊花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有某些抑制作用,菊花提取物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故本方能宣肺化痰,解毒。
结核潮热茶
【出处】《食物中药与便方》
【组成】地骨皮9克,银柴胡6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凉血,退痨热。
【主治】肺结核病,午后潮热或低热不退。
【制法】上药研成粗末,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热退后即停。
【宜忌】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者忌用。
【按语】地骨皮为枸杞子的根皮,性味甘寒,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消渴、高血压等症。药理试验,本品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它解热药相等。还有降血压、降血糖作用。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味甘苦,性凉,能清肺胃脾肾之热,兼能凉血。因其无解表之性,故古今虚劳发热方中多用之。方中配以少量生甘草能清热和营、调中。三药合用,对结核潮热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功劳叶茶
【出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组成】鲜嫩功劳叶6O克。
【功用】清热滋阴。
【主治】结核病之潮热,咳嗽咯血。
【制法】先将此药洗净,沥去水份,放入暖水瓶中,以沸水冲至大半瓶,盖闷1O多分钟,代茶饮用。1日内作数次饮完,弃去残渣。
【按语】肺结核属中医之肺痨,是由痨虫侵蚀肺叶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咯血、下午或夜间潮热、盗汗、胸痛、消瘦为特征。
功劳叶,别名黄天竹、土黄柏、刺黄柏、刺黄苓(四川)、木黄连。中原地区分布较多,全年皆可采得。用于本方者以鲜品为佳。其性味苦寒,能清热滋阴,可疗肺结核。功劳叶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四氢药根碱和木兰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敏感。服用本方时,应加强西药的抗痨治疗
百部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百部、红糖各20克。
【功用】润肺止咳。
【主治】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
【制法】将百部研成末,开水浸2O分钟后,加入红糖,代茶饮用。
【按语】百部,别名药虱药。春季新芽出上前及秋季苗将枯萎时挖取,洗净泥土,除去根须,入沸水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性味甘苦、平。能润肺止咳。暴咳、久咳均可用之。《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药理研究表明:百部含百部碱、百部次碱、原百部碱等成分,有明显镇咳作用,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对人体多种寄生虫有杀灭作用。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此外,百部尚可用于荨麻疹、皮炎、体癣、蚊虫叮咬。以鲜品切断,用断面涂搽患部。
玄麦甘桔茶
【出处】《疡医大全》
【组成】玄参、麦冬各4.5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
【功用】润肺化痰止咳,生津止渴。
【主治】①肺阴虚咳嗽、喉痒干咳无疾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②肺结核干咳,夜间发热,盗汗,口渴咽干。
【制法】将上药研为粗末,和匀,制成1包。每次1包,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宜忌】痰多色白者思用。
【按语】玄参能滋阴降火以解毒。《本草纲目》曰:“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麦冬,甘,微寒,能清肺热,补肺阴。《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治劳嗽痰血。”桔梗宣肺止咳,且有化痰之效。生甘草,清热益气,与桔梗相伍,能利咽止咳。四药配合使用,共奏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效。故可用于治疗肺阴不足所致咳嗽。对肺结核而呈阴虚干咳者,本方虽亦适用,但须增用抗结核药物。
二冬二母茶
【出处】《症因脉治》
【组成】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
【功用】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虚燥热,咳嗽喘逆,咽燥口干,痰粘不能咳出。连咳不已,则面赤气急,舌苔黄,脉沉微数。
【制法】先将川贝母研末备用。前三味各取6克,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分2~3次饮用,同时每次吞服川贝粉3克。每日1剂。
【宜忌】风寒或湿痰咳嗽者忌用。
【按语】本方系“二冬膏”方加知母、贝母组成。其清肺、祛疾、止咳功效较强。方中知母味苦,性寒,能清热除烦,泻肺滋肾。李果说:“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知母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一些肠道致病性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治疗: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养,证明对肺部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如用药量提高到5%,则肺结核指数可接近异烟肼。用知母浸膏经皮下注射,能防止和治疗大肠杆菌所致的免高热,且作用持久。
沙参麦冬茶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沙参8克,麦冬、桑叶各6克。
【功用】润肺清燥,止咳。
