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酒面热甚,咽喉肿结闭塞。
用法用量 : 以鸡翎蘸药,入喉中,须臾破开声出;次用生青荷研细,井水调下,候吐出毒涎即愈,未吐再服。
摘录 : 《直指》卷二十一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小儿走马疳。
用法用量 : 每用纸捻子点少许贴患处。如肉紫烂臭,药到便红。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嵌甲。
用法用量 : 先用葱盐汤洗患处,挹干,敷药少许。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咽喉疮。
用法用量 : 点疮肿处。立穿,穿则合疮口药。
摘录 : 《朱氏集验方》卷九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牙疳。
用法用量 : 贴之。
摘录 : 《普济方》卷六十七
功能主治 : 喉闭,脓血胀塞喉中,语声不得,命在须臾。
用法用量 : 将鸭嘴胆矾研末,用箸头卷少绵子,先于米醋中蘸湿,次蘸药末,令人擘患人口开,将箸头药点入喉中肿处,其脓血即时吐出;如不能开口者,用生姜1块如栗子大,剜1小孔,入巴豆肉1粒于内,以小油小半盏,安砂盆中,将姜磨尽,灌姜油于喉,即时吐出脓血,其效尤速。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七十五引《经验秘方》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喉癣,喉风。
用法用量 : 吹喉。
摘录 :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牙疳。
用法用量 : 敷患处。
摘录 :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制法 : 上药除蛇蜕、麝香末外,余为细末,同蛇蜕、麝香末和匀。
功能主治 : 附骨漏疮,焮红疼痛,侵溃,脓水不绝,久不生肌。
用法用量 : 先用葱椒汤洗净,揾干,次用药少许,干掺疮口;如疮口小,用纸捻子点药纴入疮口内,日3次。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聤耳的病因病机5聤耳的症状6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7聤耳的治疗 7.1辨证治疗 7.1.1风热 7.1.1.1症状7.1.1.2治法7.1.1.3方药 7.1.2湿热上蒸 7.1.2.1症状7.1.2.2治法7.1.2.3方药 7.1.3肝胆湿火熏蒸 7.1.3.1症状7.1.3.2治法7.1.3.3方药 7.1.4肝经血热 7.1.4.1症状7.1.4.2治法7.1.4.3方药 7.1.5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7.1.5.1症状7.1.5.2治法7.1.5.3方药7.2外治法 7.2.1治法7.2.2方药 7.3针灸治疗 7.3.1体针 7.3.1.1选穴7.3.1.2加减法 7.3.2耳针7.3.3注意事项8聤耳患者日常保健9聤耳的预防10参考资料附:1治疗耳湿的穴位2治疗耳湿的方剂3治疗耳湿的中成药4耳湿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耳湿 1拼音 ěr shī
2英文参考 otopyo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urulent e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概述 耳湿为病名[1]。是聤耳的别名[1]。指聤耳之常出黄脓者。
《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
聤耳为病名[2]。见《诸病源候论》。又称脓耳[3]。泛指耳窍中流脓者[2]。也有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2]。此外,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脓带黑色者名耳疳[2]。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
聤耳类似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
4聤耳的病因病机 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3]。
多由鼻咽部炎症经咽鼓管传入中耳而引起的化脓性病变[3]。
儿童的咽鼓管短而粗,故多罹患[3]。
5聤耳的症状 聤耳以耳道流脓及听力减退为主症[3]。实证者,起病急而常伴寒热、耳痛、流脓黄厚;虚证者,患耳流脓清稀量少,久延不愈,常伴头晕耳鸣等症[3]。
6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 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4]。
7聤耳的治疗 暴病多属实症,久病多属虚症[2]。实症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2]。
7.1.1.2治法 疏风清热[2]。
7.1.1.3方药 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2]。
7.1.2湿热上蒸7.1.2.1症状 其脓色带黄,气味臭秽[2]。
7.1.2.2治法 清热除湿[2]。
7.1.2.3方药 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2]。
7.1.3肝胆湿火熏蒸7.1.3.1症状 脓色黄,耳中肿痛,口苦心烦[2]。
7.1.3.2治法 清泻肝火[2]。
7.1.3.3方药 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2]。
7.1.4肝经血热7.1.4.1症状 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
7.1.4.2治法 清热凉血[2]。
7.1.4.3方药 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2]。
7.1.5肾阴亏损,虚火上炎7.1.5.1症状 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2]。
7.1.5.2治法 滋阴降火[2]。
7.1.5.3方药 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2]。
7.2.2方药 ①熊胆加开水溶化滴耳,一日3~5次。
②胆矾散:用苦胆(熊、羊、猪之胆等均可)一枚加枯矾,干后为末,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
③蝉衣15g、麝香0.15g研末,以少许掺入耳中。
④血余炭、冰片等分为末,以少许掺入耳中。
⑤苍耳子虫适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7.3.1.2加减法 实证加耳门、外关;虚证加太溪、肾俞、足三里;热盛加大椎、曲池;头痛加太阳、上星[3]。
7.3.2耳针 取肾、内耳、屏间、枕、外耳等穴,中等 *** [3]。
7.3.3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时须配合耳腔脓液清洗及引留通畅,有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3]。
8聤耳患者日常保健 聤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4]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4]。
患聤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4]。
9聤耳的预防 预防聤耳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4]。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4]。
乳儿哺乳 *** 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4]。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4]。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4]。
1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16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胆矾丸
下一篇: 胆矾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