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小竹沥汤、竹沥汤
处方 : 竹沥5升,甘草1两,秦艽1两,葛根1两,黄芩1两,麻黄1两,防已1两,细辛1两,桂心1两,干姜1两,防风1两半,升麻1两半,茯苓2两,附子2枚,杏仁50枚。
功能主治 : 脚气。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饮食,或患冷。
用法用量 : 小竹沥汤(《圣惠》卷四十五)、竹沥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千金翼》本方有白术一两,无茯苓、杏仁。
各家论述 : 1.《千金方衍义》,脚气多由湿着于经,是以首推竹沥汤次第三方,咸本南阳麻黄附子细辛汤而兼麻黄越婢及大小续命等方之制,以麻黄开卫,附子行经,细辛通痹,桂心走阴蹻,杏仁达阳维,甘草解毒和中,干姜开痹逐湿,防己专治脚气,防风并疗贼风,黄芩兼除标热,升麻、葛根升提于上,秦艽、茯苓降泄于下;竹沥专化经络四肢痰湿,故于大续命中特采之名方,为脚气之首推。2.《医略大书》:附子补火扶阳以御寒,麻黄发表逐邪以开痹,桂心温经暖血,葛根解肌生津,防风疏腠理以散风,干姜温中和气以逐湿,甘草缓中和药,白术燥湿健脾,防已走血分泻湿气;热以防温药,竹沥滋津液养筋脉,以起痹弱,水煎温服,使外邪解散,则经气清和,而津液内充,痹弱可健,何脚气疼软之不痊矣。
摘录 : 《千金》卷七
《寿世保元》卷六: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川黄柏(蜜水炒)3克生知母3克怀熟地黄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元参6克白桔梗(去芦)9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用法用量水煎,入竹沥50毫升,温服。摘录《寿世保元》卷六《医便》卷二: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1.5克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各2.1克生地黄(姜汁炒)黄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柴胡2.1克熟地黄2.4克麦门冬2.4克功能主治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者。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别以附子为末,唾津调贴涌泉穴。气虚,加人参、黄耆各2.4克;咳嗽,加阿胶、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节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摘录《医便》卷二《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黄柏(盐水炒)各4.5克知母牛膝生地各3克白芍3.6克甘草梢木通各2.4克功能主治治火燥血少,气不得降致淋。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五《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滋阴降火汤处方白芍3.9克当归3.6克熟地麦冬m白术各3克酒生地2.4克陈皮2.1克盐知母盐黄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唾血鲜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喉舌备要秘旨》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熟地5分,元参3钱半,麦冬1钱半,生芍药1钱半,丹皮1钱半,泽泻1钱,北沙参3钱,女贞3钱,金钗石斛1钱半,天冬1钱半。主治阴虚火旺之喉症。用药禁忌如无潮热,方可用此方。《幼科铁镜》卷六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当归、地黄、白芍、黄连、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莲子、黑元参、甘草、麦冬、灯心。主治小儿阴虚痰结之咳嗽,涕唾带血,甚至血溢。附注《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类证治裁》卷三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白芍1钱3分,当归1钱2分,熟地1钱,麦
详见百科词条:滋阴降火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7:20 共3297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小孩咳嗽可以试试一下几种汤:
1、生姜+红糖+大蒜
做家长的都知道如果平常感冒了,我们可以将生姜和红糖放在一块煮汤喝,这对我们治疗感冒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如果孩子在受风感冒时还伴有咳嗽的症状,我们可以再在煮的生姜红糖水中加入两三瓣大蒜,用小火慢慢的煮,把蒜的辣味煮掉就可以了。这样会有助于治疗小孩的咳嗽。
2、烤橘子。
不要将橘子拨开,直接把橘子放在小火上烤,要进行不断的翻动,使橘子烤的均匀,直到烤的橘子皮发黑为止。如果橘子很大,不要让小孩全吃,只要吃一两瓣就行。
如果是那种很小的橘子,那就让小孩吃一个就行。一天让小孩吃两三次。因为橘子是温性水果,对止咳化痰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橘子甜小孩都愿意吃。
3、麻油姜末炒鸡蛋。
将一小勺麻油放入锅内,等麻油热了以后再放入姜末,姜稍微过油就行,然后往国内打一个鸡蛋炒匀。这样每天让孩子在临睡觉的时候吃一次,持续五天左右,孩子的咳嗽就会出现明显的好转。
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养生功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1、未病防病 已病防变
孙思邈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思邈重要的学术思想。他说:"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
"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风"条下,他提出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等七穴预防中风。