【主治】肺热阴虚,久咳不已,咽燥无痰。或痰涎粘稠而少,不易咯出,伴有虚热、盗汗者。
【制法】上三味共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或湿痰咳嗽者忌用。
【按语】本方以沙参、麦冬润肺养阴,止咳;桑叶能祛风清热,治肺热咳嗽,并有止盗汗(《丹溪心法》)的作用。三药合用,对肺热阴虚之新久咳嗽均有良效。方中所用沙参为南沙参,它是桔梗科植物及其同属植物的根,主含三萜皂甙和淀粉,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本草求真》说“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弱。”可见二者科属虽不同,但主治相同,唯力有厚薄。
润肺止咳茶
【出处】《中草药制剂方法》
【组成】玄参、麦冬、桔梗各6克,乌梅、生甘草各3克。
【功用】养阴敛肺,清咽止咳。
【主治】久咳不已,肺阴亏损,症见咽喉干燥,咳嗽剧烈,无痰,口干,舌红,或有潮热、盗汗。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慢性咳嗽,每易损伤肺阴或肺气,阴虚者要养阴,气虚者应补气。肺之气阴恢复,咳嗽才能治愈。方中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纲目》用它能治久咳不已。药理试验表明,乌梅的水煎液或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
三子养亲茶
【出处】《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3克。
【功用】降气化痰。
【主治】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质粘稠厚,胸闷脘痞,呕恶少食,体倦肢重,舌苔白厚腻。
【制法】将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置暖水瓶中,以沸水冲泡大半瓶,盖闷1O分钟左右,即可当茶饮用。1日内作数次饮完。弃去沉渣。
【宜忌】阴虚燥热、咳嗽痰少者忌用。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疾之器,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多则壅遏肺气,故咳嗽频作,胸闷脘痞,呕恶少食,体倦肢重。苏子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之功。《本经逢源》:“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白芥子有辛散利气、温肺祛痰之功。《本草经疏》曰:“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隔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莱菔子有降气消痰之功。三药配伍,则有降气化痰之功
止咳喘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满山红12克,广地龙、紫菀各6克。
【功用】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咳嗽,哮喘气急。
【制法】将上三味药研末,置于热水瓶中,以沸水冲至大半瓶,盖闷10多分钟即可当茶饮用,1日内作数次饮完,奔去沉渣。
【按语】止咳喘茶,原名止喘茶。满山红生于干石质山坡、石砬子灌木丛中,我国东北地区有产。秋冬季采叶,晒干或阴干备用。其根随时可采,切片晒干。其性平,味甘微涩,有解热毒的作用。药理研究:满山红含有挥发油,有较强的镇咳祛痰作用,有对抗乙酰胆碱所致支气管痉挛的作用,能防治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兴奋呼吸中枢,并有抑制葡萄球菌等作用。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故药材称广地龙。夏秋捕捉,捕得后用草木灰呛死,去灰晒干,或剖开用温水洗净体内泥土,晒干。生用或鲜用。性味咸、寒。清热平喘,用于痰鸣喘息,本品能扩张支气管而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紫菀能祛痰、镇咳、杀菌。故本茶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患疗效颇佳。
柚皮茶
【出处】《四川中药志》
【组成】柚子皮6~9克(干品),冰糖适量。
【功用】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痰多,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或食入不消化。
【制法】上药切碎,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0分钟,加入冰糖屑适量,代茶饮用。
【宜忌】孕妇及虚人忌用。
【按语】柚又名“文旦”。柚子的果皮外层部分制成药材名“化杨红”,味辛甘苦,性温,能化痰消食、下气、快膈。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等症。《四川中药志》说它还能“解酒毒,治肾脏水肿”。由于本品的口味较苦,且消伐之性太强,故配以冰糖之甘润,以监制之。
橘红茶
【出处】《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橘红6克,白茯苓9克,生姜2片。
【功用】理气和中,化痰止嗽。
【主治】痰湿蕴肺,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质粘稠,胸闷纳少,或有呕�、便溏者。
【制法】上药切碎,共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热咳嗽、口干舌红者忌用。
【按语】上述痰湿蕴肺证属痰饮病范畴,常见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或体肥多痰者。其病机为脾虚温盛,湿聚则痰生。痰湿壅阻肺气,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不已。治则当以温运脾气之药,以燥湿祛痰,湿痰得化,则咳嗽、咳痰自然痊愈。本方以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白茯苓健脾渗湿;生姜温脾胃、去寒痰。全方药性偏温,故热痰、燥痰之咳嗽不宜使用。方中橘红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的果皮外层红色部分。内层为橘白,能补牌和胃、化浊腻,但消痰利气功效不及橘红。另有化橘红,为同科植物袖的外层果皮,《纲目拾遗》说它能“治痰症,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本草从新》则认为化橘红“消痰至灵,然消伐太峻,不宜轻用。”可见两种橘红,一缓一峻,使用时当注意。
