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白术1钱,黄耆1钱,干姜5分,芍药1钱,桂枝1钱,半夏1钱,甘草1分,茯苓5分。
功能主治 : 妊娠饮食停滞,或吐或下。
用法用量 : 上以水2合半,煮取1合半,去滓温服。
摘录 : 《产论》
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熟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 呕而发热者 ”代表病进入少阳,应与小柴胡汤,结果失治,用其他药攻下后,如果柴胡汤证还在,“ 复与柴胡汤 ”,还是可以用柴胡汤,柴胡汤和解很好用,一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一恢复一定会流汗,“ 蒸蒸而振 ”,“ 汗出而解 ”,流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
“ 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 ”,热实结胸是据按,有两个方: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用汤剂的证有两种:1、心下非常强硬且痛;2、从鸠尾到关元直的痛,痛往下走。触诊时摸上去有硬块,可能被西医判定为乳癌或恶性淋巴癌,都不去管它,有结胸往下走就大陷胸汤证。大陷胸汤里的芒硝不仅去燥粪,还能攻坚,《神农本草》讲:咸能攻坚。大陷胸丸的心下满而痛是往上走的,丸剂能停在胸中,汤剂一下子就下去了。
“️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按之不硬也不痛,感觉胃里面胀胀闷闷的,要开半夏泻心汤。经方里共有五个泻心汤,这是第一个。
心下痞和结胸的起因都是伤寒被误攻下。痞证出现的人平常肠胃就不好,比如不按时吃饭或不注意饮食冷暖,肠胃好的人误攻下不会出现痞。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甘姜参枣是张仲景用来滋阴的补药,最轻的用生姜甘草大枣,中级的用白芍+姜甘枣,加重的用人参+姜甘枣,身体很好时可以吃滋补的药。
这里被误下,使肠胃津液不够,用参姜甘枣来补足。补津液时一般用生甘草,有里寒、心阳不够时用炙甘草。 甘草生用 :1、能蓄水,用人参补津液后,以生甘草把津液留在肠胃中,2、解百毒,食物的毒。
胃寒用干姜,干姜温中。这里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
人参 在经方家的观念是治疗心下痞的,胃不舒服、胃痛,人参是最好的药,而不是拿来当茶喝。
这胃病的肇因是水没有去掉,攻误下致表水下陷,故用半夏。 半夏 利水,去胃周围的水,用半夏必口不渴才可用。
因为胃里面坏死的食物产生沼气往上走,用 黄芩和黄连 去热,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黄连解血分中热毒,黄芩解三焦淋巴、肝胆里的热毒。中医定义热为毒,即东西积累在那边排不出去,用黄芩。
用量及煎煮法:
半夏5钱,黄芩3钱,黄连1钱,干姜、甘草、人参等量各3钱,大枣12枚。十碗煮六碗,去滓,再煮成三碗,早中晚饭前各一碗。
肠胃的药空腹吃,如果很忙没时间煮汤剂,用粉剂也很好,粉剂能快速到肠胃。
如何辨证?看舌苔,舌苔代表胃气,苔黄且厚但不干燥就可以用黄芩黄连,随时把湿热去掉。苔黄且非常干燥,要用石膏。人不可以积寒,也不可以积热,小病即及时调整何至于积累成大病。
气血双补第一汤
气血双补第一汤。我们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喝一些补气血的汤来调养身体。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气血双补第一汤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气血双补第一汤1气血双补的第一汤是八珍汤。八珍汤益气补血,主要组成是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各一两即30克。主要是治疗面色苍白或者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食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均由八珍汤加减而成。另外炙甘草汤也有气血双补,益气养阴的作用。
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
出自《瑞竹堂经验方》的中医方剂“八珍汤”,是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因为融合了两个中医名方之长,即“四君子汤”的益气之功与“四物汤”的补血之效。
