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抵圣散

中医世家 2023-05-07 09:04:41

抵圣散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抵圣散

处方 : 铜绿1分,蛤粉半两,麝香2钱。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小儿疳蚀,损口齿,臭秽不可近者。

用法用量 : 干贴。口齿臭秽者,用盐水净洗拭干,每日1次贴之,三上必效。贴了药少顷,口角有涎出者,可医;如无涎出者,不可治。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抵圣散

处方 :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4两,白术2两,吴茱萸(汤洗,炼干,炒)1两,高良姜半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木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草豆蔻(去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霍乱,宿食不消,心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匕,沸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圣济总录》卷一四○:抵圣散

处方 : 附子2枚重半两者(炮裂,去皮脐),槟榔2枚(一生一熟),大黄(锉)1分,肉豆蔻(去壳)1分,木香1分,当归(锉,焙)1分,吴茱萸(洗,焙)1分,黄连(去须)1分,芎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干姜(炮)1分,桂(去粗皮)1分,芜荑1分,猪牙皂荚(酥炙,去黑皮并子)1分,巴豆半两(去皮,以浆水煮20-30沸,麸炒黄,研出油),苍鼠(锉,焙干,研末)1两。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出箭头。主

用法用量 : 每服1字匕,没药酒调下。只3服,箭头立出。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四○

《普济方》卷三九八:抵圣散

处方 : 五倍子不拘多少。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小儿腹中虚痛,肛门脱出。

用法用量 : 炼蜜调入如膏,摊油纸上贴之。一方入茶少许,掺肠头上,绢帛揉入。一方掺患处,以物衬手揉入。

注意 : 切忌吃发风毒物。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九八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抵圣散

处方 : 椿根白皮(焙)1两,蒺藜子(炒)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防风(去叉)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匕,白汤点下。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抵圣散

处方 : 盆消(研)1分,乱头发(烧灰,研)1分,红兰花(取末)1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小儿不以疾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 : 以绵缠,揾药塞鼻中。

摘录 :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

《杨氏家藏方》卷七:抵圣散

处方 : 肉豆蔻8枚(面裹煨香),人参(去芦头)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木香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肉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甘草7钱半(炙),诃子16枚(煨,去核)。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脾胃虚弱,泄泻不止,腹痛肠鸣,水谷不化,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魏氏家藏方》有白术。

注意 : 忌麸皮汁、豆豉汁。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七

《魏氏家藏方》卷九:抵圣散

处方 : 雄勃鸽粪4两(拣紧细者,如小蚌螺者是),南木香1两(不见火),腊茶2两(新者)。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瘰疬。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 : 《魏氏家藏方》卷九

《外科精义》卷下:抵圣散

处方 : 白矾灰1两,乌鱼骨3钱,乳香2钱,干胭脂1钱,轻粉1钱,麝香5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耳中脓,经年不愈,驴涎马汗攻焮,疮疡,骨疽,疳瘘等疮。

用法用量 : 或接或经,以膏贴之,如有耳脓者,用1字纴耳中。

摘录 : 《外科精义》卷下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抵圣散

处方 : 铜绿1钱,胆矾1钱,蟾酥7片,腻粉两筒子,铅丹半钱,砒霜1钱。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口臭,齿疳脱落,漏龈,脓出不止。

用法用量 : 先以热汤漱口,次贴1字,表里拭之,候涎出尽,别用盐汤漱口。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普济方》卷二一五:抵圣散

处方 : 多年煮酒瓶头箸叶(惟福建过夏酒有之,3-5年至10年者为佳)7个(烧存性),麝香少许。

制法 :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 男子妇人血淋便涩,水道疼痛。

用法用量 : 空心、临卧陈米饮煮浓汤调下。

摘录 : 《普济方》卷二一五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抵圣散

处方 : 草决明(焙,捣末)半两,腻粉1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诸癣。

用法用量 : 先以布揩癣令赤,次以醋调药涂之,当汁出,痛解即愈。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圣济总录》卷一○七:抵圣散

处方 : 荆芥穗2两,芎1两,羌活(去芦头)1两,木贼1两,楮实(麸炒)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目偏,风牵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匕,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集验方》:抵圣散

别名 : 信效散

处方 : 赤芍药1两(生),槟榔1个(面裹煨黄)。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气淋。

用法用量 : 信效散(《朱氏集验方》卷七)。

摘录 :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集验方》

《圣济总录》卷十:抵圣散

处方 : 虎胫骨不拘多少(打破,酒浸,醮酒旋炙,令黄脆为度)。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白虎风,骨髓疼痛,至夜转甚。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入薄荷末1钱匕,人参末半钱匕,煎乳香酒调下。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十

