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防风(去叉)1两,龙骨1两,远志(去心)1两,铁精(别研)1两,紫石英(别研)2两,丹砂(别研)2两,熟干地黄(洗,切,焙)2两,人参2两半,干姜(炮)1两,细辛(去苗叶)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
制法 : 上药除别研外,为散,再和匀。
功能主治 : 中风惊悸,心虚恍惚,言语失常,或嗔或怒,志意不乐。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匕,加至2钱,煮大枣汤调下。如风热盛者,去干姜,加玄参1两。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十四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大防风汤 4.1处方4.2制法4.3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4.4功能主治4.5摘录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防风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5.4摘录 6《保婴撮要》卷十三方之大防风汤 6.1处方6.2功能主治6.3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6.4摘录 7《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大防风汤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摘录 8《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大防风汤 8.1处方8.2功能主治8.3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8.4各家论述8.5摘录 9《是斋百一选方》卷三方之大防风汤 9.1方名9.2组成9.3功效主治9.4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9.6大防风汤的临床应用9.7各家论述 10《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方之大防风汤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11《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如宜方》之大防风汤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大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12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防风汤 1拼音 dà fáng fēng tāng
2英文参考 MacroLedebouriellae Decoction
3概述 大防风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大防风汤
川芎(抚芎不用)附子(炮,去皮、脐)各45克 熟干地黄(洗)白术 防风(去芦)当归(洗,去芦,酒浸,焙,炒)白芍药 黄耆 杜仲(去粗皮,炒令丝断)各60克 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甘草(炙)牛膝(去芦,酒浸;切,微炒)各30克
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枚,同煎至180毫升,空腹时去滓温服。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防风汤
6《保婴撮要》卷十三方之大防风汤
7《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大防风汤
8《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大防风汤
大小便不利,纳大黄、人参各18铢,大枣30枚,生姜3两,煮取3升,分3服。《深师》加天门冬1两。
9《是斋百一选方》卷三方之大防风汤
10《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方之大防风汤
11《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如宜方》之大防风汤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防风是中药材,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生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防风的功效: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别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作用:
防风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防风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防风用于风湿痹痛 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防风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荆芥与防风均有疏风解表作用,药力缓和,二者皆可治疗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但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较荆芥好,而荆芥发汗解表之功较防风强,解表发汗,两者常同用,荆芥又可用于风湿痹痛。
1、防风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15克,柴胡35克,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50克,炙甘草75克,黄芩15克(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10克,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1克。(《兰室秘藏》清空膏)
2、防风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50克(去芦头,微炒),地龙100克(微炒),漏芦10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10克。(《圣惠方》防风散)
3、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200克。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4、防风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10克,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5、防风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75克,天麻100克。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6、防风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25克。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7、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12.5克,人参8克。为细末,每服10克,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8、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50克,甘草25克。为末,每食前白汤服10克。(《简便单方》)
9、防风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5克。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10克,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10克,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10、防风治自汗:防风、黄芪各50克,白术100克。每服15克,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11、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10克,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12、防风治内伤生冷 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制苍术、防风各100克 炒甘草50克为粗末,加生姜、葱白 水煎服。(《阴证略例》神术汤) ⒂治风热咳嗽 防风(去叉)、桑根白皮、甘草各100克,上三味锉碎 米泔浸—宿曝干 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黄蜡皂子大 同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防风汤)