方剂组成为人参9g、白术9g、白茯苓9g、当归9g、川芎9g、白芍药9g、熟地9g、炙甘草5g,水煎服。(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上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和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即四物汤,养血和血,使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
八珍汤的精髓便在于这两方融合之后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是主要用药。
另外,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川芎活血行气,可防止方中的补益药滋腻碍脾,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炙甘草以益气为主,主要起到调和中焦脾胃的作用。
气血不足常见症状
第一:皮肤粗糙,面色无华萎黄,无光泽,暗淡,发白,发青,发红,生长色斑等;
第二:头发干枯、脱落、发黄、发白、开叉;
第三:怕冷怕风,秋冬手脚冰凉,严重的甚至夏天都四肢不暖;
第四:入睡困难,失眠多梦,夜尿多,呼吸沉重或打鼾;
第五:容易疲劳和头晕,整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容易心悸心慌。
八珍汤适用人群
气血不足,气血虚弱者可以长期服用,对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紊乱、心慌、四肢无力、头晕、脸色苍白或萎黄、头发枯黄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亚健康人士,冬天手脚冰凉,怕冷,易疲劳、健忘、嗜睡、多梦,以及贫血、起立时头晕、经期头晕头痛者;
因气血虚弱而流产,需要调养以巩固身体的女性;产后气血亏虚,需要滋补的产妇;适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
男士气血亏虚的也可以使用,使男性精力旺盛。
可以说,益气补血是健康的关键,只有打好气血这个根基,才能让健康的摩天大厦稳稳矗立;否则,再怎么调理都只是在摇摇欲坠的大厦上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修补而已。
气血双补第一汤2 气血双补丽参鸡汤
主料:母鸡500克
辅料:高丽参40克
调料:姜5克各适量
制作工艺:
1、姜去皮洗净切片;
2、鸡刮好去肠杂,洗净去皮及肥脂,再加入姜片辟味;
3、丽参斩件;
4、将全部材料放入煲内,加入4-6碗水,慢火煲3小时即可饮用。
食谱营养:
母鸡:母鸡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身壮体的作用。母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母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食谱相克:
1、母鸡肉忌与野鸡、甲鱼、鲤鱼、鲫鱼、兔肉、虾子以及葱蒜等一同食用;
2、与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
3、不宜与李子、兔肉同食,会导致腹泻;
4、与芥末同食会上火。
健康提示:
1、参的功能为大补元气、通血泻火、提神止烦、调中开胃、而鸡含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
2、此汤适合一家大小饮用。忌与萝卜同食,否则降低功效,而感冒发热亦不能饮此汤。
此菜属于孕妇食谱,帮助孕妇气血双补调理、调理健脾开胃和补虚养身。
气血双补第一汤3 女人气血不足怎么补
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补血中药中有当归、川穹、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等,这些中药都可以单独煎煮或者与其他食物一起熬煮,都能很好的调理身体。
2、饮食调理。补气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通过均衡的膳食来调理。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比如红枣、猪肝、核桃、鸡蛋、黑芝麻、虾仁等等。
3、运动养生。运动是养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将身体的毒素排出去,具有很好的美容养颜的效果,也能很好的强身体免疫力。平时大家可以经常练习瑜伽、慢跑、或者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让气血更加好。除此之外,不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用眼过度也会消耗体内气血,所以大家平时尽量不要经常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让眼睛进行休息和保养。