《卫生总微》卷十三:抵圣散

处方 : 苦楝根白皮2两,白芜荑荚(去扇)半两。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小儿虫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水1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卫生总微》卷十三

《圣惠》卷八十六:抵圣散

处方 : 蟾1枚(涂酥,炙微黄),蜣螂1分(去翅足,微炒),麦蘖1分(微炒),神曲1分(炒微黄)。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小儿食疳,不欲乳食,羸瘦。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以粥饮调下。

摘录 : 《圣惠》卷八十六

《普济方》卷二八九:抵圣散

处方 : 栝楼4两(去皮),何首乌4两,大山茨菰2两,甘草节2两,地榆2两,没药1两,乳香半两,麝香1钱(别研)。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发背痈疽,及一切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温酒调下,1日3次。连进2服便住痛。

摘录 : 《普济方》卷二八九

《博济》卷五:抵圣散

处方 : 滴乳香、腻粉、白矾(烧存性)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骨疽疮,及冷漏久不合者。

用法用量 : 每遇患时,先用盐酱水洗之,以津唾调之,贴疮上。

摘录 : 《博济》卷五

《圣惠》卷三十三:抵圣散

别名 : 夜明散

处方 : 苍术2两。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雀目不计日月。

用法用量 : 夜明散(《普济方》卷八十三)。

摘录 : 《圣惠》卷三十三

《圣惠》卷七十七:抵圣散

处方 : 红兰花(6月6日取)1分,蜀葵花(5月5日采)1分,桃花(3月3日采)1分,凌霄花(7月7日采)1分,大麦(7月10日采)1分。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催生。主难产。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七

方出《圣惠》卷三十三,名见《普济方》卷八十:抵圣散

处方 : 乌贼鱼骨半两,马牙消半两,定粉半两,食盐1分,蕤仁1两(去赤皮,别研如膏),白龙脑1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眼生肤翳,及积年翳不退。

用法用量 : 每以铜箸头,取如半小豆大,每日3-4次点之。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三十三,名见《普济方》卷八十

中草药: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苦楝皮
(《证类本草》)
【异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植物形态】①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②川楝,详"川楝子"条。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药材】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梣皮酮、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
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苦楝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香荚兰酸和dl-儿茶精,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
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
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质等。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3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粗皮的内白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早年即证明,苦楝皮的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具有麻痹作用,自提得其有效成分苦楝素后,作用远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则缓慢而持久。对其作用原理有二种说法: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的苦楝素对猪蛔作用的观察,认为它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其头部的神经节;用较低浓度(1:5000~9000)的苦楝素,则观察到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并能持续较长时期(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乃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临床上服苦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4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由此可得到解释。
高浓度的苦楝药液(25~50%)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效力较醇浸剂弱。因此,苦楝子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用酒精制剂可望提高疗效。苦楝素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炮制】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①《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⑤《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⑥《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⑦《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②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③杀蛲虫:楝根皮二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一钱,皂角五分。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 *** 或 *** 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④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一两。(《湖南药物志》)
⑤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⑥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⑦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1959)
⑧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薤白三两,生地黄五两,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⑨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⑾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四两,加米酒半斤、醋四两,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临床应用】苦楝皮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道,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对药用部分的选择、制备、剂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综述于下:
①药用部分及采集季节
苦楝树的干皮、根皮都可驱蛔。从唐《千金方》等历代有关23种方书查考,其中有16种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记载更多采用根皮。根据近年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根皮比树皮疗效高1倍;近根的树皮(约在地面之上5寸处)较上层树皮为优,其疗效与根皮近似。在时间上以冬季或春季抽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此外,楝属植物的各地品种不同,一般均认为以四川产的川楝为佳。
②制备方法、剂量与服法
一般采用煎剂,亦可制成片剂。苦楝皮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用文火久煎,才有确实疗效。有人作对比试验,分别以2、4、6两用文火煎11小时,其疗效比以8两用武火煎4小时者为高。剂量:根据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和有关记载,苦楝皮的成人剂量为1.5~3.0钱(干皮),但实际用量颇不-致,高的竟有用至9~11克/公斤体重者。有人建议成人用4~6两(鲜皮),小儿按3~6克/公斤体重计算。川楝片每片含川楝素结晶0.025克,成人剂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苦楝素片每片含苦楝素25~50毫克,用于儿童以5毫克/公斤体重疗效最好。或每2岁服用1片(4岁用2片……14岁用7片),16岁以上用10片。服法:睡前或晨间空腹顿服,或在睡前和次晨分服。煎剂服时可加糖矫味,不必另服泻药。有主张在服药前先吃些油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 *** ,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③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 *** ,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 *** ,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 *** ,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④毒性反应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尚未排虫之前发生,通常为头晕、头痛、思睡、恶心、腹痛等,其发生率高者可达100%,低者不到1%,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钟或1~3小时,最长16小时,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川楝素240"系从川楝皮中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蓄积作用,对胃肠有 *** 性,对肝脏亦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苦楝根外层紫褐色皮,古人曾指出有毒,但经近人试用,并未见副作用增加。引起上述各种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因药物过量,或因患者机体的特殊敏感性所致,临床应用时务须注意。

