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大黄芒消二味汤

中医世家 2023-05-06 18:38:31

大黄芒消二味汤

处方 : 大黄6两,芒消5两。

功能主治 : 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强痛,体气烦热,唇口干焦。

用法用量 : 上药先切大黄,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纳芒消,顿服之。须臾利。良久不觉,以热饮投之。

摘录 : 《外台》卷二十七引《许仁则方》

配伍禁忌里不是说芒硝跟三棱么? 那为什么要是还是一起开着2味药 吃了又什么害处?

中药配伍禁忌:
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附: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遂戟芫藻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这十八反包括32种中药的相反。如果相反药物合用,会增强或产生毒副作用,原则上应禁用。即:半夏、瓜萎(包括瓜萎皮、萎仁、天花粉)、贝母(包括浙贝母、川贝母)、白鼓、白及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侧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太子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狠毒最怕密伦僧;
已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熔莫相依。
畏即相畏,指一种药物的功效或毒性、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即:硫黄畏朴硝、芒硝、玄明粉;水银畏砒霜、信石、红砒、白砒;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牵牛子(黑丑、白丑);公丁香、母丁香畏郁金(黑郁金、黄郁金):牙硝、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畏犀牛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官桂、桂枝畏赤石脂。这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应慎重。

厚朴大黄汤简介

目录1拼音2《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 2.1厚朴大黄汤的别名2.2处方2.3功能主治2.4厚朴大黄汤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金匮》卷中 3.1方名3.2厚朴大黄汤的别名3.3组成3.4主治3.5厚朴大黄汤的用法用量3.6各家论述3.7附注 附:1古籍中的厚朴大黄汤 1拼音 hòu pǔ dà huáng tāng

2《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

2.1厚朴大黄汤的别名

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2.2处方

厚朴15克 大黄18克 枳实9克

2.3功能主治

治支饮胸满者。

2.4厚朴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2.5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金匮》卷中

3.1方名

厚朴大黄汤

3.2厚朴大黄汤的别名

枳朴大黄汤

3.3组成

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枚。

3.4主治

支饮胸满。腹痛,脉数,应下之症。

3.5厚朴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温服。

3.6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消,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
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
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3.7附注

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古籍中的厚朴大黄汤 《医宗金鉴》:[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甘遂半夏汤方 之,则水之病,自无遁情矣。@@@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按】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

《医宗金鉴》:[卷三藏府经络先后第一]痰饮欬嗽第十三 当是「脐」字,当改之。支饮「腹」〔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按】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

《医宗金鉴》:[卷五痘中杂证]腹痛 (芍药防风汤)升麻防风陈皮桔梗川芎白芍药炒甘草生厚朴姜炒枳实麸炒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芍药防风解表...

《医宗金鉴》:[卷五失血门]便血 苦楝人,肠风须加艽防行。(平胃地榆汤)苍术炒陈皮厚朴姜炒甘草地榆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便血湿盛腹不...

《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陈治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7、茵陈治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8、茵陈治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

10、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1、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2、茵陈治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湿疮瘙痒,湿温初起。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茵陈的食用方法:

茵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茵陈用药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功效: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来源:《急难重症新方解》

茵陈羹

功效: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

组成:茵陈。

用法: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

茵陈饮

功效:主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噎膈反胃。

组成:茵陈3钱,焦栀子3钱,泽泻3钱,青皮3钱,甘草1钱,甘菊花2钱。

用法:水3-4钟,煎2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阳饮(《证治宝鉴》卷四)。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茵陈干姜饮

功效: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茵陈玉米须茶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茵陈苏叶汤

功效: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2钱,茵陈2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茵陈石膏汤

功效:主治黄汗。

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茵陈绿茶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主治: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0——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来源:《药茶治百病》

茵陈散1

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 石膏90克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栝楼1枚(干者) 甘草30克(炙微赤,锉) 木通30克(锉) 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陈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痛。

组成:香薷散加茵陈。

用法: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

来源:《得效》卷十。

茵陈散3

功效:主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组成:茵陈3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3分,茯神1两,赤芍3分,生干地黄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青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茵陈散4

功效:主治伤寒4日,头痛,背膊急闷,骨节烦疼,心燥口干。

组成:茵陈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2分,防风2分(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九。

茵陈散5

功效:主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

组成:子芩1两半,秦艽2两(去苗),知母2两,大青1两,赤芍药1两,川芒消2两,土瓜根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茵陈2两,黄连1两半(去须),栀子仁2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新汲水下,不拘时候。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1碗。腹中稍觉转动,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盖取汗,汗解便愈。

来源:《圣惠》卷十六。

黄耆茵陈散

功效: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

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来源:《杏苑》卷五。

茵陈荷叶茶

功效:清利湿热,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圣济总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9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