4、经络疗法。经常按摩头部、面部、脚步可以消散淤血,或者坚持艾灸则可以刺激身体的穴位,补足体内的气血。所以,如果大家发现自己有气血不足的症状时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缓解。
1、煎药的用具
用砂锅、瓷锅最好,因为上火慢、凉的也慢,性质温和,惰性,不会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玻璃次之。如果药量小或临时用一用搪瓷(完好无损的)的。各种金属锅不适用。
2、煎药的火候
以中火,小火为好。每次以中火煎至沸腾,然后改为小火。小火要保持药汤翻花,但不会溢出,是小花。注意:煎糊了的药就只能浪费了,不能加水再煎了。
3、煎药的时间
从药汤开算起,一般100克左右的药,有15-20分钟则可,如药量大可适当增加三、五分钟,如小可缩短一点,比如儿药有时就是20克左右,这时煎到水开后二三分钟则可。煎药时间太长,药的味道难以下咽,而且变成了过沸水,水分子集团增大,影响水分子对细胞壁的渗透性。如果是花、或叶为主的药,煎药时间应再缩短。
4、泡药。
煎前应先将药泡上,而且多泡一会煎的效果更好,我一般都泡三、四小时以上,有时晚上泡上第二天早上才煎。泡药需要用凉水,热水不行,矿泉水、纯净水也可。如果当地自来水氯气味太大,可以先将水在敞口容量中中放置一会,待其挥发。煎之前水应一次加足。
5、泡药的水量
如果能服得下,应该适当多加一些,不必太拘泥于大夫泡药的碗数,因为好多人觉得碗大小难掌握,其实按一碗200-250毫升算就可以。多加一点水,药泡的透、有效成份也容易溶出来,只不过喝的药汤多一些,但易于身体吸收。一般100克左右的草药,我一次服药量掌握在250-300毫升左右(相当于矿泉水半瓶),如果一天服两次就煎出600毫升左右,一天服三次就煎出900毫升。
也可以这样算水量:草药吸收两倍的水,如总克数为100的草药(石质的不计)自身吸收200毫升的水(1克水等于1毫升水)。煎25分钟约蒸发掉150-200毫升水,剩下的就是喝的药汤了。所以,
总加水量(毫升)=草药总克数X2+150+300X该剂服的次数
这样用矿泉水瓶大概量一下就行了,多一点没关系。
6、洗药
有些人买回中药有洗的习惯,这个习惯很不好。用水先洗可使药材中含有的水溶性成分流失,也可使粉未类药材流失,如龙骨、牡蛎、滑石粉、桃仁等;或可致部分药材辅料的流失。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是易溶于水中,若先用水洗,也会导致部分的辅料减失。如土大,煎好倒出药汤,澄清一会杂质自然就沉淀了。
7、代煎药
现在许多药店用机器代煎药,煎好后密封为袋,如保鲜奶。据多位网友反映不如自煎的药效好,笔者也有这个体验。但如果自己不方便煎药,请药房代煎也是上好的选择。
8、药汤的保存
药店代煎的药,由于密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一次煎出七天药也没问题。
自已煎,一次就不要超过一天的服用量,早上煎晚上煎对药效都没有影响,重要的是不要放馊了。一次煎出一剂的量,将药汤乘热倒在洁净干燥的有盖盆内,放阴凉干燥处,一般24小时不会坏。如果还担心放坏,可以用小饮料(饮料瓶要洗净晾干)分开装,一瓶装一次量,拧紧瓶盖放冰箱内冷藏。
9、附子(略)
10、先煎、后下、包煎与烊化
这些比较少,但也一并说一说。
先煎:即与群药分开泡,泡好后先煎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再入群药同煎。
后下:即与群药分开光,泡好后待群药快煎好时,加入同煎五分钟左右,一般是这些药性清质轻,有效成分易于挥散。
包煎:泡药前将需泡煎的药装入用白棉纱布做的口袋内,扎好口,同泡同煎。
烊化:倒出煎好的药汁,趁其正热,倒入需烊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密、饴糖等)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
六、草药冲剂(泡服)
有时大夫开草药冲剂,或泡茶方,这种方法日常用得少,和日常生活中泡茶方法很接近,介绍一下我的经验:
1、选玻璃杯或瓷杯,金属杯凉得快,应该选用太空杯之类的塑料杯也可以,就怕泡香味重的药会留下洗不去的味。用保温杯是不是有点保温太过?因为喝茶叶用保温杯味道会变的不好,当然草药比茶叶要耐热。现在我一直在家休息,所以一直用煎药的砂锅泡。
2、杯容积要比平时的大一些。因为草药的体积大,与喝茶比,喝绿茶也就放3-5克,功夫茶也才7-10,而通治茶近50克,所以杯不能太小。
3、按服药时间提前十几分钟,将开水冲入泡药杯中,盖好盖子就不用管它了。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
4、到时间,将药水倒出,一般就温度正好喝。