提醒您:苦楝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兰花简介

目录1拼音2出处3拼音名4英文名5兰花的别名6来源7原形态8生境分布9性状10化学成份11性味12归经13功能主治14兰花的用法用量15各家论述16摘录附:1用到中药兰花的方剂2用到中药兰花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兰花 1拼音 lán huā

2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衍义》:兰草叶不香,惟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生于幽谷。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中间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秋兰稍难得,二兰移植小槛中,置座右,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

2.《纲目》: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管茅而秋花。

3

3拼音名Lán Huā

4英文名Flower of Swordleaf Cymbidium

5兰花的别名幽兰、蕙、兰蕙

6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建兰、春兰、蕙兰、多花兰或台兰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ymbidium ensifolium(L.)Sw.[Eidendrum ensifolium L.]2.Cymbidium goeringii(Reichb.f.)Reichb.f.[C.virescens Lindl.;Maxillaria goeringii Reichb.f.]3.Cymbidium faberi Rolfe4.Cymbidium kanran Makino5.Cymbidium floribumdum Lindl.6.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var.pumilum(Rolfe)Y.S.Wu et S.C.Chen[C.pumilum Rolfe]

采收和储藏:花将开放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7原形态1.建兰,陆生植物。叶26枚丛生,薄革质,带形,较柔软,弯曲而下垂,长3050cm,宽11.7cm,略有光泽,先端渐尖,边缘有不不甚明显的钝齿。花葶直立,高2035cm,较叶为短。通常有47花,最多达13朵花;花苞片在花序轴中上部者长不及1cm,最下1枚达1.5cm;花浅黄绿色,有清香气;萼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3cm左右,宽57mm,浅绿色,先端较绿,基部较淡,具5条较深色的脉;花瓣较短,互相靠拢,色浅而有紫色斑纹;唇瓣不明显3裂,侧裂片浅黄褐色,唇盘中央具2条半月形裼片,白色,中裂片反卷,浅黄色带紫红色斑点。花期710月。

2.春兰,陆生植物。假鳞茎集生成丛。叶46枚丛生,狭带形,长2040cm,宽611mm,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花葶直立,远比叶短,被45枚长鞘;花苞片长而宽,比子房连花梗长;花单生,少为2朵,直径45cm,浅黄绿色,有清香气;萼片近相等。狭长圆形,长3.5cm左右,通常宽68mm,先端急尖,中脉基部具紫褐色条纹;花瓣卵状披针形,比萼片略短;唇瓣不明显3裂,比花瓣短,浅黄色带紫褐色斑点,先端反卷,唇盘中央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褶片。花期23月。

3.蕙兰,陆生植物。叶79枚丛生,直立性强,长2580cm,宽约1cm,中下部常对裼,先端渐尖,基部关节不明显,边缘有细锯齿;具明显透明的脉。花葶直立,高3080cm,绿白色或紫褐色,被数枚长鞘;总状花序具612余朵花;花葶片常比子房连花梗短,最下面1枚较长,长达3cm;花浅黄绿色;萼片近相等,狭披针形,长34cm,宽68mm,先端锐尖;花瓣略小于萼片;唇瓣不不明显3裂,短于萼片,侧裂片直立,有紫色斑点,中裂片椭圆形,上面具透明乳突状毛,边缘具缘毛,有白色带紫红色斑点,唇盘从基部至中闸有2条稍弧曲的褶片。花期45月。

4.寒兰,陆生植物。叶37枚丛生,带形,直立性强,长3570cm,宽1017mm,先端渐尖,全缘或有时近先端具细齿,薄革质略带光泽。花葶直立,近等于或长于叶,心生51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通常长1328mm,在最下面者长达4cm;花梗连子房长2.54cm;花色多变,有浓香气;萼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4cm左右,宽47mm,先端渐尖;花瓣较短而宽,向上外伸,中脉紫红色,基部有紫晕;唇瓣不明显3裂,侧裂片直立,半圆形,有紫红色斜纹,中裂片乳白色,中间黄绿色紫孩子,唇盘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平行的褶片,褶片黄色,光滑无毛。花期1012月。