防风用药禁忌: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防风。
拓展阅读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防风又名铜芸、百枝,古代名“屏风,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乃风药中之润剂,能发汗能止汗,能止泻能通便。
防风的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防风的作用
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则用防风一两,研成碎末,用水调服既可。非常见效。
解热
实验观察用伤寒菌混合疫苗静注使家兔发热后,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作用可持续2小时以上。将家兔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Ip关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镇痛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抗菌
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炎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增强免疫
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镇静和抗惊厥
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
水煎剂灌胃对小鼠电休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保护胃黏膜和解痉
藤助防风脱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损伤。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应激性溃疡。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其挥发油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治疗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
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治疗脑病后遗症
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部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见效。
防风的炮制方法
1、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防风的药用价值
功效: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地苛种第2年的冬季收获,如选地不当或管理不善,则需3-4年收获。采挖后,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晒至九成干时,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小捆,再晒或炕干。
;
中药防风有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那么中药防风要如何鉴定呢?下面我告诉你中药防风的鉴定方法和相关附方。
中药防风的鉴定方法
性状鉴别
防风
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五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木栓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粉末特征:淡棕色。
① 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
② 叶基维管束常拌有纤维束。
③ 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
④ 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应用鉴别
荆芥与防风均有疏风解表作用,药力缓和,二者皆可治疗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但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较荆芥好,而荆芥发汗解表之功较防风强,解表发汗,两者常同用,荆芥又可用于风湿痹痛。
中药防风的相关附方
①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症因脉治》防风汤)
②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炙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三两(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兰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④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宜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⑤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二)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防风散)
⑥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⑦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⑧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一钱。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二钱,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⑩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⑪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单方》)
⑫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⑬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一侧或两侧鼻腔通气不良,反复发生或经久不愈,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反复发作为特征。本病分成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类型。
中医称本病为“鼻窒”。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伤风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而致。
【方一】黄芩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黄芩12克、栀子15克、桑白皮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荆芥12克、赤芍12克、麦冬12克、桔梗6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主治】肺经蕴热、壅塞鼻窍,鼻甲肿胀、鼻塞、涕黄量少、鼻气灼热
【方解】方中以黄芩、栀子、桑白皮、甘草清泻肺热而解毒。连翘、薄荷、荆芥疏风清热通鼻窍。赤芍清热凉血。麦冬清热养阴。桔梗清肺热,载诸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清热泻肺、宣通鼻窍。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其抑菌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素和黄芩苷,还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二】温肺止流丹
【出处】《辨证录》
【组成】诃子6克、甘草6克、桔梗18克、鱼脑骨(煅过存性)15克、荆芥9克、细辛35克、人参12克。
【功用】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主治】鼻窒病因肺气虚寒所致,见鼻塞不通,鼻涕白浊,遇风寒加重者。
【方解】方中以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散风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诃子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另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细辛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糊丸,每服5克,每日2次。