5、将泡药杯放在阴凉干燥处,待下一次泡。
6、最好泡药杯是单独的,不要和喝水杯合用,这样不影响喝水的味道。
7、一剂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晚上就喝完将药渣弃去,以免夏日变坏。
七、服药
服药如大夫给出服药时间,应遵循大夫给的服药时间,这个时间是按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节律确定的,按这个时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由于工作生活各方面原因,确实不能按这个时间服药,可以按早晚或早中晚或早晚临睡服,也可以按个人方便的时间服药。
上班时间服药,可以用矿泉水瓶等导热的容器将药汤带到单位,到时候用热水泡一会,待药汤温了再服。
婴儿服成药可以用开水冲泡药丸,不断搅动,待化澄清后取其清液喂之。如味差,可加红糖。
十、服药配合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品,禁止房事、手淫等损伤元气行为(开方时不再重复,如有毁犯,自己负责)。
生冷油腻食品主要指冰糕冷饮、水果凉菜、油炸食品、肉多的菜品,牛奶粘腻。可参阅/program/zhyy/08/index.shtml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原文】《伤寒论》: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一两1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牡蛎二两30g(熬)龙骨二两30g(熬),以水五升(1000毫升),煮取二升半(500毫升),去滓温服八合(160毫升左右),日三服。现常用量:桂枝6g 甘草12g 牡蛎12g 龙骨12g
【中医主证】心阳虚烦躁证:心悸心烦身躁,胸闷汗出,乏力,或失眠,或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脉虚弱。
【西医辨病】
1、心神经官能症,室性心动过速,心 动过缓,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等。
2、精神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证,神经性头痛、失眠等。
3、其他疾病:皮脂炎,慢性鼻炎等。
【临床医案】
一、心动过缓:
邓某,男,58岁。3年前因心悸诊断为心动过缓。几经治疗,疗效不理想,近因心悸发作频繁而前来诊治。刻诊:心悸烦躁,胸闷,手足不温,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心阳虚烦躁证,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9g 炙甘草18g 牡蛎18g 龙骨18g 附子10g 红参10g。6剂,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心悸烦躁好转,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之后,复以前方改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日分3服,治疗半年。随访2年,心动过缓未再复发。
按语:根据心悸,气短乏力辨为心气虚,再根据手足不温,苔薄白辨为阳虚,又因烦躁辨为心神躁动,以此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加附子温壮心阳,红参补益心气。方药相互为用,以治疗心动过缓。
二、心悸(刘渡舟医案):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
桂枝9g 炙甘草9g 龙骨12g 牡蛎12g 凡3剂而病愈。(《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29)
按语:舌淡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虚象端露。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三、惊悸《经方发挥》:
殷某某,女,28岁。患者心悸善惊,稍劳则惕惕而动,并喜手按其胸,时有虚烦,已二年之久。近一年来上证增重,日轻夜重,睡眠后惊悸而醒。神志迟呆,记忆力锐减,失眠,自汗,胃纳不佳,手足易冷。曾多次用西药调治及服用中药安神养血之品不效。就诊时病情日渐加重,且常恐惧不安,天黑后一人不敢外出,在室中常幻听到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如无人伴随时,呼唤之声越来越大,惊惕更甚,以致每晚不敢独自在家,诊脉细而弱。考虑为心阳虚衰所致,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剂。服后自觉心悸善惊大有好转。又连服5剂,诸证悉愈。后宗此方配制丸药服一月之久,以后概未复发。