5.多花兰,附生植物。假鳞茎粗壮,叶36枚丛生,直立性强,带形通常长40cm左右,宽1.53cm,先端稍钩转或尖裂,基部关节明显,全缘。花葶直立,比叶短,花密集,多至50朵花;花苞片长约5mm;花梗连子房长1.63cm;花红褐色,无香气;萼片近相等,狭长圆状披针形,长2cm左右,宽约5mm,红褐色,中部略带黄褐色,边缘稍向后反卷;花瓣近等长于萼片,向两边开展,紫褐色带黄色边缘;唇瓣3裂,约等长于花瓣,上面具乳突,侧裂片近半圆形,直立,有紫褐色条纹,边缘紫红色,中裂片近圆形,稍反折,紫红色,中部有浅黄色晕,唇盘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平行的褶片,褶片黄色。花期56月。

6.台兰,台兰与多花兰相似,但本种较矮小,叶片厚而光泽,花茎长1530cm,着花1540朵,花形较小,深紫褐色,唇瓣白色,无香气。

8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林下。

2.生于山坡林下或溪边。3.生于林下阴湿处。

4.生于山坡林下。

5.生于山坡林下巖石或附生树上。

6.于山坡地生或树上半附生。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有栽培,变种、变型及栽培品种很多。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陜西。各地有栽培,变型及栽培品处很多。

3.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陜西。各地有栽培,变种、变型及栽培品种较多。

4.分布于华东、华南及云南。各地有栽培,变种及栽培品种较多。

5.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各地有栽培。变种、变型及栽培品种较多。

6.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9性状建兰品种甚多,其中以花色纯白者为上,称为素心兰。此外,同属植物春兰CymbidiumvirescensLindl.及夏兰C. Pumilum Rolfe的花、根、叶亦同等入药。春兰1茎1花,花期春季;夏兰1茎710余花,花期初夏。

10化学成份蕙兰花含挥发组分,由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ja *** onate),表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epija *** onate)等33个化合物组成。

春兰花含酸性磷酸酶(acidic phosphatase),酯化酶(esterase),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artate aminotransferase isoenzymes)。

11性味味辛;性平

12归经肺;脾;肝经

13功能主治调气和中;止咳;明目。主胸闷;腹泻;久咳;青盲内障

14兰花的用法用量内服:泡茶或水炖,39g。

15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素心建兰花除宿气,解郁。蜜渍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黄花者名蜜兰,可以止泻。色黑者名墨兰、治青盲最效。

2.《分类草药性》:明目。

3.《泉州本草》;治久嗽。

4. 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清肺除热,消痰止咳。

16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兰花的方剂 润喉药茶 WS3B396298处方:陜青茶97g米兰花0.5g润喉散2.5g制法:以上三味,陜青茶切成...

抵圣散 :《博济》卷五《圣惠》卷七十七:抵圣散:处方:红兰花(6月6日取)1分,蜀葵花(5月5日采)1分,桃...

旋枢廓清饮 钱(葱白3茎拌炒),黑栀皮1钱半(姜汁炒),建兰花3钱,绿萼梅花1钱。主治:外感。用法用量:阴阳水...

牛李子散 n《圣惠》卷八十:组成:牛李子1两,桂心1两,红兰花半两,蒲黄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棕榈皮2两...

雀斑丸 拼音:quèbānwán处方:玉兰花瓣肥皂皮消制法:上药捣烂为丸。功能主治:治雀斑。用法用量:日日...

更多用到中药兰花的方剂
用到中药兰花的中成药 润喉药茶 WS3B396298处方:陜青茶97g米兰花0.5g润喉散2.5g制法:以上三味,陜青茶切成...

消石素 统药物中成药剂型:每片含西洋茜草55mg、一支黄花55mg、向荆草47.5mg、松果菊草60mg、...

甘露膏 48g香附48g泽兰48g附子24g茴香24g红花24g吴茱萸24g延胡索18g艾叶18g乌药18...

古楼山跌打丸 12g沉香12g莪术24g川芎24g泽兰24g红花24g木瓜24g杜仲24g三棱24g桔梗24g血...

古楼山跌打酒 12g沉香12g莪术24g川芎24g泽兰24g红花24g木瓜24g杜仲24g三棱24g桔梗24g血...

更多用到中药兰花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兰花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建兰花 梁香是也,且斥寇氏、丹溪二家所解兰草,混入世俗之兰花为非,而以兰花为幽兰,与兰草迥异,然何以不立幽兰...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兰草 香草、都梁香草。后人省之,通呼为香草尔。近世但知兰花,不知兰草。惟虚谷方回考订,极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烟叶 研极细末,调花露四两,晒干,用玫瑰饼再研吹入。吃兰花烟成脑漏者,以白鲞脊骨烧烟熏之,数日愈。兰花乃江...

《女科要旨》:[卷四杂病]金匮方一十九首 其干血;一外纳之方,亦兼顾不遗,可知古法之密。红兰花酒红兰花(一两)上一味,酒一大升,煮减半,顿服一...

《中国医籍考》:[卷十一]本草(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0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