患病之后,孙思邈主张及时治疗,"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还谆谆告诫说:"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 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重视早期治疗是孙思邈的重要学术思想,《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治风毒脚气"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可见灸用于已病防变能使病"不复发"。
现代实验已证明,艾灸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促进病变附近发生局 部充血、溶血现象,改善局部皮肤供血情况,调整局部组织的机能。病之初起,较为轻浅,即灸可扶正祛邪,控制病情发展,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
2、辑录灸方
孙思邈在著作中除唐代医家和自己的医疗经验外,还收录了许多失传的古代医籍内容,其中郭玉、张文仲、范汪等各医家之说,赖其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千金要方》载针灸处方千余条,其中灸方占三分之一,约4百条。《千金翼 方》载针灸方6百余条,其中灸方占十分之九,约5百余条,足见孙思邈对灸法的重视。
灸治有单穴、有穴方,如"胀满肾冷,瘕聚泄痢,灸天枢百壮"。又如治脚气"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组方合理,治证明确,理法有据。为后世针灸医 家所推崇。
3、加药艾灸
在临床上使用的灸治材料以艾火为主,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可贵的是,孙思邈根据不同的病证,在艾中加入一定 的药物,补充了单用艾作为灸用药材的不足。
如《千金翼 方》卷二十四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还首载了竹茹灸治疗疔肿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 灸上二七壮";治瘰疬破溃者,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壮"。
艾中掺药是孙思邈对《内经》药灸疗法的 进一步发展,从而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的出现都有相当的影响。
4、多种隔物灸
隔物灸有多种,孙思邈主要应用隔豆豉、薤、黄土、面饼、 附子、蒜、商陆、葶苈饼等8种隔物灸法。
治发背及痈疽肿溃未溃方:"取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豆豉,味 苦,性寒,无毒;入肺、胃经;功能解表发汗,除烦。豆豉饼灸对疮疽发背、恶疮肿硬不溃或已溃不敛最为有效。
治恶露疮:"捣薤菜傅疱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差。"薤叶,辛、苦、温;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隔薤灸能治疗各种疮疖,加强散结消肿的作用。
治发背:"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 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此处取土能胜水燥湿之意,对湿疹、白癣及其他湿毒而致的外科病有效。
治恶疾:"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瘥。"面,性甘凉;和中,解热,止烦渴,能加强镇静止痒之功效。
治痈疽:"治痈肉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瘥。"艾护众生提醒您附子辛温大热;气厚味薄,走而不守,有温阳扶赢的作用;可逐寒湿,补命门火。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隔附子灸对痈疽初起、疮疡久渍不愈有效。
治瘰疠:"灸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瘘及痈疖者,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贴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蒜,辛温;入脾、肺、 肠、胃经;性热喜散,其气禀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又有消肿化结止痛之功,脉脉艾灸提醒你临床应用以独头为良。
隔葶苈子灸:"葶苈子两合,豉一升,右二味合捣大烂, 熟作饼子如上,以一饼子当孔上贴,以艾炷如小指大,灸上三 壮一易,三饼九炷,日三,隔三日一灸。"葶苈子,辛、苦、寒;具 有破滞开结。下气行水,消肿散瘀功能。
孙思邈最常用的隔物灸主要有以上几种,后世医家多采用之,有些方法至今尚为临床广泛应用。
5、施灸顺序
关于施灸的先后顺序,《千金要方·灸例》:"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施灸先后顺序,多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如此可以引火下行,从阳人阴,不致于燥热上火,发生眩晕等不 良反应。
临床上有时因多灸上部腧穴而出现头昏、咽干等, 若此时在下部腧穴施灸,多可解除。同时必须结合病情来考虑,因病制宜,不可拘执不变。如气虚下陷的病例,则宜从下而上地施灸。如脱肛症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艾有生熟
《千金翼方》:"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属 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生长,取材方便。但以湖北省蕲州生长者为良,称为蕲艾。艾叶每年农历五月采 摘,晒干备用。
艾以陈艾为好,《孟子·离娄》:"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临床用艾,有生熟之分,生艾即干燥之艾叶未经加工者。熟艾即干燥的艾叶抽去筋脉后再杵捣揉烂如棉者,又称艾绒,灸治须用熟艾。