四、心律失常(吴治恒):
贾某,男,21岁,突然晕厥,清醒后心慌头晕半小时急诊入院,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症见心悸头晕,活动即感眼前发黑,面色白,气短乏力,心烦眠差,汗出,四肢凉,查:舌质淡,苔白有津,脉沉缓无力,心率最慢时降至38次/分,BP:9.33/6.7kPa。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 炙甘草15g 龙骨40g 牡蛎40g 熟附片60g(先煎3小时) 红参10g(兑服) 白术15g 茯神12g 生三七12g 炙远志10g 夜交藤30g 日一剂,水煎3次,共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用,同时静脉滴注极化液,并口服阿托品0.3毫克,6小时1次,经治疗48小时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悸头晕明显减轻,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分P-R间期0.24下壁心肌缺血,处方:
桂枝15g 炙甘草15g 龙骨、牡蛎各30g 附片30g(先煎3小时)炙瓜蒌15g 生三七粉6g(兑服)红参10g(兑服)白术15g 茯神15g 连服10剂,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守方调理加减并配合抗病毒治疗,限制活动静养3月,其后间断治疗1年,至今未复发。
按语:患者心悸脉缓,心率慢,又见汗出,肢厥,明为心阳不能温运,同时兼气虚,方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肢厥示阳虚较重故加附子,红参,白术,茯神益心气,安心神,生三七活血,瓜蒌祛痰开胸,炙远志,夜交藤安神治失眠 。
五、失眠:
1、《经方发挥》:石某某,男,45岁,干部。患失眠10余年,逐渐加重。近1年来,有时几乎通宵不寐,时觉虚烦不安。虽累用安眠、镇惊之中、西药,疗效不显,时好时坏,伴有头晕、心悸、耳鸣、易汗、手足不温等证;胃纳尚可,不欲饮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无力,舌淡,舌胖有齿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等,服13-14剂后,睡眠基本正常,以后虽有反复,但证状轻微不足为害。又以此方剂制成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2、不寐(神经衰弱):周某某,男性,48岁,1982年9月11日初诊。因解决单位干部纠纷被恐吓,以致终日神疲头昏、心悸整夜不寐已2个月余,曾经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目前纳少、困倦乏力、两便尚可。检查: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脉稍数无力。治以桂枝10g 甘草10g 龙骨40g 牡蛎40g 茯神10g 枣仁10g。嘱进3剂。次诊:药后症状改善,心悸已少, 每夜可睡4时以上,由于夜能入眠,故精神较振,纳亦较有味。舌红苔薄,脉和缓,药已对证,再进前方5剂。三诊:药后症已消失,仍按上方取药5剂收功。
3、黄某,女,1920年5月生。2010年12月2日就诊,主诉:半月来不能入睡,烦躁不能入寐,尿频尿短少,大便干硬不是每天有,没有胃口,手颤抖,睡不着时就偶会又哭又笑,状若疯癫。舌色略淡,苔白厚腻(有六十年烟龄)左脉浮弦软略大,右脉浮弦细,至数平。方:桂枝6g 甘草12g 龙骨15g 牡蛎15g 一剂。3日其子来电,昨夜能入眠矣。再追几帖巩固疗效。桂枝6g 甘草12g 龙骨15g 牡蛎15g 三剂,药后失眠证状痊愈。
4、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失眠35例(心阳虚型失眠患者)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10g 龙骨30g 牡蛎30g 党参15g 赤白芍各1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10d为一疗程。临床痊愈14例,有效19 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
5、赖某,女,30岁, 失眠多梦3天。近来工作压力,心烦易怒,每次月经前加重。口干不苦,二便调,纳可。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弦数。方:桂枝6g 甘草20g 龙骨(先煎)20g 牡蛎(先煎)20g。一剂患者当晚安然入睡,共二剂。患者自觉舒坦,夜卧安,心烦径去!经方治失眠之神效也!