地龙甘草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干地龙2份、生甘草1份。
【功用】清热、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
【制法】地龙、甘草按比例,研成粗末,每次3~4克,用开水冲泡,盖闷15分钟,连渣饮下。每日2~3次。
【宜忌】寒痰性哮喘忌用。
【按语】地龙学名蚯蚓,以“白颈”者为佳。本品味咸,性寒。能清热、平肝、定惊、止喘、通络。《科学民间药草》说它:“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动物实验表明,广地龙的90%醇提取浸膏,能明显增加大白鼠和家兔气管肺灌流量;能对抗组织胺和匹罗卡品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使其流出量增加2~3倍以上。其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为琥珀酸,也有认为其有效成分可能是6-羟基嘌呤。临床报道,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和1O1例的统计,前组显效为25例(占48.1%),后组控制不发44例,显效17例,共占66%。据观察,地龙粉及注射液对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剂后患者胸闷可见逐渐减轻。对辨证为“热喘”(舌质红,苔较厚,痰粘黄)的疗效较满意。同时还观察到使用地龙粉或注射液期间,未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但对高敏体质的患儿使用此注射液时应提高警惕。本方采用粉剂口服,并配以生甘草(因其具有皮质激素样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故使用时)更为安全可靠。
仙人掌茶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鲜仙人掌茎(去皮、刺)6O克,蜂蜜3O~4O克。
【功用】清热解毒,止嗽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症见喘息痰鸣,不能平卧,咯吐黄稠痰,口干舌红,脉滑数。辨证属热喘者。
【制法】取仙人掌鲜品,洗净切细,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置闷15分钟,取清液,调入蜂蜜2O克,顿饮或分2次。症状消失后即停药。
【宜忌】脾肺虚寒,畏寒便溏者忌用。
【按语】仙人掌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茎,性味苦寒无毒。能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它“为健脾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闽东本草》记述它“能去瘀,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民间常用之治疗胃痛、痞积腹痛、急性菌痢、痔疮出血和支气管哮喘、心悸失眠等。外用治疗疔疮、腮腺炎、乳腺炎、湿疹、黄小疮和火伤、蛇虫咬伤等(以上用法可参阅《中药大辞典》)。可见它是一种作用范围广的草药。本方配以蜂蜜润肺止咳。对于热证咳喘,有一定的疗效。
棉花根茶
【出处】《中药药理与应用》
【组成】棉花根皮30克,赤糖适量。
【功用】补中益气,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咳痰迁延不愈者。
【制法】选择未用过有机磷农药的干燥棉花根,拣去内栓及杂质,切碎备用。每次取3O克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加入赤砂糖调匀后,代茶饮用。每日1剂。
【宜忌】孕妇忌用。
【按语】棉花根皮是民间治疗哮喘、贫血及妇女闭经、子宫脱垂的草药。据《中药药理与应用》记述,它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止咳平喘。主要用于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气虚咳喘。药理试验表明,棉花根(皮)所含天冬酰胺及其棉酚灌胃,对小鼠均有止咳作用。大鼠试验,棉根煎剂及其提取物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对组织胺和乙酞胆碱混合喷雾致喘的豚鼠有平喘作用。还观察到,棉根皮水煎剂和棉酚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过程均有减轻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临床报道;据数千例临床观察,有效率约为70~80%,并初步认为本品止咳、祛痰效果较好,平喘、消炎效果较差。一般服药后2~3天见效。部分病人服药初期有口干、恶心、上腹不适,个别病人有头晕现象,但可自行消失。
棉根皮、茎皮和种子均含棉酚,有抗生育作用。故未育青年不宜使用。但也有人报告,此效果是可逆的,并不影响再生育。一般于停药后抗生育作用约持续3~5周,以后生育功能逐渐恢复。
参苏止嗽茶
【出处】《中医良方良药》
【组成】党参9克,苏子、制半夏、黄羊各6克,炙甘草4克。
【功用】化痰平喘,益气补肺。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喘咳多疾、反复不已、胸脘痞闷、短气、痰涎无力咯出、体倦乏力者。
【制法】上药共研成粗末,用纱布包后置保温瓶中,用沸水运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阴虚咳嗽、口干舌红者忌用。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每多本虚标实之证,在老年人中,比较多见。本方用黄芩清泄肺热,苏子、半夏化痰涎、止咳喘以治其标。党参、炙甘草能补脾肺、益中气,扶正以固本。标本同治,于老人、虚人、咳喘痰多者尤为适用
双花大海饮
【出处】《中西医结合资料汇编》
【组成】菊花、金银花各1O克,生甘草、胖大海各6克。
【功用】疏散风热,解毒清音。