《千金要方》:"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势乃至病处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7、热证施灸
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国脱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虚证、寒证,而孙思邈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亦将灸法用于治疗热证,每获良效。
《千金翼方》记载如下灸疗方法:痈疽疖肿,游毒热肿,"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
"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 白际各一壮";
"灸一切疟,尺泽主之";
"巨阙穴,在心下一 寸,灸七壮,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
"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
8、针灸药并重
孙思邈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 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而不针,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因此,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都是采取针灸药兼施的。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
"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居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火灸,专恃汤药则不可差"。
孙思邈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 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学者深须解用针⋯⋯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9、灸疗禁忌
灸法虽补阳但能伤阴,故"凡浮数之脉及新汗后,并忌矣",此寒热之忌。
"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灸已,好须将护。生冷醋滑等,若不谨慎之,反增疾矣"。此将息之忌。
"头维、脑 户、风府、丝竹空、下关、耳中、瘼脉、人迎、瘩门、承泣、经渠、 脊中、气冲、鸠尾、地五会、阴市、阳关、乳中、泉腋、伏兔、承 光、天府、白环俞、石门(女人忌灸),右二十四处,禁不可灸",此分部之忌。《千金》虽有此禁灸二十四处,但临床大可不必拘泥,艾护众生提醒你只要病情需要,亦可灵活应用(古代以直接灸为主,所以禁忌颇多)
10、看脉刺灸
孙思邈主张根据脉象来决定是否针灸,如何针灸。
他说:"凡欲灸针,必先诊脉"
"脉恶勿乱下针也";"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脉浮热甚,勿灸";"脉好乃下针"。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这种以脉诊为指导的看脉刺灸思想,应值得重视。
11、灸宜权变
孙思邈提出了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法:"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至于生熟的程度,"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有的人,平时感觉都挺好的,就是总感觉后背嗖嗖的冒凉风,起初,没当回事,但时间越久,这个凉气从后脑勺往上爬;整个人感觉都是凉凉的,那其实这是身体在给你发出的疾病信号。问了很多医生始终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而在古中医上,却可以用几服药来解决。爱中医群跟您聊聊
“古经方如何调理后背发凉”
课程要领
后背冰冷如何解决:
一、背部其中一块地方冷一般为心脏或者胃对应的后背的位置。范围大约为手掌大小。张仲景《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中有论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该病一般为痰饮流注,导致人体阳气受阻。用清湿化痰汤:姜制胆南星5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羌活5克,酒黄芩5克,白芥子5克,甘草5克,木香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配合竹沥和姜汁一起服用。
二、后背冷同时困乏,口苦口干经常背冷背困,口干口苦,喜叹气,舌苔白。分析为肝气郁结,肺气不利,营卫失调。解决方法:舒肝理气,调和营卫。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9片,大枣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吃一袋。6付即可。
三、后背冷而且四肢凉后背是阳气上行的地方,如果后背和四肢都冰凉,意味着肾阳不足,气血循行不畅,同时性欲淡薄。服用金匮肾气丸、通脉颗粒和后爱暖参茶。
四、后背突发怕冷《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先用艾灸灸关元穴,然后用附子汤:附子15克,茯苓15克,人参6克,白术18克,白芍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药店熬,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五、嘴里干燥烦渴,后背稍微怕冷。热病津气两伤证,症见高热烦渴、气短肢软、脉大无力、汗出、背微恶寒。用人参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人参10克,东北大米15克,甘草15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16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第一真黄风汤
下一篇: 第一药神仙换骨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