六、自汗(岳美中医案):
李某某,男,40岁,1972年6月11日就诊。患项部自汗,整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 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案项汗淋漓,心阳虚弱,阳不外固,故以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治本,加龙骨、牡蛎固涩止汗以治标。
七、癫症(精神分裂症):
刘某某,男性,21岁,大学生,1979年5月18日初诊 。1978年入大学后因功课紧张致夜不能眠,继之终日若有所思,神疲痴呆,时有单独发笑、动作重复,怕见人,畏上街,好照镜子,幻听幻想,默默不语,已4周余,学院校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治罔效,动员休学治疗。目前纳少眠差,两便尚可。检查:神志痴呆,低头不语,舌正红、苔薄白,脉弦无力。拟诊为忧思太过,导致心气不足 ,心神浮越 ,故时有惊恐幻听幻想、神呆等现象。治当助心神,镇惊安神。药用桂枝10g 甘草6g 龙骨40g 牡蛎40 g紫石英60g 生白芍10g。嘱进7剂。次诊:药进3剂,症状初感好转。7剂尽后夜眠渐安,动作重复显少,幻听幻想亦减,纳食尚可,两便如平,神志较前明显好转,问诊可以对答,但不流利。舌红苔薄白,脉弦而无力。仍蹈前方再进 7剂。三诊:药后症状次第消失,眠食俱佳 ,基本如平人,遂嘱在家安心休养,继续治疗,守上方连进60余剂,症状未发。
按语:本例痴呆默默不语,舌红苔薄白,脉弦无力,无热证现象,故拟为心气不足,神不守舍。治当温心阳,益心气取桂枝入心助阳,以正其主,甘草补养心气,龙骨、牡蛎安神镇惊。近几年来国外报道,日本用本方治疗此类病人,收效甚佳 。
八、遗精:
1、王某,男,干部,未婚,1987年9月31日初诊。神疲体倦,常有心悸,胃纳不振,睡眠浅多梦 ,每隔3~5天遗精1次,历时已年余,因婚期临近,十分着急。检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形寒,舌红苔薄白,脉弦无力。治拟桂枝10g 甘草6g 龙骨30g 牡蛎30g 太子参15g 五味子10g 金樱子30g。7剂,并嘱静养。次诊:自述因路途遥远,即按方服用3周,药进20余剂,症状已见好转,3周来只遗精3次,精神较振,纳较前有味,舌红苔薄白,脉弦缓。仍用前方3周 ,前后诊治5次,药用70余剂,症状全部消失,年底结婚,翌年生一女 。
2《经方发挥》:曹某某,男,20岁,未婚学生。由手淫引起梦遗一年多,起初3至5日遗精1次,以后发展到每日遗精,虽服过不少的滋补固涩药品,效果不佳。伴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潮热,自汗盗汗,面色白,肌肉削瘦,腰腿疼困,乏力等证,脉细缓无力,舌光无苔。予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主,加减出入,日服1剂,共治疗不到2月,诸证悉愈。观察2年,并未复发。
九、夜啼:患儿,男,9岁。因“反复夜间啼哭半年余,再发1周”于2001年12月前来就诊。患儿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近半年多来经常夜间啼哭,且多发生在后半夜,哭声低微,唤醒后不能说明原由。平时睡喜倦曲,偶有心慌,神烦易怒,纳少便略溏,夏天进食冷饮较多,冬天畏寒,睡时要热水袋温腹与脚。就诊1周前因气候突然变寒,患儿每晚后半夜低声啼哭 。查体:患儿型体偏瘦,面色欠华,唇淡红,四肢欠温,舌淡苔薄,脉细滑。考虑患儿心脾有寒,心神浮越,遂拟辛温散寒、敛神安眠。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处方:桂枝4.5g 炙甘草9g 龙骨15g 牡蛎30g 乌药6g 淮小麦30g 茯苓9g 蝉衣6g 大枣9g。服7剂。家属述患儿前症明显改善,啼哭只有1次,再予前方7剂巩固而愈。
按语:小儿夜啼大多由脾寒、心热、阴血亏虚、惊恐所致 。然本例不但有脾寒,而且还有心阳虚,心神浮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桂枝、甘草辛温散寒,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方中每味药都紧扣病机,再结合临床辨证,合理加入乌药以助桂枝、甘草温中散寒,大枣和中,淮小麦 、茯苓、蝉衣养心宁神,则取效当然。