【主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咽痛音哑、干咳无疾。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方中菊花疏散风热,银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药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胖大海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种子,又名安南子,性味甘淡、凉,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的功效。临床常用之泡软,治干咳失音、咽喉燥痛。生甘草解毒消炎。四药合用,能清咽开瘖,爽嗽豁痰。
薄荷芦根茶
【出处】《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鲜薄荷10克,鲜芦根6O克。
【功用】疏散表邪,宣肺利咽。
【主治】夏燥秋热,夜卧露宿冒风致咽痛、干咳、口渴欲饮、伴畏寒、无汗者。
【制法】上二味洗净后切碎,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宜忌】暑湿证、发热、泄泻、舌苔厚腻者忌用。
【按语】夏秋之季,白天燥热,夜晚多凉,如夜卧不慎或露宿,每易受凉,而腠理郁闭,汗气不能正常疏泄,导致肺气失宣,成为“凉燥”之证。本方用薄荷辛凉,发汗解表,《纲目》说它“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芦根甘寒,能清降肺胃、渗湿行水,夏月以之煎汤代茶有祛暑生津、去烦渴的功效。二药合用,辛凉发散、甘寒清肺,服后得微汗,肺卫之气宣达,诸恙自愈
湿疹怎么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内治法:
⑴急性湿疹,多因风、湿、热邪容于肌肤所致,治宜祛风、清热、利湿,方用消风散、龙胆泻肝汤或萆蔛渗湿伤。并发感染化脓者,加金银花、公英、要丁、蚤休、土茯苓等。渗出多者加车前草、马齿苋。
⑵亚急性湿疹:常因湿滞热结,脾失健运,下注肛门,留恋肌肤,治疗常以清热解毒,健脾除湿,方用除湿胃苓汤、萆蔛渗湿汤加减。瘙痒甚者加地肤子、蝉退、乌梢蛇等。
⑶慢性湿疹:多由血虚生风,化燥伤阴,肌肤失养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清热利湿,方用四物汤合萆蔛渗湿汤。肝肾不足者加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痒甚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地龙粉、乌梢蛇粉、蝉衣粉,任选一二味。
2.外治法:
⑴急性湿疹:大量渗液时,可用野菊花或公英煎汤待冷湿敷,渗液减少后,可用三黄洗剂外擦,每日3次,或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每日2次。
⑵慢性湿疹:可用湿疹膏或青黛散膏外涂,每日1~2次。亦可用苦参汤水煎坐浴,每日1~2次。对浸润肥厚者,可用黑风散或五石散干撒患处或稠膏外涂。
二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⑴抗过敏治疗:对急性期、亚急性期皮疹较广泛,瘙痒剧烈者可用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口服,或20mg,每日2次肌注;扑尔敏4~8mg,每日3次口服;息斯繁10mg,每日1次口服;还可口服维生素B 2 、B 6 、C、K。晚上可同时应用安定等镇静药物,以便达到止痒、促进睡眠的目的。
⑵能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若炎症广泛而严重,且其他疗法无效时,可用强的松10mg,每日3次口服;地塞米松1.5mg,每日3次口服;或10~15mg加入10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氢化可的松100~200mg,每日1次静滴,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少剂量。
⑶静脉封闭疗法:可用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0~20ml加维生素C500~1000mg静注,每日1次,8~10次为一疗程;或用0.1%普鲁卡因注射液500ml加维生素C500~1000mg,静滴,每日1次,8~10次为一疗程。
⑷10%卡古地钠注射液1ml肌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⑸抗生素应用:对伴有感染、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
2.局部治疗:
⑴外用药物:急性期无糜烂渗液者,可外涂炉甘石洗剂,2%硼酸溶液湿敷。对糜烂渗出明显者,用复方硫酸铜溶液、2%~3%硼酸溶液、0.5%醋酸铅溶液湿敷。脱屑期则用清凉膏或一般乳剂,以保持皮损,促进角质新生。
亚急性期治疗原则:消炎止痒、干燥、收敛,应用氧化锌油膏、乳剂或泥膏。慢性期治疗以止痒,抑制表皮血管增生,促进真皮炎症吸收为主,选用软膏、乳剂、泥膏为宜。根据瘙痒及皮损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剂或角质解剂,选用5~10%复方松馏油、5%糖馏油软膏、10%黑豆馏油软膏、5%煤焦油软膏、5%水杨酸雷锁辛软膏,或激素乳膏外擦。
⑵局部封闭:慢性湿疹顽固性瘙痒者,可用1%利多卡因20ml加亚甲兰2ml肛周皮下注射。
⑶浅层X线放射治疗:适用于慢性湿疹皮疹较局限者。
⑷放射性同位素治疗;适用于慢性湿疹皮疹局限者,可用 32 磷、 90 锶敷贴。
预防
湿疹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变身体素质,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二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不清洗皮损处,不乱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三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鱼、虾、烟、酒、咖啡等。
四治愈后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预防复发,如热水烫洗、过度洗拭、暴力搔抓等。对过敏的食物、生活用品,如各种皮毛、化妆品等应忌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2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二味消毒散
下一篇: 二味牛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