【方三】通窍活血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老葱3根、生姜9克、大枣5枚、麝香0.3克、黄酒半斤。
【功用】行气活血,化痰通窍。
【主治】邪毒久留,血瘀鼻窍所致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嗅觉减退等症。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疏通血脉。麝香、老葱通阳开窍;黄酒温通血脉。全方合用,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窍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花黄素可增加与改善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赤芍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将前7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方四】苍耳散
【出处】《济生方》
【组成】苍耳子7.5克、辛夷15克、白芷30克、薄荷1.5克。
【功用】疏风散热,宣肺通窍。
【主治】风热外袭,肺气失宣,而致鼻窒。
【方解】本方以苍耳子宣通鼻窍,散风止痛;辛夷、薄荷散风通窍;白芷祛风宣肺,诸药合用,具有疏散风邪,通利鼻窍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芷含有多种呋喃香豆素,对多种病毒、革兰氏阳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提取液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
【用法】上药晒干,研为粗末,每次取6克,食后用葱茶调服。亦可以原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12克,川芎、荆芥各6克,甘草6克,防风9克,白芷、羌活各6克,细辛3克。
【功用】疏风散邪,通络止痛。
【主治】风邪头痈。治疗风邪外袭,肺气失宣而致鼻塞、涕多之鼻窒症。
【方解】方中重用川芎辛温祛风活血而止头痛;薄荷、荆芥、白芷、羌活疏风止痛,清利头目;细辛散寒止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药理】实验研究显示川芎能在炎症的早期渗出性阶段发挥抗炎作用,并能抑制炎症的晚期增殖病变,同时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提示川芎嗪及阿魏酸具有抗炎及镇痛作用。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取6克,食后用清茶调下。每日2次。亦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防风散
【出处】《世医得效方》
【组成】防风、羌活各15克,薄荷、大黄6克,当归、栀子、川芎各10克,蝉蜕9克,甘草6克。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通窍。
【主治】风热外袭,引动肺胃内热,上灼鼻窍而致鼻窒症,见鼻部疼痛或鼻涕量多,发热、便秘者。
【方解】方中防风、羌活疏散风邪;薄荷、栀子、蝉蜕疏风清热通窍;当归、大黄、川芎清热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实验研究显示防风含有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等,具有抗病毒解热镇痛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挥发油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次取12克,加灯心100厘米,竹叶10片,水煎服。每日2次。或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七】升降散
【出处】《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白僵蚕15克、蝉蜕9克、姜黄12克、生大黄9克。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外感风热,引动阳明内热,上灼鼻窍而致鼻窒症。
【方解】方中僵蚕能散风邪;蝉蜕祛风透邪;姜黄化瘀行气,通络止痛;大黄泄阳明火热于下。
【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本方煎剂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还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强鼻通气性。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次用6克,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每日2~3次。亦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八】辛夷汤
【出处】《御药院方》
【组成】辛夷、甘菊花、白芷、前胡、川芎、薄荷叶、石膏、白术、赤茯苓、生干地黄、陈皮各30克,甘草60克。
【功用】疏风清热,行气通窍。
【主治】热邪壅肺,肺气不利,头目昏眩,鼻塞声重,咯痰稠粘。
【方解】方中甘菊花、薄荷叶、石膏疏风清热;辛夷、白芷、前胡辛温散风;白术、陈皮、赤茯苓健脾利水化痰;生干地黄养阴清热;川芎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芷含有多种呋喃香豆素,对多种病毒、革兰氏阳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提取液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
【用法】上药同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食后温服。每日2次。
【方九】辛夷散
【出处】《济生方》
【组成】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防风、羌活、甘草、白芷各等份。
【功用】疏风散寒通窍。
【主治】肺虚,风寒湿邪外袭,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方解】方中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防风、羌活、白芷着力疏风散寒通窍,川芎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藁本含挥发油,主要为丁基苯酚,川芎内酯等,有显著的抗病毒功效,并对多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清茶调服。每日2次。
【方十】苍辛鱼芷汤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组成】苍耳子10克、辛夷7克、鱼腥草20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桔梗6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
【功用】疏风清肺通窍。
【主治】慢性单纯性鼻炎。
【方解】方中白芷、防风疏散风邪;苍耳子、辛夷、鱼腥草、桔梗清肺化痰通窍;川芎行气活血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有较好的抑制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十一】清燥救肺汤
【出处】《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19克、煅石膏12克、甘草3克、人参12克、胡麻仁9克、阿胶9克、麦门冬12克、杏仁15克、枇杷叶1片。
【功用】清燥润肺,宣肺散邪。
【主治】肺津不足,燥热伤肺,而致鼻窒,见鼻中干燥,灼热疼痛,涕痂带血者。
【方解】方中以桑叶、石膏清宣肺经燥热;麦冬、人参、阿胶、火麻仁养阴生津润燥;杏仁、枇杷叶宣肺散邪;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桑叶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肿作用,煅制后能收敛黏膜、皮肤等组织,减少分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十二】百合固金汤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熟地黄、生地黄、当归身各18克,白芍、甘草各9克,桔梗、玄参各12克,贝母、麦冬、百合各15克。
【功用】滋养肺肾,生津润燥。
【主治】肺肾阴虚所致鼻窒,见鼻干较甚,鼻衄,嗅觉减退,咽干燥者。
【方解】方中以熟地黄、生地黄、百合、麦冬、玄参滋养肺肾之阴,生津润燥;白芍、当归养血益阴;贝母、桔梗清肺而利咽喉;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有抗炎、抗菌、止痛作用,又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麦冬可使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增强体液免疫力,提高适应外界刺激的能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0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定心膏
下一篇: 定心龙胆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