十、眼肌痉挛(郝文轩医案):
李某,女,30岁,1986年2月15日诊。左眼睑跳动,三月不愈,西医诊为眼肌痉挛,治而乏效。舌质正常,无苔,脉细而数,神情烦躁,唇淡口和,溲清便润。自云病后服蚂蚁、全蝎等药反益剧,此虚风妄动也。宜静以制动,施以龙牡,今反以虫类搜之,其气益张,无怪其投而弗效也。余予仲景桂甘龙牡汤,复阳宁风,并加白附子引入头面,2剂而愈。《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安筋柔,肌不再动矣。(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1):30)
按语:本案眼肌痉挛见烦躁、脉细数等症,为虚阳内扰生风之象,“风胜则动”,故用桂甘龙牡汤温复潜镇,阳立风息而动自止。
十一、尿频:
患儿,男,5岁,因“尿频半个月,加重3天”于2001年3月前来就诊。患儿半月来小便次数明显增多,以白天为主,近3天加重,每小时3~5次,每次量少,色清,无尿痛。有夜间遗尿史。平时畏寒,懒动少言,动辄汗出气短,纳呆,大便略溏。查体:患儿体瘦,面色不华,口唇淡红,四肢欠温,舌质淡,脉沉细、尺脉尤甚。尿常规检查阴性。考虑患儿肾阳不足,肺脾气虚,阳气不得温煦,膀胱失于统摄。遂拟温阳补肾,固摄 下元为主,佐以健脾益肺。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处方:桂枝5g 炙甘草9g 龙骨15g 牡蛎30g 菟丝子6g 炙黄芪9g 太子参9g 五味子9g 桑螵蛸9g 仙灵脾6g 白术5g 陈皮5g 服7剂。复诊时家属述患儿前症已缓,因喂药困难,遂予缩泉丸巩固治疗。
按语:小儿尿频多由下元虚寒、肺脾气虚和肝经郁热所致。属“遗溺”范畴。《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本例属典型下元虚寒为主,兼有肺脾气虚。张介宾《景岳全书遗溺》云:“凡治不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而非塞源之道也…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治肾者必须治肺。宜以参芪归术桂附干姜之属为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桂枝、甘草温阳散寒,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全方紧扣病机,再选菟丝子、仙灵脾助以温补肾阳,五味子、桑螵蛸固涩,太子参、黄芪、白术、陈皮益气健脾补肺,诸药合用,病除不难。
十二、甲亢:
袁某,女,35岁,工人,1989年3月16日就诊。因多食易饥,形体逐渐消瘦,心悸气短,烦躁易怒,汗出乏力,颈项肿大,手足震颤目珠突出 1年半。检查:体重45kg,心率每分钟120次,心尖区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甲状腺I度肿大,双眼球突出,手颤,脉沉无力,T3 T4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曾服他巴唑,心得安等西药治疗21个月,未见明显好转,近3月来上症加重,故邀余诊治,要求服中药治疗。处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参须 10g夏枯草10g石菖蒲10g。连服 30剂,症状体征均减轻。随症稍作调整再进15剂后诸症悉除,体重增加4kg,心率维持在75~82次/分,后调理治疗1月而告愈 。随访3年,复查T3、T4(每年1次)2次均正常,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甲亢是慢性消耗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虚劳”、“瘿病”范畴,笔者认为,病始虽多由于情志失调,痰湿凝结,但其病程长,症状反复,且甲状腺素属中医的有形之物,与“阴精”概念相同。因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旺盛,从中医而论为“阴盛”的病理,阴盛则势必阳虚,故阳虚乃本病的潜在病理因素。心为君主之官,虚则心失所养,不能藏神,故心阳先虚,心神浮越。按《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重建阴阳平衡乃关键所在。抓住甲亢是以阴盛阳虚为本,肝郁痰浊为标的关系,确立温通心阳,潜镇浮越为治法,而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调和营卫,促进机体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有报道治甲亢,无论虚证、实证,桂枝一味是必备之品 。因为桂枝除能温通血脉,调正阴阳外,还具有入肝胆,散郁结、安惊悸的作用,故以桂枝为君。龙骨、牡蛎汤镇浮越、安心神 、止惊悸、互相配伍,不独阳固阴守且能甘温补虚 ,适应本症特点。
十三、呃逆:
1、黄某,男,64岁。素体虚弱,患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余载未愈。于1970年11月因与邻里争吵,是夜自觉胸脘胀闷,似有气从胃脘上冲,继之呃逆声低, 持续不断。用圆形木托顶于胃脘,才使呃声稍缓或暂停。饮食难进,夜不安寐,头晕脑胀,烦躁难耐,大便溏薄,小便色白量少。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微数。经地区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膈肌痉挛,服中西药对症治疗7日,诸证未减。遂会诊,投本方2剂,药用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龙牡各15g(先煎20分钟),再放入桂、甘同煎。每剂水煎 3次,合汁200毫升,6小时服1次,每次50毫升。服药5次,呃逆明显减轻,也拿掉木托,虽还发作,但瞬时即过,精神转佳,三餐均能进食少许, 夜可睡 3~ 4小时,唯仍觉胸中烦闷,脘胀嘈杂。继用上方,服法同前。又服6剂而愈。
2、于某,女,66岁。素体健康。于1973年秋因故与人口角后,一日未食,一夜未眠。翌晨自觉头昏欲仆,烦闷脘胀,不欲食,强食即吐。遂求医以柴胡等疏肝药治之,服药3次,原疾未愈,反增呃逆,时发时止。呃时时伴面部肌肉抽动,双上肘挥舞,时捶胸叹息,舌淡苔白,脉沉弦。投本方2剂,药用桂枝15g 炙甘草5g 生龙牡各3Og。煎服法同例一。2剂服尽,呃逆大减,发作时间缩短,面部肌肉抽动及上肢挥舞症状消失,故食增进,食后不吐,但脘胀未除,继服上方改炙甘草为生甘草,又服4剂告愈。
3、谭某,女,27岁。素体健康。因婚姻不顺而忧思焦虑常感心烦悸,暖气食少。于1985年5月因故与人争吵,在吵闹中突发呃逆,连续不断,即送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膈肌痉挛。经中西药治疗月余,仍时发时止,反复不愈,6月病情加重,呃声响亮,犹如吼鸣,呃时弯腰扭背,甚则奔走、光呼不吸,气憋难忍,痛苦异常,伴头胀目眩,心烦不寐,胸胁胀满,月经衍期。舌淡苔白、脉弦数。投本方3剂,药用桂枝20g 生甘草10g 生龙牡各40g 煎服法同例一 。服药后即效,呃声渐缓,间歇时间延长,心烦胁胀好转,夜能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临床上肝胃失和所致之呃逆证颇多。一般习以降胃疏肝法冶之,但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尤属顽固性病例获效更微。经多年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前人“诸证上逆,皆属于肝”之说虽不甚确切,但本病之上逆确以肝为本、以胃为标,肝气郁滞并非其实质,肝逆气急、肝阳上亢则是其关键,故以镇肝降肝和中立法。选药上应避免用柴胡、青皮、半夏等香燥易劫肝阴之品,务遵“忌刚用柔”这原则,纵观本方组成,最能体现上述旨意,故对证用之效如桴鼓,实为此法应用之良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1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第七和剂汤
下一篇: 第三大腹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